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曾经第一印度,如何打烂这手好牌:一个我们两千年前都不会犯的错

印度,一个神奇和开挂的国度。

现在这句话说得有些戏谑,可是在二战刚刚结束时,这是一句认真严肃,而且带着羡慕的陈述句!

可如今为什么印度GDP总要落后东边的邻居整整13年呢?

一切都要从它继承遗产开始:

大英帝国的遗产

被殖民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印度人似乎不太恨英国人呢? 那是因为大英帝国给他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1. 统一领土:印度,本来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一个国家。是大英帝国征服了,这块土地上大大小小的独立邦国,建立起了行政单位。英国人一走,这个300万平方公里的宝贝,就被印度政府照单全收了。
  2. 强大工业:在印度独立时,英国留下的工业系统,使其工业能力赢在了起跑线上,位居亚洲第一!即便在世界范围内,也能排进前七。
  3. 基础设施:英国人留下的公路铁路里程,在当年都是亚洲第一。城市军事设施,也是没少留下。
  4. 和西方类似的体系:印度今天还是英联邦国家,和西方的系统高度兼容,轻易就获得了西方国家的支持和资源。
曾经第一印度,如何打烂这手好牌:一个我们两千年前都不会犯的错

那时,卡梅伦还是首相。“特朗普”还不是首相。

加上它是非暴力解放,当年家底比起它东边的邻居,真的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骑墙策略

当年美苏争霸,印度决定做墙头草:风往哪里吹,它往哪里飘,但绝不彻底倒向一侧,自成一派。

这个策略其实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它来源于印度祖传的兵书(相当于我们的《孙子兵法》)。

想的很美,自成一派听上去也很酷。但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才是褒义词:

  • 没有竞争:大家不用抢夺什么,你尽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 如果有竞争,你必须有足够的实力,维持住你的这一派,不被别人吃掉。

国际社会上,弱肉强食,显然是有竞争的,那么亚洲第一的印度,有没有实力自成一派呢?

没有。如果西方世界战力100,苏联90,那么老实说,印度最多40。

如果不能自成一派,那又应该用什么策略呢?

三人博弈

我们换个说法:

三个枪手,战力分别是100、90和40。现在让他们开打,谁活到最后的可能性最大?

数学推演和电脑模拟表明: 那个40的弱鸡,最后存活的机会超过50%,比另外两个加起来还多。

这是因为,他对于另外两方,是威胁较小的那个目标,轮不到他首先挨枪。

换而言之,只要他还是三人中最弱的,那么他就可以为所欲为。

如果你是那个弱者,应该怎么办?

  • 首先,要抱一个大腿,争取资源,发展自身。
  • 同时,要保住“威胁相对较小”这个地位,争取时间,发展自身。

那么答案就呼之欲出了:要和90结盟,抱他大腿,问他要援助。

这样,你俩加起来 90+40 = 130,对方100。实力差距30,胜负悬念多一点,僵持时间长一点。

相应地,你发展的时间就长一些,从90那里捞到的好处也多一些。比如说结束对抗,你已经从40变成75了。另外两个,不管剩下的是谁,想要对你动手,都要好好掂量掂量。

如果你投靠100呢?那样的话你们俩加起来100+40=140,实力高出对面50。胜负悬念少一些,僵持时间也短。

那90倒了,你才发展到不及格。对面剩下的100,轻易就把你料理了。

比投靠100更蠢的是:自以为可以独当一面,谁都不靠。你的弱小,此时是你唯一的资源,不加以利用,是多么奢侈的浪费

可惜,想坐得渔翁之利的印度,错误估计了自己的能力,结果一下子就选了最蠢的路子。

邻居不同的选择

当然真实的世界很复杂,不只有三个玩家。而且力量的对比是一个动态过程,随时变化。上面的也只是理论推导。

那到底有没有,抱大腿的成功例子呢?

有的!而且这个例子的主人公小花,我们其实还很熟悉

也不奇怪,最晚1800年前,小花的祖宗就搞明白这点事儿了,还流传下一本书:《三国演义》。

曾经第一印度,如何打烂这手好牌:一个我们两千年前都不会犯的错

小华到底做了什么,怎么考虑的,我这里不方便细讲,但是小华的原则是清楚的:

韬光养晦扮猪,坚决不做老二。

成效如何,大家都看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