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的文学价值是什么?

宛若清兮


您好,《文心雕龙》的开篇不是神思篇,而是《原道》篇。原道篇认为文与天文地文等一下,源于道,并且要载道。《文心雕龙》全书的前五篇是全书的总论。接着20篇,是文体论,讨论不同文体的因革以及特征。从第26篇开始,接下来的19篇是创作论,讨论文学创作的问题。《神思》是创作论的首篇。刘勰把艺术构思列为其创作论的第一个问题,除了他认为艺术构思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外,更如本书引论所说,《神思》篇是刘勰创作论的总纲。创作论以下各篇所讨论的问题,本篇从物与情、物与言和情与言三种关系的角度,概括地提出了他的基本主张和要求。


芹草草


它是一部“体大思精”“深得文理”的理论专著,本身只有37000多字,研究它的论著却有一二千万字,是可媲美红学的显学。

因为其理论体系甚为严密,普通读者阅读有一定困难,因此大众认知度较低,但它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先河,影响极其深远。它就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理论巨著——《文心雕龙》,作者刘勰。

导语

想象力作为艺术创作的肥沃土壤在艺术构思中占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康德说,艺术想象是艺术创作的灵魂。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独立的《神思》篇来对艺术创作这种精神性劳动进行了多种视觉、多种角度的阐述,虽然这些研究大多都是运用直觉领悟和引喻化的经验性描述与分析,但是《神思》篇从创作原理上确立了刘勰创作论的整个体系,揭示他的创作论所要研究的全部内容。

因此,《神思》就可成为我们通向刘勰整个创作体系的一道隐秘之门。笔者中学时可算个文青,受语文老师口若悬河般引经据典的影响,怀揣作家梦,大学时对这一问题有过研读经历,作出如下回答,不当之处,留言点评。

刘勰,《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全书共10卷,50篇(上下部各25篇),论及的文体有59种。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思想(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儒家中庸原则是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基调。全面总结了齐梁以前的美学成果,对文学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其中对文学的本质及特征的认识,开创了研究形象思维的先河。在对道与文、情与采、真与奇、华与实、情与志、风与骨、隐与秀的论述中,无不遵守这一准则,体现了把各种艺术因素和谐统一起来的古典美学理想。

鲁迅评价: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织,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具体说,《文心雕龙》的价值体现在:

1.文学史的观念:刘勰认为文学的变化终归受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2.内容与形式:主张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和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

3.方法论:提出“六观”的批评方法:一观位体,看内容与风格是否协调;二观置辞,文辞表达在情理上是否确切;三观通变,是否有继承和变化;四观奇正,布局是否严谨妥当;五观事义,用典是否贴切;六观宫商,音韵声律是否完美。这在当时是公允的品评标准。

《文心雕龙》在论述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时,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文学观;而且,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精湛透辟的见解,富于独创性。因此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正如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戚良德先生所言:“刘勰的《文心雕龙》,既是一部中国文章写作之实用宝典,又是一部中国人文精神培育的教科书;既是中国文艺学和美学之枢纽,也是中国文章宝库开启之锁钥。”

《文心雕龙.神思》的文学价值

对刘勰《文心雕龙》的研究,称为“龙学”,早已成为显学,不但我国学者,而且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都为之倾注了大量心力。这既是因其体大思精,包孕丰富,文辞精美,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与其成书距今一千五百年、采用骈俪文体、今人不易彻底读懂有关。

学界一般将《文心雕龙》视为我国古代最有系统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相当于今天的文学概论。有的学者还称之为一部古代美学著作。王先生则赞同范文澜先生所说“《文心雕龙》的根本宗旨,在于讲明作文的法则”,指出《文心雕龙》原来的宗旨是指导各体文章的写作,谈论作文的原则和方法,是一部文章学、文章作法的书。

汉魏以来,诗赋创作日益发达,而写景状物是诗赋中的重要内容,它们与抒发情志密切结合在一起,而此种情况也鲜明地反映于批评家们的言论之中。《文心雕龙》之言心物交融,正是此种言论的体现、升华。

最早对“神思”展开全面论述的是陆机的《文赋》,其云:“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文赋》对刘勰的影响是很大的。刘勰对陆机有关创作构思与想象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精到形象的阐述。他在《文心雕龙》中设专篇详论“神思”,由此确立了“神思”在中国古代艺术思维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陆机在《文赋》中虽较为形象地描述了“艺术想象”的过程,却未用“神思”之词,且缺乏理论之说明。惟有刘勰,才第一次就“神思”问题立专篇作深度的理论阐析,并将其列于创作之首位。至于《神思》以心物交融为中心的艺术构思论,又显然是继承和发展了陆机的《文赋》而来的,不过刘勰比陆机讲的更集中,更深入,也更系统。

“神思”之“思”在中国古代语言中不仅是我们现在说的思维的意思,而且有有想念不在目前的事物的意思。即近于现在所说的想象,并且经常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在刘勰看来,这种“思”也是与情感分不开的。明代徐祯卿云:“朦胧萌坼,情之来也,汪洋浸衍,情之沛也;连翩络属,情之一也。”

当代文艺学认为,艺术想象离不开“情”,因为作家想象时,总是要按照其情感态度去创造意象、塑造形象,主体情感必然要渗透于想象过程的各个环节,与主体情感无关的想象不是艺术想象.

