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疫情下,爺爺突然離世留6歲孫子:三個方法幫孩子與悲痛好好告別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則令人心痛的新聞:疫情之下,湖北70歲老人不明原因於家中離世,僅留下6歲孫子。

事情是這樣的,2月24日,湖北十堰的社區網格員上門做防疫排查時,發現這一家的70歲老人已經去世,是6歲孫子給網格員開的門,社區醫院工作人員推測老人可能已經去世2-3天。並說,老人生前曾告訴過孫子,說外面有病毒,不要出門。老人並未感染新冠肺炎,具體離世時間和病因尚在調查當中。

目前,孩子已交由社區工作人員照顧。這則新聞事件引起網友們的廣泛關注,大家祝願老人一路走好的同時,十分關心6歲的孩子,獨自一個人孤立無援呆在家裡是怎麼度過的?與離世的爺爺待了這麼多天,孩子內心該是多麼傷心和恐懼!

疫情下,爺爺突然離世留6歲孫子:三個方法幫孩子與悲痛好好告別

非常時期,生活中的黑色就這樣不期而遇,面對生命中重要的親人離世,這種巨大的悲痛,對6歲的孩子來說,過於沉重,也過於殘忍。

其實,大部分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早晚都會遇到親人離世這件事。今天,我會認認真真與大家談談,對於三到六歲的孩子來說,面對親人的離世,處理不好會怎樣,以及到底該如何與這種悲痛好好告別。

疫情下,爺爺突然離世留6歲孫子:三個方法幫孩子與悲痛好好告別

一、迴避的態度,會引發孩子“延長哀傷障礙”

當孩子問起:“爺爺為什麼會去世?”、“爺爺去哪裡了?”等等這些問題時,如果身邊大人們表現得十分敏感,制止孩子再提及,甚至視其為不吉利的提問,儘量迴避。反而會把這件事變得很神秘,讓孩子在否定和壓抑中,將悲痛積累成各種心理問題。

由親人離世而引發的心理層面的各種阻礙與反應,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的詞叫做“延長哀傷障礙(prolonged grief disorder,PGD)”。

關於是否造成這一心理問題,美國精神病協會提供了五項判斷標準:➀長時間悲痛:在親人離世一年後,依然無法抵抗悲痛和哀傷情緒的襲擊。並且表現在異常的行為上。比如最初表現很平靜,後來出現自傷的情況,如拔眉毛、咬指甲等等。 ➁懷念不止:在生活在幻覺中,能夠“看到、聽到”離世的親人。➂情緒不穩:情感反應遲緩,對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致,易怒;

➃深深自責:把親人的離世歸因於自己,認為都是自己的錯。➄喪失自我:最嚴重的是想要跟隨離世的人而去。

因此,對孩子而言,重要的不是信息,而是成人的態度。如果成人採取的是避而不談,視“死”為禁忌的態度,那麼,必然會導致孩子內心的悲痛氾濫成災,使哀傷延長,繼而引發各種心理上的阻礙和不良反應,導致孩子個性敏感、內向、孤獨,不利於他今後的學業與人際交往,甚至危及生命

二、那麼,孩子到底該如何與悲痛好好告別呢?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認為,一般情況下,孩子四五歲時會對“死亡”產生好奇感,在內心有疑問,此時如果父母或老師沒有進行的正確引導,孩子在無法獲知真相的情況下,容易被陰影所籠罩。如果接收的信息經過了誇大、扭曲處理,則易產生錯誤或者片面認知。

而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死亡”是一件忌諱被談起的事情。這就導致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

由於在我們自己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以為只要不去說、不去想,不去面對,那麼,就不會有痛苦。另一方面,大人們總是不願意與孩子交流對“死亡”的認識。導致自己成年以後,在直面死亡時,還是會出現短暫的恐懼。

其實,對於親人離世的表現。有些孩子會選擇憋在心裡,他們想憑藉自己的能力去解決,但難免出現偏差,引發情緒問題,但無論如何。成人都要以平和的態度,讓孩子知道真相,積極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導工作,這樣一來,就能減小孩子對“死亡”的恐懼,也更能讓孩子思考如何更好地生活。具體有如下三個方法:


疫情下,爺爺突然離世留6歲孫子:三個方法幫孩子與悲痛好好告別


1.讓孩子參與完整過程,超越恐懼。

面對親人的離世,最好讓孩子全程在場,並儘量安排孩子幫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比如現在的疫情時期,孩子不能到場參與,父母也應該模擬出一個完整的告別爺爺的儀式,儘量讓孩子將心中所有的哀思與傷痛都表達出來。

