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他到底有多恐怖?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我觉得郭嘉的恐怖在于他的料事如神,对人的心里和性格分析的细思极恐。

郭嘉,字奉孝,颖川阳翟人(今河南禹州人),曹操的重要谋士。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可以说郭嘉短暂的一生是非常富有传奇的,少年的郭嘉非常具有远见,郭嘉经过弱冠之后便隐居起来,四处结交有识之士。



那么郭嘉究竟有多么恐怖呢?

197年,27岁的郭嘉,被司徒赵温辟为府吏,后经曹操谋士荀彧推荐,郭嘉与曹操大谈天下大事,语末曹操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刘备被吕布袭击想依附于曹操,手下谋士建议杀掉刘备以绝后患,郭嘉谏言既不能杀,也不能放,因为你曹操征战天下就是需要天下有识之士前来投奔效力,你把投奔你的人杀了,还有什么信服力,以后也不会有人来投奔,刘备绝非为人之下,放走后恐有大患,所以建议软禁刘备,结果曹操不听,没杀,却把刘备放走。



198年曹操东征吕布,久攻不下,曹军疲乏,曹操有退兵之意,郭嘉劝谏曹操说:"吕布必败,建议强烈猛攻,果然吕布大败,后来刘备攻下邳,对抗曹操,曹操觉得应先东征攻打刘备,将士们害怕袁绍南下,郭嘉亦认为先打刘备,果然如郭嘉所料大败刘备。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日:“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 ,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参考《三国志》

孙策占据整个江东,听闻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想渡江袭击许都,众人都很害怕,郭嘉预料说:"孙策刚刚吞并江东,杀的都是英雄豪杰,他又不善于防备,必定会被人所刺杀,结果正如郭嘉所料,孙策被许贡的刺客所杀。

还有更多郭嘉料事如神,的案例,这里就不一一叙说了,世人都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郭嘉是个人不是神,他之所以料事如神就在于对人心理研究的很透彻,包括每一个和曹操作战之人的性格,缺点,再加以分析,所以每次都料的很准,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郭嘉把这几个字研究的很透彻,理解的也很深刻,因为每一场战斗他总是很了解敌对领袖的性格缺陷。



毕竟人无完人,再厉害的人也有弱点,他还把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领悟的很深刻,每次战斗,经过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再加以整合,郭嘉总能知道对手下一步的动作,所以我个人认为郭嘉很恐怖,恐怖之处就在于料事如神,对人心理,性格的分析,但他毕竟不是神,并不可能未卜先知。

至于说他不死就没有三国鼎立的情况,我不这样认为,在三国那个群雄逐鹿,英才辈出的年代,郭嘉只不过是一颗流星,稍纵即逝,能和他比肩的大有人在,像诸葛孔明借东风,烧赤壁,草船借箭,还有司马懿,司马徽等等,所以不论郭嘉早不早死,对整个三国影响不是很大。


历史精神


谋士郭嘉。

1、郭嘉是谁?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什么意思?就是如果郭嘉不死的话,卧龙根本出不了江湖,卧龙不出,江湖上也就不会有诸葛亮的一系列神奇传说了,因为郭嘉的谋略太厉害,压着卧龙,所以卧龙一直憋屈的待在家里,由此可见,郭嘉是多么强大!

不啰嗦,来简要了解一下郭嘉。郭嘉,河南禹州人,曹操身边著名的参谋长,善谋略,可以英年早逝,年仅38岁。早年投奔袁绍,无奈话不投机,无奈回家蜗居,后经老乡荀彧推荐,来到曹操身边,大展宏图,成就美名。再来说一下他的老乡荀彧,荀彧,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他可是个厉害角色,只可惜仅仅活了50岁。

2、郭嘉的厉害。

说到郭嘉的厉害,不得不提吕布,吕布大家都知道,是个厉害角色,要不人们常说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可这个大英雄偏偏反了曹操,让曹操甚是头痛,调集大军好一个打,却怎么也攻不下下邺城,郭嘉一出马,水淹下邺城,轻松灭了吕布,去了曹操的一块心病,让曹操好生欢喜。话说刘皇叔落魄投奔曹操,郭嘉建议曹操软禁了刘备,以绝后患,就像蒋介石软禁张学良一样,可是曹操楞冲大尾巴狼,不听劝告,放走了刘备,这就为以后三国鼎立埋下了祸根,到以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日渐强大,曹操再想灭他已经无能为力了,再后来,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彻底浇灭了曹操一统江湖的念头,如果当时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那么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三分天下,如果郭嘉不是早早病逝,那么也有可能帮助曹操重新崛起,只不过多费点时间罢了,所以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智者说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俺本着听老人言,不吃亏的原则,这几天捧着一本三国瞅。毕竟老人家都说了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吗?俺已经快老头子了,乘着小娃娃们还叫俺叔叔的时候,回味一下三国。

这不刚瞅到郭嘉走了,回头咱就刷到了这题目,巧了!这不答都不行啊!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说了:“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这话是不是有点高了?”

