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四个年份袁大头,总计近乎十亿枚,看完再决定收不收藏

有关“袁大头”的生产数量问题,恐怕和它复杂的版式一样,找不到正确答案。皆因军阀割据,长期战乱,资料过于杂乱,连究竟有几处造币厂生产过都不清楚,难有确实数据。下列资料以耿爱德及李察·伟德根据财政部及英美自当年其商务领事在华调查所得记录为主,结合部分造币厂报告书内数据来推测,各厂生产情况如下:(

文章微拍链接均为大头竞拍参考)

(1)天津造币厂

天津造币厂自币制局梁启超呈请1914年9月起开制新国币算起,当年生产的5747余万枚银圆并未区分龙银与袁币,若以四分之一计算,至1928(民国17年)止,推测约2.7亿枚,各年份皆有(财政部的统计袁币自发行日起至1918年3月止共计生产84698554枚,1920年7月至1929年1月共计生产90051249枚,合计约1.75亿枚,缺1918年后三季、1919年全年及1920年上半数据。

四个年份袁大头,总计近乎十亿枚,看完再决定收不收藏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2)南京造币厂

南京造币厂1915年起开始生产,至1927年(民国16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止,产量为3亿8220万枚,全部为“3年版”。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3)武昌造币厂

武昌造币厂于1915年始投入生产,至1927年止,总额为8121万枚,有“3年版”及“9年版”两种;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4)杭州造币厂
杭州造币厂自1920年新厂建成后大量生产,至1927年止,总产量为2亿2642万枚,小部分为“8年版”,以“10年版”居多。

四个年份袁大头,总计近乎十亿枚,看完再决定收不收藏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5)广州造币厂

广州造币厂虽在1915年即生产新币,但随后改而专造广东贰亳辅币“大头”产量为583万枚。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6)奉天造币

奉天造币厂始造后改产铜元,于1926年至1929年间恢复生产银圆总产量为1915万枚,均为“3年版。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7)安庆造币厂

安庆造币厂于1920年开工,当年7月前产量为121万枚,皆为“8年版”;后直皖战争爆发,拒向北京政府呈报资料。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8)南昌造币厂

南昌造币厂设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专造铜元,曾停办多次。1925年武昌造币厂因赶工不及,委托该厂制造“大头”250万枚,于同年9月交货,可能是“9年版”。次年11月,北伐军占领南昌后废厂。其他如成都、重庆、甘肃、康定等造币厂及苏区均生产过“袁大头”。以上资料中,有案可查者数量约9.9亿枚,其他造币厂在1915年到“废两改元”期间,产量最大的是成都造币厂,但其生产的是“大汉银币”,中央政府直到抗战时才真正控制四川地区。

四个年份袁大头,总计近乎十亿枚,看完再决定收不收藏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在“袁大头”停产的最终日期上并无定论。奉天造币厂在北伐成功、全国统一后停产;甘肃在1931年(民国20年)以后仍有生产。1949年(民国38年)中期,因通货极度膨胀,被迫恢复银本位币制,云南亦曾生产袁头大洋约53万枚,当年9月9日的《中央日报》曾刊载此发行公告。另据了解,当时广州造币厂除生产船洋、“小头”外,也曾制作“大头”。尔后甚至在20世纪50年代初成都及沈阳曾分别新造一批相当数量的“大头”,以供西藏地区使用。

四个年份袁大头,总计近乎十亿枚,看完再决定收不收藏

综合各方统计资料,“袁大头”的总产量超过10亿枚,是中国近代数量最多、流通最广的银圆。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银圆与大头相比,难有匹敌者。耿爱德估计则为7.5亿枚以上,耿氏对我国钱币硏究透彻,结论亦多准确,他的这一数字尚属保守,可能耿氏认为上述10亿枚的统计数字中还包括后制版北洋及江南龙银而将两者剔除了。(文章摘自百年银元,好书)
袁大头存世量太大了,再加上高仿、赝品,估计现在收藏市场,袁大头数量已经翻倍了,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大家在收藏时要多加留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