另外,在以後特別的日子裡,儘量帶著孩子一起去祭奠爺爺。讓孩子能夠看清爺爺離世的同時,切身感受到生命終結的非常意義。唯有如此,才能讓其成為孩子最大的收穫。

正因為如此,在美國專門為孩子們開設了“死亡教育”課程,讓那些受過專門訓練的殯葬人員,或者護士走進課堂,和學生們一起討論人離去時會發生什麼事,並通過模擬體驗的方式增強認識。

正如在日本兒童文學作品《夏日庭院》中,作者湯木香樹巧妙地安排3個對離世產生好奇的小男孩,主動去觀察,甚至與“死亡”打照面、觸碰。通過親身體會這個過程,孩子們慢慢地走出對“死亡”的恐懼。

疫情下,爺爺突然離世留6歲孫子:三個方法幫孩子與悲痛好好告別

2.給孩子一個宣洩的機會,建立理性生死觀。

感情這回事,越壓抑越感傷,越感傷越思念,越沉迷於思念越容易出現問題。要知道,不論是哪種情緒,堵住或是掩蓋,都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梳通出來,只有把悲痛化為一種溫暖的懷念和深深的祝福,才能抵禦孩子內心的悵然若失。

因此,父母與其由於怕孩子傷心,對去世的親人諱莫如深,對娃含糊其辭地應付過去,然後自此把“死亡”這個話題沉默以對,只帶著敬畏和惶恐的心偶爾去拜祭一下。不如安排一個合適的時間,陪伴著孩子,談談感受,一起做某些事,表達去親人的思念,並回想從前那些美好的往事,讓孩子將心中壓抑已久的情緒宣洩出來。

如果孩子因某種原因,拒絕同父母父母交流,那麼,最好能夠找一個孩子自己信任的人,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聰明的父母總是會給孩子製造機會,讓孩子把內心的喪失感、情緒、情感等等表達出來,這樣一來,孩子才能對“死亡”漸漸釋然,並建立起理性的生死觀。就像《夏日庭院》一書中,老爺爺離世之前,為孩子們洗好的那串葡萄,老爺爺雖然,但有些東西卻永遠留在了心中,而這些留下的東西足以溫暖一生。

疫情下,爺爺突然離世留6歲孫子:三個方法幫孩子與悲痛好好告別

3.給孩子多一些陪伴,增加安全感。

親人去世,必定會給家庭成員帶來哀傷,尤其是對孩子。礙於周圍人的迴避態度,孩子們只能自己一個人,孤立地,茫然地面對死亡,任憑恐懼啃齧內心。這主要是由於親人突然離世,孩子會感到既孤單又無助。加上週圍成年人表現得悲痛欲絕,加劇了孩子內心的恐懼。

因此,父母在排解自己情緒之後,應當儘量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和陪伴,讓他感覺到溫暖,填補親人去世而缺失的那一部分愛,讓孩子得到足夠的安全感。

疫情下,爺爺突然離世留6歲孫子:三個方法幫孩子與悲痛好好告別


三、結語:

這是一個讓所有國人都措手不及的春天,湖北人感受尤其深刻。最近發生在湖北十堰的這一起七旬老人意外離世,留下6歲小孫子的事件,更是增加了這場疫情的無措、悲傷。

其實,面對親人的突然離世,孩子難免會害怕,會悲傷,他們的情緒需要得到關注、理解和釋放。但漠視就是對恐懼的迴避,越是假裝看不見、假裝不存在。越是會引發情緒上的波動,越是會將悲傷和恐懼蔓延擴大,引發一系列心理上的阻礙和問題。對成人是如此,是孩子更是如此。

<strong>事實上,要幫助孩子度過失掉親人的悲痛,就需要儘量讓孩子全程參與告別親人的過程,並給孩子宣洩的機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也許就能讓孩子與悲痛好好告別,自此以後,孩子還對生命多一份珍惜,多一份敬畏,並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為什麼要活著,怎樣才能活得更精彩,在以後的日子裡更好地發展自己

就像《夏日庭院》中山下說的那一句:“我覺得自己是那麼孤獨無助。不過,歸根到底這是我自己的事。那些白骨告訴我,老爺爺已經痛痛快快地過完了一生,真的沒有什麼遺憾了。我在心裡默默地對老爺爺說:我也會努力的。”

疫情下,爺爺突然離世留6歲孫子:三個方法幫孩子與悲痛好好告別


今日一語:“逝去的人無法回來,留下的人仍要努力生活。”

今日話題:各位老師家長,對於疫情之下,湖北七旬老人突然離世留下6歲孫子,你有什麼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