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何看待张雪峰提议扩招2020研究生以缓解疫情下的就业压力?

遺落的旧时光


最终结果会怎样还不知道,但直接结果会是好的,动机也肯定是善意。


Leven46436410


对于张雪峰的提议,在目前看来也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2月2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会议指出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增加基层医疗、社会服务等岗位招募。对延迟离校毕业生推迟报到、落户等时限。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2年户口和档案托管#,按应届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

上述消息也得到国家媒体层面的报道,进而实锤了今年研究生扩招的说话。从这一点来说,张雪峰老师还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

对于采用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来解决疫情下的就业问题,个人觉得有以前几方面的考虑:

  1. 新冠疫情下,国内大部分企业停工将近1个月,企业资金压力巨大,虽然国家层面进行了金融放水,但是仍然避免不了企业停止增工或者倒闭的风险,进而给大学生春季找工作带来巨大压力。通过研究生扩招,可以消化掉一部分今年的毕业生!
  2. 2020年考研人数为340万左右,相比于去年,多了整整五十万人,占了今年本科生毕业人人数的将近1/3。如果不扩招,如何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难点!
  3. 同时,如果今年不采用研究生扩招的方法来解决部分本科生,2021 年研究生报考将形成更大的压力!从国家层面,逐步释放这种压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但是最后还是想说一点,虽然国家层面,研究生招生总体扩招,但是通过数据对比,一些名校的招生名额还有所下滑。不管怎么样,现在成绩出来了,分数上了的,赶快准备复试;分数没上的,赶快联系调剂!

祝各位考研同学心想事成!

如果觉得回答有帮助,请关注并点赞哦(´-ω-`)


傻傻安好


扩招2020年研究生,缓解就业压力的建议,作为应急之策,自有其合理性。但总体而言,缓不济急,弊大于利。

第一,指标投放会引发社会大争议。

2020年研究生招生指标已提前下达到各个高校,一旦决定扩招,首先面临的问题必然是,扩招指标如何投放?平均主义?撒胡椒面?那么可以预见的结果,报考名校、骑线的考生自然是欢天喜地,但是对于一大批顾虑名校竞争压力,退而求其次的考生,可能会抱怨此举不公平,因为如果提前知道名校要扩招,他们可能会做出不一样的志愿选择。此外,对于一大批西部地区院校而言,原本就需要通过调剂才能录满,扩招之后需要调剂的数量更多,许多原本第一志愿骑线的考生有机会通过调剂“捡漏”,现在也变得不可能,生源结构进一步“劣化”。向一流高校倾斜?一流高校原本就面临教学、科研、生活保障等硬约束,盲目倾斜会进一步加剧这种短缺;向普通高校倾斜?一大批优秀考生高分落榜,这种显失公平和效率的做法,更是会让决策部门成为众矢之的。

第二,扩招惯性会引发培养大滑坡。

2020年研究生扩招是作为应急建议提出的,但是这样一项应急性的政策,一旦获得执行,就会获得生命一般,自发地想要运行下去。主要基于如下分析:从大学自身角度,如果大学筹集到足以应对扩招的资源,它必然希望这些资源的使用不是一次性的,而要持续运行,从而摊薄成本。因此,大学对政策制定者的反馈必然是积极主动的。从政策建议人角度,他会乐见这项政策持续推进,因为这对其个人声望也会是一个持续加成(不排除某天政策建议被批,但他的建议是一次性的,也并无风险),至少他不会坚决反对。对政策制定者而言,有关建议可能正中下怀,也乐见它从一个临时性的举措变成一个常规举措。但是,这对于本就相对薄弱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灾难。

第三,升硕冲动会激化学历大贬值。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为我们国家改革发展建设提供了一大批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一些改革举措,比如专升本改革、高校扩招等,也客观上造成了社会上愈演愈烈的学历大贬值。海量供给之下,用人单位的胃口越来越高,能招本科,就尽量不招专科;能招研究生,就尽量不要本科。可以说,高校升格、扩招,一定程度上为“唯学历论”不良风气大行其道提供了土壤。目前,我们国家硕士阶段教育的定位仍然较为尴尬,某种程度上硕士教育沦为本科后教育,成为本科找不到好的工作,读两年硕士延迟毕业的一种选择。这一背景下,无论出于什么良好的愿望,此举都会对社会上已经存在的升硕冲动火上浇油,进一步造成硕士在内的各级学位教育的集体贬值。



