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同是接受禅让,为何曹丕是正统而王莽却被世人称为篡位?

Siwindy


原因比较多,分析一下两者的不同点。

1,王莽杀了皇帝(资治通鉴),曹丕善待刘协。

2,王莽依靠外戚身份上台,曹操是先上台后当外戚。

3,王莽失败被老刘家杀了,曹家的皇位继续禅让进晋,然后宋齐梁陈,到隋朝(继承的是鲜卑的皇位)统一,汉朝传下来的皇位才断。如果说曹丕是篡位的话,后面的汉人王朝就都来源不正了。

其实从上面也能看出,曹丕篡汉这种说法,除去当时少数派的意见以外,肯定是隋唐以后才提出的。曹丕如果是篡汉的话,说明后面的王朝都不正当,那我大隋把这些不正义的都灭了,大隋当然就是正义的啦,那继承大隋的唐也是正义的啦。


塞外大白


曹丕改朝换代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当时汉氏以哀,当时董卓进京天下大乱,曹阿瞒以宗族势力汇聚了天下英雄豪杰,举兵反逆有中兴救驾护国扶汉的伟功,陏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几十年运行,在皇宫中汉献帝形同陌路的花瓶摆设,在曹操进封魏王后,加九锡有仪仗,形同于太上皇,为掩人耳目仍尊汉氏,决非一般奸雄所为,到曹丕继位时,文武大臣只知有魏不知有汉,以水到渠成,不必费丝毫力气,时也命也,是历史更替强者居之的必然结果,所以史上并无异议。,,,。,,而王莽其人狼子野心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假仁假义,如行尸走肉,位高权重,全凭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佑护,有惊无险一步步登上了权力嶺峰,他的成功也在于虚情假意,大忠似奸,还有助纣为虐的大司马孔光相助,才先毒死了汉平帝,怕被罢了安汉公,有猫哭耗子,假慈悲的立了只有三岁汉未帝子👶,形同太上皇真皇帝,三年后在也忍不住野心勃勃的欲望,废汉改新,然而太皇太后王政君,和皇太后王皇后,摔坏了千年大印玉玺,体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汉帝国气节,所以同为禅让,但正义性和正统性有天攘之别。


94310417小云


  

  首先,曹丕未受汉禄。

  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身为臣子,一旦拿了皇帝的工资,就要给皇帝效忠。

  曹操为何到死都不篡汉?一个重要原因,他是汉臣。

  或许有人会说,曹丕在称帝之前也当官了,著名的五官中郎将是也。事实上,曹丕当的不是汉献帝的官,而是父亲魏王的属下。他是魏王的五官中郎将。

  在汉朝,官居三公,即司徒、司马、司空后就能开府,自行招募贤人,授予官职。这些人领取的是长官发给的工资,严格来说,是私臣。

  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嵇康,本人坚定的反对司马家族篡权,但是,却在遗嘱中让自己的儿子以后在新朝出仕。像嵇康为魏国尽忠而死,他儿子却为西晋王朝尽忠而死。

  像王莽,本身是汉臣,受汉朝皇帝恩宠甚重,以外戚身份夺权,故此为人不齿。

  另外,也与天下大势有关。

  曹丕废掉汉献帝时,三国之势已成,汉献帝沦为傀儡多年。曹丕建立魏国,他只需要走一个过场。

  王莽篡汉时,汉朝的根基还在,尤其是各地藩国势力,许多并未臣服新朝。故此,一旦有人扯旗造反,天下立刻大乱。


叶之秋


王莽和曹丕都是以禅让的方式夺江山,曹魏也被贴上了篡汉奸贼的标签,至今曹操在戏曲里还是白脸的形象,世人并没有真正的认可曹魏的正统性,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曹魏绝对是统治阶级重点宣传的反面教材。但个人不禁有一个问题:何为正统?汉朝就是历史上正统王朝吗?

