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何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娱乐三爷


心理彦究员认为: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安全感不足有关,所以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需要从提高孩子的安全感着手。

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安全感有关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分离焦虑?心理学中,分离焦虑的定义是:

婴幼儿与某个人产 生亲密的情感联结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

那么分离焦虑是怎么产生的呢?

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安全感不足有关,而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期是3岁前。安全感主要取决于如下三个因素:

  1. 孩子出生后有一个稳定的抚养环境,有利于安全感的培养

但是,有很多父母因工作原因带着孩子四处奔波;还有些父母平时把孩子放在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家,周末再把孩子接回自己家;更有甚者,孩子在爷爷奶奶家待一周,在姥姥姥爷家待一周,在姑姑家再待一周,来回地变更抚养环境;还有的父母离婚后带着婴幼儿进入到一个重组的家庭,等等,这些都非常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培养。

2. 一致性的抚养人,并且抚养人情绪稳定

孩子每天面对的是同一张面孔,尤其是一岁前的宝宝,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抚养人情绪稳定,能让孩子获得一致性的感受,从而产生安全感。但是,现实中有一些父母的情绪象六月的天气一样善变,当他情绪好的时候就对孩子百般宠爱,而当自己情绪不好时,孩子就成了他的出气筒。孩子不知道今天等到的是高兴的妈妈还是愤怒的妈妈,这会让孩子经常处于恐惧和焦虑之中,造成很大的心理创伤,比如让孩子的内心形成消极自我,认为都是因自己不好,妈妈才发脾气的。长此以往,自卑和讨好就形成了。

3. 抚养人在抚养过程中能及时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让孩子持续地获得爱的滋养,这有利于孩子形成积极自我,即:我很好;妈妈很爱我;妈妈不会抛弃我;妈妈会随时满足我;我很幸福、世界很安全。 如果抚养人经常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任由其哭闹很少去安抚,孩子就很容易产生消极自我,即:我不好;妈妈不爱我;妈妈随时会抛弃我;妈妈不会满足我的需要;我很可怜世界很可怕。不管是积极自我还是消极自我都是一个人的人生底色,对一个人的一生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缓解分离焦虑的办法是提高安全感

提高孩子安全感的方法有很多,根本原则就是能让孩子对依恋关系有可预见性和可控感。就象上文所说的,妈妈高兴的时候对孩子千好万好,生气的时候就拿孩子撒气,面对这样的妈妈,孩子就没有办法产生可预见性,他不知道今天的妈妈是个好妈妈还是个坏妈妈,因此他也没有可控感。.当关系不可控时,他会害怕妈妈一生气就消失,从而会产生恐惧和分离焦虑。

那么如何提高可预见性和可控感呢?除了给孩子提供稳定的抚养人、稳定的抚养环境之外,还包括以下三点:

  1. 从及时满足过渡到延迟满足

孩子出生后到6个月前,建议妈妈要及时满足宝宝的要求,当宝宝哭时,尽快来到宝宝身边安抚,让宝宝感受到妈妈的爱。孩子6个月后,建议妈妈可以逐渐地延迟满足。比如从第七个月开始,当宝宝哭时,延迟一分钟再去安抚。第八个月起延迟两到三分钟,第九个月起延迟五分钟,以此类推。

这样一来,孩子就学会了等待,他知道妈妈不会抛弃他,等一会妈妈就会来的。所以,这样的孩子情绪稳定,他不会一直哭闹,一般是哭一会就停下来了,而且他也不会有分离焦虑,因为他清楚妈妈会满足他,只是需要等一等,他对妈妈的爱有预见性,也有掌控感。

2. 抚养人自己人格要稳定

人格包括五个要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情绪稳定性和安全感。情绪稳定性不再赘述,这里说说抚养人的安全感。如果抚养人自己就没有安全感,对事焦虑恐慌,对人怀疑猜忌,总是看到事物消极的一面,总是把人往坏里想,那他们的孩子也不可能成长为有安全感的人。

这样的孩子会习得并固化父母的为人处事的模式,恶意解读外部世界。因为他没有安全感,他内心渴望获得他人的爱,但是他又不敢相信任何人,所以与人相处时他总是若即若离,一旦感觉到别人要离他而去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分离焦虑,使他对人对事都无法有良好的可预见性和掌控感。所以,想要孩子有安全感,父母本身就先要成长为高安全感的父母。

