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美國M1卡賓槍與M2卡賓槍的結構特點

1936年美國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開始服役,該槍發射的是斯普林菲爾德0.30-06步槍彈(7.62×63mm步槍彈),全長1100毫米,總重量為4.37千克, 在二戰前和戰爭初期的野戰演習中,士兵認為M1加蘭德不但笨重而且過長,對於大多數的支援部隊包括炮兵、巴祖卡反戰車兵、迫擊炮兵等兵種攜帶和操作帶來不便,並且衝鋒錢又存在射程和殺傷力不足的缺陷,因此急需一種新型緊湊的步兵武器來裝備支援部隊。

美國M1卡賓槍與M2卡賓槍的結構特點

上圖M1加蘭德,下圖M1卡賓槍


當時溫徹斯特公司負責新步槍設計工作的是著名槍械設計師約翰·布朗寧的兄弟喬納森·埃德·布朗寧,他研製了一款新步槍M2步槍,但仍然使用.30-06溫徹斯特步槍彈作為發射彈藥,不幸的是埃德·布朗寧(Ed Browning)於1939年5月病逝。1939年底,溫徹斯特公司又聘請了大衛·馬歇爾·“卡賓”·威廉姆斯(David Marshall“ Carbine” Williams),負責埃德·布朗寧未完成的M2步槍設計任務,威廉姆斯也是一位槍械師,早期曾利用廢棄鋼材實驗過短衝程活塞導氣的槍機循環原理。

1940年,威廉姆斯將他的短衝程活塞導氣式原理整合到現有M2步槍的設計中。同年由海軍陸戰隊進行測試,測試結果發現了M2步槍的設計缺陷:①由於埃德·布朗寧早期使用的是偏移式閉鎖,也就是槍機框是通過斜面帶動槍機復進,因此他們之間存在楔緊現象,而且槍機和機匣之間摩擦力較大,這樣會消耗機匣內部循環所需要的能量,在惡劣的環境中機匣內部進入細沙等汙染物,進一步增大摩擦力,對可靠性的影響更加嚴重。②一旦機匣內部進入細沙等汙染物還會影響閉鎖間隙,造成閉鎖不到位或者抽殼困難等現象。因此M2步槍最終並沒有通過軍方的測試。隨後威廉姆斯又對M2步槍進行了重新設計,採用了加蘭德步槍的旋轉式槍機的結構和操作杆,導氣方式不變,仍使用早前的短行程活塞導氣的方式。

同一年美國陸軍對新步槍提出要求

由於新槍大多用於支援兵種,因此美國軍方又對新槍提出幾點要求:

①新槍必須是一種緊湊,輕便的防禦性武器,要比手槍的射程遠,準確性和火力更高,而重量必須小於湯普森衝鋒槍或M1加蘭德步槍的一半。

②新步槍要具備全自動與半自動相切換的模式,有效射程在300碼(274米)左右。

③要專門為傘兵設計一種可摺疊槍托的型號,有利於士兵攜帶。

直到1940年6月15日,美國國防部長正式批准了輕型步槍的研製工作,同年11月,美國陸軍委託溫徹斯特公司研製威力介於步槍彈和手槍彈之間的新型槍彈以及配套的步槍。參與競爭的還包括溫徹斯特公司、柯爾特公司、史密斯-韋森公司等在內的11家公司。

M1卡賓槍和.30卡賓槍彈成功研製

1940年8月威廉姆斯在0.32英寸溫徹斯特半自動彈藥的基礎上研發了.30卡賓槍彈,他是把0.32英寸溫徹斯特半自動彈藥的165格令(11g)彈頭改成110格令(7g)圓頭彈,同時彈頭初速也由424m/s提高到607m/s,其口徑改為7.62毫米,也被稱為7.62×33毫米卡賓槍彈,動能為1,311 J,比手槍彈的動能高而比步槍彈動能低(其數值是介乎兩者之間),該彈的優點就是後坐力低。缺點就是動能和穿透力比較低,甚至低於德國的7.92×33毫米短彈。

1940年9月大衛·馬紹爾·威廉斯(David Marshall Williams,1900~1975)又在M2步槍的基礎上研製出了以.30卡賓槍彈為彈藥的新步槍,當時美國正處於二戰期間,為了提高槍支生產效率而放棄了全自動射擊的方式,而改成了半自動射擊的方式,1940年9月30日,新步槍得到美國選撥委員會的認可,並於1941年10月正式定型,命名為“.30英寸口徑的M1卡賓槍”。

美國M1卡賓槍與M2卡賓槍的結構特點

M1卡賓槍


.30英寸口徑的M1卡賓槍的結構特點

M1卡賓槍是美國在二戰及韓戰的制式輕型半自動卡賓槍,有多種衍生型,該槍是是二戰中美國使用最廣泛的武器之一。其重量只有2.36公斤(空槍),長度為904毫米,無論長度還是重量都低於M1加蘭德步槍。

㈠.30英寸卡賓槍彈

M1卡賓槍使用的是.30英寸口徑的卡賓槍彈,由於該彈藥的發射藥和彈頭重量都要大於.45ACP手槍彈,因此該彈藥和M1卡賓槍相結合的殺傷力要大於發射.45ACP彈藥的衝鋒槍,但是威力和射程又不如蘇聯的M43彈、英國.280英寸步槍彈等真正的中間威力步槍彈,主要原因是該彈藥使用的是圓頭彈、初速低,圓頭彈在超音速狀態下又會受到激波的影響,從而消耗彈頭動能,降低其殺傷力以及減少射擊距離。

