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何明朝大臣對“錦衣衛指揮使”聞風喪膽?背後原因令人心驚

昨晚重溫了一遍《繡春刀》,想起之前寫過很多篇錦衣衛的稿子,雖然《繡春刀》對錦衣衛的服飾與武器,進行了藝術上的加工,但相當大一部分的劇情,還是遵照歷史進行演繹。

不過在看的過程中,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很多寫錦衣衛的文章裡,都在寫明朝大臣們與錦衣衛的相愛相殺,再就是錦衣衛的起源和發展,但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監察與諜報組織,卻鮮有人去描寫錦衣衛這一機構中的核心人物:

錦衣衛指揮使

為何明朝大臣對“錦衣衛指揮使”聞風喪膽?背後原因令人心驚

說的直接點,就是由皇帝親自任命的錦衣衛最高指揮官

而負責保衛皇帝,以及掌管儀仗護駕的錦衣衛,註定了其最高指揮官的地位極其特殊, 於此皇帝要想任命一個人為錦衣衛指揮使,需要考慮的因素也更為複雜,畢竟是長期侍奉左右,且手握權柄的近臣,不像其他朝中眾臣,需要上朝才能覲見。

換言之,如果錦衣衛指揮使想謀逆,想搞個大新聞,比其他任何人的機會都要多,成功的幾率也要大,所以皇帝在選擇由誰來擔任錦衣衛指揮使的問題上,就要慎之又慎。

總結來說,一般是從三種人員中選擇:

一是曾隨皇帝征戰的部下,如在皇帝打江山時,便陪同皇帝身邊的將領,幾度出生入死,已經證明了自身堅定不移的忠誠。如朱元璋執政之初,擔任第一任錦衣衛指揮使的毛驤(xiāng),曾是親軍指揮,隨朱元璋征戰多年,為朱元璋平定中原立下汗馬之功,後來朱元璋成立錦衣衛,便將其提升為錦衣衛最高長官,此人更是製造了明初第一大案:

胡惟庸案。

《明史·卷一百三十五》:子驤,管軍千戶,積功擢親軍指揮僉(qiān)事。從定中原,進指揮使。滕州段士雄反,驤討平之。捕倭浙東,斬獲多,擢都督僉事,見親任,嘗掌錦衣衛事,典詔獄。後坐胡惟庸黨死。

為何明朝大臣對“錦衣衛指揮使”聞風喪膽?背後原因令人心驚

影視劇照

二是太平時期,日夜侍衛皇帝左右,因長期的相處而深得皇帝信任,由此升遷為錦衣衛指揮使,如永樂年間由禁軍虎賁左衛,升遷為錦衣衛指揮使的顏津,便是長達數年保護燕王朱棣,因此朱棣坐上皇位沒多久,也就是永樂元年的三月,對麾下功臣論功行賞,便將顏津任命為錦衣衛指揮使。

《明太宗實錄·卷十八》:上諭兵部臣曰:“從朕平內難將士已論功升賞,朕念平九門者,其功最先且難,可再升一級,功小不在升例者,亦升一級……顏津為錦衣衛指揮使。”

為何明朝大臣對“錦衣衛指揮使”聞風喪膽?背後原因令人心驚

影視劇照

三則是皇親國戚,這一類,因與皇帝本人有血緣上的關係,所以有一定的信任基礎,而皇親國戚一般在宮中也要身兼職務,因此也出現過由皇親國戚擔任錦衣衛指揮使的情況,如成化年間的萬通,便以“皇貴妃內弟”,也就是皇帝小舅子的身份,被任命為錦衣衛指揮使。

而且有意思的是,成化年間這一次對錦衣衛的高層調整,所任命的“高管”,幾乎全是貴妃的兄弟。

這一類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指揮使的職務,可以世襲,比如文獻裡提到的萬通,在他百年之後,他的子孫可以接替他,繼續擔任錦衣衛指揮使,也就是所謂的“子襲父職”,這種情況縱觀歷朝歷代,都屢見不鮮。

《明憲宗·實錄》:成化十二年十一月,甲申,太監黃賜傳奉聖旨,升錦衣衛正千戶萬通,為指揮僉事。副千戶萬達,軍人邵宗,王敏為正千戶,俱世襲通達,皇貴妃之弟,宗宸妃之弟,敏順妃之弟也。

