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茶樹的原產地及進化和傳播過程

從一片片被我們的仙人放在唇齒間咀嚼的樹葉,到現在千姿百態五顏六色在杯中起舞的茶葉,茶和炎黃子孫共同走過了幾千年​。茶的樣子在發生變化,喝茶的方式也在變,不變的是我們幾千年沉醉於斯,對茶的一往情深​!

茶樹的原產地及進化和傳播過程


中國的西南部、南部沿北迴歸線兩側是山茶科植物的主要生長區域,也是茶樹的原產地。

1753年,現代生物學分類命名的奠基人、植物學探險家,瑞典的林奈(C.Linnaeus)他的著作《植物種志》中,將茶樹定名為“Thea sinensIs”中國茶樹。

中國發現和利用茶樹已有2000餘年歷史,秦漢成書的《爾雅·釋木篇》中已有“檟,苦茶也”的記載(檟:茶樹的古稱)。唐代陸羽《茶經》中已記載有“兩人合抱”的大茶樹。至20世紀90年代,中國11個省(有200多處發現野生大茶樹,雲南省鎮沅、景東、勐海、瀾滄、師宗等地都有樹齡近千年,樹高20多米樹幹直徑超1米的古茶樹。中國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最早、最多、最大。

一般認為,中國的滇、桂、黔毗鄰區為茶樹的起心。中國西南具有特殊的地理環境,有寒溫熱三帶氣候,在複雜的地形中有未遭受過冰川侵襲的地區,自古便是許多古老植物或新生孤立類群的發源地。

除中國外,中緬邊境的伊洛瓦底江發源地,東南亞越南、緬甸、泰國等地也有野生茶樹分佈。

茶樹的原產地及進化和傳播過程


茶樹的進化茶樹最初是野生的,當我們的祖先開始發現和栽培茶樹後,其逐漸從原始型形向進化型形態變化,茶樹的生長區域、茶樹形態等都在逐漸變化:◆由喬木型演化為小喬木——灌木型◆樹幹由中軸演化為合軸◆葉片由大葉演化為中、小葉◆花冠由大到小,花由叢瓣到單瓣,果室由多室到單室,果殼由厚到薄,種皮由粗糙到光滑,等等。

茶樹的進化性狀不可逆轉,如灌木中小葉茶樹即使生長在與喬木大葉茶樹相似的生態條件下,也不可能再現喬木大葉茶樹的形態特徵。

茶樹的傳播茶樹或自然擴散(即種子憑藉自然的流水滾動,風吹、禽獸兩等傳播):或人為傳播(即人把茶樹的種子或茶樹苗異地種植)。茶樹生長範圍因此而不斷擴大和延伸​。

茶樹在國內的傳播根據茶葉科學研究,茶樹從原始型向進化型演變,地理上的變遷路線為四條:1.雲南經廣西、廣東到海南

2.從雲南經貴州、湖南、江西、福建到臺灣3.從雲南經四川、重慶、湖北、安徽到江蘇、浙江4.從雲南經四川、到陝西、河南在這些傳播過程中,茶樹也在不行生出不同的形態與風味

茶樹的原產地及進化和傳播過程


茶樹向世界傳播

中固傳入日本、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俄羅斯,這些國家成為世界主要產茶國。

1.茶樹最先傳入日本。805年(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來中國學並將茶籽帶回,種植於滋賀縣

2.印度於1780年由東印度公司從廣東、福建引種至不丹和加爾各答植物園

龍團鳳餅到蓬鬆散茶

神農學百草,中毒後偶爾咀嚼茶樹葉解毒而發現了茶葉,這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我們的先祖最初吃的是茶的鮮葉,雲南南部深山裡的少數民族至今保留著採下茶鮮葉,洗燙後加調料拌食的食茶方法,這或許就是唐代以前的“茗菜”。產量較多時,鮮葉用不完,曬乾保存,需要時再用水泡。慢慢地,吃茶轉變為喝茶茶葉的加工逐步完備。中華民族經歷幾幹年斗轉星移,茶葉的形態也發生了變化。

中國古代茶類劃分是隨著朝代更替而變化的。唐代陸羽《茶經・六之飲》中記載:“飲有粗茶、散茶、末茶、併茶”,《宋史・食貨志》中說“茶有兩類,日片茶,日散茶”。元代則根據鮮葉老嫩度不同,將散茶分為“芽茶”和“葉茶”兩類。明代已有綠茶、黃茶、黑茶、白茶之分。明末清初鳥龍茶出現,六大茶類基本齊全。

唐宋時期的龍團、鳳餅龍團、鳳餅是唐、宋時期加工製作的團狀或餅狀茶葉,又叫“團茶”“餅茶”“片茶唐、末時是餅茶生產的鼎盛時期。團餅茶形狀有方有圓,大小不一。唐代陸羽的《茶經》中引用三國時期魏國張所著的《廣雅》:“荊巴間採茶作餅”。《茶經》裡更記載了當時茶葉的製作方法:“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手矣。”(く茶経・三之造))意思就是採下鮮葉蒸後搗碎,之後拍製成團餅,最後將團餅茶穿起來烘乾、封存。唐代餅茶表面無紋飾或有簡單圖紋。宋代製茶是把青葉蒸青、搗碎、壓模、烘乾製成。宋代餅茶拍制工藝較唐代更巧,“飾面“圖案有大發展,圖文並茂,龍風期,表面龍民紋飾極為講究。茶名,如萬壽龍芽 代的北貢茶專用於述皇室、極富盛名、各種進貢的大小龍風餅茶都有吉祥的茶名,如萬壽玉圭、太平嘉瑞等。

由於龍團鳳併製作耗時費力,因此朱元璋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頒發了廢團茶、興葉茶的令後,團餅茶生產日衰,散茶漸漸成為主流。

明代興散茶

散茶的大發展始於明初,明代末年,全國各產茶地幾乎都生產散茶。散茶雖然興盛於明,併成為後世茶葉的主要形態,但其出現要遠早於明代,在唐代陸羽《茶經》中就已有散茶的記載,且唐、宋時就已有散茶名茶,如唐代的蒙頂石花、雀舌、蟬翼等;宋代的峨眉白芽茶、雙井白芽、廬山雲霧、寶雲茶、日鑄雪芽等;元代的紫筍、雨前、嶽麓茶、龍井茶、陽羨茶等。

散茶用較細嫩的原料製成,芽葉完整,未經壓制。元代還按原料老嫩程度,將散茶分為葉茶和芽茶。葉茶是用較大芽葉製成的散茶,芽茶是用細嫩芽葉製成的散茶。隨著散茶的興起,茶葉加工工藝不斷變化,茶葉形態、種類不斷豐富,越來越接近今天我們杯中的茶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