美國M1卡賓槍與M2卡賓槍的結構特點

.30英寸卡賓槍彈


㈡短行程活塞導氣式、槍機旋轉式閉鎖

  • M1卡賓槍的導氣方式並沒有沿用加蘭德步槍的長行程活塞導氣式,而是威廉斯所發明的短行程活塞導氣式,主要因為長行程活塞導氣式是活塞和槍機框是一起後座的,這樣運動質量大,射擊時槍口會出現上跳的現象,而且原本M1卡賓槍就比衝鋒槍質量小,在射擊時本來就存在一定的槍口上跳,如果使用長行程活塞導氣式則更為嚴重,影響射擊精度,而短行程活塞導氣式則是槍機框在慣性的方式下後退的,因此運動質量小,有利於減少槍口上跳,提高射擊精度,另外使用旋轉式閉鎖方式也增強了槍機與槍管節套之間的閉鎖強度。

㈢瞄具

M1卡賓槍原本使用的是前後翻轉式覘孔照門,照門設有150碼(137.16米)和300碼(274.32米)兩個檔位,但是這種照門檔位之間距離大瞄準精度低,因此1944年又改成滑動坡道式可調照門,照門可以根據距離遠近進行前後滑動,有四個檔位分別是100,200,250和300碼。另外可以使用右邊的螺母調節風偏,雖然M1卡賓槍的最大有效射程為300碼(270米)。然而,子彈經過200碼(180米)以上的距離時存能相對較小。彈道出現波動,因此,M1卡賓槍的射擊有效範圍實際只有200碼。

美國M1卡賓槍與M2卡賓槍的結構特點

M1卡賓槍照門


M1卡賓槍前端是一個刀片裝斜三角的立式準星,準星兩邊設計有護翼,護翼中心則進行了減料處理。

美國M1卡賓槍與M2卡賓槍的結構特點

M1卡賓槍準星


在戰爭中,面對德軍廣泛採用的全自動武器,諸如StG44突擊步槍時,M1卡賓槍明顯存在火力不足的現象,因此美軍於1944年10月又研發了M2卡賓槍。

M1卡賓槍的基礎上衍生出了M2卡賓槍

①為增加火力壓制,衍生出了M2卡賓槍,該槍由M1卡賓槍的半自動射擊變成了全自動射擊模式,他們的機匣基本相同,只不過M2卡賓槍增加了一組全自動轉換套件,並且為提高生產效率,大量的M1卡賓槍都可以通過安裝全自動套件轉化成全自動射擊,轉換後把機匣頂部的M1銘文也改成了M2。

另外射擊模式切換方法則通過機匣上方的凸起小杆,向前方扳動小杆是全自動射擊模式,向後方扳動小杆是半自動射擊模式,M2卡賓槍在全自動模式下射速可以達到850至900發/分鐘,從而大大提高了射速,不過該槍由於沒有設計手槍握把,槍支重心靠後,因此比有握把的突擊步槍更難控制,槍口上跳嚴重,影響射擊精度。

美國M1卡賓槍與M2卡賓槍的結構特點

全自動與半自動切換杆


②M1卡賓槍使用的是15發直彈匣,彈匣容量低,M2卡賓槍則改成了30發容量的月牙型彈匣,彈匣容量提高的同時重量也大大增加,因此M2卡賓槍強化了彈匣的卡榫,並且在邊緣的部位增加了托架,使彈匣更加牢固。

美國M1卡賓槍與M2卡賓槍的結構特點

15發容量的直彈匣與30發容量的月牙型彈匣


③M1卡賓槍沒有設計刺刀座,為提高近戰的搏鬥能力,M2增加了刺刀座,並且可以配備M4刺刀,M4刺刀採用了相對較狹窄的6.75英寸刺刀式矛尖型刀身,並設計了鋒利的3.5英寸副刀鋒。刀身由碳鋼所製成,刀具功能單一,不能進行劈砍功能。

美國M1卡賓槍與M2卡賓槍的結構特點

M2卡賓槍


M1不但衍生出了M2卡賓槍,還衍生出M1A1和M3卡賓槍

M1卡賓槍除增加全自動轉換套件演變為M2全自動卡賓槍外,還衍生了M1A1卡賓槍和M3卡賓槍兩種型號。

㈠M1A1卡賓槍

M1A1卡賓槍是M1卡賓槍的摺疊槍托版本,使用了金屬材料的骨架式槍托,可以向左摺疊,供空降兵使用,1942年定型,共製造約150000把。

美國M1卡賓槍與M2卡賓槍的結構特點

M1A1卡賓槍


㈡M3卡賓槍

①安裝了主動紅外夜視瞄準鏡,瞄準系統上方有一個紅外探測燈,探測燈發出的紅外光照射目標後,並將目標的反射圖像轉化為可見光圖像呈現在瞄準鏡上,優點就是不受光線的限制,即使四周沒有光線也可以正常使用,而且價格便宜。缺點:要使用蓄電池供電,士兵需要攜帶蓄電池,佔用了單兵可攜帶總重,而且紅外探測燈照射距離也有限,使用時又容易暴露目標。

②安裝喇叭形槍口消焰器,讓未燃燒殆盡的火藥顆粒和出膛後與空氣混合產生火焰都能在喇叭狀消焰器內部完成。從而減少暴露目標的危險,並且避免了燃燒的槍口焰影響射手鎖定目標。

美國M1卡賓槍與M2卡賓槍的結構特點

M3卡賓槍


總而言之,M2卡賓槍的射程精度以及穿透性均強於當時的衝鋒槍,例如湯普森與M3等使用手槍彈的衝鋒槍。因此,在二戰之後,美軍多數士兵使用M2卡賓槍代替衝鋒槍,一直到M16步槍的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