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關於《易經》這本書如何正確的理解和讀懂呢?

用戶1663820082913


讀易經容易,懂易經不易。這是為什麼呢?

人在看易經的時候,總感覺讀完了易經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特別是易經每卦後面的註釋更是不知所云。比如關於乾卦的卦辭是這樣的: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估計很多初讀易經的朋友都會迷惑,這是什麼情況?要真正明白這個意思是要結合起卦人的當時情況來分析,要搞清楚當時的情景還真不是短時期就可以明白的。所以就往往陷入註釋的海洋文字裡不能自拔的!何況。乾,坤,坎,艮,巽,震,離,兌八卦後演出的六十四卦?

如果讀易經陷進解卦與看註釋的事物中,那還是不要讀易經了!

易經是一門哲學!傳授的是一門眾人如何歸其位謀其政的學問!具體到一個家庭,乾為天,就是家裡的男性長輩,坤為土,家裡的女性長輩!男人要成門戶,頂樑柱就是天,女人管好家裡,家族和諧。如果女人為天,男人必須為地,這樣也是一種和諧。如果都搶著為天為主,就失去了乾坤有序。所以,看易經要明白這其中道理。隨時把握易經指示你該做的事情。


微塵寧


《易經》被譽為天書,主要是易經裡面用陰爻和陽爻組成了卦象,而卦象又分單卦和復卦,單卦就是我們常說的"乾坤艮兌震巽離坎"這八個卦,將這八個卦重疊就形成了六十四卦,《易經》就是講這六十四個卦的學問!

一、要學懂《易經》首先要記住卦名,卦名的最後一個或二個字代表的是卦意,如"地天泰","泰"就代表安泰、吉祥!"風火家人","家人"內也,代表的是一家人的意思!

二、要精通《雜卦傳》,雜卦傳是最快能記住易經這六十四卦本義的!

三、學卦要有抽象思維,要有讀象、取象的思維,每個卦大體是說什麼的熟記一下就可以!

四、斷卦時可根據卦象的本義或爻辭來看,也可看卦之生克,本卦、互卦、變卦的關係!

五、搞懂六十四卦,學易經就不難,如果確實還認為學《易經》難,你可購買我錄製的《學懂易經六十四卦》學習便可!





福善易學講堂


《周易》即《易經》被稱為五經之首(詩、書、禮樂、易、春秋;也稱六經),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傳世至今已有超過3000年的歷史。但是今天的我們讀起《周易》來,都有難以讀懂的感覺;其實這並非是我們今天才碰到的問題,早在孔子所在的春秋時代《周易》已經是一部難以解讀的神秘之書。其神秘首先是由於其來源的神秘。

關於《周易》的起源,《繫辭》中有一個重要的說法,認為《周易》起源於上古包犧時代的結繩記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又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所謂結繩而治,不是講政治(以結繩治理國家,那是講不通的。)所謂“治”,乃是“志”,志,記事也。結繩而治,即結繩而志,即結繩記事。結繩記事與《周易》及八卦的關係又是什麼呢?《說卦》:“卦者,掛也。懸索以示人。”《易緯》言:“卦者,掛也,言懸掛物象以示於人,故謂之卦。”指出“八卦”的本源來自結繩記事。但怎樣記事呢?鄭玄解釋為:在繩索上,有大事打個大結,小事則打個小結。“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孔穎達《周易正義》引鄭玄) 根據上面引用先賢的說法,結繩記事的方法,就是懸掛繩索,以繩結為符號,象徵物象而示於人。這掛起來的繩索,是“卦”(掛)。通常有八條繩索,因此亦稱作“八索”或“八卦”。於省吾說:“古稱繩為索,八索即八條繩子。”

我們回到“上古結繩記事,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書契就是在木片上書寫或契刻記號。將結繩抽象為符號、文字刻在竹片或木片上。刻有書契的木片穿起來就成了冊。“唯殷先人,有冊有典。”(《尚書》)。實際上,冊與典都是結繩記事的產物。冊的本義,是竹或木簡,就是遠古的記事工具,連綴於一條繩索上。事件則記於竹、木條上。書冊陳佈於几案,就是“典”。典其實就是遠古的記事檔案,所以《說文》雲:“典,五帝之書也。”典冊顯然是由結繩記事演進而來的。根據典,冊於結繩記事的關係,我們可以發現,冊與典上記載的事情就是《周易》繫辭、爻辭最早的來源。明白了八卦於結繩記事的關係,我麼再來了解一下“爻”是什麼?

