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武大郎和武松是亲兄弟吗?施耐庵的心思如何能琢磨透?

爱吃水果AB


按书中原文来看,武大与武松的确是亲兄弟。

而且武大的安排有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衬托武松。

看官听说: 原来武大与武松是一母所生两个。武松身高八尺,一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不恁地,如何打的那个猛虎?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生得狰狞,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榖树皮”。

施老先生很喜欢用称托的手法去写《水浒》,包括写潘金莲偷情这一段。

最开始潘金莲看中的人是武松,只是两番被羞辱以后,才“屈尊”找得西门庆。

一如为了称托武松的敢作敢为,豪气冲天,用了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来衬托一样。

武松、林冲有着很多相似的经历。

同样是要寻仇,武松是藏了刀,直奔人家里;而林冲是带着刀,满世界的瞎找。

同样是要挨杀威棒,武松是大叫着让牢卒用力打;而林冲是花钱买通牢头,免受毒打。

同样是被刺配充军,武松是一路好吃好喝,平安无事,而林冲是一路备受辱骂,差点丧命。

等等…… 诸如此例。

世人最怕对比,怕碰到强过他百倍千倍的;偏偏又最喜欢对比,希望遇到不如他十倍数倍的。

施老先生亦深谙此道。


公子小龙


武松与武大郎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就是一对亲兄弟。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至于施耐庵设计这对亲兄弟是怎么想的,那就只有从原著文本中找答案了。也就是如题主所云,施耐庵为何要这样写这对亲兄弟,一个武高武大,英雄了得。另一个“三寸丁,谷树皮”,活得辛苦,难道作者真的有令人琢磨不透的心思?

一母同胞为何状貌迥异?

武松景阳冈打死老虎,便被阳谷县令留了下来,任命为都头。两三天之后,武松在街上闲玩,忽然听得背后有人叫他。武都头回过头来一看,正是自己的哥哥武大。书中于是便反复交代,这两人就是一对亲兄弟:

那人原来不是别人,正是武松的嫡亲哥哥武大郎。……看官听说:原来武大与武松,是一母所生两个。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施耐庵在文本上自述了两遍,进行了重点提示,又通过潘金莲重复了一遍:“武松与他是嫡亲一母兄弟”。

既然如此,武大与武松这对一母同胞的嫡亲兄弟应当是毫无疑问了。那么,一母所生,这兄弟二人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呢?不仅读者怀疑,潘金莲也大惑不解:“他又生的这般长大。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悔气!”

施耐庵在书中介绍,武松身长八尺,一貌堂堂,武大则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三寸丁,说的是武大身材像个小孩子;谷树皮,则是形容其皮肤粗糙,又像个黑老头。如此巨大的差异,能是一母同胞吗?施耐庵这样写是何道理?

其实,这其中涉及到遗传学的问题,施耐庵没说清楚,绿野老道也对这门学问一窍不通。不过,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兄弟姐妹之间状貌差异较大的情况,在以前不足为怪。现在独生子女多,也就不常见了。虽然施耐庵没有从遗传学这方面解读武大与武松的身高、长相、能力方面的差异,但却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这兄弟二人为何完全不像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武松兄弟原本是清河县人,书中没有提到他们的父母,应该是早就去世了。父母双亡,武大就承担起了抚养武松的责任。加之武松自小顽皮,经常惹事,武大所承受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过早的体力付出,必然会影响身体发育,我们乡下把这种情况叫做“伤力”,中医叫“痨”。也就是说,在长身体时,只要有一次负荷远远超出自己的体能,就可能出现“伤力”的情况,从而影响身体发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长不高。

武大每天起早做炊饼,然后挑上街去卖。长期如此,影响发育则是大有可能的。武松有经常喝酒打架吃官司,武大便替武松出头,去衙门听候。北宋法律规定,这样的治安问题除了出钱保释外,还可以吃脊杖免于其他处罚。武大卖炊饼能赚几个钱?吃脊杖就是家常便饭了。武大自己都说:“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常教我受苦”,如此,武大在生理上被摧残就大有可能了。