王莽和曹丕的目的是一样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各地诸侯以镇压黄巾起义的名义纷纷起兵;汉室衰微,基本上名存实亡,诸侯之间为了各自的目的和利益开始相互征伐,天下大乱,大家都有争夺天下当皇帝的念头,汉高祖刘邦不也是出身草莽趁着秦末的农民起义建立了汉王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曹操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结束了诸侯混战。

东汉末年平定混乱,曹操的功绩是不能抹掉的,如果没有曹操,诸侯混战的局面会持续较长的时间,从这一方面来说,曹魏的贡献远远大于其他诸侯。当时天下想夺取刘氏江山的不止是曹魏,只不过曹魏成功了;难道董卓、袁绍、袁术、刘备等人就是真心实意的为了匡扶汉室吗?曹丕最终取代了汉,完成了曹操的意愿。

西汉末年,成帝、哀帝和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一个是外戚专权,一个是宦官弄政,都是半斤八两;把本来就已经衰弱的王朝硬是火上浇油,往死亡的边缘推的更近一些;但至少西汉末年的形势没有东汉末年严峻,也没有爆发像黄巾起义那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王莽先是通过结交贤士、仗义疏财的方式为自己树立名声;又借助王氏外戚家族的影响力在仕途上获得晋升,到了哀帝死后掌握国家大权,一步一步的实现了篡汉的目的。王莽称帝后,并未给天下带来好的发展和改变,反而加剧和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灾荒和疾病开始蔓延,百姓为了生存下去,开始发动起义,王莽新朝最后也走向了灭亡。王莽的一些列改革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规律,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更加混乱动荡,生产也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生活日益艰难,甚至人相食。

虽然曹魏对当时社会的贡献是最大的,即使通过“禅让”的方式取代了汉室,也被称为乱臣贼子,只是历史上一直有部分人不断的肯定曹魏的功绩,曹操的形象在“英雄”和“奸臣”两者之间一直颇受争议;而王莽却永远的被戴上了乱臣贼子这个名号。

王莽和曹丕所做的事本质是相同的,但在操作中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做法

王莽先是通过一些列的手段获得国家权力,再进一步的获取帝王的特权,在所有的条件达到后再进行最后称帝的一步;曹操这方面的操作和王莽几乎一样,掌握大权,然后获得帝王的待遇,再考虑取而代之,不过曹操没有完成最后一步,他的儿子曹丕完成了最后称帝的一步。在漫长的操作过程中,王莽和曹魏的一些做法细节上,有很大的不同:

01.对待汉帝的方式不同

(1)哀帝死后,元后王政君召免官在家的王莽入宫,把汉朝的执政之权一股脑的委托给了王莽,汉哀帝无子嗣,立中山国年仅九岁的刘衎为帝,就是西汉孝平帝;王莽鼓动自己的党徒一次次为自己向朝廷进言获取权利。到孝平皇帝14岁的时候,王莽开始实行他最后的一步计划登基做皇帝,用毒酒毒死了刘衎;王莽为了掩盖毒杀皇帝的事,并未马上登基称帝,他在宣帝的玄孙中选了一个只有两岁的子婴做为帝位的继承人,并让自己的十六岁的女儿做了皇后。

王莽于公元六年12月在其党徒疯狂的欢呼声中登上帝位,幼帝子婴在位三年,后来在混乱中被乱兵杀死。

(2)曹操在将汉献帝接到许都后,对汉献帝尊拜称臣,在权利的获取过程中也行逼迫之事,但汉献帝的结局相比于历朝末代帝王来说,也算是不错的,汉室江山的灭亡和汉献帝没有太大的关系,他继位的时候,汉朝已经是烽烟四起,无能为力。曹丕继位后,汉献帝让出了帝位,做了山阳公,没有了皇帝的名号,依然享有皇帝的特权;汉献帝最终在自己的封地自然死去,死后以帝王的规格厚葬。