《經典釋文》:“五帝時名八索。坤(之)索,於乾得之男。乾之索,於坤而得之女,遂成八卦。八八相索,產生六十四。”

這是說,在最初沒有文字的時候,八索,每索上系八根繩,每繩上有六個結。結有單結(陽爻)及偶結(陰爻)兩種。後來有了記號和文字,八索,每索上八結, 一結即一卦。每結與結間繫有六隻竹(木)簡為記事,即繫辭,稱為謠(歌謠),又稱“爻辭”。爻字的本義,是繩索的絞接。爻,絞疊韻相通。絞編於繩索上的記事之辭,就是爻辭。根據上面的解釋,我們不難發現,八卦與爻辭組成了遠古的EXCEL表格!進一步研究我們會發現,從信息論的觀點來分析陽爻和陰爻,實際正是一種二元編碼系統。德國著名數學家萊布尼茲說:“這恰恰是2進制算術。……在這個算術中,只有兩個符號:0和1。用這兩個符號可以寫出一切數字。……陰爻就是‘0’,陽爻就是‘1’。”從信息論的觀點看,萊布尼茲對《周易》符號的這種解釋是非常有意思的,因為任何消息(事物)不管多麼複雜,事實上都可以只用0、1這兩個不同的符號組成編碼序列來傳輸。這也是現代信息技術的邏輯基礎。華生認為《周易》能夠推演萬物,正是建立在這種二進制數學的邏輯基礎之上。根據上面的解釋,我們瞭解到,《周易》起源於結繩記事。而《周易》在古代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占卜”(在《周易》之前還有其他典籍用於占卜,如《連山》,《歸藏》,均已失佚)。其實占卜起源於記事,古人認識到天道週期,認為人事當順應天道之週期(天人合一學說,限於篇幅,這個問題華生將在以後的文章中進行闡述),記事情的成敗繫於日曆,有事則考日曆,而驗其吉凶。日積月累,抽象之即“日書”及“月曆”。在《禮記》中就名曰“月令”。古代有占卜資料存檔制度。《周禮•春官》:“凡卜筮,既事則系幣以比其命,歲終則計其佔之中否。所以《繫辭》說《周易》有“藏往知來”、“彰往察來”的功用。可見古人十分珍視占卜得來筮辭——鬼神給人們的指示,每次占筮所得的筮辭,都由卜官謹慎地存檔,每年年終還要把全年積累的筮辭整理一次,統計其應驗情況,作為“察來”的參考。這種制度與商人對待卜甲卜骨的態度是一致的。時間越久,筮辭檔案積累越多,人們為了參考方便,把它加以挑選編排,便形成《周易》的筮辭。這就是《周易》爻辭的形成途徑。這就是說,古人根據以前的歷史記錄(繩結,爻辭),規律性的(每日、每月)對未來的事情進行預測(占卜),並將預測(占卜)應驗的事情進行總結存檔,並與以前的記錄(爻辭)進行對比、修正,積累完善記錄(爻辭)。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就是大數據統計!並且把占卜應驗的規律總結出來,再進一步抽象成象徵性的概念“爻辭”。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周易》是古人經驗總結的精華。

所以劍橋大學著名漢學家李約瑟教授稱《周易》為:“含義豐富的概念庫”!

綜上所述,我們瞭解到《周易》起源於結繩記事,其爻辭是數千年來華夏古人經驗的精華總結。組成八卦的陰、陽爻符號系統是一種類似二進制數學的邏輯系統,即是《周易》推演萬物的邏輯基礎。所以《周易》並非一部原始占筮之書,而是蘊涵著華夏上古長達數千年的歷史經驗、哲學智慧,是最古老、最神秘也最難懂的國學經典!



