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为什么唐宋时期能涌现那么多伟大的诗人,而现在称得上诗人的都几乎没有?

黄基成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种是,时间跨度问题。

我们都知道,唐代和宋代从兴起到衰落一共有几百年的时间。而现代也仅仅不过几十年,虽然我们觉得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居多,但如果仅仅在几十年的时间跨度里唐宋时期所出现的诗人也并不多。

第二种是现代诗歌的展现形式与古代不同。

现代诗

写法自由,更适合抒发现代人的情感。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古诗

语言凝练,内涵丰富。“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因此,由于诗的风格不同,而又加上我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从而造成现代的诗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比不过古人。

其实现代的诗人,比如汪国真,席慕蓉,徐志摩,木心等,都还是不错的,相信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下,他们也会成为后世人的崇拜对象。

第三种,也是最能接近提问者意思的就是,之所以觉得现代诗人不如古代诗人,是因为人们觉得现代诗没有古代诗那么有意境。

古代的读书人想要实现人生的价值,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考取功名 ,入朝做官,从不考虑文字以外的其它营生,只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座右铭。

因种种原因落了榜,或又因种种原因被迫出了仕途,就深受打击,常借景抒发心中的不如意和感慨。所以古代会出现为数众多的空怀壮志不能实现,优国忧民而又略带惆怅的诗句,读来让人感慨又感伤。

古代的人生活简单,娱乐活动极少。文人骚客最感兴趣的事就是聚集做诗,互相切磋,比评,也推动了诗歌的不断发展,并使诗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现代人生活节奏之快远超古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工作重心,大部分人的创作都抱着一种重在参与消遣的心态,真正潜心去吟诗研究诗的人少之又少,不像古人那样有大把时间只搞创作。

最后,就是灵感的枯竭,相对于前人来说,后人所能表达的新意总是在不断减少的。偶然智慧之光垂青,佳句偶得的事情毕竟是极少数,不具有普遍意义。

虽然如此,笔者仍然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作品的积累,对美的发掘,现代诗未必就不能超越古典诗歌,当然,现在看来,这是一件相当“任重道远”的事。


高山磊磊


现代诗不算,只论古体诗的话,离我们最近的一位诗人是——毛泽东。

郭沫若对毛泽东诗词地位的评价是:经论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

我是非常认同的,他的诗有吞吐宇宙之气象。

举几个例子:

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3:今日长缨在手,何时敷住苍龙?

好,回到题主问题,为什么在写古体诗上今人不如古人,曾经也有人就这个问题,问过写得一首好古体诗的毛泽东。

他大概是这么说的:写诗应该以新诗为主,旧诗写是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题材束缚思想,又不易学。

唐宋出诗人,主要得益于科举制度,那时通过科举是整个社会最主要的上升渠道,于是整个社会,但凡有条件,都想读书识字,走科举之路。

于是这条路上,挤满了当时整个社会最聪明的大脑,他们没有抖音可以刷,没有综艺可以追,全部心思几乎都放在了如何更好地吟诗作赋上。

最聪明的人最专注的做一件事,你说怎么可能会做不好。

那唐宋之后,为什么后来的朝代之人又做不好了呢?

元朝就不说了,取消了科举制。

明朝开始八股文开始盛行。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住了诗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于是也就难再出大诗人。

现代社会呢,没有八股文的束缚。但大家也没有作诗的动力——写诗能换得几分的功名呢?

如今的行业数量百倍千倍于古代世界,那些最聪明的大脑散落在各行各业中。

所以如今,不出题主所说的那种诗人是非常正常的。



飞鸟读书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首先看,唐诗,宋词,元曲,清朝有什么?你可能会说,清人有也诗词曲,是的,但清朝有那一种文学体裁能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

民国时期的某些名作,现在读来多少有点拗口,至少有点违和的感觉吧。

不同时代,语言语法各异,加之官方语音各代不同,表现在字里行间,各具千秋,所以就有了与各朝各代相符的文学体裁,有限的文字,相同的山川,一样的风花雪月,堆造出文学的高峰,之后就难以逾越,新中国成立之后,有散文,杂文,自由诗,朦胧诗也曾流行过,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生活物资的丰富,交通工具的快捷,很多古人特有的情怀得已化解,而要用现代白话文写出古文的意境,叠加一些文人骚客硬生生总结出来的格律,无异于削足适履。

按照那些自命不凡的文人骚客的所谓正统标准格律,唐后怎么会有宋词?宋后更无元曲。只有勇于超越,逆流而上,创造一种全新文学体裁,才有可能再现辉煌。

再看现在文坛,穷酸而又迂腐,贻笑千古之怪圣层出不穷,狗屁胡说之作熠熠生丑,互吹自擂之徒如鱼得水。这样的现实,怎么可能出现伟大的诗人?


