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俞曉群:大劉與小劉

【百道網·俞曉群專欄】在歷史上,劉向、劉歆二人名聲巨大,或稱之為二劉,或稱之為大劉、小劉。那麼劉向、劉歆何以得到如此讚譽呢?當然緣於他們的學識與文章才華。

俞晓群:大刘与小刘

《十三經注疏》

點擊圖書封面可在三大網店購買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4月

前些年讀《十三經注疏》,文下注釋密密麻麻,其中多有談及漢代劉向、劉歆父子的地方,引者或稱之為二劉,或稱之為大劉、小劉云云。其實在歷史上,劉向、劉歆二人名聲巨大,班固《漢書》說,孔子之後,一直到漢代,不再有聖人出現;能夠承繼聖意的人,大概只有孟軻、荀況、董仲舒、司馬遷、劉向、楊雄六位。王充《論衡》說,劉向、劉歆、桓譚和揚雄的先後出現,正如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並出一時,“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

那麼劉向、劉歆何以得到如此讚譽呢?當然緣於他們的學識與文章才華。班固說:“父子俱好古,博見強志,過絕於人。”王充說,董仲舒文章最善,劉歆文章尤美,“美善不空,才高知深之驗也”;且稱劉歆“漢朝智囊,筆墨淵海”。章太炎說,兩漢時期,各家文章雄渾雅健,但多有“盈詞”可改;唯有劉歆文章《移讓太常博士書》,“乃一字無虛設”,並稱劉歆是“孔子以後的最大人物”。

追根溯源,劉向是漢高祖劉邦的宗親,他的五世祖劉交是劉邦的異母弟。在我們的印象中,劉邦家世本無詩書底色,如唐代章碣《焚書坑》雲:“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但劉邦不讀書,並非劉家子弟都不讀書,劉交就是一位喜好讀書的人。早年劉交與魯穆生、白生、申公一同,跟隨荀子的門人浮丘伯學習《詩經》。直到秦始皇焚書,他們才被迫散去。後來劉邦得江山,封劉交為楚元王,劉交又將三位同學召集過來,還讓申公與他的兒子劉郢客,去長安跟隨浮丘伯繼續學習《詩經》。漢文帝時,申公因為精研《詩經》有成,拜為博士,後有《魯詩》傳世;劉交也有《元王詩》名世。另外,除劉郢客繼承王位之外,劉交還有五個兒子得以封侯,其中休侯劉富一枝,有子劉闢彊,孫劉德,曾孫劉向,玄孫劉歆。

單說劉富一枝,劉闢彊承繼祖父劉交遺風,喜歡讀《詩經》、寫文章,“清靜少欲,常以書自娛,不肯仕。”其子劉德也喜歡讀書,最愛《老子》,崇尚“知足”二字。提示一下,這位劉德與河間獻王劉德重名,後者是漢景帝之子。再說回來,當時權臣霍光橫行一時,霍曾提出把女兒嫁給劉德,劉德沒同意,意在“畏盛滿也”。由此想到劉德的孫子劉歆,他卻把女兒劉愔嫁給王莽的兒子王臨,最終導致家破人亡,落下千古罵名。可見劉歆沒把祖宗的訓誡學好。

劉德的兒子劉向“為人簡易無威儀,廉靖樂道,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或不寐達旦。”(《漢書》)但劉向處事不能像父親那樣超脫,早年他見到家中有《枕中鴻寶苑秘書》一書,那是父親參與平定淮南王劉安時,清理劉安藏書,將其帶回家中。書中有記鍊金與長生之法,劉向把書獻給漢宣帝,沒想到方法不靈,劉向險些被處死刑,君王念及他的才華,才放過他,讓他去研習《榖梁傳》。此事也成為劉向人生汙點,後世有人以此為例,批評劉向博而不精,只算是一個通人;即使作為賢人,也遠不如漢代谷永。