您这说的,这话还真不高,咋说呢?决定有无三国最关键的一个点是赤壁之战。当年曹操如果能在这场战役中一举击败孙刘联军,那么咱大华夏的地头上,将会少一部精彩纷呈的三国时代。

最后一统天下的必然是曹操,这一准没跑。

江南那块也没啥捯饬的,少则一年,多则三年,这地也就平了,这天下稳稳的就是曹操的天下。

可结果呢?这一战大败,三国成型,长江南岸这块为孙刘提供了壮大的土壤,曹操对他们也奈何不得。

那么郭嘉这人能不能帮子曹操一举击败孙刘联军呢?

毕竟历史不能假设,咱只能从一些过去的细节当中去分析分析。

分析

郭嘉这人谋略当然是有的,但他有一项能力却比谋略更加的厉害,那就是揣摩人心的能力。

话说曹操的谋士那叫个多,却只有一个郭嘉和曹操成为了朋友。

当年曹操出行,如果郭嘉随同,那么二人必定同车,吃顿饭,一个大勺搁那鼎里边舀食吃,一个席子俩人一起坐,小心眼的曹操压根就不嫌弃。

您换个人上去,曹操不拿大脚丫子踹你,都会拿白眼皮字瞅你,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您以为这只是说说而已?

郭嘉搁曹操这里就能做到这一步,偏爱那就自不必说了。

咱说人无完人,郭嘉这人不拘常理,而曹操这人干点啥事那叫个严格,搁现在那叫纪律严密。

所以郭嘉这人时常就有人告他,太过不检点,当年有一位纪检官员,叫陈群的为这事大张旗鼓的跑曹操那里告了他一状。

而曹操作为典范把陈群这顿夸,夸完之后,郭嘉啥事没有该干嘛干嘛,一点影响都没有。

所以从这里,咱就不难发现曹操对郭嘉的信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一旦遇到曹操发火十匹马都拉不回来的局面,你让郭嘉试试,这逆耳的话估计就能听进去。

那么大家伙说郭嘉不死,再无三国,这一点很重要。

那么他的谋略如何呢?

咱刚刚不是说了吗?郭嘉这人揣摩人心的能力比谋略更胜一筹。

咱说几件事,大家伙听听,就能明白!

当年郭嘉其实最先投靠的是袁绍,毕竟当年袁绍那舞台是最大的。可郭嘉到了那,也就是十几天的功夫,就给袁绍下了断语:“这人喜欢谋划这很好,但没有一点决断之能,拯救国家于危难,建立称王称霸的大业,这种事搁他身上,就一个字难!”

回头郭嘉就走了,这时间点上郭嘉才二十一岁。

事后证明郭嘉说的话都应验了。

而郭嘉这一走,搁家里边一呆就是六年

这不后来曹操的一个重要谋士戏志才去世了,曹操连个出谋划策的人都没有了,这就写信给荀彧,让他给自己再弄一个谋士。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这事为嘛要找荀彧?”

这您就不知道了吧,戏志才就是荀彧举荐的,事实证明荀彧的眼光没有错,所以曹操回头又找人家去了。

那么经过荀彧的举荐,曹操和郭嘉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俩人一交谈,您还别说,郭嘉的路子挺合曹操的口味,两人一度表示相见恨晚啊!

郭嘉找到了明主,曹操找到了好谋士,得咧,从此之后俩人算是绑到了一辆战车上了。郭嘉做了曹操的军事祭酒。

后来曹操打张绣,结果被人家张绣打了个稀里哗啦,袁绍得到了信,特意给曹操去了一封信。

瞅瞅你那德性,连个张绣都打不了,还争霸天下,要点脸好不啦。

嘚不嘚,嘚不嘚,这顿数落。

把个曹操气的够呛,有心提兵要弄袁绍,但一想自己的体量和袁绍的体量,这就打算忍个肚疼,算了。

结果郭嘉就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说明袁绍十个必败的理由,以及曹操十个必胜的理由。

这顿气打的,一下子就把曹操的信心鼓舞了起来,而且曹操一帮子将士听了也觉太有道理,一家伙就拧成一股绳子,要弄死袁绍。

后来,咱刘皇叔到处溜达,也没个根据地,加上又被吕布给整趴下了,这没地可去了,这不就跑到曹操这里做客。

瞅着刘皇叔,当时就有谋士提议要把刘皇叔给整死,郭嘉就提议这刘皇叔瞅着挺狼狈,但人家的英雄有名啊,他在穷途末路的时候找你,你一家伙把人家干死了,这就是杀贤士的恶名,所有人都会质疑你,将士和智者都会远你而去。

事实确实如此,可后来郭嘉又提了一个更加险恶的主意,说这刘皇叔虽然现在落魄,但他有万人敌的关羽和张飞辅佐,现在已经得了人心,那么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居人之上了,不如直接软禁起来算了。

结果后面的意见曹操没搭理。

说道这里,大家伙就知道了郭嘉瞅人那可真的是很准啊!当时曹操真要是把刘皇叔给软禁了,打这起就没啥三国了。

后来,曹操提大兵去和吕布掰手腕,大家伙都知道吕布这人勇到是勇,但没智,一家伙就把吕布给逼到了下邳。

咱说吕布不愧是勇猛,曹操搁这里一呆就是大半年,愣是没有拿下下邳。曹操瞅着士兵都打疲了,这就有心想要退了。

可郭嘉却瞅出了机会:“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之时,败亡就在眼前了”

