02.26 旅遊行業今年怎麼辦?

陌生胖觀者


突發的疫情對中國很多行業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衝擊,尤其是餐飲、旅遊、交通、娛樂等行業帶來新不可估量的損失!但是任何危機之中也孕育出了機會,利用此時間好好思考一下旅遊行業的未來發展也是不錯選擇!而且毫無疑問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旅遊這個剛需不會減少,只會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追求旅程的個性化、舒適化、品質化服務!

因此,此次疫情之後,旅遊業將會出現以下幾個變化:1.總體旅遊人數依然上升,但是會更向大品牌、網絡化整體服務平臺集中,小微旅遊企業將會更加難以生存!畢竟,疫情過後關於各種常態化的防護用品、身體檢測措施以及吃住行等空間,人員分隔問題都會大幅增加企業的成本!因此,大型旅遊公司因其聚集規模效應會優化成本,也會吸引更多的遊客!

2.個性化、定製化、舒適化的旅遊將迎來大爆發!低價劣質的服務產品將會越來越沒有出路。畢竟安全舒適的旅遊線路將會越來越受到歡迎!人們再也不願意和太多不熟悉身體狀況的人長時間呆在一起,會更在意健康指標和安全防護措施!因此,小型化,個性化旅遊一定會成為許多人的第一選擇!而與之對應的景點,餐飲、住宿的標準和設施的要求也都會提高!因此,立足高品質,好服務的旅遊產品才是旅行公司的立足之本。

3.錯峰出行線路和景點安排的產品將會更加受人關注!旅途大平臺可以通過大數據提前規劃出世界各個熱門景點的人員流量,推出合理的旅遊行程建議和服務,這樣可以避免去景點人擠人、只看人頭的景象!

4.國內自駕遊或者旅行地租車旅遊也將大行其道。通過網絡平臺提前預定好相應的酒店和景點安排,享受一家人的舒適旅行體驗也會成為人們的首選!為自駕遊乘客和異地自駕旅行客戶提供高品質的全方位的貼心服務也是旅行公司差異化競爭的利器!

5.行業趨勢在6月份之後會恢復正常!因此,旅遊公司也要做好相應的措施來進行自我革命!











另眼看世界1980


我是旅遊業從業者,我想說一些這方面的問題!

今年的疫情,黑天鵝的確把我們旅遊行業的從業者,酒店,旅行社等壓的闖不過氣,就比如我的酒店,從臘月25開始陸續退訂春節訂單,除夕晚上基本全部取消了,大年初一通知關閉酒店,遣返遊客,哎,難受!

這次疫情雖說我感覺馬上就過去了,但疫情後的後遺症,必定在幾個月內很難緩和,但我感覺5/1過後,會慢慢復甦,7月後大爆發是一定的,所以,只能這樣,也沒有別的好辦法,今年註定要少收入很多,我是開民宿的,院子是自己的房產,但對於租房開酒店的,或者酒店規模特別大的,估計很難緩起來,因為資金虧損很嚴重,加油吧!


旅遊點些事


旅遊行業按目前的疫情控制的情況,這幾個月肯定是受影響的。不過目前也不是單旅遊受到到影響。如,電影院,餐飲類,酒店等等都是同樣受到影響的。

1.但是每年的3月到6月這幾個月都是旅遊淡季的,7月後才開始是旅遊旺季的到來。所以說今年旅遊行業怎麼辦?我覺得沒有什麼問題的,因為我相信到了7月份疫情拐點出現後,到時候全國各地的疫情全部得到控制了。出門也不用戴口罩了。那時候人們這幾個月呆在家裡的時間太久了,都想出去走走。到7月後旅遊行業就會迎來今年旺季的到來,會是一個大爆發。

2.所以做旅遊行業最近這幾個月肯定是有點損失的。但是想想,我們雖然不能出去工作,沒有收入來源。但是對於疫情災區和確診的病人們還在治療,他們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快點治癒可以出院,回來跟家人們團聚。所以沒有收入按目前情況,這點損失不算什麼。只要我們現在還健健康康的,平平安安的。健康就是我們最大的財富。我相信等疫情過去後。所有的一切都會往好的方向發展的,所以一定要堅持再堅持。雖然這個冬天有點慢長,但是我們相信春天很快就會到來的。加油!







美瑞安安


進了鼠年就不消停,突如起來的疫情打亂了我的計劃。做為一個導遊,大家放假時,我們是最忙的。在春節前,我和家人去了趟四川走親戚,差兩天過節回到北京準備工作,單位通知初二上團,直到初一單位通知不用上團了,以為疫情遊客都退了,只能在家到現在。等疫情過了,旅遊能恢復,要等五一了!