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致胙。

追谥山阳公为汉孝献皇帝,葬以汉礼。

《三国志》

王莽和曹魏三代对待汉帝的手段是完全不一样的;汉朝自从奉行儒家思想以来,君权神授、忠君为国的思想深入人心,尤其是士族阶层,汉帝所代表的是天下正统,曹魏的做法相对来说会很大晨程度上减少士族阶层的阻力;起码对于尊崇儒家思想的士族阶层来说,是一个精神上的安慰和台阶。

02.王莽和曹魏集团实际权利获取的途径不一样

(1)王莽对于权利的获取主要依靠自己外戚家族的身份和政治权谋来实现,对于国家来说,王莽并没有多大的贡献。王莽先是依靠外戚家族的势力支持开始进入西汉官场,通过自己的努力谋划来获取帝王的信任,又结交儒生与豪杰,来提升自己的名声;王莽和王氏其他的同辈人相比来说来说确实优秀了许多,在王氏其他的年轻子弟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之时,他拜儒学大师陈参为师,勤读苦学,又在仗义疏财,结交名士。

王莽既有裙带关系,又低调好学,名声又显,得到很多名士、儒生的支持,仕途也肯定是平步青云;在绥和元年,王莽就坐到了大司马大将军的宝座。哀帝死后,他的姑母元后王政君国家的执政大权全部交给王莽,王莽开始一步步筹划;他笼络的名士、儒生在外大肆宣扬王莽的功德,使世人觉得王莽真是如同周公一般的存在,在朝内,他的党羽向朝廷为王莽鼓噪献功,封“安汉公”,获得“宰衡”称号,又“加九锡”。元后王政君怎们也没想到王莽这个自己最看好最信任的侄子,最后要做的是篡夺汉室江山,等她知道的时候已经晚了。

(2)曹魏集团的基业是曹操终其半生,带着手下的文臣武将一刀一剑打下来的。在汉献帝去许都之前,曹操就已经是一方诸侯,掌握着所有的大权;汉献帝被接到许昌后,只是名义上的帝王,后面曹操统一北方,也跟汉献帝没太大的关系,而是曹魏集团上下齐心几十年浴血奋战拼出来的。曹操所做的就是不断的要名,要丞相之名,要加九锡的名,实际的权利本来一直就在曹操手里。

东汉末年,汉献帝不管去哪个诸侯阵营,都只会是个傀儡皇帝,无法掌握实权,下场有可能会更凄惨一些。

03.王莽的党羽和曹魏的势力不同

(1)王莽的党羽力量主要依靠三个方面,一是王氏宗族,二是社会名流、儒生,三是投靠王莽的朝臣;这三方主要是以各自的利益和权益结合在一起;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获得权利和最大的权益。

  • 王氏宗族;王莽的姑母是汉成帝的皇后,成帝时期王氏族人开始步入高官行列,成帝任命自己的长舅王凤做了大司马;到了成帝后期,王氏家族10人封侯,5人连续任大司马。王莽执掌大权后主要依靠的力量就是王氏宗族。
  • 社会名流、儒生。王莽所结交的这些社会名流和儒生在外大肆宣传,为王莽歌功颂德,来拉拢民心。
  • 投靠的朝臣。为了拉拢朝臣,王莽在平帝元年到二年,建议朝廷共封了汉兴以来的功臣后裔共117为列侯和关内侯,天下凡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都可以拿到退休工资;这些人从王莽这拿到了实惠,无不感激王莽并给予回报。

(2)曹魏集团主要依靠的力量就是跟随自己打天下的文臣武将;曹操集团汇聚了东汉末年大部分顶尖的谋士和良将,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在乱世建立霸业,魏国的人才数量和质量是远远胜于吴蜀的。

