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为啥妈妈在与不在一些孩子大变样?

神經病LY_


亲身经历。

我是职场妈妈,女儿6个月后我就重返职场。从她6个月到28个月入幼儿园的这段时间里,白天由姥姥带着知道我晚上下班回家。


只要我一回家,我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宝宝跟我在一起表现可好了,一见到妈妈立刻就变样。

女儿因为玩具掉地上了哭、她不小心摔倒了哭,或者没缘由地哭……

而白天跟姥姥呆在一起的时候,女儿会乖巧地玩游戏、看绘本、跟姥姥学英语(我妈妈是英语老师)、跟在姥姥身后学着大人的样子玩小厨房过家家游戏……


其实我一点都不感觉失败或者焦虑,相反,我理解孩子的小心思,也欣慰于她对我的依恋——“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不要过分担心,其实这说明她和妈妈的亲子关系非常之好,她在妈妈身上能够寻到安全感,对妈妈充满了依恋。

听到这个原因,是不是觉得透过孩子“作”的表面,背后的原因听暖人心,也让每个妈妈都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被认可。

“依恋”这个概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来的,原本用来解释婴儿与养育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心理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孩子和妈妈之间的依恋也分为几种:


安全型(Secure)、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回避型(Avoidant)。

安全型依恋:当婴儿需要照顾时,养育者总是及时回应的话,婴儿就会感受到安全、爱和自信,表现得更爱笑,不拘谨,容易交往。面对新环境勇于探索,并会寻求养育者的支持。

焦虑-矛盾型依恋:当婴儿需要照顾时,养育者是否回应是不确定的,婴儿会努力找寻,表现得更容易紧张和过度依赖。面对新环境大哭大闹,不敢面对。

回避型依恋:当婴儿需要照顾时,养育者总不回应,态度冷漠,婴儿会陷入抑郁,表现得充满怀疑,无法信任他人。害怕也不会向养育者求助或寻找安慰。


心理学家同时还指出,0-3岁时孩子与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

不难看出,孩子和妈妈形成安全型的依恋更有助于他们的心理成长,构建孩子的安全感和完整的人格。

那么,就需要妈妈们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在婴儿期内尽量坚持母乳喂养

从表面上看,母亲给孩子哺乳的行为,仅仅是让孩子获取食物。

但实际上,母亲的怀抱、肌肤的接触、轻轻的拍抚、摇晃,都将会与孩子形成很好的连接,为婴儿建立安全感打好基础。


2、3岁前的孩子多一些肌肤接触

3岁前的孩子更需要来自母亲的肌肤接触。

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和他的同事做了一系列的恒河猴实验。

这其中包括“代母实验”。

将一只刚出生的小猴子放入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养育它的是两只假猴子,两只都是用铁丝做成的,只不过其中的一只有绒布包裹。

铁丝母猴可以给小猴子提供充足的奶水,而绒布母猴只有绒布。

最开始,小猴子是围着铁丝母猴转的,因为它可以吃到足够的奶,但是过了几天,心理学家们发现,小猴子只有饥饿的时候才向铁猴子靠近,而更多的时候它是寻求绒布母猴的怀抱。尤其是当小猴子遭遇了巨大威胁的时候,它会立刻跑到绒布母猴的怀里。

当哈洛把这些小猴子放回猴群时他发现,它们几乎无法正常与其他猴子相处,它们孤僻、抑郁、自闭,甚至还出现了攻击性和自残性。

这个实验充分证明了,母亲肌肤接触对孩子的重要,也证实了亲密关系的重要。

后来哈洛改进了实验,使得绒布母猴可以摆动,每天半个小时和小猴子玩耍,改进实验后放回猴群的小猴,成年后基本正常。

用哈洛自己的话说,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可以提供这三个变量,那么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全部的需要。


因此,多带孩子作抚触、拥抱孩子,都会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心理营养。


3、给孩子提供稳定且持久的爱

持续而稳定的母爱,是给予孩子安全型依恋的重要条件。

孩子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能够及时的回应,对孩子时刻保持着关注,又给孩子充足的自由探索空间。孩子会从内心感受到被妈妈关注着。

