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特寫|武漢一家人的“自救樣本”

2月24日早晨,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師萬謙接到通知,到指定醫院複查CT,這是武漢封城後他首次乘坐救護車出行。

“還是我熟悉的城市,路邊的早櫻開了。”萬謙寫道。

近一個多月時間,他從一名建築學老師成為“網紅級”的患者,每天在微博堅持寫作,講述自己隔離治療期間的所思所想。如今,萬謙的微博粉絲數從早期的3000漲至96萬多,包括很久沒聯繫的同學、朋友,都通過微博與之取得聯繫。

特写|武汉一家人的“自救样本”

萬謙及家人在隔離治療期間,睡覺時都戴著口罩。

1月18日,武漢疫情來勢兇猛,萬謙的妻子所在醫院的科室主任為防患於未然,要求全科室成員及其家屬必須進行核酸篩查。

經過雙拭子取樣檢測,1月24日,萬謙一家四口被確診感染,先是妻子和岳母,隨後是8歲的女兒和他。

面對困境,萬謙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冷靜下來對疫情和現狀進行充分判斷,首先武漢所有醫院一床難求,他們被收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其次新冠肺炎儘管傳染性很強,但並不可怕;最後全家人症狀並不嚴重。

萬謙認為,新冠肺炎對98%的感染者沒有太大殺傷力,另外2%感染者有可能轉成重症,那就極為危險。

“我對妻子、女兒和自己都比較有把握,不太可能成為那2%,最擔心的是岳母,只能是看運氣了。”萬謙說,他們決定居家隔離治療,按照醫囑吃藥,並根據隔離知識進行“自救”。

在此過程中,萬謙既要對抗病毒,還要引領家人,箇中滋味,感受良多。

文字記錄中,他表現出了驚人的冷靜、自律和剋制,不僅幫助大家如何認識病毒和麵對生活,還無形之中給予許多人勇氣和力量。

近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與萬謙本人取得聯繫,並獲得授權對其微博內容進行梳理,真實再現一個“教科書級”的自救樣本。

做一個“好病人”

1月24日,除夕,萬謙一家確診的日子。

此時外界充斥關於病毒的流言,他卻極其冷靜和剋制。“當好一個病人,首先不要驚慌。”在萬謙看來,只有保護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保護家人和其他人。

如何保護自己呢?

“保護自己,首先就是冷靜與理智。冷靜分析自己的病情,看待家庭的具體條件,分析各種應對方案的利弊,作出最合理的選擇。”萬謙寫道,他的第一步先是清點家中物資狀況,早在確診前,妻子已準備了充足的衛生紙、酒精、84消毒液、口罩和大號垃圾袋。

他主動承擔起廚房和衛生間清潔工作,原因很簡單——在全家四個病人當中,他的體能最好。多年來,他養成習慣,每週游泳10000米以上,每次接近2000米。雖然已經45歲,但長期運動讓他擁有良好體能、呼吸機能和免疫系統。

由於妻子受過良好的醫學訓練,她遇事也很冷靜,在還沒發病時就打印了一張吃藥備忘表,該表格猶如醫院中的作業流程,上面清楚標記著每天吃藥次數、時間節點和注意事項,每次吃藥,大家都必須在上面打一個鉤。這樣一個管理細節,對老人和小孩有著很好的提醒功能,避免遺忘或吃錯藥。

堅持吃藥之際,萬謙也事先想到居家隔離期間全家人的營養補給。

“如果全家人集中發病,體力最差的那幾天,該如何保證全家人的營養問題?”萬謙認為,如果病情到了一定階段,大家肯定沒食慾。為解決營養問題,他準備了一個大鐵桶,用來熬雞湯,工序簡單,只需將事先準備的半隻雞放進去煮,節時省力。如此一來,即便到時大家厭食吃不下飯,僅是喝雞湯,也能保證基本營養。

如何避免交叉感染呢?這也是關鍵所在。

在家隔離治療期間,全家人分散居住,岳父、岳母居住樓下,每人一間房,他和女兒住在樓上,最初妻子也在家隔離,後於1月28日入院治療。不僅如此,每人使用的臉盆、水杯、碗筷也都嚴格分開,使用前必須用開水燙一遍,手機也要早晚用酒精擦拭消毒,即使住在家裡,每人都要戴口罩,避免飛沫傳播。

“我們除了吃飯和洗臉洗澡,就是睡覺都戴口罩。”萬謙寫道,由於彼此不能見面,視頻聊天成為主要的溝通工具,他每天都會和岳母視頻聊天,確認老人身體和精神狀態。

在居家隔離治療期間,他經常問自己——如何做一名好的病人?