3. 陪孩子回忆童年,疗愈创伤

如果孩子超过3岁了,没有形成安全感,有了较严重的分离焦虑,怎么办呢?给大家的建议是“忆童年”。父母跟孩子讲从他出生后到现在之前的故事,比如爸爸妈妈是怎么抱宝宝的,是怎么哄宝宝睡觉的,宝宝发脾气了爸爸妈妈是怎么处理的,宝宝受了委屈或是惊吓爸爸妈妈是怎么安抚的,等等。通过回忆美好的童年,让宝宝重复体验和强化被父母爱的感受,提高他的安全感。

忆童年的方法对于那些有了二宝的家庭尤其重要,能有效安抚大宝的分离焦虑和被抛弃创伤。当然,对于有较严重童年创伤的孩子,父母有必要通过心理咨询师专业的指导,来对孩子进行创伤疗愈,释放孩子压抑的情绪,纠正孩子的不良认知,从而增强孩子对依恋关系的可预见性和安全感,减缓分离焦虑。


总结一下:孩子的分离焦虑与安全感不足有关,而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于稳定的抚养人、稳定的抚养环境、正确的抚养方式以及抚养人自己的安全感。人格健全的抚养人及良好的抚养方式能让孩子获得一致的可预见性和可控性,从而提高孩子的安全感,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我是心理彦究员,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心理彦究员


我小女儿现在两岁了,以前跟着妈妈睡,后来跟着奶奶睡,最近跟我睡了几个晚上,现在又想让她跟着奶奶睡,但是小孩每到晚上就哭着跟我睡,为了让他跟着奶奶睡,我就把她平时在地上玩的玩具垫子放在奶奶的房间里,这两天一到晚上就放下来,让她在上面玩,她奶奶就在床上陪她说过,她玩着玩着就玩着玩着就累了,就想睡觉,然后抱着她说会话,说她平时怕的老鼠来啦,她就躲进怀里,一会就睡了,多几次就跟奶奶熟了,



青蛙的呱呱


元元八个月之前,都是我跟外婆在照顾。后来,外婆有事回老家。外婆走的那天,给元元洗澡的人换成了代班的爷爷,元元表现出明显的抗拒,大声哭闹,拒绝爷爷的接触,任何玩具都不管用,拿起来就扔地上。

爷爷对元元也是有求必应,呵护有加,比之外婆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以为元元适应一段时间就好了,哪知半个月过去,这种状况非但没有好转,还愈演愈烈。他不能接受我离开他哪怕一秒钟、一米远。我上厕所必须得抱着他,洗澡必须加速度,三分钟搞定,期间还得被他在外面撕心裂肺的哭声所折磨。

后来,我不得不带元元去找外婆,跟外婆一起待了一天。我告诉他,外婆并不是消失了,他想见的话,随时都可以见到。那天回来,元元的焦虑逐渐减轻了。

从这件事情来看,元元与跟他有亲密关系的外婆分开了,随之他出现焦虑不安,害怕甚至恐惧同样有亲密关系的我也会离开。他表现出的行为是哭闹、拒绝陌生人的接触、对平时感兴趣的事物突然失去兴趣。很明显,这就是分离焦虑。

01

正确看待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简而言之就是与亲近的人的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情绪,这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常见,是一个正常的情感经历,通常出现在孩子6个月~3岁左右。分离焦虑会随着孩子的年龄逐渐增大,对事物的认知逐步加深而减轻,直至消失。也有极少数的孩子,分离焦虑会持续到成年。

有些家长会问,“分离焦虑会导致孩子哭闹不止、不跟陌生人接触等行为,为什么还要说它是正常的现象呢?”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是焦虑。焦虑实质上是人类在面对危险时产生的本能反应,是一种情绪上的应急机制。