如果一个妈妈很情绪化,一会儿对孩子很温和,一会儿对孩子发脾气,那么孩子则感受不到稳定的爱,而形成矛盾型依恋。


4、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很多职场妈妈,平时要忙工作,回到家陪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

这也能更明显地感受到孩子“无事哭三场”的原因。

不用为此而愧疚,只需要在能够陪伴孩子的时候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就可以了。

陪孩子做游戏、读绘本、唱歌、做亲子手工……这些都是促进亲子感情的好方式。


同时,孩子在妈妈面前“作”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妈妈在关爱的同时,让孩子体会边界感。

如果孩子仅仅是因为见不到妈妈委屈而哭闹的发泄,那么妈妈完全可以给予及时满足。

但如果孩子借此“蹬鼻子上脸”,出现打妈妈、摔东西等越过边界的行为,那么妈妈及时发现,就要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予以制止,告诉孩子如何平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针对0-3岁孩子还不能很好地用词语表达的时候,可以用简单的词:“抱抱”来告诉孩子,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哭,但哭过要学着用语言表达他的情绪和需求。


现在我家孩子5周岁了,能够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

在小离别我之后,女儿会借由一件小事用哭的方式跟我耍赖,然后会告诉我:妈妈,我是因为想你所以哭了,妈妈我爱你……

那种感觉,有点小酸楚,又觉得很温暖。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沐滢育儿有料


“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这个我深有体会。

首先声明,我不是孩子的娘,我是孩子的爹。

我家大孩子是个男孩,皮的很。

但是只有我在家的时候,孩子就是我的家务小能手。可以帮我扫扫地,收拾收拾碗筷。还能主动捡起地上丢掉的东西,并整理整齐。

孩子平时喜欢看电视,喜欢吃糖。只要是和我单独在家,我说时间到了,孩子就立即关电视;我说糖吃太多了牙疼,立即就把手里的糖放下,绝不再多看一眼。

而当他妈妈回来后,孩子就立即一头扎进他妈的怀里,然后开始控诉我的不是:不让他看电视了,不让他吃糖了....

我都是一脑门黑线,明明刚才的时候还是很讲道理很听话的孩子啊?!

其实我也明白,主要是作为孩子的爸爸,我太严肃了,太要求规矩了。而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耍,除非他愿意,否则不会遵守规矩的。

与我在一起,孩子知道我很坚持原则,要求必须遵守规矩,哭闹对我没有作用。所以孩子就不费功夫了,而是一心一意等爱他宠他的妈妈回来再和我算账。

和妈妈在一起时,孩子可以放下身体的规矩枷锁,随心率性,肆意在妈妈怀里闹腾,这也符合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心灵的放松。对孩子身心健康也是很好的。

正所谓一张一弛,孩子在爸爸这里受到的压力,在妈妈这里得到放松。

家长们只要谨守一些根本的原则,让孩子在妈妈怀里闹一闹也没关系的。


曦宝和伊宝


孩子遇到娘,无事哭三场!

这个娘太没有智慧,居然不能让孩子感到幸福愉快。感到的只是难受,所以哭。

为什么孩子遇到娘反而难受?不值得深思吗?

我儿子遇到我从来只有高兴。

只是在孩子七个月时,要过年了,我去烫了个头,回来,儿子看我变了,生气呀,看着我哭,不让我抱!邻居家女主人都过来敲门,问从来不哭的孩子,今天怎么了?

后来大了,烫头也没事了。大了,会听话了,更没有理由哭了!

孩子,越是在妈妈面前,越乱发泄,将来会不会也是外斗外行,内斗内行,专门窝里斗的无能之辈!是不是谁在意他,他就专门气谁。成为专门搞内耗的混蛋!


