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瀘縣:統戰助力, 荒蕪“饅頭山”變成致富“香餑餑”

人勤春來早,功到秋華實。2月24日,正是春耕好時節。走進位於瀘縣太伏鎮張棗村3社的瀘縣棗園家庭農場,放眼望去,滿山遍野都是綠油油的藤椒樹,20餘名工人戴著口罩,正在一個個“饅頭山”上對藤椒樹進行催花、病蟲害防治,藤椒園裡呈現出一片春耕繁忙的景象。

回引招來開荒人,“饅頭山”變“藤椒園”

“當時統戰部聯繫我的時候我還有顧慮,但瞭解到各項優惠政策之後,我選擇了回鄉創業,現在證明我當初的決定沒有錯。”瀘縣棗園家庭農場負責人、太伏鎮鄉聯會會長黃友州說道。

瀘縣:統戰助力,  荒蕪“饅頭山”變成致富“香餑餑”

2016年,瀘縣縣委統戰部“引鳳回巢”項目聯繫上了當時還在外務工的黃友州,詳細介紹了家鄉土地流轉、項目推薦、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後,懷著對家鄉的深厚情感,毅然選擇返鄉創業。回到家鄉後,瀘縣鄉聯會派專人結對聯繫幫帶,並按照“一人一策”的原則為黃友州制定產業發展方案。隨後,黃友州申報成立了“瀘縣棗園家庭農場”,流轉700多畝土地用於藤椒種植、100餘畝土地用於優質柑橘種植;太伏鎮鄉聯會下派農技專員,每月兩次上門提供技術指導服務,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瀘縣棗園家庭農場接連種下6萬餘株藤椒樹苗,100餘畝沃柑、大雅柑、愛媛38號等優質果樹,逐漸將幾座荒蕪“饅頭山”,變成了一座座生機勃勃的藤椒園、果園。

結對培養領路人,“大戶”變“領頭羊”

“他們在外地見多識廣、資源豐富,對產業的規劃更有想法,能夠帶動周邊的群眾脫貧致富。”結對幫帶人代林彬說道。鄉聯會為返鄉創業大戶建立“短期+長期”培養機制,定期開展技術培訓、參觀學習、試點栽種,指導制定“三年產業發展規劃”,實現短期見效、長期增收。

試點栽種成功後,黃友州將家門口的幾座“饅頭山”承包下來,進行“風風火火”地改造,打通10餘公里道路、修建儲水量2萬立方米的農業灌溉設施、鋪設1000餘畝農業水網、電網,帶動了張棗村1、2、3社300餘戶村民加入藤椒種植。“黃友州種植的藤椒品質優良,暢銷成都、重慶、雲南昭通等地,一斤幹藤椒就可以賣到38-45元。他們優先僱用家境困難的村民開展藤椒樹除草、施肥、修枝等方面的管理,為張棗村80餘名村民帶來年人均1萬餘元的增收。”太伏鎮張棗村黨總支部書記肖智勇說道。

跟蹤服務創業人,“產業”變“產業鏈”

“我們正在籌建藤椒加工坊,建成以後可以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將大幅度提高我們的收益。”藤椒園管理員陳雲連信心十足。

瀘縣:統戰助力,  荒蕪“饅頭山”變成致富“香餑餑”

藤椒種植初顯成效後,鄉聯會為他們規劃了藤椒加工坊,簡化建設審批流程,讓他們儘快形成成熟的產業鏈條,確保穩步增收。同時,還為農場提供全方位的跟蹤服務,幫助招工80餘人,提供政策諮詢30餘次,通過微信群等線上銷售渠道銷售藤椒2000餘斤,邀請市、縣、鎮農業專家培訓種植技術60餘次,並積極協助創建藤椒特色品牌,激發其創業致富的熱情。

“藤椒樹從今年開始進入‘盛果期’,預計今年能有200餘萬元的收成。有了縣委統戰部的支持,我們的發展信心很足,下一步,我們計劃把瀘縣棗園家庭農場打造成一個集農遊、採摘、餐飲、休閒為一體的新型家庭農場,帶動更多村民脫貧增收。”陳雲連說道。

(瀘縣縣委統戰部、瀘縣太伏鎮 粟科、李昌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