在生命之初,孩子还不懂什么是“消失和重现”,所以当妈妈(或者其他照顾者)突然离开了,他会以为妈妈消失了,这对他来说就是“危险”。而焦虑正是他应对这种“危险”的能力。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的这种适应情绪的能力会不断提升。我们通过观察就可以发现,婴儿的分离焦虑并不是从妈妈真正拔脚离开开始的,而是当妈妈打算把他从怀抱里放下,他便有了挣扎、拒绝、哭闹等行为。也就是说,他从以往的经验里知道,妈妈放下他就要跟他分开了。他感觉很害怕,为了减轻这种痛苦,他出现了焦虑的情绪。所以,焦虑并不是一种病症,而是孩子在应对即将到来的痛苦时,采取的心理防御机制。这有益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02

不健康的分离焦虑对孩子影响深远

前面我们提到,有些孩子的分离焦虑会一直持续到成年,这就是早期的不健康分离焦虑经验造成的。

孩子在生命之初必须依靠父母(或者其他照顾者)来获得安全感。对他们而言,父母不仅能及时回应自己的生理需求,更能满足他们隐秘的心理愿望。他们在父母细致的照顾中,跟父母建立了很深的羁绊。所以,当他们因父母的离开而产生分离焦虑,而这种分离焦虑又没有得到正确对待的时候,这种情绪很容易转变为心理创伤,从而产生阴影。这就是不健康分离焦虑经验。这对孩子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具体的影响呢?

研究表明,孩子在日后的生活中处理焦虑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经验。早期有过情感创伤的孩子,在以后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中,更容易陷入自我否定,对别人不信任,没有安全感。他们很难建立亲密的伴侣关系,因为害怕被伤害而拒绝与他人的交往。或者走到另一个极端,过度依赖他人,不能容忍伴侣离开自己,不能接受伴侣跟其他异性说话,不停地打电话追踪伴侣的行程,不断猜忌跟怀疑。这势必会对婚姻生活造成破坏。

不仅如此,普通的社会交往中,有过情感创伤的孩子更容易产生人际退缩等问题。当我们在探讨自闭症、社交恐惧症等的成因时,往往能从患者童年的不健康分离焦虑经验中找到蛛丝马迹。

所以,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我们应当谨而慎之,不能无视他的反抗,简单粗暴地与他分别;不能听之任之,充耳不闻,由他哭到累为止;更不能对他的哭闹诉诸武力。

03

正确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情感经验。正确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是父母跟孩子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

1.等孩子需要的时候再回应他

我们常常看到,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路哼哼唧唧,不情不愿,到学校门口的时候,他自己就不哭了。这就说明孩子能够自己消化一部分的焦虑情绪。但是,每个孩子情况不一样。有的孩子只是轻微的分离焦虑,有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甚至极端的分离焦虑。我们要视情况来处理,轻微的分离焦虑可以先观察为主,严重的必须要立即采取行动。

经验丰富的妈妈都知道,并不是每一次孩子的哭闹都需要回应的。有时候,你跟孩子说再见,一转身,孩子开始撇嘴,随即“哇”一声哭出来,电视颜控往手里一塞,他立马止住了,看着宝宝巴士,压根忘了刚跟你分离这件事。而有的时候,宝宝巴士都不管用,他哭闹不止,没有停下来的趋势,哼哼唧唧转变为撕心裂肺的哭喊,这就需要妈妈来亲亲抱抱举高高了。

2.跟孩子玩躲猫猫的游戏

我们知道,婴儿早期没有建立起物体守恒的概念,妈妈离开了,他会觉得妈妈消失了,最早的分离焦虑也源自于此。陪孩子玩躲猫猫的游戏,可以让孩子在不断的“消失和出现”中明白,妈妈不是消失了,妈妈还会回来的。

小月龄的宝宝,你可以拿一块纱布遮住脸,然后问“宝宝在哪里呀?”,再把纱布拿来,夸张地跟他说“呀,宝宝在这里啊!”你会发现,妈妈的戏精脸是宝宝早期的快乐源泉。

等宝宝大一点,你可以藏在衣柜里、窗帘后面、床旁边,任何你可以躲的地方都可以,但是不要太隐蔽,毕竟你的目的不是跟他一较高下。

3.正确对待每一次分离,不对孩子撒谎

我们小的时候大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拉着妈妈的衣角不让她离开,妈妈对我们说她只是出去一小会儿,马上就回来。然后我们眼巴巴地等啊等,一等就是一天,甚至更久。被欺骗的焦虑和恐惧更甚,伤害是不言而喻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不得不跟孩子分离的时候,我们要对孩子诚实以待。可以在跟他玩游戏的时候,简单地跟他沟通:

  • “宝宝,妈妈一会儿要去上班了,这是妈妈的工作,妈妈不能不去。”(给他打个预防针,你即将要离开,最好说明离开的目的,他可能现在还不能理解,以后会的)
  • “妈妈保证一下班,立马回来抱你。”(告知他回来的时间,不让他空等)
  • “妈妈回来以后陪你看宝宝巴士,再给你讲故事,好吗?”(给他期待,让他的注意力不要一直停在“你要离开”这件事上)
  • “想妈妈的时候,可以给妈妈打电话。”(让他知道你时时刻刻都可以回应他)

即使他在分离时仍然焦虑不安,也好过你用谎言暂时止住他的哭泣。

4.培养孩子独处的能力

有些妈妈因为舍不得孩子哭泣,所以一直陪在孩子身边,觉得没有分离,就没有焦虑。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前文中讲了,分离焦虑有益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如果一直让孩子做温室里的花朵,他也就无法学会独立。

事实上,孩子18~24个月的时候,精细运动跟大运动能力都已经发展得比较健全,可以独自活动了。这个时候,妈妈可以培养孩子独处的能力了。刚开始,需要妈妈陪在他身边,给他感兴趣的玩具,让他自己玩。他可能只能坚持两分钟,就屁颠颠地过来抱大腿,没关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妈妈一定要有耐心。下一次时间会长一点,三分钟、五分钟、十分钟……直到你可以短暂离开,而孩子丝毫不受影响。当他学会独处以后,你的离开就不会让他惊慌失措啦!

5.帮助孩子建立社交圈子,增加亲密对象

妈妈要懂得适时放手,把身边的资源都利用起来。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戚朋友,还有孩子他爸,让孩子跟他们建立亲密关系。让他知道,除了妈妈以外,别人也可以很好地照顾他,回应他的需求。当妈妈不得不离开时,这些人可以暂时替代妈妈的角色,逗孩子开心,陪他玩玩具,转移他的注意力。

也可以多带孩子出去结交新朋友,帮助他建立社交圈子。妈妈带孩子出去的时候,要充当大姐姐的角色,替他备好玩具,以防他伸手抢别人的玩具。同时也可以教他跟小朋友分享玩具,让他适应圈子,在与别的小朋友玩耍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等孩子的社交圈子打开了,跟妈妈的分离对他来说就不是难以忍受的恐惧的事情了。

6.妈妈要正确处理好自己的分离焦虑情绪

研究表明,母婴分离中妈妈也会产生分离焦虑。她会时时刻刻担心孩子过得好不好,爷爷奶奶有没有照顾不周,孩子有没有好好吃饭等问题。

其实,父母不仅是孩子行为的镜子,更是孩子情感的镜子。孩子能从妈妈那里感受到焦虑情绪,并受到影响。所以,妈妈首先要解决好自己的情绪问题,不要过度地担心,才能对孩子的情绪产生有益的影响。

总结

父母应当正确看待分离焦虑,教会孩子独立自主和适应情绪的能力。希望有一天,父母不再充当保护伞的角色时,孩子有能力更好地照顾自己。

我是立夏,元元妈妈,一边学习育儿,一边分享经验。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交流和分享育儿过程中的问题跟喜悦。期待你的转发、点赞和关注!


元元很圆


我家小家伙一岁多,却已经分开好几次了,这次因为疫情,分开俩周了后面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见到。

1.充足的时间,做好她的心理准备

每次分离之前的一周开始,每天我都会告诉小家伙,妈妈几天后要去哪里,去干什么,你要留在哪里跟谁在一起,这样做也是希望她有一个心理准备。

2.不要偷偷走掉

每次离开,我都希望小家伙看着我走,哭是肯定的。我的建议是不要偷偷走掉,如果她在睡觉那就没有办法了。

3.每天通过自己的方式建立亲子链接

虽然因为疫情,小家伙留在了老家。但每天晚上我们都要视频10-15分钟。这段云视频的时间里,小家伙云选书,我会云读书,读书累了;就再玩玩具,或者去逗逗她的小乌龟,告诉她,妈妈每天都会替她养着。

很多人会说,我家小家伙刚一岁半,能听懂么?