彭如心老师


我的两个孩子从小到大都是我一手带大的,她们很少离开我。但也有极少数例外的。有次我和先生有事要出去三天,当时大的已经快三岁,还可以勉强带在身边。但小的还不足一岁,带出去实在不方便,我只好拜托自己的妈妈帮忙照顾三天。

那三天外出,我一直特别担心小宝。因为她实在是个特别难照顾的宝宝,每天必须抱着睡午觉,必须时时刻刻不离人。还特别认生,平时虽然也经常见外公外婆,但几乎不让他们抱。

没想到妈妈却和我说,她那三天特别乖巧,很少哭闹,和外公外婆相处的非常好。我回家的时候,她正高兴地和外婆做游戏呢,看到我后特别开心。然后没有十分钟,就开始各种作“妖”的哭闹。真是应了“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的老话。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1、妈妈的包容让孩子做回真实的自我

美国心理健康专家表示,人和朋友、家人在一起时,会表现得更真实。因为知道他们是爱你的,所以有时可能会表现得更糟糕。

所以不能怪孩子矫情,我们大人也一样。比如你会在单位和领导叫板,乱发火吗?你和朋友相处时会动不动就耍点小脾气吗?一般正常的人都很少做这些事,但一般正常的人在家里都会做。究其原因就是家是个让人觉得相对放心和宽容的地方。

孩子虽然小,但同样也有我们大人这种思想。只是他们因为和妈妈在十月怀胎就拥有亲密关系,所以更加信任的可能还不是“家”这个概念,而是妈妈这个最亲密的人。

他知道妈妈爱他、疼他,能理解和包容他的缺点,而他也可以做回最真实又最舒服的自己。

2、孩子在求妈妈的关注

有些孩子之所以这样做,完全就是在求妈妈的关注。因为一般越乖巧的人,妈妈操心的就越少。操心少,就意味着对孩子的关注也少。所以,孩子为了让妈妈对他保持持续的关注,不惜去淘气惹妈妈生气,只为了得到妈妈更多的关爱和陪伴。

3、这是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

做为一个孩子,其实是最没安全感的群体,因为他们无论在什么方面都必须要依靠父母才能生存和成长。所以有些孩子就喜欢用这种“极端”方式来试探妈妈,看看如果我变成了“坏孩子”,妈妈还会不会喜欢我?如果得到妈妈正面的回应,他们的安全感就会慢慢建立。

就犹如男女之间刚建立的感情一样,可能刚开始彼此的安全感还不足,就喜欢故意去试探对方,直至安全感完全建立,所以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

孩子这样做时,妈妈该怎么做?

很多妈妈,很反感孩子这种“见娘就犯作”的做法。但其实,了解原因后,做为妈妈我们更应该感到开心,正是因为孩子把你当做最亲近、最依恋的人,才会这样做。这说明我们的亲子关系是健康的,温暖的。

那么妈妈该如果面对孩子这种“作”呢?很多妈妈很矛盾,一方面怕自己无条件满足后,会助长孩子的娇气。另一方面如果不满足的话,又怕让孩子伤心失望,影响亲子关系。

我的意见是,当然是满足,只是要适当的掌握一个度。比如孩子平时是自己吃饭的,忽然有一天一定要妈妈喂。那我们可以喂她几口,然后亲切温柔的告诉他,妈妈不得不要去干其他事了。或者孩子忽然很想吃一样不太好的东西,我们也可以适当的给他少吃点,然后告诉他,不是我不想给他吃,只是有些东西必须得少吃。

有时想想我们大人何尝不是这样的,只是我们“作”的对象可能是自己的老公或者父母。有时我们“作”,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对方的态度。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关注@育儿有故事,每天将为您分享更多实用有效的育儿经验、育儿知识,助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育儿有故事


您好!我是浩源妈妈,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问题。

“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为啥妈妈在与不在一些孩子大变样

第一:与孩子聚少离多

由于工作原因,我一年365天都是早5晚8甚至晚9,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也就一个多小时。我记忆最为深刻的两次,第一次是我大儿子小时候,大学一周岁多点儿吧,过年初三晚上好像是,哥哥嫂子找我俩去看电影,之前我不知道,孩子他爸也没和我说,等哥哥嫂子进门我才知道要去看电影而且票都买好了,你不知道我心里那个难受,决绝吧太不合适了,票都买好了,不决绝吧孩子看见我们穿外套要出门(当时正在吃饭)一下就嗷嗷哭了,我实在不忍心,脱口而出“我不去了,你们去吧,”,当时场面真是有些尴尬呀,公婆示意我让我走,听着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我被“强行”推着出门了。那种感受至今难忘。