或者,武大大小就得了某种疾病,发育不良,不仅没长高,而且生理方面也受到了影响。潘金莲说武大不会风流,大概就是指的这件事。

那么,施耐庵为何不能将武大写成与武松差不多形象的人物呢?反正都是虚构的,怎么写都可以。

施耐庵为武松的故事做铺垫

兄弟见面后,武大就对武松介绍了分别一年来的生活状况,说是娶了一房老小,从清河县搬到了阳谷县。武大为何要跨界搬家呢?原因就出在那房老小潘金莲的身上。

书中交代,武大身材矮小,相貌又丑,更嫌“不会风流”。因而,潘金莲便招来了一群凤蝶,闹出了大绯闻。没奈何,就只得搬家以躲避清河县奸诈的浮浪子弟们。假若武大像武松那样,潘金莲是绝对不会出轨的。

潘金莲原来也是一个贞洁烈女,受雇于大户人家。这个大户见潘金莲有几分姿色,便要勾引她。潘金莲不畏大户淫威,断然拒绝,一状告到了主家婆哪里。大户勾引不成,大概还遭到了老婆的训斥与羞辱,一怒之下便把潘金莲嫁给了武大。

施耐庵也认可潘金莲本质不坏,说:“这婆娘倒诸般好,为头的爱偷汉子”。潘金莲虽然不满武大郎,但却从来没有因为拒绝大户这件事而后悔,她再也没有提及过这段事为自己的不贞辩解。假若当初从了大户,做个小妾虽然低贱了点,但绝不会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

因而,回到上文的分析,武大极有可能是因为过早担负了生活压力,导致了发育不良。又因为经常挨板子,生理方面也受到了影响。这两个因素同时存在,才是潘金莲出轨,后来又勾引武松的缘故。假如武大身材长相,或者是生理方面有一样正常,也就不会从清河县搬到阳谷县来,也就不会发生与西门庆、王婆勾结毒杀武大的事情。没有出事,武松的故事又怎么写?是不是就在阳谷县继续做都头,然后回清河县把武大夫妻接过来呢?如此,还会有武松杀嫂、斗杀西门庆的故事吗?没有这些故事,也就没有梁山上的天伤星行者武松了。

潘金莲在勾引武松之前,就曾经对武松说:“自从嫁得你哥哥,吃他忒善了,被人欺负,清河县里住不得,搬来这里。若得叔叔这般雄壮,谁敢道个不字!”

即便是武大不会风流,状貌及得武松,也没有敢欺负她了。除了生理上的欲望外,潘金莲勾引武松,还有找靠山的意思。嫁给武大时,若非“三寸丁,谷树皮”,谁人知道夫妻二人的生活质量如何呢?有武高武大的外貌镇着,那帮奸诈的浮浪子弟们不明就里,也就不会去招惹潘金莲了。

西门庆勾搭潘金莲,也是相同的情况。偶遇潘金莲后,西门庆虽然心里发痒,但却不敢轻易往这方面想。王婆却知道潘金莲是谁家娘子,从外貌上判断出武大与潘金莲不是一对。西门庆知道潘金莲是武大的老婆,立即色胆膨胀,便央求王婆做媒撮合。

在王婆眼里,潘金莲就是嫁给卖枣糕的徐三,挑银担子的李二都是一对。这些人能跟武松比吗?倘若施耐庵把武大也写成武松这样的人物,王婆也不敢贪图西门庆的钱财,去做这个贼媒了。

所以说,施耐庵把武大这一对亲兄弟写成这样,主要原因还是要为武松的故事做铺垫。施耐庵绝对没有隐含武大与武松是“同父异母”兄弟的意思,讲明了是“嫡亲”。所谓“嫡亲”就是同父同母,“嫡”以父系为准,武大武松同母,也就一定同父。

除了故事需要,施耐庵没有别的心思以供读者琢磨。

武大郎就是武植吗?

《水浒传》中,武松的哥哥就是以排行得名,叫做武大,街坊邻居都叫他武大郎,没有大号。潘金莲给武大设灵位,灵牌上分明写着:“亡夫武大郎之位”。书中还有史大郎、公孙大郎等“大郎”,就是在家排行老大。

然而,不知何时,武大却得了个大号“武植”。说起这个武植,还真有一段令人不禁喷饭的传闻闹剧。

据说,河北清河县城南三公里处,有个武家那村有一座古墓,经发掘确认墓主是一个名叫武植的人。于是,便认定这个武植就是《水浒传》武大郎的原型,潘金莲的先生,武松的哥哥。

说是潘金莲的先生倒还有可考的余地,据说,这位武植娶了名门淑媛潘氏为妻,名字就叫潘金莲。武植曾经在明成祖永乐年间中进士,官拜七品。为此,当地还专门为武植修葺陵园,勒石以志之。奇怪的是,武植碑铭中说他中进士,哪年哪科却没有考证清楚。说他官拜七品,“与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言之凿凿,但哪年做官,在何处做官,也是语焉不详。

即便是有武植其人,但与武松就是嫡亲兄弟吗?武松此人虽然出现在《大宋宣和遗事》和《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但籍贯生平已不可考。《浙江通志》说杭州城有个武松,但据绿野老道分析,大概也是据传说而记载的。因为,这部地方史志中说武松曾经做过杭州知府的都头。都头这个官名是在南宋绍兴十一年时才在宋金榷场中出现,而杭州武松却是北宋年间的人,怎么就做了南宋的都头呢?