木子又又的春天


租後要說真正的理解和讀懂,很難有人能夠做到,本人雖然讀《易經》也讀了很多年,也不敢說真正的讀懂了,但是作為過來人,把一些心得與大家分享一下還是可以的。

《易經》大概包含了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象,二是數,三是理。很多解讀易經的書籍,基本都是集中在理上面,對象與數的解析則不怎麼看重,但實際,這三個各有各的厲害之處,每一個方面蘊含的東西都是非常博大精深的。

先來說一下象。所謂的象,其實就是類比。《易經》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它的意象。八個基本卦裡面,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兌代表澤,離代表太陽,震代表雷,巽代表風,坎代表水,艮代表山。然後基本卦之間組合,也有它對應的意象,地山謙卦,地在上面,山在下面,大家想象一下這個畫面,本來山應該是高高在上的,但卻低於地面了,這就是一種謙虛的態度啊,所以此卦名為謙。這是講每一個卦的大象。

除了大象,還有具體每一爻的小象。比如屯卦第三爻,上下皆陰爻,就好比被莫名的東西包圍著,進退兩難,所以這一爻的爻辭是:“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這是一張惶恐的畫面。所以通過這種小象,可以很直觀的懂得很多事情。

再來說數。所謂的數,其實就是數字,古代因為還沒有阿拉伯數字,所以用甲乙丙丁這些符號來代替,所以我們現在整個的術數體系,都是從易經發展而來的,雖然是以占卜預測為主,但暗合天象、地象、人象。先天八卦的數,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後天八卦的數呢,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的順序,分別對應六一八三四九二七。至於再詳細的數理,幾乎就是整個術數體系了,往下講的話,根本講不完。總之,“數”也是《易經》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最後來講一下理。這一塊其實是最表面的一部分,歷來解讀得最多,也比較容易懂,就是把象與數通過大家都能懂的道理展示出來。比如孔子在《序卦傳》裡面對《周易》六十四卦順序的解釋,這就是理。是從人文的道理上去講《易經》。孔子說有天地而萬物始生,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萬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

意思就是說有天地則萬物生,萬物剛剛出生是懵懂的,什麼也不懂,所以接下來是《蒙》,蒙卦就是講怎麼教育小孩的,如何啟蒙。除了要教育,還得養啊,所以受之以《需》,需就是情感與物質的需求······

所以你看,這理的層面,是我們做人的道理,是我們做事的道理,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方法與智慧。

以上就是本人對《易經》的一些粗略理解,不當之處,請大家點評指正。


l易耕堂l


大家好,我是冀東老李,《易經》這本書是一部非常深奧的經典著作,有一部分人把它解讀為卜卦算命的書籍,如果你這樣認為,那你就是拿著黃金當鐵用了。

這麼經典的著作是一本非常難得的書籍,但大家一定要讀懂悟透,真正理解書中的奧妙,他可不是算命這麼簡單。

《易經》是傳統文化,告訴大家在社會上如何為人處世,生活中如何與人相處,事業上如何順風順水,這才是《易經》的真實含義。

如果大家把《易經》讀懂悟透,我們的命運就會真正的把握在自己手裡,《易經》把宇宙萬物的大道講的非常通透,宇宙萬物都是按一定的規律來運行,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我們的世界是大宇宙,而我們人的身體是小宇宙,他和世界萬物一樣,也都是按著規律來運行,同樣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理解了宇宙規律,也就瞭解了我們自身的命運,從此就不在為生活而煩惱。

[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



冀東老李


《易經》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連山》、《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

《易經》的研習流派分兩大派:象數派、義理派。

象數派研究的方向是:占卜、禨祥、圖書。

義理派研究的方向是:玄理、儒理、史事。

《易經》的完成,經歷了三位聖人:第一位是伏羲;第二位是周文王父子(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文王與周公兩父子算一位);第三位是孔子。伏羲在上古,周文王在中古,孔子在下古。

