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民国初期一块大洋抵现在多少人民币?

老马识途1971


民国初期一块大洋抵现在多少人民币?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就开始引入西方的铸币机器和铸币方式,摆脱了圆形方孔钱的束缚,开始铸造金币、银币。


宣统年间,清朝发行银元。银元也被成为“大洋”。

大洋分为很多种,有的上面刻着孙中山的头像,有的则可有袁世凯的头像。其中,“袁大头”影响力最大,数量也很多。

这样一块大洋到底抵得上现代多少人民币呢? 我们暂且需要了解大洋所处的时代,以及当时它的价值。

大洋基本上是在民国时期使用的,1912年封建统治被废除后的二三十年间,是它的繁荣期。

当时,清朝刚覆灭,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极不稳定,军阀混战不断,吴佩孚、张作霖等军阀各自为营,都在扩大地盘。

社会经济发展也一片凋敝,人们日常的饮食生活摆在了首要位置,很少有人奢谈享受。当时通货膨胀率不高,大洋的价值相对是比较高。

一块大洋含银23.9克,可以买16斤米和4斤猪肉。


根据2019年12月商务部监测数据,猪肉批发价格大概每公斤42.35元,卖给普通百姓会更高一点。1斤米的价格算3元。按照这样的算法,那么折合起来就是150元左右。

考虑到恩格尔系数影响,我们姑且保底增加1倍,那么一块大洋就相当于现在的300元人民币。

因为当时人们的主要消费在日常生活饮食,大部分人很少会有奢侈享受,所以这些大洋的使用价值更大。

按照当时经济最发达的上海来说,普通人一个月工资最多为10块大洋,相当于3000元。

工人大概20个大洋,大概相当于6000元。医生等职业大概200个大洋左右,相当于6万元。

据说鲁迅做北大教授时月工资是300银元,也就相当于9万元,干一年也就是108万,算是一位百万富翁了。


这样的数据和现在比起来,你觉得差距有多少呢?


东方大史


大家好,我是搞笑小探员,今天刚写了篇文章探寻100多年前人的生活。

在当时的北京下鲁迅当了教育部的老师,这时候的月薪在350块大洋左右,而胡适当了北大的教授月薪是240块大洋,而那时候的毛主席只有8枚银元,普通老百姓过生活一块银元足以温饱。

那时候的袁大头是含银的,一块大洋里面含银23.9克,按照当时的消费水平和购买力来看一块大洋是能买到20斤米和8斤猪肉的,今时今日的比较来看这两样加起来需要200块的。

不过光这样判定就太简单了,因为袁大头有好几种,最初发行的袁大头三年,八年,九年和十年,还有苏维埃签字版,英文签字版,最后一个是甘肃省的,等等还有很多。

据我去爱藏网搜了一下,最贵的袁大头应该是大s版,估价是10000-14000之间,大s版的袁大头存世少,所以比较贵。



第二贵的就是小s版了价格在8000-11500之间。

第三个就是O版实心O了价格在6500-7200。

其他也在几百到几千了,由于种类繁多,也没用实物去对比就说到这样了。

至于袁大头到底价值多少,还需要内行人士来讲解,这些价格不可全信,需要验出真假才行。


搞笑小探员


若按今天的对比就100元左右。若是按当时的国情和民生问题来说1000元都不止。我曾祖父当年外出务工 他娘给了他一个银元作为保命钱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用的。那年河南闹饥荒曾祖父硬靠那枚银元作为路费没挨饿回来 不过当然吃的不好。回来时还顺带了一个河南女子。上世纪30年代,干果糕点一个银元可以买十几斤。窝头,杂粮饼可以买100多斤。当时的穷人只要不挨饿就很幸福了。后来临近解放时曾祖父投靠一大地主发了财。曾一天消费过十几个银元。对比当时的镇上可以说是数一数二了。可是对比今天的物价大概就2000块。只能说是今天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消费越来越高了。现在农村也有人均消费不足5元一天的。他们的日用品要用很久而且能不买就不买。粮食菜自己种。隔天吃一顿肉 上街割肉的2斤20来块钱 足够五口之家吃上一顿。


阿晨带你看


小时候看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块大洋的故事》,讲的是1940年的一个春天,一个小战士跟随抗日部队参加了革命用一块大洋换一块假大洋的故事。

一块大洋的故事

1940年的春天,一名刚入伍的战士路过桥边,看到一个老太太在卖茶水,坐在摊前愁容满面,泪水不止,小战士上前问询,老太太答道:

上午国民党的部队路过这里,一个当兵的中年人买了我一碗茶水,给了我一块大洋,把我的零钱全部找给他了,走了后我才发现这块大洋花不出去,不能用的,我一个月也挣不出这么些钱啊!