郭嘉又给曹操打气,让他下大力气再弄一次,于是曹操又按照郭嘉的想法,一边攻城,一边可就开始决堤准备水淹下邳。没跑,吕布直接就被擒杀了。

这不后来,刘皇叔呆在曹操这里,瞅着郭嘉的样子,感觉这不是个善茬,就等着郭嘉不在曹操的身边,跑到曹操眼跟前要趁着袁术投靠袁绍的时机,要去拦截。

曹操一听用别人的手,去办自己的事,这挺好的。

结果放跑了刘皇叔,回头刘皇叔就把下邳给拿下,和曹操对着干。

这事让曹操面对郭嘉的时候,弄了个大红脸。

再后来,曹操被袁绍和刘皇叔夹在当中间。曹操就有心先把这连脚跟子都没有站稳的刘皇叔消灭在徐州,但他又怕袁绍趁自己不再,弄了自己的许都。

这弄了个左右为难,于是他又去咨询郭嘉。

“这还用问!当然是直接弄刘皇叔,这人脚跟子都没站稳当,灭他容易,三两下的功夫。那袁绍压根就是个优柔寡断的人,您这弄刘皇叔的时候,他一准犹豫,当他想明白了,咱早就把刘皇叔灭的啥也不剩了。”

得咧,曹操得到了这么一个保证,直接提兵就去干刘皇叔,这家伙把刘皇叔给坑的不要不要的,还没怎么打就跑了。

刘皇叔的老婆也丢了,兄弟关羽也让曹操给拿了。整个战局和郭嘉预料的一样,袁绍压根就没啥反应,刘皇叔就这么撂挑子了。

他还预演孙策虽然拥兵百万,但他必死于刺客之手,因为他吞下辽东,所诛杀的都是英雄豪杰。

确实后来的孙策就死于刺客之手。

接着是曹操打败袁绍,一般人在这个时候一定会继续追击袁绍剩下的俩儿子,而且一帮子谋士都是这么建议的,唯独郭嘉不赞成。

“费那劲干嘛?咱不动他,这俩兄弟自己个就能打起来,咱要动他,他们反而会抱成一团。”

曹操表示同意,这不,曹操带着大兵刚刚回到许昌,这俩兄弟就闹别扭了,曹操立马又带着大兵杀了回来,这俩兄弟被曹操逐个击破,一个领了便当,一个跑的那叫个欢快。

这一仗打的轻轻松松,曹操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在204年曹操就将郭嘉封为洧阳亭侯。

所以说了这么多,大家可以看出来,第一曹操很信任郭嘉,第二郭嘉对人心的揣摩很好,第三郭嘉的谋略很棒。

那么在赤壁之战曹操犯了好几个错误,如果郭嘉在的话,他必然会指出来,其结果就是曹操必然会接受。

所以这就有人说郭嘉不死,再无三国。这话是这么来的。但历史就是历史,他是不能改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是,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他辅佐曹操白手起家,逐步扫灭北方诸侯,奠定曹魏基础。有人说:“郭嘉不死,孔明不出”,还有人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那么,郭嘉到底有多厉害、多恐怖?难道他能帮助曹操统一三国吗?

郭嘉是三国时期的奇才,而这个奇才主要显示在郭嘉的脑回路上。

我们拿一个经典案例来进行分析,那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在曹操完全掌控河北之后,面临两个情况,第一点就是直回许昌大本营,第二点就是继续追击将敌军全部剿灭。而在这个时候,曹操的四大谋臣分别表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其中有三位谋臣都表明曹操必须立刻回到许昌,否则整个曹魏政权将会有很大的危险,只有一个人表示反对他就是郭嘉,郭嘉认为既然已经掌控了河北,就一定要把事情做绝,不能够给任何敌人以喘息时间,并且他建议曹操此刻必须立刻率领自己的全部军队前往内蒙的乌桓地区,并且在乌桓地区彻底击溃袁氏家族。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下,曹操听取了郭嘉的意见,彻底剿灭袁氏集团,巩固了自己的大后方,平定了多年的隐患。

后来赤壁之战战败,曹操说,如果郭嘉还活着的话, 断然不会让自己有这样损失惨重的失败,说明了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同时这话也是说给帐下谋士听的!曹操此举是在让自己帐下谋士羞愧,埋怨没人劝自己不要渡长江。

郭嘉献计有一个特点,对敌人内部洞若观火。孙刘联盟的内部矛盾定然逃不过郭嘉的眼睛。基本上是能够给曹操点明孙权和刘备面和心不和的本质,并以此为根据告诉曹操,只要放任一段时间,孙刘火拼可能极大。后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孙刘联盟只要没有共同的外敌,必然瓦解。


往往是在曹操陷入左右为难,并且无法看到未来发展前景的时候,郭嘉才会提出个人的建议,并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个人建议全都会被曹操所采纳。而且郭嘉的脑回路非常奇特,他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很多情况之下是被所有谋臣和谋士所反对的。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郭嘉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这句话有一定的理论实际操作性。

