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明清之际的女真人的生产方式是怎样的?当时的他们还算是严格意义的渔猎民族吗?

卢沟晓月lxy


明清之际,女真人有很多部落,除了建州女真外,还有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建州有三卫(努尔哈赤出自建州左卫),海西有四部(比较有名的叶赫部),野人女真则是在北方的诸多民族(有名的有达斡尔族)等,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这既与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相关,也与他们的民族习惯相关。


(明朝初年东北形势)

远古时代太久远了,就不去说了。金人完颜部原来是比较落后的渔猎民族,用了几千人(有同宗渤海人的鼎力支持)灭了当时最强大的辽、宋,南下中原,一部分野人女真就占领了他们之前的土地,这个就叫做海西女真。

由于有金朝的打下的基础,有些汉化,但是和完颜金国的汉化可真是比不了。由于这个时候元已经灭亡,海西女真成了上层是蒙古人(元朝东路诸王的遗留),下层是女真人的局面。由于北元政权的不断骚扰,还有北方“野人女真”诸多部落也时常攻打,于是阿哈出、猛哥帖木儿这两个万户的女真部落,就从黑龙江依兰一带,南下进入吉林。

明政府为了拉拢他们抵抗北元,就任命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卫指挥使”,这也就是——“建州女真”。建州女真随着不断迁往距离北京较近的辽东一带,其实也是不断汉化的。由于与朝鲜人接壤,朝鲜北部的骑兵经常追着他们打。他们就告状到明朝,请求明朝主持公道。明朝也是够大方,就把吉林和辽宁之间的一片适合农耕的土地给了他们。这里可是明朝在东北地区,除了辽东地区外最好的耕地。


(建州女真在这里被朝鲜人驱赶)

后来,明朝衰落了,猛哥帖木儿(看这名字,就挺像蒙古人)的后代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合并了海西女真(努尔哈赤时代动用兵力3万人攻打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皇太极时代多次北伐掳掠各部人口,建立索伦八旗等),又利用蒙古内讧(林丹汗的野蛮霸道),统一了蒙古漠南部落。

建州女真彻底成势了。

不过,这个女真也不是当年建立金国的那个女真了。单从名字看,上层几乎全是蒙古血统,于是皇太极又搬出了自己祖先用的名字,改名叫“满洲”(勿吉的另一种音译)。

此时的女真人在虽然还保留着渔猎习惯,但早已转入农耕。不然,他们也不可能有那么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明朝鏖战这么多年。

15世纪末,明朝东北地区(包含外东北地区,建立了118个于史可查的卫所)的女真人还“惟知射猎,本不知耕稼。”到了正统年间,前往建州部的明朝官员吴良就惊奇地发现,建州女真“家多中国人,驱使耕作。”朝鲜官员进京朝贡时也在书里说“潜渡婆猪江,直抵兀喇山北隅吾弥府,见水两岸大野,皆率耕垦,农人与牛散布田野。”

到了嘉靖六年(1527),监察御史卢琼发现女真人“诸夷环徼而居,皆有室庐,而建州为最。”就是靠近蒙古部落的海西女真也让这位明朝官员有了“俗尚耕稼”的印象。又过了几十年,到万历年间,有两个去过建州的朝鲜人申中一、李民郄带回来一份报告,他们发现建州部此时“无墅不垦,至于山上亦多开垦;田地品高,则一斗落种,可获八九石,瘠者仅收一石;土地肥饶、禾谷甚茂,旱田诸种,无不有之。”

(女真哨骑)

由此可见,到了万历末期,女真人在跟辽东汉人长达两百年的接触下,已经慢慢普及农耕,且农业技术在跟汉人的学习过程中也不断加强,最终成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生产来源的民族。

之后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还把俘获来的汉人、蒙古人实行编民户政策,统一分配到各处去开垦耕地。根据统计,后金仅在辽河以东地区就有三十万日耕地(每日六亩),因此辽东以东地区后金共有耕地1981038亩。