随后小战士用自己身上仅有的一块大洋换走了老太太手上用不了的大洋,善有善报,正是这枚没用的大洋在战场上替小战士挡了一枚子弹,挽救了小战士的性命。

从此这块大洋伴随了小战士的一生,最终带着它入土,享年86岁。这个小战士名字叫王光祥,他是解放前渡河烧坊王汉钟的儿子,茅台镇渡河酒厂王先均的父亲,在酒厂《一块大洋的故事》广为传颂。

1940年的和茶水摊(一个月赚不到1块大洋),放到2019年的今天虽然比不上一个小型“水吧”,至少也能顾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费,不算水电煤气网,考虑到一个老太太饭量小,仅吃饭所费那就是至少300块。当然这是民国大后期了,在民国初期,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准,一块大洋的价值要更高。

《银元时代生活史》中谈及民国初年不同行业工人的工资,这些工资足够一家人的吃喝用度。

按照平均最低工资算差不多1个月是1毛*30=3块大洋,相当于今天的2000块;

按照平均中等工资算差不多6块大洋一个月,相当于今天的4000-5000块;

按照高级技工差不多一个月10-12块大洋,相当于今天的8000-10000块;

可见江西赣县区,民国时期1块大洋相当于今天的800-1000块。

当时大洋种类很多,各地方的大洋实际购买力不同,最贵的地方1块大洋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2000-3000块,足够农村整个家庭一个月的吃穿用度。

而一些侧面的史实也能看出端倪:

1、当时八路军队长用一块大洋在饭摊子上可以让十几人买一顿饱饭,还够给每人打包一份干粮,当然那个时候的饱饭无非就是“馒头包子花卷油条”之类的。但是要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的生产力和今天生产力折中一下,十几个人一顿饱饭其实和聚餐没什么区别了,顶的上七八百块还是有余的。

2、据资料介绍,清末与民国初期,五个银圆(亦作银元,也就是现大洋)可以买一头大水牛,一个银圆可以买一担米。一头大水牛今天的价格一万多,这样换算一块大洋顶的上2000块。

总之大洋是很值钱的,我们这里三十年前经常有人用“假袁大头”行骗,骗了很多“冤大头”,我自己的一个姨夫就因此事最终郁郁而终,自此,个人对文玩古董讳莫如深,这辈子不打算碰一下

史味人生


民国的钱币换算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当时的物价来做对比,而参考的商品最好的就是百姓通用的吃穿等物品。

那么,知道了对比的商品后,还要根据年代的商品价格为例。

  • 1872年时,白米每旧石为2.7银元,计算大米的容量单位为1旧石=160旧斤=177.7市斤。也就是说当时每斤白米为1.5分银元,这时候的一块大洋折合人民币为一百多块。

  • 1901年时,白米每旧石为4银元,也就是每斤为2.2分钱,这时期的一块银元大概为今天70元左右。

  • 1911年-1919年,米价涨幅不大,当时每旧石为6银元,也就是每斤米是3.4分钱。1银元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猪肉每斤只要1角2分,1银元可以买8斤猪肉。这时的一银元相比现在人民币为40-50元。

  • 1920-1925年,上海米价到了每市石9.5银元,1市斤=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要5分多钱,1银元买18斤大米;猪肉每斤为1角4分左右。这时候的1银元折合人民币为35-40元左右。

  • 1926-1936年,米价每市石需要10.2银元,每市斤为6分多。1银元可以买16斤大米;猪肉每斤为2角左右。这时的1银元等于人民币30-35左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清末民初时一块大洋的价值概念。虽然当时上海的物价要比北京高出10%左右。