第二次就是有了我小儿子之后,也是过年放假在家休息那几天,两个孩子总会因为一点儿小事儿大哭,然后过来找我,这时候公婆就会说“你不在家的时候两个孩子可听话了,这知道有人给他撑腰了”,我隐约感觉到这不就是说的我吗😄好吧,虽然心里有些不太费劲儿,但是我觉着孩子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太少,撒撒娇也不是什么大事儿,主要是大人要有立场,不能过于娇纵。

第二:“和妈妈的感情深厚”

这里我主要是觉着这应该是和孩子在母体时就建立的关系,这是不可替代的,十月怀胎母亲的喜怒哀乐小家伙应该是都能感受的到,相反小家伙的心情也只有妈妈能够猜的透吧,所以出生长大之后这种奇妙的感觉是不可复制的。

第三:妈妈更能体谅孩子

在家里孩子哭闹的时候,爸爸采取的措施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训,结果就是孩子哭的更厉害,或者是被吓的不敢说话。

上个月一天晚上,我和孩子在写作业,孩子爸爸进来坐在一旁,看到孩子自己弄的奥特曼玩具还有卡片,本来就是想随手拿起来看看,孩子哇一下哭起来,站起来上手就去抢,说“爸爸还我的玩具”,爸爸看到孩子这样火气上来了,训斥到“我看看不行吗,哭啥哭,再哭我就给你扔出去。”孩子哭的更厉害,边哭边去抢,说着爸爸走到门口地方做出要给扔出去的样子,孩子当时哭的真是让人难受,任何人的话根本听不进去,好在弟弟在客厅看到爸爸其实给放到一个盒子下面了,说“哥哥,我给你找到了。”,这样一场“战争”终于结束。虽然找到了玩具但是孩子心里的火根本就没有消。而且大人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为了这个玩具这么激动。


等孩子冷静下来,睡觉前和他读完故事,我就问他“孩子,爸爸只是想看看你的玩具,你为什么一下子这么激动呢?”孩子说“这是我的宝贝,谁都不能动”。在大人眼里或许只是一张张破旧的纸,可是在孩子眼里就是他们的宝贝,不经允许谁都不能拿。我说“那以后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可以和爸爸说,这是我的宝贝,我很喜欢,可别给我弄坏,或者说下次想看的时候请先经过我同意,其实爸爸并不会真的给你扔掉,只是想看看你的玩具而已,你这样对爸爸说话很不礼貌。”孩子点点头。我说“以后遇到什么不会解决的问题你还可以去请教爸爸,你知道吗,爸爸是个解决问题的高手奥,妈妈有什么不会的问题也会请教爸爸呢!”,孩子抬起小脸说“真的吗?”,我说当然。看到孩子放松下来,我的心也轻松多了,我不想让孩子带着气愤度过这一天,也不想让他觉着爸爸在他心里就是一个凶巴巴的形象。


浩源妈妈有话说:我觉着在训之前总应该先了解一下情况,了解一下孩子是怎么想的,而且我想尽量让他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可是家里人觉着我这样是娇惯孩子,有时候我也是觉着无语,但我感觉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就应该了解他们,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在你面前无需伪装,尽情的“发泄”自己的情绪,我喜欢孩子把想法和我一起分享,即使是哭闹,也总比藏在心里要好的多,作为妈妈我觉着应该对孩子多一些体谅,成为他成长的避风港,这或许也是孩子为什么在妈妈面前爱哭爱发泄自己情绪的原因只是吧。

我是浩源妈妈,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浩源的妈妈


看见这个问题,我想起了上周,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落户的情景,孩子不记得爷爷奶奶,回去觉得特别陌生,连爸爸都不要了,只要我!只要我!只要我!把我这个老母亲累的屁屁的,干啥都连着我,简直分身乏术。

“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这句话说的真是蛮中肯蛮符合实际生活。为什么呢?我想应该从下面几点来说。