《易經》成書的時間非常長,所經歷的聖人也很多,應該說,《易經》是我國古聖先賢集體創作的成果。

上古伏羲創造的八卦告訴我們一個宇宙最基本的秘密,叫陰陽。

中古周文王創造了六十四卦,後被稱為《周易》。

下古孔子則為《易經》作了《十翼》,也稱《易傳》。

《易經》是完全根據自然發展出來的一套系統。你從中能得到多少,要看你自己。這才是真正的自然。





松星野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總起源、總啟迪的大型全面、抽象的綜合經典,是一本“百科知識”全書,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哲理、哲學思想的總信仰、總理念和總概念。

繼《易經》之後的中國曆朝歷代古聖先賢,根據各自水平、水準,根據各人的認知、認識、認可和認同,根據各人的修養、修行、修為,根據各人的思想觀念、意識形態,思維模式、思維導圖、思維能量…………等分別理解、解釋、詮釋和釋義,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對於《易經》:我是純屬、純徹一竅不通的門外漢,一切、一概無知的愚者,只不過是一點滴無師“自學、自娛自樂”、亂說亂談、濫竽充數的愛好者而已。沒有什麼如何讀懂和理解的發言權…………

關於《易經》:愚下偏見、偏激、狹隘的個人認為:對於不懂、裝懂、是懂非懂、一知半解的人而言,一則認知、認為是“封建迷信的色彩”,二則認知、認為是深不可測、高深莫測、神奇無比、奧妙無窮玄之又玄的玄學。

對於《易經》:我認為比較“簡單”,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事情,萬事萬物都具有陰陽八卦之分的兩面性;陰陽善辨的天道規律、地道法則、人道準則;推算、研究、探索、探討、探尋自然界的天地宇宙、自然現象、人文生態、社會生活等,一切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古與今、有與無、動與靜、知與行、常與變等叢林法則。

《易經》提出了“三易”的原則,即簡易、變易、不易。

簡易:是指天地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原始、原本簡樸而平易;“容”易(”容”有兩層意思和含義:一是指宇宙萬事萬物的“容量、能量”,二是指“內容”)。《易經》認為,遇事不畏艱難,想盡一切辦法去求簡、求易,這是一種科學的思維導圖、模式、方式和方法。

變易:是指天地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法則和規律之變化、變通、發展和人類自身自我的否定與選擇。《易經》認為,天地自然萬事萬物,唯有變化才是永恆,才是真理,才是科學的真諦。這是宇宙的法則,也是人生的法則。

不易:是指天地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有其必然中的偶然、偶然中的必然的程序、程度可遵守、遵從、遵循法則、規範和規律。《易經》認為,著重強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精神不止、人丁興旺、社會先進發達,國家繁榮富強的核心價值觀和宗旨…………

通觀《易經》:最顯著的特點和本質是深刻而實用,精髓地論斷了最經典性、最一般性、最普遍性的科學道理、真理和規律;是把抽象的哲理和具體的社會現實有機結合的智慧典範…………


袁聰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易經》是中華文明智慧的結晶,包羅萬象,錯綜複雜,相通相連,變化萬端。是今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可以參考借鑑的文化寶庫。

運用它,首先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識積澱,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其精華內涵。同時,切莫將《易經》與簡單的巫術和迷信聯繫在一起。它是一本文化經典,而不是占卜秘籍。

《易經》是一部奇妙無比的古書。看不懂的人說它是有字天書,略知一二的人對它深感敬畏,真正瞭解的人就愛不釋手,隨時擺在案頭,向它請益人生各種問題,然後增長處世的智慧。

  《易經》的“義理”告訴我們:宇宙萬物一直在變化之中,充滿無限的活力與生機,那麼人類應該如何妥善安排自己有限而可貴的一生?答案是努力提升道德價值,以行善為主軸,搭配求真與審美的目標,使人生趨於完美的境地。個人與群體不可區隔,所以這是成己成人之學。