民国初期到后期的物价相差极大

在民国时期,一块大洋可以请吃西餐;可以买20张公元门票;可以买10张演出入场券,而报纸这些,一份只要3分钱,一块银元就可以包月。

据资料记载,清末民初时五块银元就可以买一头水牛,一块银元可以买一担大米,到民国后期一银元是一担谷。

根据清末时期银子的换算,当时一块银元等于0.8-0.9两银子,以这个价格兑换现在实物的话,那一两银子就100元以上,民国初期时约等于250元。

我们可以按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当教授时的工资300大洋来算,相当于现在至少3玩人民币,而当时一般工人的工资也就5-10个大洋,蔡锷将军当云南总督时月薪也才65个大洋。

以民国初期的物价推算,当时的一块大洋价值约等于今天的250元,而到中后期时的价值就没有这么高了,只能值现在的100元人民币。


大国布衣


说起大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大洋即银元,中华民国时期货币的别称,为圆形,价值相当于七钱二分白银,主要有袁大头等。除了壹圆的银币,还有角币。补充:一元等于十角等于一百分等于1000厘,一文钱等于一个铜板。



要说一块大洋等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就得对比下民国初期和现在的生活水平了。(民国初期物价起伏不大)

一般情况下,民国初期是指公元1912年——1927年间(即民国元年——民国十六年间),为民国成立到蒋氏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期间。



首先,介绍下当时的工资水准。

1914年北京警察局划定的贫困标准则是,“维持一个两口之家一年生活的费用是65元,四口之家一年的费用是93元”,处于这一标准之下的则被视为贫困。



1917年4月,周作人受聘暂任北大国史编纂处编纂一职,月薪120元,后担任北大文科教授,月薪“教授初级为240元,随后可以加到280元为止”,胡适于同年8月被聘为北大文科教授,他在10月25日的家书中写道,“适在此上月所得薪俸为260元,本月加至280元”。


此外,工人阶级在当时的环境中收入较低。191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在对曹家渡的调查中发现“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月须15元”,而针对普通工人10元左右的月收入,他们得出“非有一人以上在外谋生不可”的结论。也就是说工人家庭中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外出打工。



其次,便是物价

咱们以主要食物价格计算:1911-1920年间,大米每斤三点四分钱;猪肉每斤一角二分钱,白糖每斤六分钱,食盐每斤一到二分钱,植物油每斤七到九分钱;出入乘坐“洋车”人力车,费用在城里每次只有一角钱左右;包车每月十元。据记载,北京城内一座八至十间房的四合院,房租每月仅二十元左右;一间二十平米的单身宿舍,月租金四至五元。

(1914年的照片)

鲁迅在1923年一度租用的砖塔胡同六十一号,三间正房月租金八元。他的女佣除了全包食宿以外月工资仅三元(见《鲁迅日记》)。

而今天,超市散大米一般均价2.8~4块一斤,一般普通人家吃的是2.2元~3元一斤。虽然,各种品牌的价格差异都比较大,但一般都在两块至三块之间,2018年9月,生猪的价格是14元/公斤。至于房子,就拿北京四合院来说吧,每平方米的价格都要在8万至30万之间,而且如果要买独门独院的话,按照最低标准是300平方米左右,8万的话,至少也得需要2400万。根据调查显示,2014年北京最大四合院成交价为11亿8000万,况且那还只是2014年的价格。



再者,2019年5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8年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其中,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为82461元,城镇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为49575元。此外,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职工工资为6000-7000区间。再对比当时普通工人10左右月收入,可以推测出一块银元大约等同于现在600—700元。


小姐姐讲史


在民国时期,一块大洋可是值不少钱的。那时候,一块银元也就是一块大洋大约值300多元人民币。

在当时,一个银元可以买一担米,五个银元可以买一头牛。现在一头水牛的话,老牛,青壮年牛和小牛,它的价格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不论怎样也值几千元,我们就按一头牛3000元算的话,民国时期当时一个银元就顶现在的600元左右。



著名中医陈存仁先生写过《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书里面从银元开始写到银元废弃。陈先生是一个有钱有闲的中产阶级,家里有房有车,行医之余,还编辑书籍,也搞收藏,同时还买卖房产。

《银元时代生活史》是以回忆的形式记录了旧上海的生活状况,开始是发表在香港的杂志《港人》的专栏上,后来结集出版。

陈存仁小时候家里也是非常富裕的,后来父亲做生意失败,家道中落后,他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中西。学费是亲戚七拼八凑的,为了赚生活费,他也是做兼职。他做抄写工作的兼职,当时月薪是6个银元。



