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如何理解“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如何理解“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如何理解“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納蘭容若的作品出來,有他自己的意思,但是個人如何理解,在於讀者。一首作品誕生之後便脫離了作者而獨立存在。

我們在賞析詩詞的最開始都是從多方面,如作者的性格、經歷、時代背景、事件起因等等方面去落實、理解詩詞作者的本意,這都是為了吃透當時作者的心態,瞭解他呈現給我們的情感是否符合我們讀到這首作品時的感想。

一旦發現作者寫的正合我意,就會產生通感,帶情入境,唏噓不已,自然這首作品也就是絕妙好辭。

所以,好作品的標準,其實就是看能和多少讀者產生通感。如北宋之初師法李商隱的西昆體——“世人皆道西昆好”。人人都稱好,為什麼到後來卻成為被人批判,糾偏的一種體式呢?因為西昆詩人太愛用典,非大學問家難以理解他們的詩句——“只恨無人作鄭箋”,自然是被大部分讀者所厭倦、拋棄。

如何理解“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是不是他們寫得不好呢?當然不是。詩詞大家王安石、蘇軾都很喜歡西昆體。但就是因為缺乏大眾讀者、不能引發世上大多數人的共鳴,所以就被定義為顯擺學問、故弄玄虛。

其實是我們學問不夠罷了。

納蘭的這首《木蘭花》就是詩詞流傳的正面典型。詞意不復雜,句式不復雜,大家都能讀懂,又有韻律感,朗朗上口,至於他自己的內容真意,反而伴隨大眾傳唱而顯得並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今人如何理解。這正是這個問題提得好的地方,如果問“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是什麼意思——有很多人就是這麼提問的——對於這兩句來說有些多餘,因為這實在是類似於大白話,很好懂。

如何理解“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先看詞作本意

大名鼎鼎的納蘭明珠之子,賈寶玉的原型(據說),被王國維稱為北宋以下第一詞人的納蘭公子,大家應該都熟悉。

納蘭容納的人生就不多說了,因為這首詞有點特別,我們理解的意思和他的人生沒有關係。我們只看他這首《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木蘭花”原本是唐教坊曲,早期屬於樂府詩,這種格式也是詞牌來源的一個研究標本。我們很容易看出,這個詞牌和七律太像了。都是七字一句,然後八句。詞牌是格律體,也就是說基本上都是律句。

那麼它和七言律詩有什麼不同呢?它不遵守句與句之間的平仄關係,押仄聲韻,甚至後來發展到變格可以少字,叫“減字木蘭花”。這個就比律詩靈活太多,是為了適合演唱做出的調整。

我寫過一篇關於詞牌和古體詩的淵源的文章,講過詞牌早期就是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體詩(曲子詞、樂府詩),後來有文人慢慢整理出固定格式在同樣的音樂下反覆填寫,就成為了詞牌。

所以這不過是七言八句的古風一脈相承罷了。遵守平仄格律的成為七言律詩,而不遵守格律的成為七言古體詩,不遵守近體格律規則,卻遵守音樂格律的就是“木蘭花”詞牌。這種籠統的說法,可以幫我們通俗地理清楚古詩的發展傳承。

如何理解“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我們從納蘭這首詞的副標題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本意:“擬古決絕詞柬友”。柬,信也。《決絕詞》本是古詩中的一種,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最著名的就是《白頭吟》。古風中有一類“思婦詩”,專講閨閣之怨,但是文人們很多用思婦詩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如曹植的《七哀詩》,用這種男女之間的關係來指代自己和曹丕的關係。嚴格說起來,納蘭的這首《木蘭花》也是這種思婦詩類型的《決絕詞》,即用男女之間的愛情來表達自己和朋友之間的感情困擾。

為什麼這麼說呢?“擬古決絕詞”,我學著寫一首古代決絕詞,“柬友”,送給朋友。這就說得很明白了。本意就是用思婦的方式來抒發朋友之情。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讀起這首詞來篤定地以為是一首看盡風花雪月、終得七年之癢的愛情感嘆詞。

如何理解“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這裡面有個漢朝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的妃子,是個大才女,失寵後寫了首詩《怨歌行》: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飈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這就是寫一把團扇的一生,從“鮮潔如霜雪”的新成,“出入君懷袖”的受寵,再到“棄捐篋笥中”的失寵,最後“恩情中道絕”,被拋棄。後來經過大量詩人的用典再造,秋扇這個意象就被固化,成為始愛終棄的指代。

所以這兩句是什麼意思呢?

人生如果永遠像你我初次見面那樣多好啊,哪裡會讓我感受到班婕妤手中團扇因秋風蕭瑟而被棄絕的悲涼?

