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百年之後打撈沉船,才明白鄧世昌指揮致遠艦撞向敵艦的真實用意

百年之後打撈沉船,才明白鄧世昌指揮致遠艦撞向敵艦的真實用意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距今一百二十六年前的一天,鄧世昌以自己的血肉之軀選擇與敵人同歸於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時過境遷,為什麼鄧世昌在明知可以逃生的情況下毅然選擇“以身撞艦”,歷史的真實故事人們不得而知。

但是有些真相會遲到,卻永遠不會缺席。一百多年後的今天,科技的發展讓這個真相逐漸浮出水面,那段塵封一個多世紀的故事終於揭開了它的謎底,而這一切的一切,都要從鄧世昌的故事說起……

勵精圖治,精忠報國

鄧世昌出生於廣東的茶商世家,不但家境優越,並且兒時的鄧世昌也特別愛學習,成績優異。鄧世昌被父親鄧煥莊在當時也是一位極具遠見的商人,他將幼年的鄧世昌送往上海教會學校學習,後來又輾轉去了香港,接受了西式教育。

百年之後打撈沉船,才明白鄧世昌指揮致遠艦撞向敵艦的真實用意

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鄧世昌成為了南洋水師中的一員。在南洋水師任職期間,出現了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但是鄧世昌的許多同僚都被送出國學習或者留學,而優秀的鄧世昌卻被邊緣化,一直在國內工作任職。1878年,面對日軍來犯,鄧世昌憑藉著自己的業務能力,成功抵禦了日本的侵略。從1874年畢業至1880年的六年時間內,鄧世昌一年一升,職位晉升速度之快,讓年輕的鄧世昌成為了但是受人矚目的耀眼人物。

1880年,李鴻章開始為北洋水軍儲備人才,鄧世昌受到了馬建忠的推薦而被李鴻章選中,調入北洋水師,在北洋水師裡,鄧世昌可以學以致用,將一生技術用於精忠報國。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成立後,鄧世昌成為中軍中營副將,是北洋水軍中的第四號掌權人物。

年輕的鄧世昌有著滿腔的熱血,勵精圖治,夢想著拯救祖國,對清政府的無能與

西方列強的侵略更是無比痛心。但是在當時派系鬥爭無所不在的滿清政府中,鄧世昌的一腔熱血卻顯得那麼悲涼與無奈。鄧世昌一心盡忠的北洋水師在腐敗的晚清政府領導下又豈能清廉善戰?官兵們大肆嫖賭,飽賺私錢,根本無心戰爭,而就是這樣一支破敗的水軍卻在1894年迎來了氣勢洶洶的日本海軍。

捨命一搏,為國捐軀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中方艦隊發出第一炮拉開了黃海海戰的序幕。但是萬萬沒想到,這悲哀的第一炮就已經奠定了清軍的失敗。

百年之後打撈沉船,才明白鄧世昌指揮致遠艦撞向敵艦的真實用意

中方艦隊開出第一炮後,由於炮彈的後坐力,導致了北洋艦隊的艦橋被震斷,主帥丁汝昌從艦橋上摔下受傷,無法指揮作戰。而更糟糕的是日軍開炮後,鄧世昌所駕駛的“致遠號”信號裝置被摧毀,北洋艦隊從戰爭的一開始就已經陷入了一場困局,在這種萬難的境地中,鄧世昌接過了丁汝昌的指揮棒,與日軍展開殊死奮戰。

脆弱的北洋軍隊不僅失去了戰爭的先機,而且船艦裝置還大大落後於日本艦隊。例如鄧世昌所在的“致遠號”,在當時的中國艦隊中,“致遠號”的設備裝置都屬上乘,甚至是中國當時最快的艦艇,但是對於武器先進的日本艦隊來說,“致遠號”這樣的船艦隻不過勉強算是中等航速的艦艇,這樣的客觀條件註定讓中方陷入了被動的作戰中。

“致遠號”不斷接受著日本的炮彈攻擊,船體受損,而年久失修的水密門隔艙無法起到隔斷海水的作用,“致遠號”中的海水浸入過多,隨著戰爭的進行,“致遠號”正在不斷的下沉,此時的鄧世昌明白,“致遠號”的沉沒在所難免。

百年之後打撈沉船,才明白鄧世昌指揮致遠艦撞向敵艦的真實用意

“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或許從黃海海戰開展的那一刻起,鄧世昌就早已置之生死於度外。在“致遠號”即將沉沒之際,鄧世昌下令全速前進,衝向日本軍艦。最終,“致遠號”在鄧世昌的命令下,撞向日本軍艦,本有機會逃生的鄧世昌與兩百多位官兵一起壯烈殉國,永遠的留在了這片海域下。

百年之後,真相浮現

黃海海戰的失敗最終導致了甲午戰爭的潰敗。但是以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中日雙方實力懸殊,鄧世昌所在的一方的失敗確是情有可原。相比黃海海戰的失敗,世人更難以理解的是,本有機會逃生的鄧世昌為何仍然選擇放棄生的希望,毅然全力衝向日本軍艦。

或許是“艦在人在,艦亡人亡”的使命感,亦或是“捨身為國,寧死不屈”的骨氣,但是不論什麼原因,都隨著那一聲爆裂聲,隨著那位英雄永遠葬身在了黃海海域下。鄧世昌逝世後,李鴻章也曾說過“不圖近世尚有此人。”

正義的吶喊不會消失,歷史的真相也總有天下大白的一天。2014年,“致遠號”的殘骸被人從丹東海域中打撈出來,那艘曾經見證了國恥的軍艦,在沉沒了一個世紀之後終於又一次的展現在世人面前,而隨之而來的也是一百多年前鄧世昌指揮致遠艦撞向敵艦的真相。

百年之後打撈沉船,才明白鄧世昌指揮致遠艦撞向敵艦的真實用意

原來,在將致遠艦打撈上來後,人們發現了致遠艦上綁著的魚雷。魚雷的射程並不遠,因此,在當時的危機時刻,在船沉沒的一刻,鄧世昌只能選擇全力衝刺,以身殉國,目的就在於可以讓日本的軍艦在魚雷的射程範圍內,從而炸燬日本軍艦,與日本人同歸於盡。遺憾的是,鄧世昌這一良苦用心竟然在海底埋藏了一個世紀之久,但幸運的是,

鄧世昌的英雄氣節終於被世人所知,滿腔愛國情並未隨著時間的流失而被世人遺忘。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也許生命最後一刻的鄧世昌是決絕而失望的,腐敗的清政府、落後的武器、中飽私囊的軍官,鄧世昌不得不以血肉之軀捨命一搏。但是,這個國,這片海,從來沒有忘記過這位英雄的一片丹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