詩和遠方1975


不得不說,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國內旅遊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創。是旅遊業的一個滑鐵盧,幾乎所有旅遊業瞬間陷入了癱瘓狀態。

好多景區無論從國家大局或者旅遊點自身出發,為了避免出現景區人員過分集中導致相互感染情況的出現,都自覺關停了旅遊通道。

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旅遊經營者正好趁這個這個時期,總結一下自己在以前經營過程中的不足,完善一下內部制度,特別是硬件設施上的瑕疵,排除安全隱患。以便迎接下一個高峰。

對於今年旅遊業的前景我還是比較看好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疫情發生在旅遊淡季。根據專家預計,疫情在3月將出現拐點,四月結束。但1—3月曆來是我國旅遊業的淡季,好多景區都在促銷。以我所在城市的一個雁門關5A景區來說,往年我們過去後,景區幾乎門可羅雀,實在蕭條。所以疫情對有些景區來說相對損失不是太嚴重。

第二、大眾出行的剛需需求。本來中國人將過年看的非常重要,其中之一便是走親訪友,遊玩出行。但這場疫情卻硬生生將大家圈在家裡,有的甚至連門都沒出過。重壓之下必有反彈。好多人第一個想法就是解禁後好好出去瘋狂玩幾天,放一下心中的憋悶之氣。所以一旦疫情解除,這個旅遊高峰會很快到來。

第三、充足的資金也是出行的有力保障。往年春節,各行業都是一個消費旺季,好多人都將一年的收入集中在春節期間消費。但今年的疫情讓大家都出不了家門,手中的錢幾乎沒有可消費的地方。

所以我認為疫情解禁之日,便是旅遊的黃金之時,相信旅遊業的春天很快就會到來!


醉了一地的深秋


旅遊行業任重道遠

1.實際的損失,1.2月的生意已經做好的,各種退單,目前還有大量售後需要妥善處理解決,往年可是一年中的旺季,佔全年的20%左右,3.4月估計也是不能回覆了,因為3月是做4月的生意,這兩個月還好全面佔比比較低,估計10不到一點,5.6按照往年加起來是15%左右,現在至少還完全沒有肯定的信息可以確認恢復。所以今年形勢嚴峻,大家需眾志成城。

2.隨著疫情發生我們有大把的時間來思考,我們對於業務來說,準備怎麼做從而來應對1.5到1.8倍的業務量,當然如果方法可以,那麼或許可以多佔市場份額,讓我們自己再多一杯羹,來彌補疫情給予我們的考驗,所以我們的思考當下,或許可以轉半個身位,讓我們可以扭動自如

3.我的思考是增加或者說是強化兩個點

A.社群經濟,圈子經濟一定得做起來

B.自媒體也得學著做起來

如果這樣落實的話,或許有新的增長點

大家任重道遠








三爺叔去旅遊


未來半年內前景不容樂觀

在疫情的襲擊之下,中國旅遊業瞬間休克了。在以往,春節就是旅遊業的春天,可是今年,整個春節幾乎沒人出門,更別說去旅遊了,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各個景區景點紛紛停止營業,開放時間還是暫定。整個春節,旅遊業幾乎沒有收入,本來旅行社還想靠春節整個旅遊旺季賺賺錢,恢復一下元氣。今年半年內註定是旅遊業的蕭條時期,大部分導遊都認為此次疫情的影響至少在3到6個月,要想恢復元氣,沒有半年是不行的。

在疫情的影響下旅遊業受創最重但同時也是最容易恢復的的一個行業,等春暖花開之時,疫情穩定之日,旅遊業會慢慢復甦的,旅遊業復甦了也會帶動酒店業和餐飲業的服務,這一天相信不遠了。

我覺得這次的危機也並不僅僅是危機,說不定還是轉機,是旅遊業的一個轉機。在這次疫情的衝擊下,旅遊業存在的種種問題都顯現出來了,相關領導者應該審時度勢為旅遊業祛病療傷,重新整頓旅遊業事不可待。對旅遊業的改革可以說在今年是最好的時機了,如果改革得好,說不定下半年或者明年,旅遊業就會迎來新的發展高潮。