我們初次見面時互相看著對方,兩眼都冒星星,可如今物是人非,你的目光涼如秋水——頭次見面叫我小甜甜,現在卻叫我“牛夫人”——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如何理解“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等閒,就是平常、隨意。這裡的“故人”也可以說是有典,出自《昭明文選》中的《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文采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

這裡的故人,就是指丈夫、情人。

你隨隨便便就改變了曾經對我的深情,卻還說這沒什麼特別的,人的感情本來就是易變的。

這兩句雖然念起來感覺迴環有趣,但是把意思理清楚,其實就是女子對變心男子的詰問。意思很直接、並不含蓄,我們覺得有些繞更多的原因是文言文和“故人”這個意象詞彙的重複出現。

你變心就變心了,為什麼還要強詞奪理,說天下人都變心?

如何理解“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下片進入說故事,來繼續表達自己這種有點憤恨、更多幽怨的感情。引用的是千年第一愛情長詩《長恨歌》。

上句來自《太真外傳》中的記載,說唐明皇曾經與楊玉環在七月七日的半夜,於驪山華清宮長生殿裡盟誓,願世世代代作夫妻。這是情濃時你儂我儂,恨不得生死相隨。

下句則是說唐明皇賜死楊貴妃後,在奔蜀途中聽到雨聲、鈴聲,悲痛交加,寫了一首《雨霖鈴》寄託哀思。“終不怨”是什麼意思?相傳楊玉環死前對唐明皇說:“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這裡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後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

真的不生怨?當然不是,要不納蘭公子寫這詞幹嘛?當然就是心中有怨了。

想當初唐皇與貴妃的山盟海誓猶在耳邊,卻又不得不作決絕死別,但情非得已,也生不得怨恨。

這其實是接住了上片對負心人的詰問。你說天下人變心為等閒,你看那唐明皇,雖然開始誓願生死相隨,最終與愛人離別偷生,但他至少聽到雨聲、鈴聲就悲痛欲絕。有這份心也就夠了,並不能過多苛求。

如何理解“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薄倖錦衣郎”自然是指同生不共死的唐明皇。“比翼連枝”就是“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是白居易《長恨歌》中對這段愛情的美化,也指代在長生殿、清霄半的誓言。

你這個人啊,還不如薄情的唐明皇,至少人家還和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

這要是認為唐明皇是薄倖之人,他這個朋友就更加等而下之了。納蘭公子藉助閨閣之怨的文字,帶些幽怨、不平地指責這位朋友,甚至帶了一些嗔怪的味道。

也許這位朋友收了這封信,回了信,或者馬上趕來一見,兩人又和好如初,你儂我儂了。

本人對這首詞的觀感。相當個人,不必贊同。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這兩句是絕世經典。納蘭公子雖然是借戀情說友情,不過因為筆法傳神,意味傳神,這兩句用來形容時過境遷的愛情真是太合適不過了。

但是能夠對這種感覺共鳴的人必然已經走到了“秋風悲畫扇”的階段,初見的濃稠喜悅早已一去不復返。如果你還沒有到這個地步,卻覺得自己能領悟這種感覺,那叫做——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如何理解“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世間事就是如此悖論,你不失去,不會懂得珍惜,但是你已經失去了。只有失去的人,才能在這種平直如話的韻文中,體會出那份蒼涼、無力的心痛。

還要注意一點,納蘭公子的原意是從一個被拋棄的女性角度發出的怨嘆。而我們如今一般會以自我帶入,更多地是借這兩句詞表達一種已經失去的遺憾之情,或者是感嘆我們的對方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甚至變了心,而自己還在傻傻困守的自我憐惜之情。

我們在理解這兩句的時候已經把主角換成了自己,體會出來的感情自然和原來不一樣。

還有一種理解,好像是和倉央嘉措的一首詩相合。

十誡詩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你看,假如能夠重來,和你再次初次認識,我們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有可能不相戀,如果不相戀,自然也就不會有後來的相思之苦,分手時候的決絕之痛。

假如真的可以重新來過,你還會做出一樣的選擇嗎?

​這都是個人理解,正是作品脫離作者的明證。

如何理解“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整首詞的另外六句和前兩句比起來,就相當的一般了。我上面在釋義的時候,特地多翻了幾個通俗的版本,我們就會發現,整首詞並沒有什麼巧妙之處。不過是感嘆——詰問——比喻——斥責,這樣八句下來,在結構和文辭方面其實並沒有比宋詞好多少,甚至還要簡單,換句話說,就是淺直。

為什麼這樣呢?因為納蘭說了,這是“擬古決絕詞”,古風本身就是講究古樸、樸拙,這才是古風的特色。

要賞析好這首詞無非就是把幾個用典搞清楚就行,整首詞的內涵和層次並不算高。

這就更體現出了“人生若只如初見”這個拉回時光假設的高妙之處。這一句便將整首詞的層次提高了無數倍,它能穿越時間與空間與讀者們發生共情、共鳴,真切地抒發我們在“靈犀一指”時刻的那種雲淡風輕、卻又傷感滿懷的個人感受。

滄桑已改,青春不再,我們都回不去了。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如何理解“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