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王灣村“三無村”變身“產值千萬產業村”

四川新聞網瀘州9月19日訊(餘翔 記者 嶽東)

“我們太伏鎮王灣村曾是瀘縣有名的‘三無村’,哪三無呢?全村無產業、農民無工作、集體無收入。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餘元。”王灣村柑橘產業支部書記李文宇介紹說,“不過,這是8年前,現在的王灣村年產值可達7500萬元哦!”

瀘州市瀘縣太伏鎮王灣村是瀘縣最南端、最偏遠的村,距瀘州42公里、縣城福集52公里,與合江縣接壤,周邊合江的四個村全是貧困村。全村人口6000人,貧困戶69戶185人。青壯年2500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在家中的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殘,婦女佔85%以上。

這樣一個交通不便,勞力缺乏,財力薄弱的三無村是如何發展成為年產值上千萬的產業村的?


王灣村“三無村”變身“產值千萬產業村”

太伏鎮王灣村柑橘基地

帶著這樣的疑問,9月19日,記者走進了王灣村的龍馬祠專合社中藥材枳殼(枳實)和優質柑橘產業種植基地,只見2000多畝的土地上,40多萬株成品果苗樹身亭亭玉立,葉片油綠髮亮,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田間地頭,不時可見農戶為苗木除草,貧困戶李映蓮就是其中一個,68歲的李映蓮兒女都在外打工,自己年齡大了幹不了農活,就把3.5畝田土全部入股專合社,平時在專合社打點閒碎零工,一天60元工資,加上每年分紅的4300元,一年下來就有1萬多元的收入,“像我這種快滿70的人,一年還能找1萬多,這在以前是想也想不到的。”李映蓮樂呵呵地說。

為了帶動全村勞動致富,王灣村成立了龍馬祠種養殖專合社,特意邀請全國知名中藥材專家,四川天植中藥股份公司董事長張思其回鄉考察,張思其以30多年的行業經驗和智慧,認定瀘州作為中國枳殼的傳統產地,質量最優,能夠成為“中國道地中藥材”,決心打造瀘州國家GAP枳殼萬畝種植基地。經過認真研判,張思其將枳殼基地落戶在以王灣村為核心示範區的瀘縣太伏鎮。從2010年開始,龍馬祠專合社就採用土地流轉、入股、租地等形式,積極引導周邊村民參與合作社的發展,建立起了“公司+專合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入股+年底分紅,再加上平時在種植園裡的打工收入,實現了專合社和農戶利益共享。目前,專合社已完成2339畝的枳殼基地建設,500畝的優質柑橘種植,產出最適合瀘州地區種植的明日見、大雅柑、春見、愛媛38、清見、不知火、伏龍方柑7大品種40萬株成品苗。通過發展中藥材枳殼(枳實)和優質柑橘產業,專合社2018年產值收入有望突破1000萬元(其中1-7月已實現收入700多萬元),預計全年農民土地保底和務工收入在500萬元左右,直接帶動全村1300多戶農民不同程度的致富增收。

王灣村成功變身的經驗是什麼?“一句話,產業發展要找對路子,”李文宇說,“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無論從氣候還是地形條件上來說,瀘州是最適合發展中藥材枳殼(枳實)和優質柑橘產業的地方,目前優質枳殼最低價4萬元/噸,而一畝地可以產一噸枳殼,市場前景相當看好;我們本地種植柑橘更具有品質和地域上的優勢,你看我們這個2012年建的清見示範園,2015年開始投產,連續3年,產量一年比一年高,今年單是這個38畝的示範園就賣了一百零幾萬的現金。可見,發展優質柑橘產業大有市場。基於這樣的因素,我們準備在瀘州範圍推廣中藥材枳殼(枳實)和優質柑橘產業,與家鄉人民共謀發展,共同富裕。”

富了不忘鄉親,專合社始終把扶貧和發展集體經濟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村上專門為貧困戶建立了70畝的同富奔康扶貧果園,給貧困戶量化了50萬的股權;同時建立了100畝的村集體果園。接下來,專合社將繼續按照“整體流轉、統一規劃、逐步發展、保底收益”的創新模式,走1+N即“供銷社+公司+專合社+基地+農戶+銀行+電商+科技”的“七加”發展路子,集中力量發展中藥材枳殼(枳實)和優質柑橘產業,助推鄉村振興同富奔康,力爭五年內使王灣村總產值在2015年6000萬元基礎上7年“翻兩番”,到2023年達到2.5億元以上,成為億元村。(瀘縣農林局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