这些人在乱世之中一方面寻求安身立命之所,另一方面为曹操所折服,择曹操为明主继而辅佐明主实现自己的志向;说白了,这些人才和曹操的关系就是君与臣之间的关系。

王莽和曹丕本来做的是同一件事情,但做法上的细节和目的不一样,最后的结果自然大不相同

王莽篡汉和曹魏篡汉对社会带来的结果完全不同

01.王莽篡汉所带来的结果

王莽篡汉之后,实行一系列的改革,不仅没有改善当时社会的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反而使社会更加动乱,人民生活更加苦不堪言,甚至出现了人食人的惨状。王莽在建立新朝后,实施了一些列的改革:田奴婢政策、五均六筦之法、币制改革、管制改革和制礼作乐等。王莽这些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注重吏治、发展教育等都该得到历史的肯定。由于这些政策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很多政策都遭到了各个阶层的反抗,加之王莽用人不当,很多政策到真正实施的时候就变了质,变成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掠夺和抢劫,使得贫者更贫,富者自危。

王莽也总是想法设法的想把更多的财富集中在自己手里,在赈济灾民的时候,煮草木为酪;对于流入关中流民的赈灾也是假惺惺的,救济的钱粮本来就少,加上官吏的中饱私囊,造成饿死者十之七八。官员自上而下,都没有俸禄,造成官员贪污、贿赂泛滥;官吏私自加重赋税压榨底层民众;加上蝗灾不断,底层民众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汉室.食货志下》、《后汉书》中都记载了一人或者数十人被宰杀而食的惨绝人寰的悲剧。

到了王莽后期,社会经济已经全面崩溃,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老百姓除了造反去争取生存的外再没有其他的活路,王莽篡汉称帝不久,农民起义就在各地不断爆发,最后成了王莽的他的新朝毁灭的主要原因。

02.曹魏对当时社会的贡献

曹操是东汉末年对社会贡献最大的人,他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平息的诸侯混战的局面,让社会得以进入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正如曹操自己所说:天下如果没有他,不知道有多少人称王称帝。如果没有曹操的统一北方,诸侯混战的局面所持续的时间会更长,对社会对底层民众的损害也就愈大。

曹操实行屯田制,恢复遭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又积极推进文化的发展,使得饱受战火荼毒的底层民众有一个修养生息的环境。

曹操统一北方,加快了天下统一的步伐,曹操之后的两代也算得上是明主,都以发展农业、鼓励生产为主。曹魏集团在对待底层民众的政策和态度方面要比当时大多数的诸侯宽容很多,曹魏集团对东汉末年社会的贡献要远远强于任何一个诸侯,包括刘备和孙权。

正统一说只是封建王朝统治者们自诩和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士族阶层的愚忠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们更加注重的是维护自身的统治,王莽和曹魏都一样是乱臣贼子,都不可能认他们的合法正统性,这很容易理解;但不缺乏一些仁人志士能站在社会的角度去评价他们的功过。

中国封建社会历经几千年,每个朝代的统治者们都自诩为正统,哪个才是正统?汉朝就一定是正统吗,汉家的江山也是从秦朝手里夺来的,所以正统一说只是封建王朝统治者们自诩和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士族阶层的愚忠。

历代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内部,老百姓被逼的活不下去了,纷纷起来反抗推翻统治阶级;所以真正的正统,就是统治者们能让百姓安居乐业,有一个稳定、幸福的生活环境,这样的王朝才是正统。正因为曹魏集团为当时的社会做出了贡献,为百姓谋得了一个相对安稳的生活环境,而王莽篡汉后,不仅没有改善社会民众的生活,反而更加加剧了民众的负担,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剧,这就是最关键的原因。所以王莽永远是乱臣贼子,而曹魏集团则是顺应天意。


小任浅谈史


方圆论坛在线

历史上汉献帝禅让曹丕和王莽效仿周公可完全是两回事。曹丕篡汉属于朝代更迭。因为汉室早从黄巾之乱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经过诸侯互相不断吞并攻伐之后,汉室早就名存实亡了。天下人也早就忘记了汉室。曹丕篡汉可以说是顺应了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法则。但王莽篡汉就不同了。汉朝当时虽然不在巅峰时期。但根本没有灭亡。王莽完全是借助其姑妈王政君的权利实行篡取汉室的行动。更重要的是并没有皇帝禅让于王莽。而是王莽自己夺权自立的。