我的观念是你不要把她当什么都不知道的小朋友看,你要把她当成什么都明白的小大人。从小家伙一出生,我都是这种态度,什么事情也都是跟她商量着来。




咋吃都不胖的书虫


你好,我是『家长请坐』沈玉英老师,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根据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大多数家长对分离焦虑存在两个误区:

  • 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是一件坏事。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分离焦虑对孩子是有保护作用的,它的存在并非坏事。而没有分离焦虑的孩子,往往生活在一个缺乏关爱的环境中,所以才对自己的父母没有依恋。

  • 冷处理会让孩子变得独立,从而摆脱分离焦虑。

对于儿童来说,与养育人分离是痛苦的事,会触及他们的安全感。如果养育人表现出冷漠和不在意,这会让孩子内心感到绝望,短期内看起来孩子不再哭闹,其实是把恐惧压抑在内心深处,但情绪总要找出口,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其它的心理问题。

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时,更多的是无耐和愤怒。特别是上幼儿园的孩子,每天在门口大哭大闹,家长会感觉很没面子,变得比孩子更焦虑。

家长自己的情绪都没有处理好,又怎样帮助到孩子呢?

在深入分析『分离焦虑』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焦虑』。

心理学家叶克斯和道森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发现紧张焦虑程度和个人能力发挥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适度的紧张和焦虑,可以对神经分泌功能起到动员和调节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发挥出更高的能力水平。或许你会问我,难道焦虑还是件好事吗?

焦虑,只是一种情绪。没有好、坏之分,要看我们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这种情绪。

当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时,家长要先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①看到孩子的哭闹,我是否出现烦躁、无助、迷茫、焦虑的情绪?

②在我的童年,是否有过类似的感觉?

③分离焦虑是孩子的情绪,我是否可以将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做一个分离,不要受到影响,尽量平静的去接纳和允许孩子的情绪?

孩子对于分离带来的恐惧,是没有任何处理方法的。

所以他们非常需要家长的帮助,而家长的焦虑只会增加孩子的情绪的复杂性,让孩子更无助,所以我们需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来帮助孩子。

接下来,我再说一下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缓解分离焦虑。

1、跟孩子玩儿捉迷藏的游戏。

在孩子上幼儿园以前,最好是白天、在家里,经常跟孩子一起玩儿捉迷藏的游戏,让孩子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感受短暂的分离。根据孩子的状态,慢慢延长孩子寻找的时间。

2、帮孩子寻找一个依恋物。

比如:毛绒玩具、毯子、玩偶等。家长很难做到时刻陪伴孩子,依恋物可以带给孩子心理上的陪伴和安慰,而且依恋物是可以时刻陪伴孩子的,可以帮孩子缓解分离时带来的恐惧感。

3、陪孩子读一些绘本。

选择一些有助于安全感建立、分离焦虑、情绪处理方面的绘本。

比如:《小猫头鹰》、《魔法亲亲》、《阿文的小毯子》、《我好担心》、《菲菲生气了》等等。

4、让孩子学会和自己对话。

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害怕和父母分开,并让他知道自己有一种情绪叫分离焦虑,当这种情绪出现时,他就会紧张、害怕、心跳加速、大哭等等。

而这个时候,他可以跟自己跟自己说话,比如:“我知道你现在很害怕,因为你担心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但其实你也知道,他们一定会来接你的,想哭就哭一会儿,然后为自己找点事情做,害怕的感觉会减少一些。”

最后,我想提醒一下家长们,虽然以上方法可以帮助孩子缓解分离焦虑,但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让孩子建立内心的自信和力量。

根据我个人这些年接触的案例,有的孩子在2-3个月就得到缓解,有的孩子却要半年,甚至更长。所以,希望爸爸、妈妈可以多一些耐心和包容。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更多家长加入到家庭教育的学习中,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家长请坐