其實劉向的品質,遠非一件事情可以定論。追尋劉向一生歷史,單說他二十年居身天祿閣,苦心校閱書刊,撰著《別錄》傳世,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漢宮殿疏》中傳說,劉向在天祿閣校書時,專精覃思。夜間一位身穿黃衣服的老人,拄著青藜杖走進來,看見劉向坐在暗處背誦典籍,老人便吹燃手杖的頂端,藉著光亮,向他傳授五行洪範。劉向見內容太多,害怕忘記,還撕下衣服,解下腰帶,用來記錄。(《三輔黃圖》)故而劉向後人以“黎閣劉氏”自稱。劉向留下著作《別錄》《洪範五行傳論》《五經通義》《五經雜義》《劉向讖》《劉向老子說》《五紀論》《新序》《說苑》《列女傳》《世說》等;他還整理校訂著作《楚辭》《世本》《戰國策》《晏子》《管子》《列子》等。劉向文章之美,我們至今還可以在《唐雎不辱使命》《螳螂捕蟬》等名篇中欣賞到。

劉向又是一位忠誠正直的人。《漢書》中記有他的十篇奏疏文章,有對王氏外戚專權的告誡,有對日食現象的解說,還有對奢靡現象的痛斥,對皇家修築陵墓的勸阻云云。他的文章不但言辭充滿剛正之氣,文采也千古流傳。再者,劉向見到兒子劉歆少年得志,未知世態炎涼,曾寫《戒子歆書》,以董仲舒“賀者在門,吊者在閭”與“吊者在門,賀者在閭”為例,向劉歆講述福禍相倚的道理。前者說明“受福則驕奢,驕奢則禍至”;後者說明“有憂則恐懼敬事,敬事則必有善功,而福至也。”

劉向校書期間,他的第三子劉歆曾受詔來到天祿閣,與父親一同工作。劉向去世後,劉歆接續父親的事業,將其發揚光大。劉歆的成就很多,他以劉向《別錄》為基礎,編撰《七略》,將眾書分為六大類,既剖判百家,又創建部次條別之法,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父子合璧,成為中國目錄學、校勘學等開端。再者劉歆整理秘籍時,讀到古文經書《逸禮》《古文尚書》《左傳》等,提出將古文經書列入官學,由此引發今古文經學之爭。最終劉歆懼禍,離開京城,去五原(今包頭西北)做官,後來賦閒在家多年。劉歆一生留下許多成就,有著作《春秋左氏傳章句》《春秋左氏傳條例》《爾雅注》《三統曆譜》;據傳劉歆還曾撰寫《續史記》《漢書》等。劉歆詩文有《遂初賦》《移讓太常博士書》《上〈山海經〉表》《甘泉宮賦》《燈賦》等傳世。

說是子承父業,其實劉向父子還有許多不同。首先是在學術上,劉向與劉歆分歧很多,我在研讀《漢書》時發現,劉向每提出一個觀點,劉歆經常會站出來反駁,班固將這些爭吵的內容如實記載,少加評判,也是正史中的一段奇觀,卻為後世攻擊二劉留下口實。如宋代歐陽修在《新唐書》中,批評二劉背離聖人的本意,還自相矛盾(至其不通也,父子之言自相戾)。還有說,劉歆四處反駁父親的觀點,也是一種不孝的行為。(《容齋隨筆》)其次在人品上,晉代傅玄說:“向才學俗而志忠,歆才學通而行邪。”原因是劉向始終忠於漢室,劉歆卻做了漢賊王莽的國師。歷史上王莽被視為亂臣賊子,劉歆也成為負面人物。後人說他編造古文經書,為王莽篡漢尋找根據。如康有為詩云:“歆造偽經,密緻而工,寫以古文體隆隆。託之河間及魯共,兼力造《漢書》,一手掩群矇。”後來錢穆文章《劉向劉歆父子年譜》,列出二十八條質疑及逐年史考,反證劉歆造偽之說不通。

劉歆又是一位能夠推往知來的人,他很早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劉秀。為什麼?當時沒人知道。十幾年後,緯書《河圖赤伏符》顯世,其中有記:“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炎際火為王。”預言將有一位叫劉秀的人出來恢復漢室,想來劉歆早已預見到此事。後來漢室復興,光武帝果然叫劉秀,卻不是那位改名的劉秀。

由此又想到兩件事情:一是王莽之子王臨謀反,劉歆的兩個兒子受到株連被殺。而王臨的老婆,正是劉歆的女兒劉愔。她受父親影響,也會看天象。事發之前,劉愔告訴王臨,據天象顯示,宮中會有喪事發生,因此事情敗露後,劉愔也被王莽賜死。再一是後來劉歆與人勾結謀反,開始確定在六月動手;劉歆夜觀天象,認為時間不對,還要等一等。結果夜長夢多,到了七月事情敗露,劉歆自殺身亡。最終還是人算不如天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