首先毫无疑问就是孩子足够信任妈妈才会在妈妈面前真实的做自己,可能孩子在别处收到了委屈或者不舒服,但是跟别人不熟,自己放不开,就会隐藏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见到妈妈的时候,就突然哗全部释放了。对于孩子来说哭是表达他们情感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孩子天真不会那么多的弯弯绕绕,遇见了可以依靠的妈妈,多么懂事的宝宝都会瞬间变成一个奶声奶气的小奶娃娃。这是很正常的,怀胎十月期间宝宝们闻惯了妈妈的味道,熟悉了妈妈的体温与心跳,确定过眼神你就是我最亲的人。举个例子,平时我们在家人面前和外人面前脾气是不是不太一样,哈哈哈,是不是。

其次呢就是孩子粘妈妈,可能平时妈妈自己带的时间比较久,孩子接触的环境比较单一,建议妈妈平时多带宝宝出去溜达溜达,多让亲近的人抱抱。

各位妈妈也不必过于担忧,孩子大点就好了,加油各位宝妈!





呼呼呀2018


我女儿就是典型的“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爷爷奶奶经常投诉,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又乖巧、又懂事,妈妈一回家,就开始撒泼打滚,爷爷奶奶说不得,碰不得,就得跟着妈妈。其实呀,这是典型的儿童依恋的表现。

什么是依恋?

在心理学上,对依恋的定义是,儿童与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儿童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关系最早产生于母子之间早期的皮肤接触(接触时间以婴儿出生后的6-12小时最为适宜),母子之间的皮肤接触的舒适感,是婴儿建立个体安全感的前提。所以,有很多医生都建议,宝宝出生以后,爸爸妈妈尽早地去抱抱他、摸摸他,因为拥抱和抚摸能让帮孩子尽快建立安全感,还有月子里尽可能地给孩子进行抚触,也能帮助他适应妈妈肚子以外的“陌生”世界。

依恋分几个阶段?

儿童依恋的对象一般都是母亲,依恋的状态也是会变化的,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一般是出生到四个月的时候,儿童对人不加区分地积极反映,喜欢所有的人。
  •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一般在四个月到两岁期间,儿童出现有选择地对人反应,也就是俗称的“怕生”阶段。
  •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一般在两岁到六岁,儿童对母亲产生特殊的情感依恋,与母亲的情感联结更加紧密,把母亲作为安全的基础。“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大概就是处在这个阶段,需要向妈妈撒撒娇,补充一下安全能量。
  • 第四阶段:互惠关系形成阶段,六岁以后,儿童能把母亲当做交往的伙伴,对母亲的依恋目标有所调整,能理解母亲需要离开自己的原因,并相信母亲爱自己。这个时候,孩子就不那么粘人了。

所以,当孩子在妈妈面前变得脆弱的时候,就是希望妈妈多关注他,那妈妈们也不妨多抱抱、多亲亲,多表达对他的爱,毕竟孩子是亲生的,怎么爱都不为过啦!


肥羊妈妈


偷笑!我曾经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听过好多家长抱怨,“为啥孩子在幼儿园如此听话,回家就无法无天?恨不得把房顶掀翻了才满足。确实如题主所说“孩子遇到娘,无事哭三场”,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吧!

“外面的乖宝宝,家里的土霸王”,到底是什么心理让宝宝的表现如此大相径庭。要我来说,这也是孩子成长的烦恼所在。在幼儿园里,孩子第一次没有了依靠,学习独立的面对幼儿园的一切。孩子想要得到老师的表扬,想做小朋友的楷模,想让爸爸妈妈为自己骄傲,于是孩子有时是在压抑自己的情绪。直到妈妈的到来,孩子的身心才得到完全的放松,此时幼儿园的“夹板”去除。回到家里,鞋子衣服满天飞,吃饭也不好好吃,作业也不爱做,妈妈说两句就哭,整个的一个“熊孩子”,跟老师口里的乖乖宝贝完全的不沾边了。

妈妈的怀抱是孩子一生最安全的港湾,无论我们长到多大,在妈妈的眼里也是孩子,即使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还是可以在老母亲的怀里撒娇,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也就是在父母的身边我们才可以卸下伪装,撒个娇,任个性,小孩子更是如此。