根据记载,沈阳附近各庄田产出比例最高的1:36,最低的1:30,平均在1:31之间。而屯监禁军私赁田由于是私人耕地,因此积极性较高,产出比例高达1:48。在古代社会,粮食就意味着兵源与动员能力,而这也是后金政权为什么能拥有很强攻击性和动员能力的根本原因。

有了粮食,皇太极又不断东征西讨。五次入关,抢了近百万口汉民。东征朝鲜,又抢了数十万口。北伐野人,再抢了十多万口。所以,满清入关前,已经由一个20万的小部落,成长为关外一个人口达200万的最强大的奴隶主政权了。他们同时还拥有了沈阳的冶炼工业,能够打造出铠甲和武器。

(清朝皇帝狩猎图)

后金(满清)凭借这这些经济优势,才长时间保持一支战斗力强悍、规模庞大的军队与明朝相抗衡。这种力量可绝对不是连个铁锅都要南下抢的蒙古人所能相提并论的。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人口多了,所以一遇到灾荒就是个灾难。在明朝末年,刚好是小冰河期,后金经常闹饥荒,所以他们拼命出来抢掠。如果明朝能守住个三五年,同时严抓内奸(晋商做生意贩运粮食),后金也是很难维持的。

所以,那个时候的女真民族已经不能成为渔猎民族了,甚至于说他们也已经不完全是纯粹意义上的女真了,混入了很多蒙古血统。


而知而行的历史


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过去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了。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东北的气候条件都不是特别如人意,而且冬天还特别寒冷。虽然今天的东北冬天也非常冷,但是在温室效应的暖冬之下,比过去强多了。

所以东北地区粮食作物一年只能成熟一季,这不管是对明朝控制的辽东还是辽东边墙以外的女真来说都一样。对人口稀少以及生产力落后的女真族群来说更为严重,所以女真人不得不通过狩猎、采集等方式来弥补种植业的不足。

所以女真男子从小就要练习射箭以及武艺,为了能同猛兽搏斗。毕竟,那年头深山老林的猛兽一个个都是战神级别,没有一身好武艺等于去送人头。而且还不能逞个人英雄主义,必须要团队协作,这也是木兰秋狝的来源。

所以狩猎一来可以获得生产生活资料,二来可以锻炼男子的武艺和团队协作精神,三来可以强化心理素质。这也是为什么满洲兵敢于在离明军只有二十步的时候才火器齐射,就因为心理素质过硬,不至于见到敌人就吓尿裤子。

由此而来的也就是清弓,因为如果能远距离射杀猛兽,也不用非得同猛兽搏斗,所以清弓的特点就是磅数大,普遍都达到了100磅的级别;而且箭矢都是一米左右的重箭。除了携带量少的缺点之外,优点就是射程远,杀伤力大。也许野猪这种猛兽能抗住两三箭的射击,两军对垒的时候往往敌人就能被一箭毙命。

当然我说的这都是建州女真,因为建州女真次女真族群当中最接近明朝,因此受明朝影响采取农耕经济,但是由于气候条件导致不得不采取狩猎和采集等生产方式,用兽皮以及人参、鹿茸等物品从明朝、朝鲜交换生产生活资料。

对于西边的海西四部来说,除了农耕经济以及狩猎、采集等生产方式作为补充之外,还有游牧经济。因为海西四部邻近蒙古,受蒙古影响比较大,而且叶赫部的叶赫那拉氏还是来自于蒙古的土默特氏。至于再往北的黑龙江女真,后来叫索伦,则是渔猎经济了。