天地之悠悠ing


个人觉得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现在的我们要学习很多学科,比如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等等,这样用在文学方面的时间、精力就会很少,(部分对文学根本就没有兴趣)。再来说说古时候,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孩子们的启蒙读物(没有现在这么多课程),作诗要学习笠翁对韵等,可以说那时的孩子们就是在长期的文学熏陶下长大的,自然在写诗、写词等方面有一定成就

其二:现在的我们娱乐活动多种多样,有人选择喝茶、打牌、钓鱼、蹦迪……,很少人愿意抽时间去看看书,看看古诗词,更别提去下功夫研究怎么写好诗词歌赋(风气决定

其三:无论做什么都需要天赋,(并不是说今天的我们比古人笨),某些人一点就透,某些人就是下再多功夫也难及别人

其四:现在如果问小朋友的梦想是什么,有人恐怕脱口而出是当明星,网红,一部分会说将来想当个科学家,医生,很少会有人选择将来做个诗人


369963马永才


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来看,唐宋的詩词发展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高峰,出现了一批的著名詩人,尤其是在这一批人中,有李白,杜甫等领军詩人更是锦上添花,使中华詩词享誉中外。

第一,是文言具有简单凝炼的表达性。当时流行的是文言,考试写文章更加严格,后人笑称为"八股文"。而詩人在这样的基础上,要写出好詩,更要进一步的提炼,浓缩文字。所以有些作品字字珠玑,千古流传。五四运动以后,推广了新文化运动,流行了普通话,文言不在民间使用了,只停留在了教科书里,停留在一些詩词爱好者的心里,有些现代诗也有写得不错的,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等,但是与唐宋詩词比起来就相形见绌了。

第二,是中华汉字的巨大魅力,汉字是世界上最有表现力的文字。古人创造了汉字,给予汉字无穷无尽的表现力,其它各国的文字都不具有这个优越性。中华詩词为什么这么美?有平仄声音的韵律之美,有汉字的多义回味之美,有汉字的一字多音之美。像在一个寺庙门上的一幅名对,"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就是运用了同字不同音,同字不同意的美妙之处,字母文是无论如何也表达不了的。

第三,就是现代人也有写詩的人,但是由于主要还是普通话,怎么去提炼也不如文言提炼后的凝炼,一字可以表达多种的含意。所以说现代人没有能够达到唐宋时候的水平,没有能够超越唐宋时代的高峰,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些是个人的一些看法,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讨论。

谢谢悟空问答平台!谢谢大家对我的鼓励支持!




封护胜463


首先是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文化层次自然会有差异,这是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不同历史阶段对应不同文化形式的必然。二是相比现代,古代物质生活不够发达,闲时生活相对比较“无聊”,生活节奏比较缓慢,让人更能静下心来感悟事物,易于触发诗词灵感。而现代人虽有大把时间,却被如网聊、游戏、电影、架乘、等丰富的物质生活所占用。物欲横流,浮躁攀比使得现代人静不下心,对事物无暇顾及,无法感悟。三是不同社会人们对诗词文化的重视度不同,古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会作诗词者自然得到尊重和仰慕,这激励着作诗词者热情高涨。而现代人是要卡里钱多才能气自华,作诗词者往往被嗤之以鼻,这自然打击了现代人创作诗词的热情。因此现代诗人自然就少之又少了。


新时夹竹梅花


唐宋时期诗人辈出,著名诗人也不少,而伟大诗人并不多,也就李白、杜甫和苏轼三人而已(苏轼是否伟大,至今没有定论)。

唐宋时期诗人辈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科举考试考诗歌创作,这是政策导向,让读书人拼命学习写诗。宋朝开创者是武将出身,特别重视文化人,所以社会上对写诗作词非常追捧。李白是一介布衣,居然娶了宰相的孙女,可见诗人的社会地位之高!

第二,儒家传统文化的作用。在儒家基本经典中,就有《诗经》,孔子说:不学《诗经》,“无以言”。在儒家文化里,韵文地位特别高。读书人(儒生)写诗是很高雅和有精神追求的事。

第三,初等教育阶段,良好的韵文教育发挥了基础作用。读书人一入学,都要学习“作对”,背诵《诗经》和名联,为写诗作词预备。

第四,读书人取得功名,做官后,写诗成为职业习惯,影响、带动一方百姓。据说宋词名家范仲淹,做官的时候写的诗词比退休后的作品量大、优秀。

总之,有诗词文化传统,群众基础好,教育打基础,还有科举考试这个指挥棒,导致写诗的读书人社会认可度很高。

如今则不然。现在称得上诗人的人也不少,甚至著名诗人也有一些,就是没有伟大诗人。为什么“退化”了?