即便是杭州真的有个武松,又是如何跑到清河县与武植做了嫡亲兄弟呢?武植与武松不可能做兄弟,也就不是施耐庵书中的武大郎了。武大郎墓志虽然没说此人有个兄弟叫武松,但却指明了武植“名节无端诋”,也就是把武植与《水浒传》中的武大郎搞成一个人了。因为武松此人不可考,就不能断言武植就是施耐庵笔下的武大郎。

更为重要的是,即便是武植中进士做官娶潘金莲为妻确有其事,但却是明成祖年间的事情了。此时,施耐庵的《水浒传》早就完成。据绿野老道分析,《水浒传》成书时间最迟不会超过明成祖永乐十年,此时的“武大郎”恐怕还是个孩子吧,施耐庵又是如何未卜先知,知道这个苦孩子长大后将娶名门淑媛潘金莲为妻呢?

传说,武植之所以被抹黑,是因为一个名叫黄堂的人搞的鬼。黄堂果然“荒唐”,他与武植是同学,一同去考进士,武植学霸一举中榜,黄堂却名落孙山,心里极不平衡。不久,黄堂家失火,便去找武植借钱,因为武植忙于公务,没能接见。但是,武植却悄悄的把黄堂的房子修好了。黄堂却不知情,于路之上,在树上墙上写下了很多污蔑武植的话,把武植画得矮小丑陋。据说,这一幕被施耐庵看见了,于是,就塑造了《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形象。

真的是编故事的水平太低了。施耐庵此时早就死了,即便没死,他怎么就去了清河县?还亲眼看到了武植是如何被污蔑的?

类似黄堂报复污蔑武植的故事,其实早就将过多次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陈世美被抹黑一案,说的是陈世美原本是个好官,也是因为相亲找他借钱要官,陈世美没有好好的招待。乡亲中有几个文人,回家一合计,便写戏骂陈世美忘恩负义,做了驸马不认秦香莲。于是,《铡美案》流传至今。此外,还有潘美被污为潘仁美案,也是如出一辙。

还有更奇怪更搞笑更令人感到不屑的传闻,说施耐庵的后人得知此事,专门写信写诗向潘家后人道歉。假如这件事情是真的,那就不是搞笑那么俗套了,简直就是故意弄虚作假,拿古人以及古典文学名著来替自己脸上贴金,企图发古人财。

我想,闹剧终归就是闹剧,但愿这些传闻都是假的。武大、武松只是《水浒传》中的一对嫡亲兄弟,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艺术形象,绝不是无底限消费的闹剧玩偶。


绿野萍踪01


据《水浒传》中交代,武大郎和武松确实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他们二人从小父母双亡,武大郎很小的时候就挑起了照顾整个家的重担。弟弟武松能顺利成人并练就一身武艺,主要是因为武大郎的勤劳(卖炊饼)撑起了这个家。


那为什么作者施耐庵要在水浒传中安排武大郎这个角色呢?其用意又是什么呢?

没有武大郎,梁山就没有武松

武大郎是一个心地善良、老实本分的小生意人,靠着买炊饼为生,尽心尽力的抚育弟弟成长。他身材矮小、相貌丑陋、生理上也有些缺陷。能够娶美貌的潘金莲为妻,实际上是一种阴差阳错的意外。

而正是这种意外,却要了他的命。潘金莲因为武大郎有缺陷,自己的叔叔武松太过正直、对自己无意,在受西门庆百般勾引和算计之后,终于红杏出墙,托身于西门庆。

这还不算,为了掩盖事实,又为了能够和西门庆做长久的夫妻。在西门庆和王婆的教唆下,毒杀了武大郎。最终她和西门庆都被武松杀死。武松也因此惹上了官司,被刺配孟州。最后几经周折,上了梁山。

所以武大郎的一生不仅是对武松落草前的生活情况有一个交代,而且武大郎的死,是武松杀人、刺配他处、落草为寇的直接原因。可以说如果没有哥哥武大郎,梁山就不会有武松这号人物。