助考官


实际上,研究生招生扩招不是提议,而是已经确认扩招了。

国务院官方宣布研究生扩招

昨天(2月25日),国务院官方宣布,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

应该说,这是一个及时雨。

本来,今年的本科毕业生就多,达到了874万,再创历史新高,再加上今年发生了较大的疫情,除了学生找工作受到了影响,各行各业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如果经常看新闻就知道,最近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政策总结成一个字就是“稳”,稳经济,稳增长,稳金融,稳就业。

所以,给广大本科毕业生安排妥善的出路,是很重要的,因此,扩招的不光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还有专升本、公务员招考,都扩了。

硕士研究生招生扩招,是具有连续性的政策。


近些年来,硕士研究生一直在不断的扩招,这不光是政策连贯性的需要,也有我们国家的发展,对高素质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的原因。

此外,随着本科毕业生逐年增多,为了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考研,即使是国内顶级高校,清华北大也不能免俗。

2019年末,清华北大相继发布2018届毕业生就业报告。


其中,清华本科生继续深造的比例达到了78.3%。


北大本科生继续深造的比例达到了74.49%。

清华北大考研的比例都如此之高,足以证明本科生就业压力不小,硕士研究生不断扩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结束语

相信硕士研究生的扩招,未来还会持续,唯一的悬念,只是扩招的多与少罢了。


超人爸爸说教育


用研究生扩招的方式来缓解疫情下的就业压力,这种做法不仅杯水车薪,起不到任何作用,还会破坏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

今年,全国高校各类毕业生达到了870余万,就算没有疫情,今年的就业形势也非常严峻。而当前,受疫情影响,大量企业正处于自保状态,连现有员工的工资都不能全额发放,更别谈新进职工了。因此,本年度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不过,就业问题最终应该从就业市场上去解决,靠升学、灵活就业等形式,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就业问题,靠增加研究生招生名额,更是一个昏招。

首先,扩招的研究生计划对解决就业问题是杯水车薪。研究生招生指标,近年来一年7、80万,按照正常节奏,今年不会超过90万。即便扩招到50%,也就增加50万指标,这个数字对于几百万本科生来说,作用不大,更何况,考研者里面还有很大一部分往届生。而且,真正能上研究生的人,就业可能不成问题,反倒是考不上研究生的人,就业才是大问题。

其次,目前研究生招生计划已经确定。高校硕士研究生指标是根据学校学科实力、师资力量等指标来确定的。如果不增加学位点,原则上是不增加招生计划的。如果要扩招,那必须在每个学位点上都平均增加。这个工作牵涉面太大。即便是要调整,今年也来不及了,也只有等明年。

最后,增加研究生指标将影响培养质量。目前国内研究生的数量已经不算少了,甚至很多学校一名研究生导师带10个以上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很难保证。如果招生计划再增加,高校的负担会更重。到时候又会培养出大量水货研究生,造成新一轮的就业难。

所以,真经并不支持研究生大幅度扩招,更不提倡把考研作为逃避就业的一种渠道,就业问题,迟早要面对。面对今年的形势,不妨降低一些要求,先就业再择业。


高校人才真经


疫情影响、研究生扩招、复课这几个话题热度最近持续发酵。

尤其是在考研成绩出来之后,研究生扩招的呼声不绝于耳,原因也很简单:疫情之下,企业正常运营受到影响,招聘人数下降或者直接裁员,对于今年毕业的应届本硕生来说,2020年或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将十分严峻。

其中影响最广的大概是考研网红名师张雪峰老师。

首先我们要确认一下这条信息的真实性:

由上图可看出,其本人的确发了这条微博,而关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缓解就业的政策,也确实存在。

今年就业压力到底有多严峻?

1.从毕业生人数来看

据教育部官网消息,10月30日,由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门召开的2020届全国高等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在京举行。

会议中提到: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同比增加40万人。

而在2016年、2017年、2018年则分别为763万、795万、834万人,显然就业压力是十分严峻的。

而在这874万人中,报名考研的人数大概为341万,按照往年的报录比4:1算,录取人数最多也就是85万人,剩余的789万人将何去何从?