分离焦虑,是正常的情感发展阶段,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可能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但大多数表现是哭闹、耍赖、抱着不肯松手等行为,这种情况常发生在宝宝一岁左右,期间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是在妈妈的陪伴下度过,我们家宝宝那段时间就是这样,妈妈离开一会儿甚至短暂的上洗手间,便会感到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而哭闹不止。现在2岁了,分离焦虑的情况缓解了不少,也与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关。

01 尽可能的多陪伴,少分离

缓解分离焦虑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分离或者减少分离,条件允许的话,建议三岁之前宝宝都跟着父母,特别是妈妈常陪伴在宝宝身边,对宝宝的身心发展,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良好的影响。我们家宝宝一直都留在身边,做父母的也很享受见证宝宝健康成长的时光。


02 逐渐适应与妈妈的分离

时刻陪伴在宝宝身边完全限制了个人的行动,全职妈妈带娃很辛苦,偶尔也需要放松一下,解决不了分离焦虑会让妈妈很心累,爸爸、爷爷奶奶都可以代替妈妈照顾宝宝,参与到妈妈逗宝宝玩耍的活动中,吸引注意力,然后妈妈尝试着离开,让宝宝熟悉除妈妈之外的其他陪伴者,慢慢适应妈妈不在的环境之后,可以适当的延长不在宝宝身边的时间。我们现在把宝宝交给爷爷奶奶,都能抽出看一场电影的时间了。



03 分离不要难舍难分

有时间妈妈需要外出办事,临时要离开,宝宝面对妈妈突然的离开会哭闹不止,妈妈不能于心不忍,出门又折回来安抚,表现得难舍难分,这样会让宝宝潜意识里觉得哭闹就能够阻止妈妈离开,再要离开时宝宝会哭闹声越大,应该给宝宝说好要离开做道别之后果断转身,不拖泥带水。


04 尽早培养宝宝独处的能力

给宝宝独处的空间,有时候宝宝玩一个玩具或者看绘本特别专注,旁若无人,妈妈不要去打扰,甚至可以偷偷溜出到门外盯着宝宝,确保宝宝安全的情况下让他自己玩耍,我们家宝宝就经常自己在房间玩磁力片,很投入,我和他妈妈在客厅盯着他,当然,我们房子里桌子角,插座孔都做好了安全措施。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动作习惯都不是一时半会养成的,解决分离焦虑的问题也需要平时父母教导和培养的积累,给宝宝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宝宝一定会健康茁壮的成长 。

我们家宝宝现在2岁多,相关问题欢迎评论探讨,谢谢。


雅奕vlog


这也是我最近在努力的问题,也是我们全家人都在为之努力的部分。所以就说点我个人经验,供参考。


首先,分离焦虑指婴幼儿在与最亲近的人分开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以此来抗拒分离。实际上,这是一种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常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身上。

而我家宝宝前阵子最明显的就是离不开妈妈,其实对于8个多月的她来说,我们更多的称呼这为认生。


帮助孩子缓解并克服分离焦虑,不是妈妈和宝宝的事情,需要全家人一起配合帮忙。

我们采取的办法:


1.妈妈在能够陪伴孩子的时候就好好陪伴,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


2.先从短距离且短时间的分离开始,让宝宝渐渐适应。

比如我会和宝宝说,妈妈去个洗手间,1分钟就回来~

妈妈去接杯水喝,等我3分钟好嘛~

其实她不能完全听懂,但是每次离开我都会征求她的意见。一般情况下她都会跟我示意,嗯,或者开心地摇摇手,然后我再走开,

等我回来的时候,我会跟她说,宝贝,妈妈回来啦~

这样的好处是让她知道,短暂的分开之后,妈妈还会回来,我们是约定好的。


3.其他家庭成员也给与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安全感,这样让孩子能够接受妈妈不在,其他人陪着她也可以。

我们家白天爷爷奶奶会充当这个角色,晚上是爸爸。这么小的孩子,一到夜里总要妈妈是正常的,但是爸爸一直努力表现,让孩子发现爸爸和妈妈一样经常陪着她,她慢慢就会习惯只有爸爸在也可以。


4.最后一点也是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沟通。

告诉宝宝我们为什么要短暂的分开,妈妈要做什么,而你要做什么。等事情结束了,妈妈会来接你,我们还会在一起。让孩子意识到分开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帮助孩子缓解并克服分离焦虑,可能是在孩子小时候,妈妈要做好的最重要的一课,我也在继续为之努力,一起加油~