大秦視界


根據今年的情況,起碼下半年才能恢復正常

1.心理情況:疫情帶來的心理壓力,不會這麼早解除,看目前情況,傳染的途經不會讓人敢輕易放鬆去到人比較多的景區,特別是一些室內的

2.交通情況:大部分人可能還是不太放心乘坐長時間的公共交通前往目的地,可能少部分自駕的客戶願意去到偏遠一點的景點,但是量不會太爆

3.景區自身情況:大部分的景區目前宣傳情況已經暫停,未來傳統的宣傳模式可能效果也不會太好(例如發傳單,大型樞紐的廣告牌,道閘,公交站牌廣告等)需要開發的是新媒體下的更有效的宣傳形式,恢復起來沒那麼容易,如何抓住消費者疫情後的爆點也是需要長足思考的

4.國家政策的調整:國內大部分景區一刀切,大門票太貴了,未來可能會倡導景區類同於國外景區一樣,降低大門票,提升內部的二次消費,如何提升也是一個需要長足的思考

5.今年的暑假多半要用一部分來填補停課的時間,因此暑假的旅遊也不大可能恢復

6.但下半年旅遊肯定會有報復性增長,但是可能也會導致大量的遊客擁往以往的那些網紅景點,如何讓那些2,3線甚至十八線的同樣風景很美或者有文化底蘊,有意思的小地方也一起火起來,分流爆發性的人群也是需要政策,大數據,宣傳等聯動引導的。

7.白天的旅遊如果已經接近飽和,如何利用大數據去引導夜間消費,也是未來的一個方向。例如重慶的夜景,火鍋等其實很能帶動夜間消費,但是很多城市除了白天以外,夜晚的旅遊經濟缺乏活力,也是需要思考調整的。






島哥漫遊記


今年的旅遊業會比較難,尤其是在上半年,估計到暑期( 今年的暑期肯定會後延 ) 所以預估, 保守一點要到7月份會回升,8月份會迎來一個“報復性”消費的大反彈井噴

因為今年開學最早也得三月以後, 所以正常6月中下旬放假,今年估計要到7月中上旬才會放假,因此暑期檔的旅遊旺季會延後。

當然,樂觀一點估計, 如果按照目前國內態勢恢復住比較健康的情況下, 那麼到了五一的假期時間,就會有緩緩回升,當然僅限國內, 按照目前日本、韓國等國外態勢,在國際上有點兇,所以國際旅遊還不好說。

如果藥物和疫苗能出來,不在人心惶惶的話,都會往更早更好的態勢發展,那旅遊業沉寂半年之後完全不用擔心,肯定會有大規模出遊,畢竟在家裡宅了很久了。

( 寫了這麼多,給我一個點贊👍唄 ~ ❤️ )


貓咪大丸子


這次重大疫情對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都產生了重大影響,高度市場化的旅遊業是減收最大的行業之一。

大家都很關心旅遊經濟到底受多大的影響,最好能夠有確切的統計數據。由於疫情還沒有結束,現在還無法做出旅遊市場減收和行業虧損的確切統計。當然,我們可以做一些帶有研究性質的測算,但是不可以把停止有組織的旅遊活動和關閉旅遊景區,簡單等同於旅遊經濟活動的全面停滯。最近,學術媒體平臺陸續發表了一些關於旅遊業減收和損失的說法,比如“春節期間旅遊業直接損失5000億元”“旅遊業每天損失200億”“旅遊業全年損失3萬億”“某某行業全面清零”等,從旅遊統計和影響研究的專業角度看,這些說法都是不嚴謹,也經不住推敲的。統計、測算和評估需要專業團隊、基礎數據、科學方法和計量模型,既不能視而不見疫情對旅遊經濟造成的影響,也不能誇大損失甚至以帶節奏的標題引起市場恐慌。以春節七天假期為例,有組織的團隊和探親訪友之外的旅遊活動大幅度減少直至全面停止,但是節前到達目的地的團隊旅遊者、自助旅遊者和探親訪友的遊客,及其餐飲、住宿、購物、通訊等基本消費還是存在的。從統計數據上看,除夕至年初六,旅遊市場儘管同比減了四成有餘,但是還有近2.5億人次遊客、2800億元收入的市場存量。

一、蔓延性恐慌正在散去,旅遊業信心開始積聚

支撐旅遊經濟運行的市場基本面沒有改變,國內旅遊消費存在築底反彈的很大可能性。越來越多的人相信:疫情終將過去,取消的旅行計劃,會在更美時成行。

引導旅遊經濟發展的產業基本面沒有消失,自我修復和研發創新的動能正在集聚。全面恢復生產經營。事實上,隨著發改、財政、金融、商務、文化和旅遊等宏觀政策和地方政府具體政策效應的顯現,旅遊企業開始從初期的極度悲觀和看不到未來的恐懼中緩過勁來,信心得以重新積聚,並開展形式多樣的自救和互助行動。從近期業界輿情上看,越來越多的旅遊集團、中小型企業和創業公司不再一味焦慮,把希望都寄託在政府出手救助,而是本著“企業自救、行業互助、政府託底”的理念,承擔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