2.从企业发展状况来看

受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不少企业都面临着经营受阻、市场受挫、成本上升、人心涣散等难题。

据燃财经调查:30.4%的企业表示将会减员缩编,29.68%无法为员工按时发放工资,复工首周招聘职位数量同比下降71.66%,目前大约有17%的人宁愿拿着基本工资也不敢贸然跳槽。

更有一些公司开工首日即裁员500人,众多行业巨头也纷纷降薪。

本来是金三银四的招聘季,如今变成了就业紧张季。

那研究生扩招可以缓解就业趋势吗?

理论上肯定是可以的,没有那么多的毕业生找工作,就业压力自然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对比2008年,高校毕业生为559万人,研究生扩招是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的,而2020年的874万毕业生,一定程度上来讲算不算杯水车薪呢?算不算扬汤止沸呢?

而在笔者看来,缓解就业压力的最佳途径就是释放足够多的岗位数量,这需要依靠企业的发展,这就不在一般人能够影响的范围之内了,大规模、大范围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创业才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

而对于造成压力的毕业生本生来说,也要转变“搞不成、低不就”就业观念,同时充实自己,增加工作经验,提升本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够博得一席之地。

个人观点,欢迎各位老师一块交流。


家里蹲大学毕业生


坚决支持,张老师! 如此疫情,还大肆宣扬,此种观点,足见,张老师,人脉之广,底气之足! 就业形势紧张,人才供应,供大于求,考研制度放松,鼓励大专生考研,本科生就业。 既能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又能为,若干年后(比如说10年),储备人才。 张老师,真乃神人也!喜欢张老师地,出来给我点赞!


鄠邑狼骑


有一定的合理性,实际历史上也因为同样的原因采取过类似的措施。不过也要考虑当前的现实与历史情况的差异。

经过多次扩招,国内研究生招生数量相对于培养资源已经非常饱和,各高校院所扩招潜力已经不如以前。另外,眼下扩招并不能完全解决就业问题,反而可能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并且把压力留到两三年之后,导致后期就业压力增大。

总的来说,是一条可选的策略,但不宜对效果有太高的期待。


MBA青椒君


刚看过新闻,已经公布研究生和专升本扩招了。去年专科大量扩招(想方设法扩招),今年专升本当然也要随之扩招;本科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研究生接着扩招。

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874万,就业形势原本就不容乐观。这次疫情虽然持续的时间不算长,但对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房地产企业等)的考验还是比较严峻的。

以河南省为例,2019年很多优质本科院校大量压缩专升本名额,有的专业干脆不招了。以医学类为例,某些专业只有三本院校招生,每年的学费就一两万。至于研究生扩招,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研究人员吗?研究生毕业后又有多少人真正从事了研究工作?

长期以来,招生计划跟就业率挂钩,即便有就业率造假的情况,起码招生计划看起来还是比较“科学”的。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去扩招,恐怕也是无奈之举。高校培养的是学生,社会才是人才的摇篮,至于扩招,不妨这样简单理解:多个机会,多种选择。


上头派掌门


大学本科培养的是应用已知高科技的人才,而读研培养的是新科技的探索与发现者,需要有极强的独立学习、思考、研究、探索、发现和实验、实践的能力。研究生的老师被称为导师就是因为读研是以研究、扩展、探索、发现新科技为主,导师对研究生重引导而不是重传授。能够具备读研素质的人占比是极少的,真正合格的导师也是有限的。随意扩招会形成不合格的导师指导不合格的研究生,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与本科生并无实质的区别,只是在大学多呆了几年而已,这也是现在研究生与大学生抢工作岗位的原因。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培养研究生的目的不是培养高科技的使用者,而是培养新科技的发现者,大学生与研究生的本质区别是一个是学应用能力,一个是学研究发现能力。因此,不能为缓解就业压力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反而应当压缩招生规模,精选真正具备读研素质与天赋的大学生,选聘真正胜任的导师,加大财政投入,培养出真正的研究生,才能实现引领世界科技的中国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