如上,就是任命錦衣衛指揮使的三種選擇,一般情況下,是以第二種居多,因為除了明太祖朱元璋與朱棣曾戎馬多年外,其他但凡設立過錦衣衛的皇帝,對外征戰的時間都不如這兩位皇帝長,因此也就沒有像毛驤這一類從徵多年,共同出生入死多次的死忠將領。

為何明朝大臣對“錦衣衛指揮使”聞風喪膽?背後原因令人心驚

明成祖·朱棣

當然還有一種十分特殊的情況,那就是也出現過錦衣衛指揮使,同時由多人擔任。

如明宣宗朱瞻基執政時期,曾一次性任命“七人”為錦衣衛指揮使,共掌錦衣衛大權。

《明宣宗實錄·卷三十二》:郭志,祁英,李玉,王敬,韓僖,李道,郭義錦衣衛指揮使……上曰昪朕舅氏馬亮輩,多效勞勤,錦衣衛官,朝夕侍衛左右,俱與之勿拘例。

而這一次任命的原因,是這幾人原本都是錦衣衛,長年忠心耿耿侍奉明宣宗,深得明宣宗寵信,後來想要論功封賞,結果發現功勞品級都差不多,明宣宗就乾脆首開歷史先河,直接把這七個人,全都任命為錦衣衛指揮使。

為何明朝大臣對“錦衣衛指揮使”聞風喪膽?背後原因令人心驚

明宣宗·朱瞻基

既然我們捋清楚了錦衣衛指揮使的任命背景,那麼問題來了,身為錦衣衛最高指揮長官的錦衣衛指揮使,在明朝相關律法中,究竟是屬於文職,還是屬於武職呢?

這一點非常關鍵,因為前者一般而言,不掌兵,而主要由後者統領大軍。

當然這是從律法層面來說,畢竟古代也有很多文官帶兵打仗的例子,但是在明朝律法當中,有明文規定,凡是“衛指揮使”一類的正三品官員,皆屬於文職。

《明會典》:文官品級:正三品:太子賓客、左右侍郎……都指揮僉事、衛指揮使。

而隨著明朝的不斷髮展,錦衣衛指揮使所負責的事務,也一變再變,最初是專門負責皇帝的出行儀仗,即眾所周知的“儀鸞司”,掌滷薄,也就是儀仗隊,所以此時的錦衣衛指揮使權力有限,所負責的事務也僅限與皇帝出行有關的事務。

為何明朝大臣對“錦衣衛指揮使”聞風喪膽?背後原因令人心驚

《出警入蹕圖》(蹕bì)

但是在洪武年間,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對錦衣衛整個機構進行了改組,錦衣衛作為皇帝親軍,直接繞過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賦予其司法職能,由此成為了一個監察機構,幾乎是一夜之間,錦衣衛指揮使的權力呈倍數擴大,從此多了兩項職責:

一是緝捕,二是刑獄。

主要針對監察對象,都是朝中官員,自此以後,錦衣衛由原本的“儀仗隊”,成為了皇權特許的特別行動部隊,在這一過程中,錦衣衛指揮使也成了僅次於皇帝之外的“第二人”,這句話可能說的太過誇張,但聯想到洪武年間無數的冤假錯案,幾乎都是由錦衣衛釀造,在一眾冤死的大臣眼中,恐怕錦衣衛指揮使比皇帝本人帶來的恐懼更甚,而掌握無數人的秘密,這才是錦衣衛指揮使最令人忌憚之處。

尤其是被錦衣衛指揮使下令緝拿的朝廷重臣,在被帶到詔獄以後,幾乎沒有不被屈打成招的,而掌管詔獄,也是錦衣衛指揮使權力進一步擴大的標誌,同時也是錦衣衛整個機構,由“儀仗隊”向特殊的司法機關轉變的開始。