后来,学成后,陈存仁先生就开始去诊所进行实习,因为工作出色,很快积累了200银元的收入。刚开始,陈存仁在别处坐诊,诊费是四钱四十文,后来是一元两角。那时候,陈先生一月有固定收入20银元,可以存下一半,其余的分别用作吃穿用度和交友上。

陈先生在出版《中国药学大辞典》时,定价是每千字3银元,稿费是9600银元。陈太太也有经商头脑,自己以120银元买的翡翠耳环,到了香港之后竟然卖了一个大价钱,出手价是原来的100倍,合12000元。160元买的皮统子也卖到了600元,时间间隔是3年。

我们就以这些数据为参考,来分析一下。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上学的时候也做过兼职,当时一月生活费在60元左右,做一个月的兼职能拿到三十元,那时候的钱也比较值钱,相当于现在的600元左右。而陈先生能拿到6个银元,这样换算的话,一个银元,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元。同时,也说明陈先生的工作能力还是很强的,是得到认可的。



陈先生积累到200银元的时候,就感觉是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照现在看来,对一个刚入职的年轻人来说,如果不是把工资积累到一万元,可能不会有这种感觉。所以这样换算的话,一个银元就相当于500元左右。

历史漫谈君几年前也出版过几本书,稿费标准在每千字100元,稿费是10000元。对照那时候陈先生出版的是每千字3银元,他又是知名人士,所以现在知名人士稿费标准可能比我这个标准要高很多,我们就按照知名人士稿费每千字是600多元算,那么民国时期一个银元就相当于200元左右。

至于陈太太的翡翠耳环,成色不同,价格也不同。但是一对翡翠耳环,她能卖出一百倍的价格,说明当时的一块银元抵上她出手时的100元钱了。放到现在的话,再翻个几番是没有问题的,假设是翻三番的话,就是,当时的一块银元相当于现在的300元左右。

陈先生刚上班的时候,一个月能赚到20银元。陈先生的收入可能是属于比较高的,对一般的刚上班的人员,可能也就是在15银元左右。对比现在刚上班的年轻人,一个月能赚到三四千元左右。那么当时的一个银元就相当于现在的300元左右。

综上,民国时期的一块银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00元左右的人民币。

我是历史漫谈君,欢迎大家点赞,留言,关注,谢谢。


历史漫谈君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都很少用现金了,有时候有可能一礼拜包里都没有一块钱,那么在百年钱的民国,一块大洋就是非常多的了,对于大洋、顾名思义、一般都是指“袁大头”,而袁大头作为民国主流货币之一,铸造量很大,直到袁世凯去世之后,仍然不停的在铸造,袁大头共四个年份铸造,分别是:民国三年、民国八年.九年、十年,但版本最多的还属三年造。

在民国时期一块大洋可以买8斤肉,一斤大概1角2分左右。一块大洋拿去买棉布,可以买10尺棉布,一市尺在一角钱。白糖一斤6分,油贵一些,一斤8分。那时候的盐最便宜,一斤2分不到。也就是说,一块大洋折合人民币大概就是45元。

在民国时期三五块大洋就够娶一个老婆呢,所以不能以那时的购买力来衡量它现在的市场价值。

通货袁大头现在市场价值在700-1000元左右。

下面一起来看看部分袁大头的市场行情价值:

民国三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一枚,正面左上部分内齿缺失,甚少见,

成交价:4370

民国三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一枚,三角“圆”版,

估价:1000-2000

成交价:5520

民国八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一枚,缺口“造”版,

估价:2000-3000

成交价:9775民国八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一枚,牛“造”版,通体彩色包浆,

估价:1000-2000

成交价:12650

民国九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一枚,中发版,通体彩色包浆,氧化均匀,完全未使用品

估价:5000-8000

成交价:17250民国九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一枚,精发版,

估价:2000-3000

成交价:7475

民国十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一枚,银光亮丽,状态极佳,

估价:4000-6000

成交价:11500民国十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一枚,竖点“年”版,较少见,币面打有流通戳记,

估价:1000-2000

成交价:4600


小开收藏


大洋是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铸造的带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俗称袁大头。这种袁大头的铸造始于1914年,这一年,袁世凯在北京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国币条例》和《国币条例施行细则》,明文规定“圆”为一个价格单位,每枚银元重量为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

同年12月,由天津造币厂开始铸造镌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1915年后,各省仿铸,到1923年止,共铸发7500万枚。