二、政策託底效應顯現,旅遊市場主體展開行業互助和企業自救

中央政府和發改、工信、商務、財政、金融等部門已經陸續出臺,並還將繼續出臺一系列穩就業、穩市場、穩預期的政策。國務院常務會本週推出的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實施企業緩繳住房公積金政策,讓市場主體有了滿滿的獲得感。各級地方政府也從稅收減免、獎勵補貼、債務展期、擴大投資、復工復產等方面,加強了對受影響較大的行業支持力度。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應當,也是可以惠及旅遊企業的。文化和旅遊系統的官方網站和“兩微一端”彙總發佈了不少這方面的信息,企業可以及時查詢。旅行社、OTA、酒店、民宿、景區、主題公園,要講作為旅遊企業的特殊性,更要講作為企業的共性,用足中央和地方扶持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普惠性政策。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暫返80%旅行社質量保證金的政策已經落實,正在通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就如何保證旅遊企業的現金流等主要訴求,加強與民航、工信、發改、財政、金融、商務等部門的協調,認真研究並將適時發佈具有行業特點的產業政策和行政舉措。疫情發生後的第一時間,文化和旅遊部成立了由主要負責同志牽頭的工作專班,多次研究部署防控疫情、託底旅遊企業和導遊等一線員工的政策,及時高效地推進部委間的政策協調,對地方旅遊行政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的專業指導也在持續進行中。

現在還是處於防控疫情阻擊戰的關鍵時期,從國家層面看,全面放開有組織的旅遊活動、全面開放城鄉旅遊空間的條件尚不具備,時機還不成熟。我注意到一些縣區級、地市級和個別省級行政區域,在疫情研判的基礎上,對符合標準、程序、組織、管控等前置條件的星級和非星級大型旅遊度假酒店、旅館和民宿等旅遊住宿業、A級旅遊景區和非A級大型旅遊景區,經審批或備案得以復工復業。隨著工業部門的有序復工,也必然會產生交通、物流、住宿、外賣餐飲等生產和生活服務的保障需求。在確保遊客、員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前提下,本著“一地一策、一企一策”的差異化原則,審慎穩妥地推進旅遊機構的復工復業,是可以探索實踐的。上級文化和旅遊行政主管部門對此要給予專業指導,地方主管部門也需要及時報備轄區內旅遊企業的復工復業情況。為此,各地旅遊部門和相關企業也在積極策劃,適時推動線上旅遊推廣。

三、釋放需求,培育動能,全面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文化和旅遊系統、旅遊戰線要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推進旅遊業高質量發展。遊客滿意度高不高?旅遊企業效益好不好?旅遊產業發展後勁足不足?無論有沒有這次疫情,這三個與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密切相關的現實問題都是旅遊系統和旅遊戰線的同志們必須回答,也一定要回答好的。如果遊客不滿意,企業無效益,產業無後勁,就是沒有這次疫情,隨便一個風吹草動,旅遊業還會淪陷的。反之,廣大遊客滿意了,願意跟著我們走,員工有獲得感,願意跟著我們幹,加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後的經濟社會環境的支撐,旅遊業就不會有走過不去的坎。旅遊業的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們不能再走傳統資源驅動的發展模式,要積極培育科技、教育、人才等新動能,向研發和創新要效益。

今天的旅遊業,社交屬性更加明顯,以人的連接而非傳統的旅行社渠道和OTA平臺,去傳遞旅遊線路、體驗項目和精準服務,正在成為趨勢。隨著產業集中度的提高,大型旅遊企業會有專門的產品研發團隊,並推動實驗室經濟的興起。經驗豐富的員工自身就是鮮活的分發渠道,他們會鏈接目標客戶群體,承擔起原來線下門店和線上平臺的銷售、諮詢與售後功能。對這些趨勢和規律的把握,特別是在產品體驗和服務界面上實現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不能只靠系統內層層開會部署和關起門來搞培訓,而是要依靠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市場主體,讓企業和企業家去試去闖。

注:本答案參考了中國旅遊研究院近期的數據和預測觀點。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