被研究最多的《神思》是《文心雕龙》第二十六篇,主要探讨艺术的构思问题。刘勰认为艺术构思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所以把艺术构思列为其创作论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总纲。

在《神思》中,刘勰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的主张,认为作韵易而选和难,足见不但非常重视而且准确把握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对语音修辞理论有可贵贡献。

刘勰把构思的情况描述成:“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这就是说,艺术构思是凭作者平时“博观” 所得的基础,通过想象,把没有实体的无影无形的意念,给以生动具体的形态,并把它精雕细刻出来。所以,这完全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刘勰对艺术构思的论述,基本上说明了这种特点。艺术构思的过程,离不开主观之“神”,客观之“物”以及“神”附于“物”的自由无拘地“游”的自然结合。三者交融,缺一不可。

李建中先生认为对神思比较好的解释就是把它和佛教思想联系在一起,佛教主张的“神不灭”认为,形体可以覆灭,神是永远不灭的。中国古代有很多“离魂”的爱情故事,像《倩女离魂》《牡丹亭》等。这应该是刘勰“神用象通”的一个来源,也就是我们本节题目的来源。这里的“神用”,就是这个游荡的灵魂,“象通”就是游魂找到的寄托物。神的这种游荡,一旦和象联系,就变成了一种言说形象,这就是刘勰讲的“神思”。

综上所述,刘勰在《神思》篇中讨论的文学构思,实则包含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一种是创作灵感支配下的艺术想象,另一种是以文本建构为指向的理性运思。由于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往往是想象在前,运思在后,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文学构思过程的两个阶段。某种意义上讲,刘勰以“神思”作为文学构思的主概念,即是以“神”代表灵感和想象,以“思”表达创作运思。

感悟及反思

《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思是说,要积累学识来储藏珍宝,明辨事理来丰富才学,研究阅历来进行彻底的观察,顺着文思去引出美好的文辞;然后使深通妙道的心灵,按照声律来安排文辞;正像有独特见解的工匠,凭着意向来进行创作。这是驾驭文思的首要方法,安排篇章的重要开端。

参照刘勰的讲法,我认为“积学”很重要,即要写好文章你就应该先在“肚子里”吃进许多好文章才行,这些好文章时间久了就会沉淀到你的无意识之中,形成你的“好文章之本我人格”,这样即使不懂文法技巧你也能自然而然地写出一手好文章了,因为那些好文章久而久之早已潜移默化、内化为你的主体写作能力了,它会在暗中支配和引导着你的写作。

最后要说明的是,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汇、文学与文化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的新的思想时代。因此今天对《文心雕龙》的研究,不仅具有文学思想史、文艺理论方面的纯学术意义,还具有为解决当下文学艺术问题提供某种参考的现实性意义。相信古老的“龙学”研究,必将在新的世纪中再次展现出它旺盛的生命力。

可以讲,一定程度上,刘勰强烈的文化使命感限制了其生命趣味的舒张。但正如我们在《神思》篇所看到的,他同样坚持了自己的真实体验,热情洋溢地描述了灵感和想象的重要意义。也许,正是刘勰浓厚的文学趣味和强烈的文化使命感的相互作用,使得《文心雕龙》成为如此深邃透彻、周密客观的理论著作。他对文学的热衷与造诣,令其见解独到而精深,且不至于沦为某种文化符号乃至政治口号;其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则保证了其著述的格局与高度,不至于成为繁琐细碎的写作技巧汇编或自说自话的文学经验谈。《文心雕龙》这种理念与实践兼顾、感性与智性并存的理论品格,正是中国早期文学独特文化精神的体现,同时也为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极具风范的楷模。

参考文献:

1.杨明,王运熙先生“龙学”研究的贡献;

2.李金坤《文心雕龙·神思》创作要义新绎

3.李建中《〈文心雕龙〉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中学数学深度研究


欢迎来到文乎问答领地,本人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有益有用的解答来回馈你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体例周详,论旨精深,清人章学诚称它“体大而虑周”,可以说是中肯的评语。魏、晋以来,我国文论始专门名家,到了南北朝,日渐形成繁盛局面。刘勰这部论著要算这一时期集大成的代表作。