為何明朝大臣對“錦衣衛指揮使”聞風喪膽?背後原因令人心驚

影視劇照

此等恐怖的氛圍,一直從洪武十五年,即朱元璋宣佈改置錦衣衛開始,直到洪武二十年,整整五年內,朱元璋認為自己所設立的錦衣衛,已完成對於穩定皇權以及維持明初社會秩序的歷史作用已近完成,且收穫了重要的政治成果,因此便宣佈自此以後,錦衣衛不再兼負司法職能,朝廷內外的司法刑獄及相關事務,不再需要錦衣衛指揮使經手,從此以後,一切與司法有關的事務,全部交由“三法司”處理。

這才宣告錦衣衛暫時退出了歷史舞臺。

然而,錦衣衛指揮使的作用,或者說餘威,卻依舊存在,且在整個朝堂中存在著不小的影響。

畢竟五年間經由錦衣衛製造的冤假錯案不計其數,上到朝中文武群臣,下到黎民百姓,輕則身敗名裂,重則滿門抄斬,尤其是錦衣衛指揮使手中掌握了朝臣的大小秘密,比如歷史上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朝臣夫妻之間,床榻之上,都有人竊聽這類現在看來十分誇張的行為,但這種掌握無數人秘密,其實比殘忍的殺伐要更加令人驚悚。

因此雖然錦衣衛不再具備司法職能,但餘威尚存,比如洪武二十九年,明朝施行司法改制,規定錦衣衛可以和刑部,大理寺聯合審判罪犯,這時的錦衣衛雖然不比往日權柄滔天,但他們比其他司法機構,都更精通一項本事:

審問

《明史·卷九十四·卷第七十·刑法二》:洪武二十六年以前,刑部令主事廳會御史、五軍斷事司、大理寺、五城兵馬指揮使官,打斷罪囚。二十九年,並差錦衣衛官。

(譯文:洪武二十六年以前,刑部命令主事廳會同御史、五軍斷事司、大理寺和五城兵馬指揮使官,判決罪囚。洪武二十九年開始,又派錦衣衛官員參與審判。)

為何明朝大臣對“錦衣衛指揮使”聞風喪膽?背後原因令人心驚

影視劇照

由此以後,錦衣衛始終以“微弱”的影響力,存在於大明朝堂之中,雖然表面上的確是不復往日威嚴,但實際上還是在明朝的司法系統中發揮著一定作用。

直到朱棣上臺,由於其特殊的上位身份與背景,錦衣衛被重新啟用,恢復了所有權力,再次被賦予了司法監察的職能,而錦衣衛指揮使的權力,迎來了自洪武年間以後的第二次巔峰。

從此,“自疑人人異心”的朱棣,十分信任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在紀綱統領錦衣衛期間,一朵無比厚重的陰雲,再次籠罩大明朝堂,久久不曾散去。。。

——————


為何明朝大臣對“錦衣衛指揮使”聞風喪膽?背後原因令人心驚

——————

參考文獻:

《明史·卷一百三十五》:子驤,管軍千戶,積功擢親軍指揮僉(qiān)事。從定中原,進指揮使。滕州段士雄反,驤討平之。捕倭浙東,斬獲多,擢都督僉事,見親任,嘗掌錦衣衛事,典詔獄。後坐胡惟庸黨死。

《明太宗實錄·卷十八》:上諭兵部臣曰:“從朕平內難將士已論功升賞,朕念平九門者,其功最先且難,可再升一級,功小不在升例者,亦升一級……顏津為錦衣衛指揮使。”

《明憲宗·實錄》:成化十二年十一月,甲申,太監黃賜傳奉聖旨,升錦衣衛正千戶萬通,為指揮僉事。副千戶萬達,軍人邵宗,王敏為正千戶,俱世襲通達,皇貴妃之弟,宗宸妃之弟,敏順妃之弟也。

《明宣宗實錄·卷三十二》:郭志,祁英,李玉,王敬,韓僖,李道,郭義錦衣衛指揮使……上曰昪朕舅氏馬亮輩,多效勞勤,錦衣衛官,朝夕侍衛左右,俱與之勿拘例。

《明會典》:文官品級:正三品:太子賓客、左右侍郎……都指揮僉事、衛指揮使。

《明史·卷九十四·卷第七十·刑法二》:洪武二十六年以前,刑部令主事廳會御史、五軍斷事司、大理寺、五城兵馬指揮使官,打斷罪囚。二十九年,並差錦衣衛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