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用户3462469569978


要探讨性相近,习相远,我们应该首先知道这句话的出处,这两句话的出自中国古代启蒙书籍《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它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它的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在中国古代,背诵《三字经》就是了解常识、传统国学、历史故事,从一个个事件和一个个故事中学习其中蕴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学习《三字经》,了解一个学习背景,那就是儒家传统的人性善论。《三字经》的开篇四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学习后句我们应该和前句一起学,它的意思就“一个人在出生的时候,他的秉性是善良的,他的天性也差不多,在后天所处的环境可所受的教育不同,他们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他们的人生也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呢?我们仔细琢磨,就是要注重小孩子的教育,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性。其实在很多传统教育中,有许多引导人们积极向善的方面,我想这也是为社会和谐进步奠定了一个稳定的基础,对于现在的社会也有借鉴意义。

怎样把一个小孩教育成一个有用的人呢?首先是家庭教育,我们发现大多数高素质家长,他们教育出来的孩子很多都是非常杰出的,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个例宠溺促成的坏孩子,在这里我们只说大多数,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教育可能导致孩子人生的走向,作为家长,我们不得不提高自己的素质,形成榜样效应。

第二位就是学校教育。现在社会中普遍重视教育,以前新闻报道中,贫穷的乡村,砸锅卖铁都要供大学生,可以说在目前为止,读书是迈向更高阶层的最便捷的方法,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尽可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第三位是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对家长来说我们是无能为力的,没有办法控制的,我们在视线不能及的范围,不可能知道小孩子的朋友圈,俗话讲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用在社会教育里很恰当,时髦的话语就是“朋友圈”,好的朋友圈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糟糕的朋友圈让好孩子落水。难道作为家长我们就无能为力吗?实事不是这样的,我们要抓住重点,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样他们在选择朋友,选择朋友圈,选择交际圈的时候就非常注重三观的吻合度,未来不至于走向歧路。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弘毅999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三字经》幵头第一段,也是传统文化教学的启蒙。教育人们: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性最终的善恶会随着生长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三国时的甘宁从小教育不当,少年时好游侠,纠集人马,持弓弩,在地方上为非作歹,组成渠师抢夺船只财物,崇尚奢华,人称锦帆贼。青年时期开始认真学习,改邪归正,后被列为“江表之虎臣”。还有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后找名人教导,改过自新,创下丰功伟业,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

上述等等的人和事,无不说明:人生下来都是善良的,只因在生长的环境中,不同的教育会影响着人性的变化,从而导致善与恶,好与坏的差别。所以,我们必须从小教育好孩子,让孩子保持善良的本性不变坏,长大后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人类的有用之材。


心如莲花173349538


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说明:后天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生经历,所受教育等等对人的性格有决定性的影响。

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意思是人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互相之间是接近的,而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却互相之间差异甚大。

孔子和孟子都说,人性是相近的,差别不大,而随着环境的变化,习性才产生差异。这就是所谓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性本善,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可使人向善,从而使社会国家安定。也可能使人向恶,影响社会的稳定。

相反,战国时代的另一位大儒荀子却提出人性是恶的。他是如何论证的呢?在人性具有普遍性方面,也就是说,统一人性,荀子与孟子相同。只是孟子认为人性统一于善,荀子认为人性统一于恶。荀子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诚然,荀子的性恶论是不够彻底的,他认为人性是恶的,并且认为圣人与凡人的本性是一样的,那么圣人怎么会制定向善的伦理制度呢?另外,如果人性都是恶的,由于害怕法律的制裁,那只能做到不犯法,并不能产生善的行为。

战国时代的告子,说人性没有善恶之分,“可东可西”,就像水那样,往东引导,水就流向东方;往西引导,水就流向西方。

最后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告子。他们至少有一点是统一的,就是后天的环境及教化对人有重要影响。


哲理诗词


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三字经中的语句。前两句是人之初,性本善。这里性是本性。是说人一出生,本性都是好的。先天都很善良,宽容,谅解的纯真本性,基本上都相近,由于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所学知识,沾染的观念和执着都不相同。不好的观念,执着心愈多,智慧也封闭的越深,反之,愈能显示出本来的本性和智慧。



健康长寿A66


你好!你的问题涉及了一个我国沿用至今的国学经典《三字经》的内容,此外,《论语·阳货》中也存在"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述。

首先,从字面意义上看,它讲述了人(或生命)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互相之间是接近的,而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却互相之间差异甚大。

其次,从现代哲学角度,变化和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而变化又可辩证的分为好的变化与坏的变化,人的发展亦是如此。

最后,从这句古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同时警戒世人要重视对自己或子女晚辈的后期培养和教育。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和99%的汗水(先不要纠结这句话的后半句)”中的深意与此同理。


先森时年


性相近,习相远,儒家对于人性及教育的传统认识之一,强调了习的后天教育和经历的作用。但是近些年的研究显示,基因,也就是先天的作用也是很强大的,甚至更强大。对于这个问题的精彩研究,推荐两本书:《天性--遗传如何影响孩子的性格能力及未来》和《教养的迷思》


或然谷


你好,我是节节高,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以下是我的个人观点

1.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由于后天的环境会让人有善恶之分

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友的重要性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节节高女王


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或生命)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相互之间接近的,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而后天即相互之间差异甚大。此句在蒙学《三字经》中出现。它说明后天的养成培养是主要的,至关重要,影响其一生。一是教育改变人生。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正确“三观”的树立,也是美好心灵,高尚灵魂的培育。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契合。二是养成的培养。这是一个漫长反复持之以恒的过程,好的习惯好的养成是行事处事必备条件。三是环境改变命运。真善美的上升环境,涤荡市侩的有悖道德社会法律规范要求习气,让其在真善美的熏淘下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黄骞4


观点:每个人从小性格都差不多,本性善良,性情相近,由于随着年龄增长,周遭环境的不同变化,导致每个人的生活习性也产生了差异。

经验:懂得看人,识人,不要用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尊重自己,尊重别人,这样我们才会和和美美的相处。


辣椒图vlog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