综上。


一起聊历史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对三国有点儿兴趣的人几乎都知道这句话。这么一位只要还活着就能把诸葛亮吓得不敢出山的人物,必定是位大牛。本着较真的精神,翻遍了《三国志》没能找到这句话,在《资治通鉴》中也没找到出处,郭嘉粉罗贯中老先生写的《三国演义》中,好像也没有这句话。

后来知道了,原来是易中天先生说的,铁粉无疑!“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已经够让人惊奇了,至于“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不是郭嘉有多么恐怖,而是这句话更让人恐怖一些。

《三国演义》给诸葛亮封了神,毕竟诸葛先生还是很有些本事的。如今郭嘉粉们也给郭嘉封了神,说明郭嘉先生也是有些本事的。

本事一:慧眼识人

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记载的: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

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

郭嘉是颍川阳翟人,就是今天河南禹州市。他最初是跑去袁绍那儿混,然而他很快发现袁绍有两个大缺点:一是不懂得用人,未掌握HR精髓,二是思虑过多,决断力不强,不具备能一锤定音的董事长素质。于是,他舍弃了难以做大的袁绍,跑回家读书(种地?)去了。

他这一回家就待了6年,直到有一个人死了。死了的这个人叫戏志才,是郭嘉的老乡,也是颍川人。

戏志才是给曹操当军事参谋的,也是有些本领的。他死了后曹操很捉急,就要荀彧给推荐个人好顶上缺。

这位荀彧也是颍川人,他不仅是颍川的士族领袖,更是曹操的总参谋长。于是,荀彧将自己的小老乡郭嘉推了出来。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曹操先请来了程昱,程昱推荐了郭嘉,而荀彧的反应则是猛省曰:“吾几忘却!” 差点忘了、忘了……

荀彧像

“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从此之后,郭嘉就跟着曹操混了,这一年郭嘉27岁。好像诸葛亮也是在差不多这样的年龄出山帮助刘皇叔的,所以说,大好青年们一定要重视27、28这个年纪,在这个年龄段一定要选择一位好上司,跟对人。

对于郭嘉,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志才不亡,郭嘉不出”。假设青年才俊戏志才没有早死的话,估计郭嘉得在家种一辈子庄稼。

本事二:意志顽强

郭嘉在曹操那儿立的第一个功劳是在攻打吕布的时候。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曹操征讨吕布,连胜三仗,吕布依城固守。在古代没有大炮,攻打有坚固防御工事的敌人是一个技术难度很高的工作。当时部队很疲惫,统帅曹操动摇了,想到了撤军,荀攸、郭嘉站了出来说:“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三国志·魏书·荀攸传》)

意思就是:我们疲惫吕布更疲惫,我们困难吕布更困难,坚持最后五分钟我们就能胜利!荀攸是颍川谋士集团的二号人物,是仅次于荀彧的第一副总参谋长,他的话坚定了曹操的信心。

曹操听从了他俩的建议,命令部队加紧攻击然后就取得了最终胜利,吕布被抓到后刘备落井下石导致吕布被处死,赤兔马也被曹操缴获,后来送给了关羽,至于貂蝉不知道最后落到谁的手里,便宜了哪个淫贼。

许多年以后,粟大将将坚持最后五分钟发挥得更是精妙,在孟良崮围歼74师,在豫东战役围歼区寿年兵团,在攻击不下敌人援兵已接近5里地时,发起最后总攻全歼守敌取得战役胜利。

本事三:审时度势

早先,刘备被吕布欺负丢了徐州,不得已投奔曹操,曹操给了刘备豫州牧这个官做。

有人对曹操说:“备有英雄之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曹操问郭嘉该当如何,郭嘉说:“有是。然公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杖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也。如此,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也,不可不察。”曹操含笑而说:“君得之矣”(《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

于是,曹操给刘备补充了兵员粮饷,派到沛(今江苏沛县),收集散兵以对付吕布,为曹操之后灭吕布做出了贡献,否则也不会有吕布被擒后刘备落井下石那一段——谁让你抢了俺的徐州让俺做不成大军区司令!

建安四年(199年),就是歼灭了吕布后第二年,曹丞相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独掌军政大权,总揽朝政,汉献帝成了傀儡。

皇帝发出了“衣带诏”,车骑将军董承接受皇帝衣带诏,与刘备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等,密谋除掉曹操。而这时,曹操认为天下英雄也就是他自己和刘备两个人。然而曹操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心里可能不是这么认为的,剿灭了吕布让曹操有点飘飘然,他做了件糊涂事,竟然放跑了刘备。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瞧把刘备吓得,筷子都掉了,能不能好好吃顿饭。

刘备一直找机会想要脱离曹操控制,趁右将军袁术溃败,主动请求跟大将朱灵前去截击,曹操答应了。郭嘉、程昱、董昭等听说此事,都说:“备不可遣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派人去追,已经追不上了。这就为以后的三国奠定了基础。

郭嘉对刘备前后态度的变化,是根据具体情况给出的精准判断,正可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等企图刺杀曹操的计划泄漏,董承、王服、种辑皆被屠灭三族,唯独参与密谋的刘备逃脱在外,且势力越来越大。