袁大头就是后世所说的大洋,而在袁大头之前清朝就已经铸造过银币了。乾隆时期铸造过带有班禅头像的纪念银币;道光元年铸造过赏赐用的银币;光绪八年开始使用机器造币,试造了一批银币——吉林通用一两币,数量很少,极为罕见。

五年之后,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在广东造币厂试造新式银币,银币正面铸有“光绪元宝”4字,上圈有“广东省造”4字,下圈有“库平七钱二分”6字,背面镌有龙形及一串英文,铸成之后,在市面流通,这就是最早的龙洋。以后光绪、宣统年间各省所铸银元均统称为龙洋。

国民政府成立后,继续铸造银币,1928年国民政府草拟了《国币条例草案》,确定本位币是银元,“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零八毫为价格单位,定名曰圆”。1933年3月8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每枚银元净重26.6971克,含银89%,纯银重23.493448克,这种银元背面有帆船图案,又称为"船洋"。

除了中国铸造的银元之外还有从海外流入的外国银币。比如墨西哥的鹰洋,这个银币上有一纸老鹰的形象,所以叫鹰洋。鲁迅的小说《祥林嫂》当中就有使用鹰洋的情节,可见当时这种货币流通之广。

民国初年,国家的总体形势是军阀混战,人民还在苦难中挣扎,各种物资都很稀缺,导致物价上涨,像袁大头、龙洋、鹰洋这样的贵金属制成的货币就比较值钱,因为那个时代的物价比较畸形,是不能反映正常的商品价值的。

有人用那个时候北京的四合院的价钱来证明银元的购买力,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那时候处于战乱状态,谁还敢大量的购买房产?所以那个时候的房产价格偏低是正常的。

袁大头的产量不少,一共铸造了7500万枚,而且袁大头的成色比较好,所以在乱世都被作为财富收藏起来了,导致袁大头的价格上涨,加上近年来,社会上兴起的收藏热,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袁大头的价格。

再者说,如今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万美元了,袁大头的价格也会继续攀升,所以一枚袁大头在今天也就比较值钱了。

从袁大头本身的所含的金属银的成分来说并值不了多少钱,但是这是个收藏品那就不一样了,从近些年国内收藏品市场的拍卖情况看,“光绪元宝云南造库平七钱二分”以160万元人民币起拍,最终以769.5万元的价格成交,中间竞价13次。

可见银元的价格是在走高的,特别是存世量稀少的银元,更是受到藏家的追捧,往往能拍出高价。袁大头的价格应该在1万元左右,一些品相好或者有其他特殊之处的银元价格应该会更高。


小小嬴政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我们用工资来比比看,这样比较准确。

民国初期,普通工人月收入大概10块大洋,工头不过20元。

这种收入,靠男工人一个人养家,还是有些困难。

191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在对曹家渡的调查中发现“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每月需要15元”。

也就是说,如果夫妻生育了2个孩子,上面还有1个老人,就不能只靠男人自己出去做工,妇女也必须出门打工。

而今天,普通工人月薪主要在3000到4500元。

其实,这个薪水和当年也是差不多。

夫妻如果有2个孩子和1个没有养老金的老人,单靠三四千也是难以支持的。

尤其是在外租房的工人,大城市的房子都要一二千租金起步。

由此,我们类推,以前10块大洋,大约相当于今天3000元人民币,1块大洋就是300元人民币。

那个年代,6个北京小伙去东来顺吃了一顿火锅,也就支付1块大洋。

要换成今天,恐怕至少要花费500元以上。

30年代,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一百多斤重的肥猪只要5块大洋,2块大洋就能买1只肥羊或者10只鸡。


可见,民国那个时期,由于房价较低,大洋实际购买力比今天还高。

《白银时代生活史》中,作者小时候生活在富人家庭,有个长辈过节给压岁钱竟然给了1块大洋。即便是少爷,他也高兴的不行,拿着这块大洋向小朋友们炫耀。


萨沙10分钟之前刚刚看了电影《红高粱》片段。姜文误以为未婚妻被土匪糟蹋了,跑到秃三炮的小酒店闹事。然而这个土匪开的小酒店,也很牛的,公开敲诈。姜文只吃了1个牛头喝了2碗酒,老掌柜就要他支付1块大洋。

平时,这也就是十几个铜板可以搞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