毕竟环境如此,再加上和明朝、朝鲜以及蒙古缺乏交流。比如建州和海西好歹还有城市建筑群,虽然比不上明朝,索伦还是属于部落分治状态,比分裂成八大部的建州分的还散碎。

这同时也导致了女真缺乏中心化组织,力量合不到一处,哪怕是有再多敢于同猛兽搏斗的勇士都无济于事。直到努尔哈齐完成了中心化之后,女真才具有同明朝抗衡的资本。

而且今天东北人的很多性格也和东北的气候有关,比如说能喝酒以及幽默感、豪爽。因为冬天寒冷,喝点酒可以去寒,暖和身子;冬天大雪封山封门,从事不了经济生产活动,那就大家聚在一块喝酒唠嗑,讲讲笑话逗逗乐,或者唱歌跳舞,以此来打发时间,这种冬天的生活方式在清初就有不少人汉人提到过,说关外的满洲人冬天围在一起喝酒唠嗑或是唱歌跳舞;当然也可以摔摔跤,练练身手。

同时过去东北地广人稀,能遇到的人不多,可能出门就能遇到野兽,比如说满族摇篮曲里面就有一段歌词是狼来了,虎来了,狗熊爬墙了,所以遇到一个生面孔不容易。而遇到生人对于当时的女真人来说那真是不得了的事,肯定好吃好喝的招待,以此来交个朋友。然后这也造成了东北人的一个缺点,好面子。

换句话说,这是东北的历史积淀,也难怪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说17世纪的满洲人是具备朴素主义精神的民族。而当满洲完全汉化,或者说是儒化之后,这种朴素主义精神就再也没有了。就好比在音乐方面就有一句话说的是满族无音乐(我这不是放炮),因为儒化之后大家都之乎者也去了,还唱什么歌跳什么舞。毕竟在儒家的意识形态中,唱歌跳舞的要么是底层的劳动人民要么就是四民之外的贱民。

总体上来说明末清初满洲在经济生产方面具有多样性和地域性,这既有气候条件比较恶劣的原因,也有地域的原因。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建州女真是从黑龙江流域南迁的女真后裔。

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的居住地点在费阿拉,满语意为旧岗的地方。大概是一个临河的山谷平原。努尔哈赤就出生在这里。

努尔哈赤的家长什么样儿?是不是蒙古族的蒙古包?还是鄂温克族搭建的撮罗子?

都不是。

是歌儿里唱的那句——齐整整的篱笆院儿。院中间有一个土坯房,纸糊的窗户。根据朝鲜人的记载,房子的门上贴着汉字对联儿。一进门,可以看到转圈儿火炕,就是进门儿就上炕。

院子东南,立着杆子,祭祀用的。杆子顶上放着给乌鸦吃的肉。

怎么样?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和现代东北农村的民居差不多?

以明末建州女真的生产生活来看,很难说他们属于哪一种单一经济模式。当时,铁制农具正在建州普及,农业生产开始增多。但是,畜牧业和狩猎同时存在。按照女真人的风俗,他们不太喜欢过田间地头的生活,他们喜欢打猎。但是可以肯定,建州女真不是纯粹的游牧部落。

努尔哈赤少年时代干什么?

采蘑菇的小伙子。

努尔哈赤小时候经常上山采集东北土特产,上山的话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下来。在山林里过夜很可能要住撮罗子,即用数十根木头搭建成架子,然后四周围上兽皮或是树皮。

采蘑菇干什么?

拿到明朝的马市上去换生活用品,比如铁锅,粮食等等。人参、马匹和毛皮也是建州女真的重要产品。

由此看出,建州女真的经济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明朝的互市贸易。建州女真的生活方式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什么赚钱干什么。所以,也很难说他们是纯粹的狩猎部族。也正因为和明朝贸易,建州女真比较富裕,汉化程度也比较深。

建州女真的各个部落贵族都建有城寨,很可能就是地主家的大院儿。所以努尔哈赤的青年时代经常攻打各个城寨。那个时代建州女真处于分裂时代,每个男子都得会打仗,这也是为了活命。