突显人物武松的可贵品质

武松是《水浒传》一书中的重要主角,作者通过了很多故事情节来刻画他的形象,塑造他的品质。如:打虎景阳冈、血溅鸳鸯楼、独臂擒方腊等。而在与武大郎有关的故事中,至少突显了武松三个可贵的品质:

  • 重情重义、手足情深
武大郎是武松的亲哥哥,他不像武松那般高大英、而是矮小丑陋,人称“三寸丁枯树皮”。在武松打虎被授予都头一职后,武松巧遇兄长武大郎。在众目睽睽下,他没有摆官架子,而是下马拜见兄长武大郎,并磕头叩谢他的抚育之恩。所以足见他重视手足亲情、并不为了面子,而在意旁人的眼光。

  • 行为正直、不贪女色

潘金莲在武松回家后,对武松的外貌和武功十分钦慕。百般献媚,表露心迹。武松不仅不为所动,反而多次劝解和呵斥。希望自己的嫂子和哥哥能够好好的生活。所以这说明了他是一个正直的好男儿。

  • 嫉恶如仇、有怨必报

在哥哥武大郎被毒死后,武松几番奔走,查明哥哥的死因,为兄报仇。终于让他知道了是西门庆、王婆、潘金莲三人合伙毒害的。对于仇人,他没有手下留情,三人相继被他杀死。尽管他知道杀人犯法,自己也会收到重惩。而且他知道西门庆势力大、武功高,自己很有可能被他反杀。但他还是为了哥哥而义无反顾。这体现了他嫉恶如仇、有怨必报的性格。



讽刺当时官逼民反的社会

《水浒传》里描述的是一个黑暗、官逼民反的封建社会。武大郎本是一个老实本分、勤勤恳恳的小生意人。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因为自己有一个美貌的妻子,就被当时的权贵迫害致死。这体现的社会是何等的黑暗。

所以作者施耐庵刻画武大郎这个形象,另一个原因就是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使官逼民反体现得更加明显。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人民的同情。



若木语

作为武松的亲哥哥,武大郎这个角色不仅是因为武松这个主角的需要,更多的是反应当时社会的现状。他所代表的北宋末期穷苦阶层,正是当时被压迫、被剥削得最厉害的。



若木小记


施耐庵在书中说过,武大郎与武松是亲兄弟无疑。

武大郎,身长不过五尺,面目狰狞,俗称三寸丁谷树皮,用现代话说他就是侏儒症患者。职业是卖炊饼,生平最出名的事就是被人带绿帽子,还被奸夫淫妇毒死了。一生窝窝囊囊,中年横死。

武松,身高八尺,孔武有力。职业是阳谷县步兵都头。一生是轰轰烈烈,先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再梁山泊聚义,,最后活到八十而终。算是寿终正寝。

大家伙一看,咋怎么能是兄弟呢?完全是不同的风格啊。。

先说外貌,一个侏儒,一个人高马大。虽然是天差地别,但我觉得很正常,别说可以落后的古代,就是现在讲究优生优育的我们,生出这种反差大的孩子不也正常。还有点,我认为也跟古时候人们婚姻观念也有关。那时候人们一方面贫穷不好说媳妇,二是喜欢亲上加亲。很多近亲表兄妹结婚。说不定武大父母就是表兄妹,那么武大与武二的身高就不是问题了。

再说性格上的不同,武大唯唯诺诺,窝窝囊囊,被人欺负了,也不敢声张,只能自己忍气吞声。武松冲动暴躁,敢作敢当,万事不惧。他们性格的养成,离不开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兄弟自小父母双亡,武大又当爹又当妈,辛苦维持着生计,个子矮小,遭人取笑也不敢伸展,毕竟那时候可不是文明社会富有同情心。常此下来武大郎就习惯了。武二郎则是看不惯自己哥哥受欺负,用自己人高马大的优势为哥哥出头。

个人认为施耐庵把武大武二兄弟写到差别如此之大,是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要是武大郎也是人高马大,风流倜傥,西门庆给武大郎戴不了绿帽子,那么武大郎就不会死于非命。武松就不会斗杀西门庆,那么关于武松后面一系列的情节就不会铺开。