  《易經》的“象數”可以用於占卦,只要秉持“不誠不佔、不義不佔、不疑不佔”這三項原則,再依循正確的程序進行,則占卦結果將使人相信“無有師保,如臨父母”並非虛語。意即:即使沒有老師與保護者,也會好像面臨父母在指導一樣。當然,人都希望趨吉避凶,但是《易經》也提醒我們“天道無吉凶”,因為吉凶在於人的慾望。

  《易經》再三揭示人生的正途在於:培養德行、增強能力,以及啟發智慧。把握這三點,人生的主動權操之於己,生命也將變得充實也更有意義。《易經》在古代經典中屬於哲學類,其故在此。哲學是對人生經驗作全面的反省,再由之找出系統的理解以及最終的目標。也因此可以說:沒有哲學,人生形同盲目;脫離人生,哲學難免空疏。《易經》正是一套圓滿的哲學體系。不學《易經》,將是無可彌補的知性缺憾。

  關於《易經》的學習,我用三句話來概括:一、不學一定不會;二、學了不一定會;三、學會終身受用。首先,《易經》的六十四卦是基於一套特定的符號系統,若是不曾學習,則這些卦象顯得神秘而難解。其次,為什麼學了還不一定會呢?因為它的占卦部分需要解卦,而解卦能力永遠有提升的空間。這表示人生有可測與不可測的部分,同時人也有自行做主的選擇機會。占卦不同於一般的算命,也在於它要求我們以清醒的理性與負責的態度去面對人生。最後,學會《易經》,將可終身受用。此中妙處,其實在學習過程裡就已經逐步實現了。


薩滿民俗


《易經》被奉為群經之首,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在數千年的華夏文明中能真正讀懂《易經》人都是很了不起的歷史人物。我從開始接觸《易經》到現在已經三十多年了,雖然無法讀懂但也摸出了一些門道可以與大家分享下。伏羲氏始畫八卦的時代是被我們稱為上古時期,當時生產力落後,人們對天地萬物的認識還處於感性階段沒有太多的理性認識。伏羲氏為了帶領部落與大自然作鬥爭總結前人經驗,作八卦圖是為讓人們更好認識大自然和天地萬物的作息規律,此是先天八卦的形成背景。而後人依此而發展後天八卦以掌握和運用天地萬物來為人們的生活服務。再後來文王重之而得八八六十四卦。

《易經》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中被奉為重要經典,並流傳至今。足以證明其在中國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和對人類文明作出過重要的貢獻。要理解和讀懂《易經》,必須先了解伏羲氏作八卦的初衷和《易經》的創作、發展的社會背景,和《易經》在當時的社會作用和效應。還要了解《易經》在歷代的社會發展中,對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並要瞭解這些貢獻對現在人們生活的影響。只有全面瞭解了才可能有正確的理解和讀懂。


紳騰淳金


全面物質平衡哲學新文化發現者說:讀懂了!易經是生命、生理結構和功能優秀的古聖先賢,用他們特敏銳的觀察力,觀察天、人、地的物質及事物的運動規律,並得出的規律總結,其後又根據天、地、人的物質自然運動規律,設計出,怎樣驅吉避兇的各種方法。易經也是從發現到發展,再到應用,經過慢長的歷史過程,才逐步完善的。其間,有多位聖賢參與研究的。卦相,金木水火土的五行,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的十二屬性,陰陽,都是事物運動和存在的不同狀態。本來易經沒有任何封建迷信,是科學的,可是由於人類的自身的觀念始終偏狹,局部,俗話說,就是迷糊或目的不純,導致了人們對易經的迷信觀念的產生。要想看懂易經,就得用全面物質平衡哲學新文化——宇宙物質觀念,用材料、結構和功能的綜合的物質科學分析,才能透徹的明白。每個人,不管你,學不學易經,懂不懂易經,明白不明白易經,你都在宇宙自然物質運動規律中運動生存著,所以人們都在易經的運動的奇書裡。要說的話,很多,但媒體篇幅有限。望國家部門機構重要投資立項研究使用全面物質平衡哲學新文化,必有大用。謝有識之士支持!願聽回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