曹操准备去打刘备,很多人都劝说他,担心攻击刘备时袁绍从背后袭击。曹操则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郭嘉告诉曹操:“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

于是,刘备又败了,只得逃跑投奔袁绍,而且大小老婆也被曹操捉了去,连带关羽也投降了。

本事四:能掐会算

打败了刘备,曹丞相迎来了与北方最大的强敌袁绍的官渡决战。战前,袁绍拥有强大的幽州突骑和冀州强弩,曹操有点儿害怕。荀攸跟曹操分析了双方的形势,指出了“四胜四败”。郭嘉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提出了“十胜十败”论,将曹操能够战胜袁绍的理由理论化,坚定了曹操殊死一搏的决心。

就在双方在官渡相持不下时,传来了江东小霸王孙策要北渡长江袭击许都的谣言,一时间许昌告急,军心动摇。

郭嘉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果然,孙策很快就被刺客暗杀了,要说这刺客是郭嘉所派我可能也会相信。

官渡之战袁绍大败,又气又羞愧吐血而亡,小儿子袁尚继大将军及冀州牧位,令长子袁谭率少数兵力防守黎阳。

曹操率军攻击,双方互有胜负,曹操计划整顿军马再战三百合。郭嘉却说:“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曹操对其言听计从:都能算到孙策会被暗杀,算算袁家兄弟会窝里斗估计也是准的。

郭嘉又算准了一次。

曹操撤军后袁家兄弟果然发生了内讧。曹操再率大军进攻,各个击破,轻而易举地占领了青、冀、幽、并河北之地。

本事五:用兵如神

郭嘉掐算的本领之后又施展了一次,这一次算的是两位刘皇叔:刘表和刘备。

曹操在征服了河北之后,直接面对北方的少数民族乌桓。早在汉高祖刘邦时,匈奴冒顿单于崛起,率领匈奴最先打败了东胡。东胡失败后向东逃跑,一支逃到了鲜卑山,南北朝时鲜卑南下灭了司马懿家建立的西晋,后来在肥水之战时被东晋谢安打败,从而避免了汉民族的灭亡。另一支逃到了乌桓山,曹操打的就是它。

曹操打乌桓,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北征时害怕有人从后背袭击,这一次怕的是中原板块最南端的荆州,因为此时,西凉陇右、关中板块、河洛盆地、山东丘陵、河北板块以及中原板块的大部分都在曹操控制之下,中国北方只有荆州在敌对的刘表和刘备手中。

郭嘉认为:“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惧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郭嘉再次算准了。在北征乌桓战役中,两位刘皇叔几乎都无所作为。错了,刘备干了件大事——三顾茅庐!

曹丞相率军挥师北上,进至易(今河北雄县西北,即雄安新区)时,郭嘉又献策说:“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曹操依计施行,迅速取得了战争胜利。然而,就在这次战役中,郭嘉病倒了,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没能活过来,在为曹操打工11年后病逝。

郭嘉之死令曹操哀恸不已,曹操有言:“难奉孝为能知孤意,”(《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这说明郭嘉不仅智商高,情商也高。对于心意相通的郭嘉,曹操原准备派上更大的用场:“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三国志·郭嘉传》)意思就是曹操准备在平定天下后,荀彧、荀攸、程昱、陈群等等这些岁数比曹操大或者与曹操同辈的人算是完成了历史任务,曹家天下交给郭嘉这位青年人(中年人)来辅佐。

郭嘉是很有些本事,但是也不是郭嘉粉们拔得那么高,至少在陈寿看来,郭嘉也仅仅是曹操众多谋士里面的一流谋士,高级参谋。郭嘉前面排了二十二个谋士,第二十三位的郭嘉跟程昱、董昭、刘晔、蒋济、刘放挤在一个合传里,字数也是最少的。

曹操之所以能够平定北方,在三国中占了大头,主要依靠的是士族。对于曹操最重要的是收了荀彧,帮助他整合了颍川士族。

刘备之前四处奔逃一败再败,主要原因也是因为缺少一位荀彧那样的士族领袖人物。好不容易得了位陈群,却被荀彧使了美人计招去当了女婿,给曹操编写《魏律》和设计九品官制去了。

终于,在郭嘉病重弥留之际,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此后刘备的班底几乎都是诸葛亮帮助配备的,刘氏集团公司自此步入了上升通道。

诸葛亮出山后,郭嘉就去世了,历史上也就少了两位高智商、高情商人物的精彩对决。如果非要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话,反过来说就是“卧龙一出,吓死郭嘉。”