首先,因为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变。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变了,艺术就跟着变化。

其次,文学体裁自身的演化,韵文让位给散文(指的是不合辙押韵的文章),如今的文坛小说为王,写诗没有那么风光了。

第三,传统文化影响力很低,尤其是《诗经》所代表的韵文传统,影响力比其它儒家经典更低。如果不是唐诗宋词,可能古诗的在当代的地位就所剩无几了。

第四,与作协领导人的身份有关,作协主办的刊物(如《中国作家》《收获》《北京文学》《江南》等等)也主要发表小说。创作导向明显倾向于非韵文。新中国的三位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巴金和铁凝都是小说家。地方作家协会主席(比如北京市作协主席刘恒、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浙江省作协主席艾伟、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等等),也大多是小说家。


慈善文化研究


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中国诗歌是在唐朝和宋朝的时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宋朝陆游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伟大诗人,陆游以后,中国的诗歌走向衰落。元曲明清小说,直至现代小说、散文和戏剧盛行。现代作家基本是以小说、散文为主,相对来说,诗歌表达的方式弱化,而现当代的读者,更倾向于去感受小说戏剧带来的魅力。人们的审美倾向,更喜欢的是欣赏小说戏剧转而拍成电视剧电影带来的享受,相对就弱化了诗歌的表达功能。

另一方面,用古典文言文字写出的诗歌更具魅力,因为古体诗文言文诗歌词作或者骈文,它的含义深远,表达更充分,更有意境,更合辙押韵。对比之下,用现代文写的诗,文采和含义以及韵味较古体诗就逊色了不少,而且不能朗朗上口,篇幅比较长, 背诵朗诵都是难题 ,这也是为什么现代诗歌,很难有大家巨匠出现的原因。








吴刚作文


唐朝经过贞观之治等盛世经济到达有史以来的巅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后精神和文化生活崛起,经济鼎盛政策开放,文化包容性强,于是出现了诗歌艺术等方面的百花齐放。在儒释道思想的基础上,当时人们的精神和文化追求有着优良传承和素养的积累,简而言之就是底蕴深厚,起点高。人们有时间、条件、心思在享受精神的提升和美感上,可以慢慢品味和琢磨,再加上学而士则优,出则入世等,要么追求仕途,要么追求隐居,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或精神素养才能支撑,所以自然涌出这些时代的必然产物~伟大的诗人。而现代,我们的传统国学文化经历过风波与被质疑,建国初期的经济滞后,导致又经历了改革开放追求经济发展的大潮,再加上现代化发展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快餐文化等导致我们之前甚至两代人出现文化断层,家庭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传承或积淀发生了很大缺失,加之现代教育与唐宋完全不同,内容内涵和次序及着重点都出现了偏差,一方面以前传统接不上,另一方面现代西方文化教育还不适应,以及社会环境和风气引导偏向物质或经济,所以大多数人的文化艺术或精神生活不可能直接跟得上,文化素养普遍缺乏,所以诗人这样需要文化艺术与思想境界到达一定高度的产物也很难出现。仅供参考!


女茶君


首先我们要认知到什么是诗,什么才是真正的好诗。看过著名学者周汝昌老先生论诗词的演讲,大意是诗要去功去利去理。我们评品典雅的文艺作品常用诗情画意这个词。诗情诗情,诗这种文学形式主要是以抒情壮志为主,诗人倾注了深湛的情思和心血,富含真和善。画意,是艺术美,来源于生活,撷取于大自然。现在有很多人自封为诗人,著名诗人,诗王,其实多是矫揉造作,足不出户,寻章摘句,东拼西凑,妄想臆造,人云亦云。有的无病呻吟,甚至狂言疯语。究其目的,或攫取功利,或沽名钓誉,不一而足。先不论精神思想健康与否,就是艺术涵养也丁点没有。语言拖沓繁冗,词章散淡无味。唐宋时期涌现的诗词精品,流芳千古,大众喜爱,市井诵读。内容题材上多是源自于大自然,切近人们生活,既有自然美又深蕴人性真善美。我们再看唐宋时期文学家和艺术家们的艺术成就,包括书法绘画也多是登峰造极,底蕴深厚,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些不只是天赐良才的原因,更主要是先哲们踏踏实实地做功课习学问的缘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