V度


我们只谈论《水浒传》,武大郎和武松确实是亲兄弟,书中原文写得比较详细,这里不再重复。虽然他们长得差别很大,武大郎又矮又丑,武松生得高大威猛,但这种差别也是符合现实的,有的双胞胎兄弟还差别很大呢,何况他们并不是双胎。其实这么写,作者施耐庵是有用意的,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突显武大郎的懦弱,武松的强悍。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里,弱者通常是又瘦又矮,强者是高大威武。所以施耐庵把武大郎塑造成又矮又丑的形象更加突出他的懦弱,人们叫他“三寸丁,谷树皮”,而且家里还很穷,只能卖炊饼为生。这样,潘金莲这个漂亮的女人嫁给武大郎才会产生巨大的心里落差,红杏出墙也就顺理成章了。而作者又要让武松以打虎英雄的形象出现,就必须把他的外貌写得高大威猛,这样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才能让人信服。还有,只有武松和武大郎的巨大反差,潘金莲才会对武松心生爱意,被武松拒绝后,她才因爱生恨,进而私通西门庆。

二、揭示当时的社会环境,强者生,弱者亡。

《水浒传》主要揭示了当时北宋宋徽宗时期的官场腐败,社会生存环境恶劣,从而有许多人起义造反。作者把武大郎写成的这个形象,正是广大受压迫老百姓的一个缩影,生活困苦,受官府欺压无处申冤,最后只能默默地消亡在这个世界。而强者则会揭竿而起,走向反抗的道路。

三、为武松上梁山做铺垫。

潘金莲毒死了武大郎,引发了更大的矛盾冲突。正因为武大郎是个受压迫的弱者,而且是武松的亲哥哥(还抚养武松长大),武松这个嫉恶如仇的硬汉才会在申冤无门的情况下杀人报仇,彻底反抗,最终上梁山聚义。所以武大郎的弱者形象必然是悲剧的结局,从而为武松上梁山做铺垫。

结语:

作者施耐庵的这种塑造武松兄弟俩长相的巨大差别获得了极大成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武松的精彩故事,才让《水浒传》成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博超讲堂


根据《水浒传》交待,他们是亲兄弟无疑。但一个高大威猛,一个矮小猥琐,看起来怎么也不像一对兄弟,作者施耐庵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我们知道,武松是水浒传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从第廿三回到三十二回,作者用了接近十分之一的篇幅主要描写武松,这十回被人称为"武十回“,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为了突出武松这个英雄人物,其它人物设计必须符合这一主题。

武松必须要有一位哥哥,才能引出武松寻兄,路过景阳冈打虎。这位兄长还必须长相猥琐、忠厚老实,并聚得一位风流美丽的娇妻,这才能引出后金莲出轨杀夫、武松杀嫂、杀西门庆……直致逼上粱山的诸多情节。

一句话,给武松安排这样一个兄长,实在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不过,现实生活中,这样差异巨大的弟兄也不是没有,所以,施耐庵不算凭空臆造。

附:《武十回》内容

武松寻兄,路过景阳冈打虎,后参任县衙都头。其嫂勾引武松不成,与西门庆通奸,毒死武大郎,武松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之后自首,发配孟州。十字坡打店,巧会张青、孙二娘夫妇。天王庙举鼎,结识施恩,因打抱不平,快活林醉打蒋门神,遭张都监陷害。二次发配,蒋门神指使解差中途暗算,反被武松崩脱刑具杀死。夜回孟州,血溅鸳鸯楼。后得张青夫妇相助,改扮头陀前往二龙山,途经蜈蚣岭,剪除恶人吴千与李二头陀,路经白虎镇,误打孔亮,与宋江相会。最后会合鲁智深、杨志等智取二龙山……


秋水长天H


武大郎和武松在《水浒传》是亲兄弟,如果不是亲兄弟,就不会有潘金莲,武大郎也不会娶潘金莲,即使娶了,西门庆直接把潘金莲接走,武大郎大气也不会吭一声,也不会死了,武松也就不可能杀西门庆和潘金莲,更不会血溅狮子楼,也不会有武松的一切灾难和上梁山。

但传记毕竟是作者根据史料与虚构结合成的,只能作为故事和文学去品读,作者的意图只能探索史实人物和事迹,去猜测真实用意,可能他忌惮的人物相当厉害,只能用巧合的名字或谐音去影射,批评粉刺或曲意污辱打击报负。这就需要读者犀利的眼光和敏锐的思维去洞察,如《水浒传》中,那么碰巧杀死的淫妇都姓潘,武大郎的那位姓潘,病关公杨雄的妻子也姓潘,这就不由人联想到作者施耐庵现实中与姓潘的女子有说不清的恩怨情仇。