汉献帝禅让帝位于曹丕那是什么情况?汉室经过长时间诸侯混战,以及汉献帝被傀儡之后。天下只剩下了三大诸侯各自为政。天下百姓也不知有汉献帝。只知道并且效忠于三方最大的诸侯。天下间忠于汉室的臣子也死的七七八八了。天下人也都认为汉室将亡。在这种情况下。魏蜀吴三方的势力实际上已经发展到了瓶颈。如果魏蜀吴三国还想要再进一步发展的话就必须称帝自立了。而掌握汉献帝的曹魏势力自然是取先机。汉献帝禅让曹丕,曹丕建立魏国。而汉献帝也被封公得以善终。可以说汉献帝禅让除了敌对势力蜀汉和东吴之外。天下其他人都是认可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曹丕篡汉会合理化。


而王莽篡汉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造反。王莽的姑妈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王政君母仪天下六十余年辅佐了四代皇帝。可以说王政君在汉朝的地位你上课时相当的高了。而王莽就是依靠着姑妈王政君才得以崛起。王莽也是个极具野心之人。在面对姑妈王政君的时候,王莽衣服勤勉恭敬的样子。另一方面王莽四处招纳人才,不论出身高低贵贱,只要有才能王莽都来者不拒。王莽除了会收买人心之外还很会演戏。结果就是导致整个汉朝没人不说王莽的好话。

汉哀帝死后,当时的王莽官居大司马。一方面王莽权势够大,另一方面又借助姑妈王政君的势力拥立了汉平帝。之后为了增强自己对汉室的影响力。王莽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汉平帝。汉平帝即位后一直都活在王莽的阴影之中。甚至后来汉平帝的死会有人说是王莽毒杀的。汉平帝死后王莽强逼太皇太后王政君让他摄政朝事。称为“摄皇帝”。

后来王莽为了堵住别人的嘴,因为有很多人说王莽要造反。所以王莽立了汉平帝年仅两岁的儿子刘婴为太子。而他则效仿周公辅政。之后王莽野心也越来越大终于想要篡汉自立了。所以王莽导演了一出汉高祖预言王莽是天子的闹剧。王莽利用”汉德已衰,新圣将兴“之说来掩人耳目造反自立。建立“新朝”。但王莽的新朝也没有持续多久就被农民起义和贵族势力给推翻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首先曹丕和王莽在威逼前朝皇帝禅位给自己这件事上,本质都是一样的。曹丕,包括他身后的司马炎,在历朝历代,包括今日,其实也没少被叫做篡位者。只是说没有像王莽那样背负如此大的骂名,被当做乱臣贼子的典范。

究其原因,无非是王莽篡位后,很快就失败了,而且是被汉朝皇帝的后代所击败,实现了汉朝的光复。那么在政治立场上,王莽当然就要被当做罪大恶极的反贼,就算死了也要踏上一万脚,让他永世不能翻身。他所建立的昙花一现的新朝,也只是一个反动的、不被承认的政权,最终被正统的汉朝继任者拨乱反正。

而曹丕建立的魏朝,不像新朝那样短命,也没有被他篡位的刘家人来重新推翻他,如果最终刘备击败曹丕,光复了汉朝,那曹丕的下场也和王莽一样。

而且司马氏的晋朝也是接受曹魏的禅让,名义上算是天命的延续。在政治宣传上,后续朝代的统治者也不能否定曹魏政权的合法性,否则自身的合法性都会受到质疑。

另外就是王莽作为一个疑似穿越者,在篡位后,实行的新政太过超前和天马行空,可以说是完全失败了,造成社会动荡,也让王莽遭到各阶层的敌视,所以死了以后也是一边倒受到万世骂名,直到今天才陆续有替他翻案的声音出现。