從萬謙微博文字內容可獲知,他不僅科學規劃生活,還保持著作為病人的高度自律,避免傷害別人。

為防止病毒擴散,他每天都要按指南對廁所進行嚴格消毒處理,但凡家人用過的口罩和紙巾不會隨意扔到垃圾桶,必須經過噴灑84進行消毒。同時,儘量減少扔垃圾的次數,把裝有生活廢物的小袋垃圾,打包好統一放在大的垃圾袋裡,消毒20分鐘後才會棄置,最後還在垃圾袋上不忘提醒環衛工人:“已消毒,不要觸碰內部。”

出門時,他通常都會戴兩層口罩、戴手套,隨身攜帶酒精噴劑,儘量避免裸露皮膚接觸外界任何物體,如電梯按鍵,他會用酒精噴劑噴灑電梯按鍵。

萬謙還把與外人接觸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以此做到保護家人之際,也儘量避免傷害他人。

“即使體溫相對穩定了,體力恢復也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時候你絕不能出門,一定要把你接觸過的東西都仔細消毒。因為你此時就是最危險的傳染源之一。如果有出門的必要,一定要把自己充分消毒包紮嚴實了再出門,中途不要近距離接觸任何人。”萬謙寫道。

他知道自己即將面臨一場持久戰,每天臥床休息保存體力,爭取延長與體內病毒抗爭的時間。

1月28日,確診後的第五天,這是萬謙最為艱難的一天,從凌晨起持續高燒,身體完全不聽使喚,但意識是清醒的。

退燒後,他隱約感覺可能已度過“艱難時期”。同一天,妻子複查時發現有雙肺感染,經過入院治療狀況好轉。

特写|武汉一家人的“自救样本”

萬謙最大願望是儘快恢復正常生活。

如何戰勝恐慌?

1月29日,萬謙還在和病毒對抗,體溫不穩定,時高時低,但心情似乎放鬆了許多。

“武漢今天迎來了新年第二個晴天,全家人也見到了久違的陽光。疫情嚴重,但不可怕。我相信我的親身經歷可以幫大家建立抗擊疫情的信心。”萬謙寫道。

1月30日,確診後的第七天,他已經連續2天體溫正常了,全家人的體溫都已經迴歸正常。

“看來我最艱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作為輕症病人,他給出的治療方案很簡單——營養、休息,再加上輔助藥物預防併發症感染,以自身抵抗力促成免疫力形成。

“我服用的藥物都是常規藥物:中成藥膠囊促進代謝排毒,阿莫西林和抗病毒藥防併發症感染。”萬謙寫道。

由於微博內容具有一定建設性,吸引了許多人圍觀,也有人私信向萬謙請教,他的回覆內容都差不多——不能麻痺,也不用緊張。

1月31日早晨,萬謙體溫為37.2度,尚待觀察,除了做一日三餐,他基本以臥床休息為主,減少體力消耗。此後幾天,他的體溫徘徊在37度左右,還沒達到痊癒指標,女兒體溫一直正常,喝牛奶、吃餅乾、看小豬佩奇。

2月4日以後,萬謙和家人的體溫均趨向正常,雙肺狀態也得到一定程度恢復,這是積極的信號。

自始至終,他都是積極面對一切,寫微博目的就想告訴大家不要恐懼,而他對恐懼有深刻認知。

“恐慌對於群體中的每個人,是最可怕的存在。在恐慌面前,你會喪失一切理性,只憑著求生的原始慾望隨波逐流聽天由命。”萬謙寫道,他認為人類面對疾病時都會經歷緊張、憤怒、亢奮乃至絕望,但是不要讓絕望抓住你。只有冷靜和理智,才是你能從命運的悲劇裡逃脫的關鍵。