我淡如菊


尼山布衣认为,郭嘉不死便无三国的论调可以休矣。

三国的历史是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它的时间只有短短的96年,在华夏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这短短的不足百年的时间里,却给后人、给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这种论调近期比较火爆。但尼山布衣认为,郭嘉不死便无三国的论调可以休矣,因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英雄人物、著名谋士等虽然对历史的进程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归根结底,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首先,从郭嘉所处的历史背景来看,郭嘉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张角、张梁领导的黄巾起义遍布全国,封建军阀势力割据一方,战争频仍,人民日不聊生,东汉政权摇摇欲坠。正是农民起义,给了曹操等军阀割据势力发展壮大的机遇。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开篇中就开宗明义的点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尼山布衣理解,这句话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光芒。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马超等地方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实力派。在这一过程中,郭嘉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给曹操出谋划策,献出了很多“金点子”,如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此战历史上非常有名,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担心无法与袁绍抗衡,郭嘉提出了“十胜论”: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郭嘉的作用只不过是为曹操统一北方加速了进程而已。真正为曹操提供这一历史机遇的是农民起义,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就没有东汉政权号召天下诸侯发展自己的武装进都护驾,曹操正是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才发展壮大了自己的武装。可见,人们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其次,从内因上看,东汉统治集团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商人兼并、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争权夺利,导致民不聊生、走投无路,才有了农民起义的发生和东汉政权的垮台。东汉政权的垮台,其结果必然导致了分裂局面的形成。试想,一个政权的垮台是种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并不是哪一个人就左右了的,即使郭嘉再有能力,再有谋略,也不可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更不可能更改历史的进程。

最后,假设郭嘉不死,曹操真的就能打败刘备、孙权,而统一全国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要从赤壁之战谈起。赤壁之战,是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从军事实力上看,曹操实力明显强于孙、刘两家联军的实力,但战争的胜负并不仅仅是看军事实力,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战役,它是政治、军事、经济等综合国力的大比拼,而军事实力是最关键的。古代战争是冷兵器时代,还要看双方的经济水平、人口数、国土面积纵深、人心向背、地形地势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曹操远道而来,兵士多北方人,水土不服,多患有瘟疫,军队士气不高,又不习水战,影响了战斗力,本身就犯了兵家大忌,又有马超、韩遂的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后患。反观孙刘联军,此次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军民士气高昂,又多南方兵士,熟悉水战,无后顾之忧。孙权占据的江东,已历三世,民心已归顺,有人和之利;土地肥沃,又有长江天险的地势之利;再加上东南风相助的天时之便,为火烧曹军提供了条件。所以,曹操最终兵败赤壁也是历史的必然,纵有郭嘉在,也不会改变战争的结局。

总之,战争的结果不是一个人所能最终决定的,历史也不是某一个英雄人物创造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郭嘉不死便无三国的论调可以休矣。


尼山布衣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谁谁说的???置诸葛亮、周瑜于何地??

郭嘉确实是一代人杰,谋略过人,但也不能算是三国第一谋臣,毕竟有诸葛亮在呢。所以,郭嘉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并不成立。

如果题主要问郭嘉有多厉害,倒是可以谈谈。

十胜十败

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对阵。袁绍出身“四世三公”,身边谋士又多,而且兵强马壮,曹操当时对能否战胜袁绍,心里没谱。

郭嘉向曹操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曹操必胜,袁绍必败,让曹操不必忧心。

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果然被郭嘉算准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

算准孙策之死

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在如何制霸江东时,面对孙策这个不稳定因素,有些忧虑。郭嘉认为孙策不足为患,很可能被刺客谋杀。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后来,孙策果然在打猎时,被刺客所害。

曹操叹息

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打得大败,损失惨重。

曹操在撤退的路上,曾叹息,“如果郭奉孝在,我一定不会是这个下场。”

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曹操非常看重郭嘉的才能,可惜郭嘉死得太早了。


袁卫宇


许多人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我有不同的看法。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东汉末年人才辈出,郭嘉也是其中杰出的人才之一。郭嘉作为曹魏阵营里面的一流谋士,贡献了许多计谋,帮助曹操打赢了许多战役 。但是郭嘉也仅仅是一个谋士而已,要将一统天下的重任安在他的身上,未免太沉重了一些!

这句“郭嘉不死便无三国”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简略的介绍一下郭嘉的生平和功绩。郭嘉字奉孝,颍川郡阳翟县人。郭嘉先是投奔了袁绍,当时袁绍占有北方四州,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天下九州占据四州,可谓是天下霸主。然而郭嘉却看出袁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离开了袁绍。可见郭嘉眼光老辣,胸中有抱负。后来经过荀彧的推荐到了曹操的账下效力。

据三国志记载,郭嘉在官渡之战前后连续贡献了许多计谋,相继打败了吕布,刘备,袁绍,袁绍的三个儿子,袁尚袁谭袁熙,马踏乌桓。最终在远征乌桓行军途中病逝。一个谋士能够准确分析当时交战双方形势,给出正确意见,这就是一流的谋士了。

但是“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这句话最大的论据不是以上的这些计策,第一个是《三国演义》中官渡决战中的《十胜十败》计策,三国志当中并没有记载,可见郭嘉并没有提出来,不然不会不记载这么重要的计策。《三国演义》为了突出郭嘉的才能杜撰的。

第二个论据是曹操在赤壁大败,发出了“奉孝不死,我不止于此“的感慨。《三国志》是这样描述赤壁大战的。《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可见真是的赤壁大战就是一次比较平淡的战役,并没有火烧赤壁这回事,也就谈不上曹操发出这句感慨的事情了。就算郭嘉还在的话,赤壁之战也不一定会赢。毕竟,郭嘉活着的时候,曹操也不是百战百胜。


