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中國十大著名青銅器,件件國寶級

青銅收藏 | 中國十大著名青銅器,件件國寶級

青銅 是金屬冶鑄史上最早的合金,有特殊重要性和歷史意義。

青銅發明後,立刻盛行起來。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期和轉變期。形成期是指龍山時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轉變時期指戰國末期-秦漢時期,青銅器已逐步被鐵器取代。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我國十件鼎鼎有名的國寶級青銅器。

【一】

商代 司母戊鼎 / 後母戊鼎

最重的青銅器

青銅收藏 | 中國十大著名青銅器,件件國寶級

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司母戊鼎通體高133釐米、口長112釐米、口寬79.2釐米,重達832.84公斤,是已發現的中國古代最重的單體青銅禮器。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它是用陶範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後期鑄造重達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銅鑄造業的宏大規模。


【二】

商代 四羊方尊

最大的商代青銅方尊

青銅收藏 | 中國十大著名青銅器,件件國寶級

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 釐米,高58.3釐米,重量34.5公斤。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範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範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 ,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


【三】

商代 青銅大立人像

最大的青銅人物雕像

青銅收藏 | 中國十大著名青銅器,件件國寶級

1986年,在四川廣漢南興鎮的三星堆,出土了一座中國最大、最完整的青銅大立人像。像高262釐米,重逾180千克,兩耳間相距138.5釐米,鑄造時間距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是現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銅立人像。就全世界範圍來看,三星堆青銅大立人也是同時期體量最大的青銅人物雕像,因此還被譽為“世界銅像之王”。

雕像系採用分段澆鑄法嵌鑄而成,身體中空,分人像和底座兩部分。人像頭戴高冠,身穿窄袖與半臂式共三層衣,衣上紋飾繁複精麗,以龍紋為主,輔配鳥紋、蟲紋和目紋等,身佩方格紋帶飾,製作之精美細膩,迄今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絕無僅有。


【四】

西周 毛公鼎

銘文最多的青銅器

青銅收藏 | 中國十大著名青銅器,件件國寶級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三寶之一。

毛公鼎通高54釐米,腹深27.2釐米,口徑47釐米,重34.5千克。整個造型渾厚凝重,飾紋簡潔古雅樸素,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轉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


青銅收藏 | 中國十大著名青銅器,件件國寶級


毛公鼎銘文長度接近五百字,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內容大致為: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最後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


青銅收藏 | 中國十大著名青銅器,件件國寶級

毛公鼎銘文拓片

毛公鼎的銘文作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範之作,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結體方長。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


【五】

東周 蓮鶴方壺

青銅收藏 | 中國十大著名青銅器,件件國寶級

春秋蓮鶴方壺,春秋中期青銅製盛酒或盛水器,1923年出土於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一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館,一收藏於河南博物院,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蓮鶴方壺為一對兩件,只是在高度上有細微的差別,故宮藏高125.7釐米,稱“立鶴方壺”,河南博物院藏高126.5釐米,稱“蓮鶴方壺”。兩件方壺的重量相同,均為64.28公斤,口為方形,長30.5釐米,寬54釐米。

從製作工藝上看,蓮鶴方壺的鑄造採用了圓雕、淺浮雕、細刻、焊接等多種技法,不僅紋飾細膩新穎,而且結構複雜、鑄造精美,堪稱是春秋時期青銅工藝的典範之作。


【六】

春秋 越王勾踐劍

青銅收藏 | 中國十大著名青銅器,件件國寶級

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出土於湖北江陵馬山5號楚墓出土。被稱為“天下第一劍”,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劍長55.7釐米,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重875克,近劍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八字,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0.1毫米的鉻而千年不鏽。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鏽。早在2500年前就有這種防鏽技術,實在令人驚歎。


【七】

戰國 曾侯乙編鐘

青銅收藏 | 中國十大著名青銅器,件件國寶級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的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青銅收藏 | 中國十大著名青銅器,件件國寶級

1978年,曾侯乙編鐘出土前的情形。資料圖片由湖北省博物館提供。

呈曲尺形,長11.83米,分上中下三層,整套編鐘共65枚,總重量2500千克,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每枚鈕鍾和甬鍾都能發出兩個音節,形成“一鍾雙音”的現象,呈和諧的大小三度關係,在世界音樂史上極為罕見。

它是中國目前出土的40多套編鐘中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組,也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歷史上,最為宏偉精美的大型樂器。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八】

秦代 秦始皇陵銅車馬

青銅收藏 | 中國十大著名青銅器,件件國寶級

秦始皇陵銅車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銅車馬模型,1980年出土於中國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墳丘西側。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形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銅鑄車馬。

1980年冬,在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7.8米深的地下出土了兩乘大型銅車馬 。二號銅車馬出土時破碎為1555塊,經修復,完整如初。車馬通長3.17米,高1.06米,相當於真車馬的一半。總重量為1241公斤,由大小3462個零部件組裝而成。其中青銅製件1742個,黃金製件737個,白銀製件983個。其形體之大,堪稱“青銅之冠”。其設計製作也與現代工程結構有著驚人的相似,大大超出人們的想象。

這套大型的人俑車馬代表了秦代青銅鑄造工藝的突出成就。


【九】

西漢 長信宮燈

中華第一燈

青銅收藏 | 中國十大著名青銅器,件件國寶級

西漢長信宮燈,中國漢代青銅器,1968年於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中出土,現藏河北省博物館。因燈上刻有“長信”字樣,故名“長信宮燈”。

長信宮燈通高48釐米,人高44.5釐米。通體鎏金,燈體是一位跽坐掌燈、優雅恬靜的宮女。中空,整體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組成,各部均可拆卸。器身共刻有銘文九處65字,分別記載了該燈的容量、重量及所屬者。

長信宮燈一改以往青銅器皿的神秘厚重,整個造型及裝飾風格都顯得舒展自如、輕巧華麗,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採取分別鑄造,然後合成一整體的方法。考古學和冶金史的研究專家一致公認,此燈設計之精巧,製作工藝水平之高,在漢代宮燈中首屈一指。


【十】

東漢 馬踏飛燕(銅奔馬)

中國旅遊標誌

青銅收藏 | 中國十大著名青銅器,件件國寶級

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馬踏飛燕作於公元220年前後,高34.5釐米,長41釐米。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準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