孩子王驾到


小孩儿不装相,给妈妈的“特殊待遇”反应了妈妈在他们心目中独一无二的角色和地位。

一、只有在妈妈面前,孩子才敢暴露自己“不行” 。

我们经常能看到,在和爷爷奶奶或者爸爸一起时,孩子们可以安安静静、老老实实的,不管吃饭睡觉还是玩耍,都看着挺能干,好像他们已经能熟练地自己安排自己了,但是一旦有妈妈在身边,即便是同样的事情,他们也要耍上三耍,突然变“无能”。

其实,这是人类潜意识里“趋利避害”的表现。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总要面对危险的环境,这使得他们习惯于“逞强”,以此适应环境,打败敌人。孩子的言行最能反应人类的本能,自出生起的经历,使他们从潜意识中把妈妈划定为“绝对安全”,其他亲人则可能是“相对安全”或者其他。

所以,和别人在一起他可以干啥都行,表现出一种无意识的“逞强”和“讨好”,和妈妈在一起则放松了“戒备”,不用再勉强自己干些不想干的事或者做一点点挑战。

二、对孩子来说,妈妈给的爱多少都不够 。

孩子对妈妈有最深的依赖,他们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之一就是对你撒娇耍赖不讲理,他们试图通过这种“讨债”的方式试探你还爱不爱他,爱他能有多深。不只小孩儿会这样,很多成年人在母亲面前也总是显得比平时“柔弱”一点,只不过苦闹变成了眷恋。

小结:不要责怪,多些包容

当孩子这样时,妈妈尽量不要不耐烦,最好能多给一些拥抱和表白,让他充分体会到你的母爱,这样他才能安心。不必担心他会被你惯坏,只要在原则之外给他们足够的包容,他们的内心会迅速强大起来,总有一天他会反过来包容你爱护你。


双子说


“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为啥妈妈在与不在一些孩子大变样?

从小我们就听着学着唱着《世界上只有妈妈好》这首儿歌,里面的歌词我就不用说了,无论是小到能听懂话的小孩,还是老到掉牙的老人,相信听到这首歌都会想到自己的妈妈。当然童年里一直有爸爸妈妈的陪伴和参与,那是很幸福的事。但是由于生活种种原因,很多父母是迫不得已放下孩子去工作,或者外出打工赚钱。



我家两个孩子都是我自己带的,现在大的快六岁了,跟他说什么几乎都听懂了,所以不担心老大。小的一岁半,还小点比较粘人,我想过完年就去工作,所以现在小的白天都让奶奶试着带,我晚上才回来。每天回来一打开门小的那个就是从远远的跑来抱着我的腿,还一直叫妈妈……妈妈……,刚开始边叫边哭,现在稍微好一点不哭了,但是只有我和老公一回家,小的基本上都和我们寸步不离呀,深怕我们又出去不要她了,走到哪个房间她也跟着去哪个房间,有时候上个厕所,她也在门外守着。其实我们都明白孩子想爸爸妈妈,而我们也舍不得这样留孩子跟老人一整天不见面的,但是由于要工作,要赚钱,没有办法时刻带在身边。



前段时间,老大幼儿园里做亲子活动,是要父母去参与的,当时是我去参加了,节目开始就是放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然后主持人就叫大人和小孩紧抱三分钟,抱着抱着有的孩子哭了,有的父母也哭了。而有的孩子是没有父母来陪伴的,自己在位置上哇哇的哭起来。随着音乐慢慢结束,整个操场上留下的是抽泣声。有一个孩子说:妈妈,你为什么每天都那么忙,我起来都没看见你的人影,晚上睡觉了你也还没回来?大人也哭了,找不到什么好的理由来回答孩子的问题,只有紧紧的抱着孩子,大家都安静下来了。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真很重要,孩子的性格,孩子的脾气,孩子的习惯,孩子的种种行为。其实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导。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是不能缺席的。



我们也知道,自己带的孩子和老人带的孩子长大了会不一样。所以,我和老公商量好了,下班了就尽量早点回来,让孩子和我们多多接触,多多交流,也多能陪伴他们一些,也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是爱他们的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