再说诸葛亮的智谋才能应该在郭嘉之上吧,可是五出祁山,却把蜀国越打越弱。孙权得到了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的高度评价。刘备有“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评价。三国人才辈出,只能够怪命运!曹操,孙权,刘备这些领袖都做不到一统华夏,更不要把希望寄托在郭嘉身上了。

其实,我们就是在读三国演义这本伟大著作的时候,被郭嘉感动了,对他壮年病逝的惋惜。被曹操身上的精神感动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末年,壮心不已“。少年时的我们都喜欢刘备的仁义,关羽张飞的勇猛忠义,诸葛亮的智慧。经历世事,我们才知道曹操统一天下,安抚万民的雄心壮志,才知道在这条路上要克服多少艰难险阻,最后事未竞身先死的惆怅。


玉贵管业-范俊


郭嘉(170年-207年),东征乌桓途中病逝,年仅37岁!这一年诸葛亮出山,有人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可见郭嘉对当时的影响!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曹操帐下谋士,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郭嘉早期投奔袁绍,后转投曹操!良臣择主而事,初投袁绍时对袁绍谋臣郭图说: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立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于是从此离开了袁绍。此后,郭嘉过了六年隐居生活。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臣去世,曹操伤心之余,托荀彧为自己推荐一位贤才!郭嘉荀彧私交甚好,于是将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讨论完后,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且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极大贡献。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谋略,当时各路诸侯割据一隅,势复杂。在这种情况下,郭嘉对一个个敌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是曹操常胜的关键。

对战袁绍时曹操明显底气不足,此时郭嘉提出:“公有十胜,绍有十败。”不但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官渡之战,袁绍战败自杀!两个儿子节节败退,曹军诸将都想乘胜攻破二袁,可就在此时,先前力主北进的郭嘉却力排众议,独进奇策,建议退兵。他为曹操分析了袁氏两兄弟之间的矛盾,说:“袁谭、袁尚素来互不相服,又有郭图、逢纪这样的谋臣在当中搀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刘表,静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一举可定也。”后来曹操果然以极小的代价轻松击破二袁!

建安三年,刘备败于吕布,依附曹操。程煜建议曹操杀刘备!曹操又问郭嘉;郭嘉提出,刘备此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代表贤能,杀刘备,以后能人异士只会对主公望而生畏!建议软禁刘备,而曹操并没有采纳此条计谋。想以个人魅力让刘备心服于自己!以致后来养虎为患!

曹操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吕布。曹军先破彭城,再败吕布,最后围困下邳。吕布坚守不出。战役持续了大半年,曹操见士兵疲惫,准备放弃。这时,郭嘉却看出了胜机。他以项羽为例劝谏曹操,提出“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之时,便不久于败亡”!曹操依计而行,最后擒杀吕布。

郭嘉神机妙算的一面。官渡之战时一条不好的消息传到曹营!江东孙策准备偷袭许都,许都是曹操的大本营,此时的曹操腾不出手来对抗孙策。以致曹操帐营之中极为恐慌,有不少人勾结袁绍,为自己留后路。在此关键时刻郭嘉推测出:“孙策刚吞并了江东,所诛杀的都是些英雄豪杰,他是能让人效死力之人。但是孙策这个人轻率而不善于防备,虽然他拥有百万之众,却和他一个人来到中原没什么两样。如果有刺客伏击,那他就不过是一人之敌罢了。在我看来,孙策必定要死于刺客之手。”孙策到了江边,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敌许贡的门客所杀。

 后来赤壁之战战败,曹操说,如果郭嘉还活着的话, 断然不会让自己有这样损失惨重的失败,说明了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同时这话也是说给帐下谋士听的!曹操此举是在让自己帐下谋士羞愧,埋怨没人劝自己不要渡长江。

郭嘉献计有一个特点,对敌人内部洞若观火。孙刘联盟的内部矛盾定然逃不过郭嘉的眼睛。基本上是能够给曹操点明孙权和刘备面和心不和的本质,并以此为根据告诉曹操,只要放任一段时间,孙刘火拼可能极大。后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孙刘联盟只要没有共同的外敌,必然瓦解。

综合以上,郭嘉助曹操一统天下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九一王先生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

换句话说,就是郭嘉如果不死,曹操必将一统天下。

这句话是有出处的,就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诗曰:虽然天数三分定,妙算神机亦可图。若是当是存奉孝,难容西蜀与东吴。

那么,这句话是否有夸大之嫌呢?从演义到历史,我们且看三国第一谋臣郭嘉郭奉孝的开挂之路。



从入世到病逝,郭嘉追随曹操只有短短的十一年,在有限的时间,他所立下的不世之功足于让他傲视三国。

郭嘉为荀彧所荐,公元196年入世成为曹操帐下谋臣。他最大的功劳,就是献《十胜十败策》,大败袁绍于官渡,从而为平定北方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十胜十败策》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十个方面比较了曹操和袁绍个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阵营在当时形势下的实力优劣,为曹操提供了以少可以胜多的信心和理论依据。通篇下来,思路清淅,层次分明,真正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他对曹操袁绍个人的认识上,几乎到了了如指掌的地步。