“與自然界中動物群體裡的病弱者只能靠運氣去面對自然的殘酷選擇相比,人類是無比幸運,因為人類有強有力的社會組織。”萬謙說。

2月8日,萬謙體溫正常,他用手機填寫體溫報給學校,社區打電話確認身體情況,報完平安繼續在家隔離,這證明過去數日與病毒的抗爭已取得階段性勝利。

這段時間好消息也不斷傳來,伴隨雷火神山醫院和方艙醫院的建成,武漢病床數量正在得到充分的釋放。

從2月10日開始,全家生活進入常態,女兒網上學習,接受遠程連線訪問,他每天早上起來給社區網格員報體溫,給家人做早餐。

“只有病了,才知道能正常地吃下一碗飯、喝下一碗湯、走出一步路,是件多麼幸福的事。”萬謙寫道。

正當他原本以為一切已恢復正常時,老天爺還是給他開了個小玩笑。

2月14日,萬謙、女兒和岳母的CT複查顯示明顯好轉,但核酸檢測還是陽性,這說明他尚未痊癒。2月17日,他接到社區通知,安排全家去指定隔離點隔離,當地政府還根據實際情況,把他和女兒安排在一起隔離。

“剛性的政策加上人性化的執行,這是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幸福時刻。”萬謙寫道。

2月16日下去,他們一家到政府指定的酒店隔離,酒店離家不遠,他和女兒住在一間屋,岳母住隔壁。

酒店隔離期間,萬謙繼續保持樂觀。

“我們體溫持續正常,CT顯示肺部痰化組織吸收明顯,這說明我們正在康復。而核酸檢測轉陰,對我們來說只是個時間問題。”萬謙稱,他堅信自己核酸正常轉陰很快會完成,預估“應該不超過一週”。

特写|武汉一家人的“自救样本”

萬謙拍攝的武漢城,他說,“我的城市病了,她太安靜了。”

幸運的“普通人”

“無數普通人的抗疫努力,就彙集成了全社會對抗病魔的效果。”萬謙說,他篤信個體對於社會的重要性。

在防疫期間,每個堅守在崗位上的普通人都令人尊敬,他們是公務員、醫生、警察、環衛工、超市營業員和快遞員……

“我們都是武漢這座城市裡成長的普通人。”萬謙說,在此次疫情當中,他們全家只是普通人中的幸運者。

雖然他強調自己只是普通人,但他承認自己家庭的獨特性,首先妻子擁有全面而深厚的醫學常識,從本科到博士後出站以後工作,學習過臨床、醫藥、檢驗各種知識與操作,包括在醫學藥學、居家消毒、乃至家庭表格化管理方面,都是家裡絕對的中心。

他則擁有一個理工男的思維模式和執行力。

“我們家的隔離措施與抗病期間的用藥及日常管理,是妻子在主持。即使她後來去住院治療,我們還是每天保持通話。我在家,其實更多地是一名執行者。”萬謙寫道,過去五年,岳母每天為他們全家做飯,讓他和妻子、女兒工作上沒有後顧之憂。

讓萬謙略感幸運的是,在全家都感染的情況,年滿80歲的岳父卻未感染。岳母儘管確診,但也沒出現明顯症狀。

“兩位老人靠自己的努力和幸運。”萬謙說,即便年幼的女兒,也是家裡抗病環節中不可缺少的一員。妻子入院治療期間,女兒被困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不能外出,不哭不鬧,乖巧堅韌。

他還感動於家族親友的支持。在武漢南湖居住的父母,每天都會和他們電話或者視頻,時刻關心他們的病情。許多親屬不但給予精神上的鼓勵,更有實際的物質幫助。比如在武漢執行封閉小區措施之前,在全家隔離情況下,妻子的姑姑和表妹冒著極大風險每隔幾天都給他們送去新鮮蔬菜水果等補給。還有許多同事、朋友,甚至素不相識網友,給予精神支持和幫助。

“對抗疾病威脅的,不是孤單的個體。家人的互相支持,是我們一家抗病能夠渡過難關的保障。而全社會互相的信賴、支持和理解,是我們戰勝病魔的關鍵。”萬謙寫道。

現在一切都正在變好。2月25日上午,萬謙到政府指定醫院又一次複查核酸,預計這兩天將會出結果,女兒、岳母和岳父在隔離點核酸檢測均呈陰性,妻子也已痊癒,根據規定繼續在醫院的非病區隔離。

“如果今天(25日)上午採取的拭子核酸檢測還是陰性,按醫學標準我就算痊癒了。”萬謙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