脸小猫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分离焦虑实际上是孩子心理的一个正常反应,一般来说孩子上幼儿园会在一周左右度过适应期,但也有分离焦虑比较严重,甚至影响正常生活学习的,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实际上很多人只是意识到如何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而未意识到分离焦虑背后的原因

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现实因素的制约。今天有很多年轻的父母把孩子出生后的照料托付给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也有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退休后觉得孤单寂寞,也要求主动要求承担照料孙子女的责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父母对孩子的照料对于孩子成长最有利,否则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父母是孩子天生的老师,这是上天赋予父母的权利,更是一份责任。孩子出生后建立的第一个社会关系就是亲子关系,尤其是与母亲的依恋关系。有一个经典的心理实验已经告诉我们,亲子关系对于孩子成长有多重要。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做一个恒河猴的实验: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绒布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绒布妈妈”没有。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绒布妈妈”呆在一起。因为,婴猴能从“绒布妈妈”那里得到更多的温暖,心理上更有安全感。

所以,实验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层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粘人”的宝宝有时让人心烦,但是这恰恰说明他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对父母的依恋。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是保障他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安全型的依恋关系本质是信任,就是孩子建立了一种对父母信任的亲子关系。如果孩子的第一个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不信任的基础上,我们能够想象他将来建立的社会关系会是怎么样的。父母对孩子精心照料、日常的相处,既是赋予父母的责任,更是带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安全的依恋关系建立是孩子将来形成更为复杂社会关系的心理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孩子出生后由父母照料是天经地义,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当前有很多父母因种种原因,把很小孩子的照料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更有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主动要求承担这个责任。事实上,这是对孩子成长不负责任行为。因为这对孩子成长付出的代价,将来用再多的时间和金钱都是没有办法挽回的。

所以,分离焦虑本质上是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因为减少或减弱孩子的分离焦虑,关键是建立信任的亲子关系!


鸠兹心语


孩子因为分离而焦虑,因为分离而哭闹,是他在乎和你的关系,需要你给他再一次确信的信号,让他知道,不管妈妈是否在他的身边,妈妈都关心他,都相信他,都在心理支持和陪伴他。

对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传递这样的信息给孩子,可以用语言,也可以借用某样具体的或想象的东西,比如送他一只特别的小公仔,告诉他这是妈妈的爱,会陪他去上学,他想妈妈的时候,看一眼或摸一摸,就是妈妈在陪着他。也可以在早上出门前,或送他到幼儿园时,用手指头比颗爱心,或一个彩虹棒棒糖,放到他的心口,让他想妈妈的时候可以吃一口。

也可以在早上出门前,或送他到幼儿园时,用手指头比颗爱心,或一个彩虹棒棒糖,放到他的心口,让他想妈妈的时候可以吃一口。其实孩子真是很容易满足的,只要当他怀疑时,你就及时给他确信。而不是责怪他,嫌弃他,不理他,从而让他更加恐慌和焦虑。

我家小娃目前一年级,在学校门口跟我告别时,有时依然会自己提出要妈妈“送”他什么,一起上学。

其实孩子真是很容易满足的,只要当他怀疑时,你就及时给他确信。而不是责怪他,嫌弃他,不理他,从而让他更加恐慌和焦虑。



加拿大陪读妈妈


1、给宝宝一定的安全感,如果和宝宝分离的时候,一定要确保环境的安全。还需要注意让宝宝感到安心,只有宝宝适应了这样的环境,感到安心了,爸爸妈妈才可以离开宝宝,这样宝宝才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也会强一些的。

2、不管什么情况和宝宝分离的时候,一定要让宝宝知道离开的具体原因,还有回来的确切时间。不管是家长要上班,还是孩子要上幼儿园,家长一定要对孩子说清楚回来的时间,接孩子的时间,还一定要说到做到,这样孩子才有安全感。

3、和宝宝分离的时候,可以让宝宝选择一两件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让孩子保管爸爸妈妈的东西,这样孩子才会有信心等待爸爸妈妈的。平时还需要注意有意识地和孩子一起阅读一些与分离有关的故事,让孩子习惯这种分离的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