努尔哈赤青年时投靠到李成梁麾下,后来更是和老李家结了亲家。由此可见,建州女真与大明势不两立也是后来的事了。早期应该有不少女真青年在大明边关当兵。老李家有句不太好听的名言——三十个倭子不如一个鞑子。话糙理不糙,为了生活磨练出来的战斗力,女真少年们还是比日本武士厉害的。这么厉害的兵,明朝当然愿意用。至于八旗子弟武力大倒退,那是入关后的事了……

综上所述,明末女真族生活可能是这样的:

半定居,有固定房产和村寨,但是上山以后转为游猎生活。

的确是马背民族,但是不要奢望蒙古高原上那种马群万马奔腾的景象。建州女真的马匹更多用于骑乘与贸易。这也是为什么后金一定要征服蒙古人的原因,蒙古人是生力军,也是重要的马匹饲养来源。

很会射箭,女真人需要靠弓箭保证自身安全,猎取野兽,女真人的箭术应该比游牧的蒙古人高超。

也干农活儿,当时女真处于部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时期,干什么的都有。富裕的女真贵族家里有奴隶,让干什么干什么。

总之,建州女真处于混合经济状态。很可能是万金油儿。


有时聊人文历史


明朝仅存的文字记载,东北各部落的生产方式:

由于清廷毁文灭史的行为,尤其是对其先祖在明朝的羁縻政策下为官的记载已经大部分消失在火炬之内。但还好,在明初时,明成祖朱棣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时,巡视太监亦失哈在奴儿干都司的山顶上修建永宁寺,并且铸造了两块石碑,其中的《永宁寺碑》碑文(现在两块碑文在俄罗斯海参崴博物馆)就记载着当时奴儿干都司管辖下的少数民族部落的记载。

【惟东北奴儿干国,道在三译之表,其民曰吉列迷及诸种野人杂居焉。皆闻风慕化,未能自至。况其地不生五谷,不产布帛,畜养惟狗。或以捕鱼为业,食肉而衣皮,好弓矢。诸般衣食之艰,不胜为言。是以皇帝敕使三至其国,招安抚慰,□□安矣。圣心以民安而未善,永乐九年春,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

上面讲得很清晰了,由于天寒地冻,再加上当时的农业科技,导致土地生产的产量很少,又不产棉、布匹,所以当地的居民只能靠“畜养惟狗”或“捕鱼为业”,靠“吃肉”维持生存,而衣服也只能穿着动物皮毛,生活之艰辛,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了“不胜为言”。

另外的文字记载,除了《明实录》之外,更多是来自于昔日的藩属《李朝实录》的记载

【题外话:不能就因为建州女真的崛起,就将当时的东北(奴儿干都司)的所有土著皆称为女真人。事实上,东北历来都是混居社会结构,内有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阿伊努人)、达斡尔等族人民】

根据《李朝实录》的记载,明朝时期奴儿干都司的各部落,依旧是奴隶社会。但是这时期的各个明朝羁縻部并非是单纯的渔猎部落,已经进化成为了农耕奴隶社会体制了。

【1、斡木河,婆猪江等外地面散住野人等类,与叛人杨木答兀结为群党,掳掠辽东开元等处军民男妇及本国边民为奴使唤,前头被掠人口等,不胜艰苦2、正统七年,藩属朝鲜给明朝上奏,“凡遇中国军民,自辽东逃来人,不拣汉人、女真人……随到随解3、凡察与土官金得渊说道:我的使唤人口,虽系上国人民,既已作妾为奴,如今农忙月被夺转解,深以为闷4、”唐女三之,莫只,被掳野人,转卖于柳尚冬哈,逃来锺城。尚冬哈来言曰:我以牛马购奴婢,若不及还,亲操耒耜必矣。乞还之】

不管是明朝直接羁縻的建州、海西女真区域,就连还未羁縻的区域中如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也是一样驱使奴隶劳作。如在《明实录》中就有这样的一段话语:

锦州卫指挥佥事吴良奏:臣奉命使海西,此女真野人家多中国人,驱使耕作,询之有为掳去者,有避差操罪犯逃窜者,久陷胡地,无不怀乡。

从历史文字和地理上来分析:

在初中地理的教材中,明确说明了中土有三大盆地,分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结合初中地理课程,就能看到其实东北平原是有一条明确的分水岭存在的,将东北盆地分隔成南、北两大水系、两个平原——松辽分水岭;

以南是辽河流域、辽河平原;以北是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松嫩平原。

因此结合历史课程,不难发现,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中原王朝已经将势力范畴扩张到了东北以南的水系——辽河平原了。

但是千年以来,在元明之前,中原王朝历来都难于突破辽河平原,“种垦”松嫩平原。

主要原因就是开头时明初的《永宁寺碑》所记载的“其地不生五谷,不产布帛”。再则能耐寒的粮食作物——土豆,直到17世纪中后期,才引进到中土。

所以就出现了明朝初期的记载,当地人“还未开化”,依旧保留着奴隶社会体制,施行的是“畜养惟狗”、“捕鱼”、“好弓矢”。直到明成祖设立奴儿干都司后,在黑龙江设立船厂、卫所,才逐渐引进中原种垦科技。

因此就连《李朝实录》和《辽史》都记载着,不管是“熟女真”还是“生女真”在内,依旧保留着奴隶社会体制。在《辽史》的说法,所谓的“熟女真”不过是在辽国在册的、接受同化、服从命令、缴纳赋税的“野人部落”而已。

直到元明时期,才逐渐使得建州、海西两地的女真部落的农耕技术以及生产力提高,普遍使用耕牛和铁器,逐渐从渔猎社会体制转变成为农业社会。

后来建州、海西两部受到东海女真的袭扰,只能寻求南迁,在南迁过程中,由于依旧保留着劫掠“汉人”、“朝人”为奴,在明朝不断讨要“奴隶”时矛盾不断激化,羁縻的建州、海西女真选择了武力抵抗,最终引起了明朝成化皇帝的怒火——成化犁廷,差点就没让建州女真灭族,史书只有八个字的记载“焚荡殆尽、部落残破”。

图片均来自网络


史之为用


明朝时期女真部落分为建州女真、长白女真、东海女真、扈伦女真四大部分,1615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称汗建国,称为大金,1635年皇太极改为满州族,1644年建立清朝入主中原。

我们现在看的好多电视剧中都是清宫戏,这是因为满族距离我们这个时期相对不远,留存下来的文献资料比较多,研究相对容易。

那么在明末清初女真人其生产方式是什么样子的呢?很多人都会根据电视剧剧情猜到可能是采用渔猎的生活手段,还有人会把蒙古族用来并列叙述,并称为游牧民族。众所周知,满族的祖先女真人他们常年生活在山林溪水之中,渔猎是他们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但是他们跟内蒙古草原的活动地区其实很接近,不管哪一方民族的崛起,也必定会影响到另一方。在辽金时代以后,女真人就受到了来自蒙古民族的影响。蒙古的扩张,辽东是他们的目标之一。到了明朝,虽然蒙古势力已经被女真驱逐出辽东境内,但是女真人的风俗上还是添加了很多游牧民族的因素。从此,女真人不仅从事着传统的经济形式,还受游牧民族的影响大规模地放牧。

再往前看明朝初期女真社会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还以农业为生,但他们农业水平并不高,他们的农耕工具少之又少,完全依靠从汉地带入。后来大量耕牛、铁制农具的引进,才促进了农耕时代的发展。但他们自主生产的能力还是较弱,生产工具进步程度不大。农具的改进,其实一定上来说是改变了社会生活的习惯。那么变化最典型的就有建州女真,他们的房屋样式、居住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花开别落


已经不能算是渔猎民族了,首先在明朝末期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所有的部落,实力强大,建立了政权,交好蒙古国。劫掠汉人,强迫他们种地,女真人慢慢已经学会耕种。后来清朝开始他们也被汉文化慢慢改变,开始当地主,成了农耕文明中的一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