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明朝亡國之君明思宗朱由檢,以死殉國背後的祕密?

回顧歷史,品味經典,感謝支持青年講歷史。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農民起義軍李自成率大軍攻入北京,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殺掉妻子兒女後,逃亡到了煤山,自縊而死。至此統治了中國長達276年的大明王朝,消失在了戰火之中。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不僅沒能阻止明王朝的衰敗,反而加速了朱明政權的瓦解速度。

對於崇禎皇帝來說,有很多次機會可以彌補挽救,但是現實並不隨人願。在李自成大軍直逼京城的情況下,崇禎皇帝完全可以選擇遷都南京,以求自保。但是崇禎皇帝卻選擇了以死殉國,其實這都是假象。那麼崇禎皇帝堅決不南遷的背後存在著哪些不為人知的事情?如果崇禎皇帝南遷又有哪些有利之處?

明朝亡國之君明思宗朱由檢,以死殉國背後的秘密?

崇禎劇照


一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

如果把明朝的滅亡全部推給亡國之君朱由檢,顯然不太公平,因為崇禎皇帝接手時,明朝就已經是搖搖欲墜了。朝廷內部黨爭不休,民間又有災害不斷,關外後金政權迅速崛起,可謂是內憂外患。自崇禎元年開始,中國的北方就已經開始接連不斷出現自然災害,對此朱由檢還曾下過罪己詔,但都無濟於事。明朝末年之所以會接連不斷的出現自然災害,主要是正在處於小冰河時期。

《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禎朝以來,陝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離失所。


明朝亡國之君明思宗朱由檢,以死殉國背後的秘密?

李自成畫像

因為接連不斷的自然災害,導致百姓流離失所,這才了引發了多地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其中李自成的一支農民起義軍脫穎而出,從陝西開始,席捲了整個北方地區。馬上就要兵臨城下了,而此時的崇禎皇帝手下已經無兵可調。

唯一一支可以抵禦李自成大軍的軍隊就是吳三桂父子手中關寧鐵騎。這支部隊主要任務是鎮守山海關,如果撤走就相當於放棄了北邊。不過都城與北方土地比起來,先保住首都才是最要緊的。但是這支隊伍想要調動,吳三桂開出了一百萬兩軍餉。縱使崇禎皇帝東拼西湊,還是湊不齊一百萬軍餉,結果只能放棄調動關寧鐵騎的想法。

明朝亡國之君明思宗朱由檢,以死殉國背後的秘密?

吳三桂劇照


二南遷的無奈

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湊不出來軍餉,也不能坐著等死吧。這個時候明王朝還沒有到達非滅亡不可的時候,還有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馬上遷都南京。首先李自成大軍主力主要分佈在山西,陝西地區,河南,山東地區幾乎沒有,所以崇禎皇帝完全可以撤離北京,逃往南京。我們都知道明朝實行的是兩京制。

凡是北京有的政府機構,南京一應俱全。雖說明朝北方的主力部隊被打的所剩無幾了,但是南方還有一百萬正規軍。所以說崇禎皇帝一到南京,利用好現有條件,完全可以形成南北對峙,說不定還能捲土重來。最起碼不會馬上亡國,那為什麼崇禎皇帝沒有南遷呢?我們看似大明朝的皇帝是天子守城門,君王死社稷,其實都是假象。

明朝亡國之君明思宗朱由檢,以死殉國背後的秘密?

崇禎皇帝朱由檢

崇禎皇帝不是不想南遷,而是有人不讓走。崇禎皇帝曾經下令天津巡撫安排了三百艘大船,停在了大沽口隨時待命。還秘密派手下調查一路上兵馬錢糧的準備情況。但是這一切的準備都沒用到,為什麼走不了呢?因為即使是皇帝,他的權力也不是絕對的,只要內閣不同意,六部大臣不建議的事,即使皇帝說了也沒用。

首先遷都一事,如果從皇帝口中說出來,一不符合祖制,二名聲不好。所以崇禎皇帝就找了一個託,內閣首輔陳演,希望從他的嘴裡說出遷都一事,通過大臣商議,走程序,皇帝一同意。這件事就算是成了,但是崇禎皇帝萬萬沒想到,第二天陳演變卦了,他反對遷都。氣的崇禎皇帝直接挑明,但是滿朝文武還是無人應答,就連隨聲附和的馬屁精,都沒有一個。所以南遷之事也就此擱置了,最終李自成打進北京城,崇禎皇帝上吊自殺。

明朝亡國之君明思宗朱由檢,以死殉國背後的秘密?

明思宗朱由檢


三慷慨赴死,不失帝王之儀

在《明史》的遺詔中有這樣一句話: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在這段話中充滿了崇禎皇帝的無奈,雖然被逼而死,但卻並非苟且之徒。身為大明的皇帝,雖身死,但精神永存。

其實明朝無論南遷與否都改變不了走向滅亡的命運,但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卻是在面對國家生死危亡之際。朝中大臣的反應並不是一致對外,共度患難,而是麻木不仁,眼睜睜地看著李自成大軍打進北京城。其實這些大臣們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這都與崇禎皇帝自身的性格有關。

明朝亡國之君明思宗朱由檢,以死殉國背後的秘密?

影視形象

雖然說崇禎皇帝即位後勤於政事,克勤克儉,但是生性多疑的性格,卻使得他喪失了很多忠臣良將,與朝中大臣的忠君之心。面對這樣的君主,文武百官除了選擇沉默不語,別無選擇。皇帝做到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這種地步,可想而知,那種心情,早已經不是無奈兩個字就可以形容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