自古用计,讲究的就是心理博弈。只有在完全了解对手的同时,加上自己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才能在双方较量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而郭嘉的《十胜十败策》,无疑是当时天下最好的范例。

事实证明了这个策略的正确性,也使郭嘉进入了曹操阵营的决策核心。从此之后,他助曹操平吕布,定河北,灭乌桓,安辽东,一举拿下了中国北方大片土地,最终拥有了问鼎天下的实力。



自古良臣谋国,一要有经济之才,二要有君臣际遇。郭嘉之所以成功,在于曹操有识人之明,从而为他提供了一展抱负的舞台。

可以这样说,没有曹操,郭嘉的人生一定不会如此精彩。

所谓良臣择明主而栖,身为一方霸主,又何尝不是为了得到良臣而苦苦追寻。然而,郭嘉曹操是幸运的,他们只一夜长谈,就确定了对方就是自己要选择的对象。

曹操说:

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可见在曹操的心中,郭嘉的地位是何等重要。而这一点,在谋臣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只有人主无条件的信任于你,你的谋略才有可能被采纳并得于实施,否则就是空谈。

如赤壁之战时的贾翊,可以说是三国中少有几个能和郭嘉比肩的重量级谋臣,面对同一个人主,曹操就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以致于最后赤壁惨败。



我们知道,正是因为赤壁之战的惨败,曹操实力受损,回撤北方,才给了刘备和孙权得于天下三分的机会。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曹操羸了赤壁之战,就等同于嬴了天下。

答案是肯定的。

回到本文主题,如果郭嘉不死,他能否嬴下赤壁之战,继而助曹操一统天下呢?

我们先看贾诩在赤壁之战的建议。贾诩是不主张打赤壁之战,用十二个字归纳,就是赏赐将士,安抚百姓,以待时机。

当时曹操才平定北方,又南下攻占荆州大部分地区,连年征战,在战士中间己经存在了一种厌战的情绪,百姓也渴望和平,籍此过上安定的生活。如果再为征伐东吴爆发战争,势必激起民愤,不得人心,诚然是不智之举。

既然贾诩的建议是正确的,曹操为什么最终又没有采纳呢?

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曹操高估了北方士兵对水战的适应能力。

二是曹操决策层在取得大胜之后,普遍存在骄兵情绪。实力对比的悬殊和对东吴军队作战能力的低估导致了速胜论的催生。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贾诩的建议太过消极保守,和曹操积极进取的做事风格大相径庭。



假如郭嘉未死,那么郭嘉又会怎么样才能让曹操相信自已,采纳谏言,从而嬴下赤壁之战呢?

首先我们认同郭嘉与贾诩的能力和才气是处于同一个级数的水平,那么贾诩的十二字建言,换作郭嘉想必也有同样的认识。如果是郭嘉提出,他又会怎样来说服曹操呢?

我认为,郭嘉会在十二字建言上再加四字,变成郭嘉的十六字建言。即为賞赐将士,安抚百姓,离间孙刘,以待时机。

为什么我会认为郭嘉会加上(离间孙刘)四字呢?

我们看看历史。

公元198年,刘备为吕布所破,依附于曹操。曹操问计郭嘉,郭嘉认为刘备有万人敌关羽、张飞跟随,而刘备又得人心,不会为人之下。建议对他实施软禁,由此可见,郭嘉在这个时期就认识到了刘备的可怕之处,也因此

更加关注刘备阵营的后续发展。

公元200年,也就在曹操与袁绍官渡相持不下之时,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发兵偷袭许昌。此时的曹操,己无力分兵救援,而一旦许昌失守,曹操阵营必将分崩离析,在此紧急关头,郭嘉却预测孙策必定要死于刺客之手,不足为惧。结果孙策到了江边,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敌许贡的门客所杀。此等妙算神机,当建立在郭嘉对孙策个人以及东吴形势非常了解的基础之上,否则是不可能作出如此大胆的推断的。

由此可见,郭嘉一直就在关注刘备孙权两大军事集团的发展,也认定这二人必是曹操征伐天下路上的劲敌。郭嘉若在,他就应该知道当时东吴上下存在主战与主和两派,如果加于利用,可不战而屈人之兵,何须费一兵一卒。

相同的案例可见于公元202年,官渡之战后袁绍病逝,曹操进攻他的两个儿子,连战连捷。可就在此时,先前力主北进的郭嘉却力排众议,独进奇策,建议退兵。他为曹操分析了袁氏两兄弟之间的矛盾,说:“袁谭、袁尚素来互不相服,又有郭图、逢纪这样的谋臣在当中搀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刘表,静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一举可定也。”果然,曹军刚回到许昌,袁军生变的消息就已传来。曹操乘机回军北上,将袁谭、袁尚各个击破。



这样看来,离间孙刘的计划是可行的,也符合东吴当时的形势。在曹操看来,这不仅有前面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还在于自己并非消极等待,离间孙刘所要耗费的心智,绝不亚于一场大战,一旦成功,这种成就感必定满满。

综上所言,若郭嘉在,曹操就不会有赤壁之败,赤壁之战若不败,何来三国。

这只是我一家之言,闲来无事,煮茶奉上,有朋友认为有不当之处,请移步评论区,批评一二,不胜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