作者的心思,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想法和看法,我猜想,施耐庵与姓潘的女子自小青梅竹马,两情厢悦,到了成婚的年龄,由于施耐庵家贫如洗,此女子爱上了做官之人,嫌贫爱富的举动深深刺痛了施耐庵的心,他愤怒、恼火、怨恨无处发泄,于是把她做官的丈夫丑化成了武大郎,潘姓女子自然是潘金莲了,他让他们不得好死且遗臭万年,方解心头之恨,还不解恨,又来段嫁给杨雄,病歪歪的一个人,且功能不全,无异于守活寡,再来个受不了找和尚,过完瘾再给杀了,这是活脱脱的骂人和咒人的篇段。

按后人搜索整理,真正的武大郎,原名武植,夫人潘氏,阳谷县令,也许施耐庵或前故事人和武植有过节,著书立说黑他未可知也!


木火燊辉


一母同胞,哥哥小丑一般,弟弟如天神下凡,施耐庵在塑造人物、设计情节时肯定费了不少心思——我们不可能尽知,只能胡乱猜测一番:

首先要考虑的是娱乐性,武松是《水浒传》里最“好看”、最“耐看”的人物之一,兄弟二人的天渊之别、命途迥异,衍生了很多的精彩看点。

其次,从艺术的角度分析,长兄如父,本应是哥哥照顾弟弟,武松却充当了哥哥的角色。正义、法律、清官是保护古代老百姓的三把利剑,结果呢,正义得不到伸张,法律成了权贵的帮凶,清官更是难得一见,像武大郎这样的穷苦人注定要受欺压。

武大郎忍让为先,连尊严都可以放弃,却始终逃不脱悲惨世界和悲惨命运。武松自有一套生存智慧,他更相信自己的拳头,结果用拳头伸张了正义,成功地向黑暗复了仇。


上头派掌门


施耐庵在“水浒”中显示他俩是亲兄弟。没有不是亲兄弟的话语。施耐庵安排了武大郎的角色是为塑造武松的行象而服务的。他的心思有以下几方面。

一:体现武松正义的爱。打抱不平的英雄气概。没有武大郎的角色就没有潘金莲,也没有西门庆。引出西门庆这种好色之徒,夺妻杀夫丧尽天良的败类。从而反映社会的悲暗一面。潘金莲等人害死武大郎。武松为了给哥哥报仇杀死嫂子潘金莲和西门庆。说明了武松正义,重情义,为冤死的哥哥打抱不平毫无畏惧。也为武松被逼上梁山埋下伏笔。所以施耐庵安排武松有位其貌不扬,没本事的哥哥出现,用心良苦。

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黑暗:武大郎被冤死后,武松可以报案让法律制裁。假如武松报案了西门庆真的能制裁吗?武松明白西门庆的势力太大,报案了,后来没作用。所以就一不做二不休杀死他更解恨。施耐庵的心思就是通过这个事间接反映社会的黑暗,让武大郎是武松的哥哥。加工成故事穿插在里面。抨击社会。施耐庵的心是不是这样琢磨的吗?

体现武松正人君子,梁山好汉的形象。潘金莲的出现也是多功能的。她多次向武松说调情的话,武松为了一家人的团结装没听见,可有次潘金莲给武松安排了她俩二人喝酒。雪天武松回家嫂嫂让喝酒很正常。可她把喝了一半的酒盅端给武松,让武松喝剩下的残酒。在当时这是暧昧偷情的露骨表达。武松当即翻脸,甩下狠话摔袖而出。常言道,英雄难过美人关。可武松就是过关了。难道不是体现了武松的为人正直,英雄本色。

施耐庵的心思不止这些。请大家都揣摩。


王喜全


大家好,我来发表一下个人的见解。

按照《水浒传》所说武大郎和武松是一母同胞,武大郎身高不足五尺,宋朝衡量标准一尺等于30.72厘米,五尺也就是153.6厘米,不足五尺虽然不是侏儒,在当时的宋朝算是矮的了。对于武松书中所述身高八尺,约2.46米,两人身高相差如此之大,显然不符合遗传学的规律,显然两人是否是亲兄弟有待考究。

历史上武松是不存在的,只是施耐庵在自己的小说中寄托了一些自己的情感,使作品更富有虚构性,让读者更加享受故事。至于武大郎历史上是真有其人,武大郎原名武植,清河县武家那村人士,中进士做了山东阳谷县的知县,相貌不俗、为官清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