阐史倌


虽然王莽和曹丕都是篡夺了大汉江山,但是两个人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其中一条就是王莽失败了,而曹丕成功的延续了王朝统治,虽然后来被司马家用同样的手法夺取了江山。还有就是王莽治理朝政的能力不足,接连的改革没有化解社会矛盾,反而弄的民不聊生


王莽仓促夺位,改革失败,触犯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后惨遭失败,自然被称为篡位

王莽当时已经彻底的控制力朝政,还可以直接调派中央禁卫军,可惜他这个人前半生做事较为谨慎,后半生沉迷于权利无法自拔,当他逐渐无法掩饰住自己对于最高权利的欲望时,他的手下人就做出了一些假象,让他以为时机已到,然后借机登上大位。

他当时推行了几条新政,将天下土地重新以井田制划分,想要借此改善土地兼并问题,却没想到百姓反而彻底失去了土地,弄的民怨四起,而且王莽想要从贵族手中得到土地的做法,也触及了当时众多豪强的利益。


王莽不像是曹丕,他手下没有强大的军队支撑,打了几仗结果彻底崩坏,后世人自然不会说他禅让

还有一点他手下没有足够强大的军队支撑他完成改革,如果他有这种力量,自然可以扫平一切不服。谁要是敢造反,直接用军队扫平,这样自然也就可以放心的推行新政。

他收下唯一能打的就是汉朝的中央禁卫军,但是那时候王莽改革币制,导致社会通货膨胀严重,士兵们都得不到足够的军饷,自然也不愿意卖力。后来他派兵镇压叛乱,结果打了几仗,就被流民军击垮,他倚仗的最后一支力量彻底的失去了。

军队是他赖以生存的关键,他没法击溃各路叛军,自然也就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这样怎么可能会有好下场,后世人自然也只会记得他弄的民不聊生,别人也不会说他是禅让,只会说他是篡位,因为他在别人眼中是叛乱者。

曹丕能够给予百姓安定的生活,手上有强横的军队,而且他的皇位也传了下去,时间久了人们也只会记得他的好,不会说他是篡位

其实百姓要求的生活很简单,只需要一日三餐,可以吃饱肚子,大多数百姓的对于谁当皇帝没有太大的荣辱意识,只要能让他们吃饱饭那就是好皇帝,如此一来,他们那里还管现在的皇帝是怎么得到的皇位,篡位和禅让都是人说出来的。

而且曹丕手下的军队十分强横,可以扫平境内的一切问题,这样也帮助他实现了自己得到最高权利的欲望。

而且还有一点,曹丕的魏朝已经传了几代,基本上当时的汉朝人已经差不多都老去了,新生的人只知道曹丕这个皇帝,他能让这些人安居乐业,结束以前的战乱生活,百姓自然也就拥戴他,也就不会有人说曹丕是篡位。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王莽没有成功的延续王朝,没有让他管理的百姓过上好日子,可以有饭吃,有地方住,百姓自然不认可他,后世人自然也会骂他,王莽也就成为了篡位者。而曹丕成功了,他成功的让百姓安居乐业,后世人自然也会给他一个合理的评价,也就很少有人骂他篡位。


东方大史


我是别酒怯流年,手打不易,希望多多支持。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禅让制本是儒家理想中的治国政治制度,可历史证明:这真的只是理想,现实当中仍是以实力为尊。

“穿越者”王莽首开有据可靠的禅让先河,这也给后世之人提供了另一种荣登大宝的思路。

历史上有据可靠的第二次禅让发生在汉献帝刘协和魏文帝曹丕身上。

二人皆是通过符命禅让登基,但后世对此认知却大相径庭:王莽的新朝不被承认,曹丕的魏却被认作正统。

个人分析,原因如下:

一、

上面也说了王莽开了禅让先河,此时人们还没有思想准备:禅让只是远古传说,具体如何无人知晓,如此得国是否合适?