《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述文学的基本原则和阐明各种文体的渊源和流变。下篇的主要内容属于文学创作论,是全书的精华所在。虽然其中所揭示的艺术规律和艺术方法是从封建文学艺术标准角度提出的,不免混有封建思想杂质,但只要经过选择,加以批判,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那么,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的地方。

《神思》列为创作论之首,具有总纲性质,涉及到创作论各方面问题,而作为这些问题的核心则是艺术的想象。在我国具有民族风格自成体系的文论中,想象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刘勰之前,陆机已开始认识到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文赋》的“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即状想象翱翔之致。显然,这对刘勰有着一定影响。《神思》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在前,卷舒风云之色”,就是引申陆机的说法。不过,刘勰并不仅仅因袭前人,雷同旧说,他对想象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作出系统的全面发挥。《神思》就是一篇完的艺术想象论。

本篇开宗明义就对想象下了明确定义。刘勰借用“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这句成语,说明想象是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由此及彼,不受身观局限的艺术思维活动。事实上,这也就是指明文学创作不能拘泥现实,专构目前所见,从事刻板模拟,而应容许虚构的存在。他有时把这一点作了渲染和夸大。不过,总的说来,他并没有把想象加以神秘化。他认为想象不是来自凌虚蹈空的主观冥想,而是来自对客观物象的观察感受,从而把想象活动置于现实的基础上。本篇提出的“思理为妙,神兴物游”,可说是刘勰想象论的重要纲领。它一方面说明想象活动必须扎根于现实,一旦脱离了现实,想象活动也就失去了依据。这一点,在本篇下文中有着更明确的表白:“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麻是原料,布是成品)这里以麻、布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想象活动就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加工。这一见解,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另一方面,“神兴物游”也说明了作者的思维活动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的,实质上就是形象思维。刘勰继陆机之后,对艺术创作中这个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作了理论概括,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本篇还论述了志气和辞令在想想活动中的作用,也是同样值得重视的。所谓“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是把志气和辞令视为对想象活动起决定作用的两个因素。在这里,志气泛指思想感情,意思是说:思想感情是想象活动的动力,想象的展开是沿着思想感情的轨道而进行的。作家临篇缀虑,需要神定气足,只有思想坚实深刻,感情真实充沛,才能使想象活跃起来,从而优游适会,抒怀命笔。否则,就会如刘勰所说的“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形成思想僵化,感情枯竭,想象壅塞的枯窘状态。至于辞令系指语言或语词,任何思维活动都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进行的,没有不依赖语言而独立存在的所谓思想活动。艺术想象也是同样。刘勰把辞令作为掌管想象活动的枢机,指出只有准确的预言才能构成准确的意象,强调文学必须以言达意,穷尽物色,曲写织毫。这就是他所说的“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的本意。当时正是号称玄学三理之一的“言不尽意论”恣肆横流之际,刘勰提出这种针锋相对的主张,有抨击玄风的积极意义。

作为艺术思维的想象活动本是一种极复杂的心理现象。刘勰在本篇中列举文学史上许多作家创作实践的具体实例,指出“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认为作家运思行文,或迟或速,一方面是基于作家的才能禀赋和构思方式,另方面也取决于作品的大小规模和体裁特点,对于这些情况需要作具体分析,而不能一律相绳,妄分高下。然而,不管不同作家的写作会出现怎样纷杂歧异的情况,归根到底,文学创作毕竟还是有赖于平时的历练和积累。本篇所提出的:“积学以储实,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这四句话,即申明此旨,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刘勰所说的“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并不是叫人无所用心,轻易落笔,把写作当做一种游戏。相反,他认为只有经过日积月累的辛勤努力,才能在写作时从容不迫,直抒胸臆。作家写作时似乎不费思索,摇笔即来的表现,实由于平日不断积累,艰苦历练的结果。因此,“积学以储实,酌理以富才”与“不必劳情,无务苦虑”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而是相反相成的。这与下文所提出的博兴一的辩证关系,具有同样性质。“博见为馈贫之粮”是指作家在生活体验上要博;“贯一为拯乱之药”是指作家在艺术表现上要一。“博而贯一”就是把体验上的“博见”和表现上的“贯一”统一在一起。这种从矛盾的范畴看出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不仅存在于本篇之中,而且在创作论其它各篇中也往往可以发现。这些地方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结语:

《文心雕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精密的批评的书。其在论述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时﹐抛却了经学家的抽象说教﹐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文学观﹔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精湛透辟的见解﹐富於独创性。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学价值意义之所在可见一斑。


文乎


文心雕龙[1] 》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汉族文学理论专著。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