到曹丕这就简单了,毕竟前有先例,操作起来水到渠成。

二、

王莽篡汉之前,天下仍然掌控在朝廷中央手里,天下仍然是刘氏的,最重要的,朝廷外没有割据势力。大家在汉朝这个框框内还能活的过去,至于朝廷里谁说了算,另当别论。最起码天下人有不臣之心的人极少极少。



可以说王莽是毫不费力的得到的整个天下,而曹丕就不一样了。

曹丕代汉以前,自董卓专权以来,汉朝已经名存实亡,汉献帝除了名字任何东西都不是自己掌握的。十八路诸侯反董卓,除了曹操有谁真的是为了汉室江山?莫说各路诸侯,就是刘氏宗室,有几人还真正承认汉献帝?

当时整个北方,军阀林立,是曹家凭一己之力使得北方重新统一。正如曹操所著《述志令》所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汉献帝禅让,真的是天下归心,最起码大部分天下人这么认为。即使汉献帝不禅让,天下人也没几个拿他当回事的了。

三、

王莽篡汉之后,并没有安抚天下,反而大肆提拔亲信;打压刘氏宗族,铲除以前汉室外戚;蔑视周边国家;损害地主阶级利益;同时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王莽仍然发动对外战争。可以说王莽把能得罪的人全得罪了,势必引起全民公愤。

话语权可都是掌握在天下士族之手,当世不认,后世怎么会承认?

曹丕则继承了曹操的政治抱负,希望统一山河;政治上效法圣贤,任人唯贤,恩威并施,打击世族豪强;与民生修养生息,政倾惠民并复兴儒学,恢复社会生活秩序。相比较蜀汉和东吴,曹丕治下的魏国是最成功的,这也给司马氏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四、

王莽篡的本该是仅仅四岁的刘孺(孺子婴)的位置,而且孺子婴仅仅是皇太子,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帝,禅什么位?你让四岁的孩子怎么同意禅让?名不正言不顺。

曹丕代汉时,汉献帝刘协已经四十岁了,你不同意的话可以以死谢国,既然你正统皇帝都同意了,天下人还有何话可说?


别酒流年


这个事儿说起来很简单。

自古以来“胜者王侯败者寇”,而历史也恰恰是胜利者书写的。

王莽和曹丕虽然都是接受禅让之人,而且都是篡的汉家的江山,但是其被书写在史书中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王莽作为西汉的被禅让者,接受的是孺子婴的禅让。当时孺子婴不过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从正常角度理解也是没有自主决定权的。更主要的是这段历史被记录在了《汉书》之中,而《汉书》的作者班固恰恰是以西汉的延续——东汉时期的史学家,把王莽写成篡位者才是政治正确的。

而与此截然不同的是,曹丕接受的是一个成年皇帝汉献帝刘协的禅让。刘协作为一个成年皇帝是可以被包装成有自主决策能力的。

虽然曹魏也没有坚持多久,就被西晋所取代。但是,西晋的司马炎也是接受的曹魏的禅让,更是以正统而自居。《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晋朝人,把曹丕写成正统传承也是一种政治正确的决定。

这正是史书的导向,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实际上,同样是接受禅让,王莽当时的人气可是远高于曹丕的。


水一白聊历史


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王莽之所以被称为篡位,其实很简单,因为后边又出了一个东汉,如果王莽是正统了,那东汉是什么,东汉难道是反动的,得位不正的。那么当然对不起了,王莽就是篡位了。

而曹丕之所以被称为正统(实际上这点都有待商讨,毕竟后来夺了曹家江山的司马家自然为是夺的汉家江山,非曹家,可见司马家就没有把曹家当正统),不过就算曹家是正统,那么他之所以成为正统,就因为汉家江山没有再被翻过来。

我们这里假设一下,假设刘备、诸葛亮光复汉室成功,再建立一个西汉、东汉之外的第三汉,他们会认可曹家正统吗?在刘备一派嘴里,曹家一直就是汉贼而已。

只是说,最终刘家翻身没有成功,他们是失败者,所以曹家才没有落下如同王莽一样的骂名。

不过在一般的文书认知中,曹操的形象未必比王莽好多少,都是奸臣野心家的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