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什麼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糧草?

威史


吃飽肚子才有力氣啊,你讓博爾特餓著肚子上場,贏我們估計沒問題,但是贏同級別的運動員就夠嗆了。

打仗也是,行軍、拿兵器交戰,都是力氣活,尤其是行軍。古代可是全靠士兵倆腳走啊。非交戰期間的行軍,哪怕騎兵也是倆腳走。

另外糧草能穩定軍心。後秦運輸最能體現某方勢力的綜合實力!官渡之戰,曹操為點糧草愁得不行,袁紹的糧草被曹操燒一次,接著又運來一批,這是實力的象徵。

前線正打著仗,後方突然停止糧草,士兵就會亂想:臥槽,大後方是不是被攻破了,我們是不是被包圍了,是不是要死了?

這影響的就是所謂的士氣。

古代士兵沒多少忠誠度,逃兵問題貫穿整個封建史,有糧有餉還有人逃跑呢,更別說沒飯吃了,一方缺糧,甚至沒打仗呢,士兵都跑光了。

糧草糧草,除了糧食還有草,這裡指的是草料,也就是戰馬、牲畜的飼料。士卒一頓兩頓不吃,還能靠意志力硬撐,馬可不管你,吃不飽真的不幹活啊。

魏晉之後,騎兵可謂是戰場上的決定性力量,不考慮其他因素,誰的騎兵多,誰贏的概率就大。

牲畜拉車,一些裝備、器械等東西都是靠牲畜拉,牲畜不幹活,總不能讓士兵揹著吧,萬一敵人來了可死定了。

糧草充足的一方不一定能贏,缺糧一定贏不了。打仗都是為了贏,誰想著輸呢,所以一定會把糧草準備的妥妥的,一旦缺糧就該撤軍了,否則鐵定大敗。


臥牛說歷史


人是鐵,飯是鋼。這吃飯對人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在古代,行軍打戰,最要緊的也是這個糧草。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這可並不是一句空話。一場戰爭,糧草的供應往往能左右著戰爭的局勢。打戰怕缺糧草,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能看出來。

打戰是重勞力勞動

我們都知道現代士兵的單兵裝備是非常多的,而數量多就代表著重量大。通常單兵負重都達到百十斤往上,而在古代,士兵的武器輜重也是不少,並且在缺乏交通工具的情況下,行軍打戰基本都是靠兩條腿來完成,這樣的條件下,對體力的消耗是十分強大的。而體力消耗了自然是需要得到補充的,這時候就得吃飯。士兵只有吃飽了飯才有精神,才有動力,才不至於貽誤戰機。

另外,就是古代兩軍交戰都是冷兵器,肢體衝撞。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著哪邊的士兵體力更好,哪邊的勝率就會大一點。所以,這一旦糧草缺了,士兵吃不飽,在戰場上就會陷入被動。

軍心不穩

古代打戰動不動就是幾萬幾十萬的人員,而這些人員出門在外,保家衛國。一般一場戰爭就得忍受著長時間的背井離鄉的苦楚。而打戰最重要的就是軍心的穩定,如果人心不穩的話,這幾十萬人不同上令,軍隊自然就亂套了,等會沒打戰就輸了。而穩定軍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糧草。所謂民以食為天,吃喝拉撒,這吃也是排在第一位。只有讓士兵吃飽飯了,士兵才能安下心來打戰。

總結

古代打戰最要緊的就是糧草的供應,若糧草供應不上,士兵餓著肚子,等會戰還沒開始打,自己的軍隊就先亂了。又怎麼可能會打贏戰爭呢。所以,這糧草的充足供應是打贏戰爭的第一步。自然,所有將領最怕的就是糧草短缺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是再厲害的將領,也帶不動沒有吃飽飯的軍隊。


浪裡白條不再白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並非指糧草先運過去,而是指糧草要先準備好,然後隨軍運送。

一、糧草是什麼及糧草的重要性

古代糧草並非僅為今天我們吃的糧食。

糧草一詞出自《宋史·食貨志三》,其中寫道:“即今所在糧草盡乏,漕臣計無所出,文移指空而已。”

這裡的糧草指的是士兵食用的糧和喂牲口的草料。

古代的軍糧一般以慄米(也叫小米)為主,製作幹餅、鍋盔、肉乾等隨身攜帶,同時大部分隨軍運輸。

在《宋史》中記載“倉贍軍粟陳腐不可”,清代《皇朝經世文續編》中記載“古之餉軍以粟”。

而草料一般是用來喂戰馬以及運送輜重的牲口等。

可見糧草是打仗的必需品,否則根本就沒法打。

二、打仗缺少糧草會有什麼影響

古代打仗都會想方設法斷對方的糧道,也就是讓對方打不下去。

官渡之戰初期,袁紹強,曹操弱,但是自從曹操一把火燒了袁紹放在烏巢的糧草,袁紹就不行了。可見,缺少糧草會影響戰局,甚至是團滅。

士兵跟隨打仗無非是為了填飽肚子,既然肚子都填不飽,士氣就低下,軍心就不穩,勢必會影響戰局。

劉備死後,諸葛亮五次北伐,效果一直不理想,其中一大半與缺少糧草有關,因為北伐走的基本是山路,後勤補給跟不上。

所以打仗缺了糧草基本意味著失敗了,當然害怕。


歲在甲子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孫子兵法的精髓之一,放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

古代打仗靠的就是人,而是個人就得食人間煙火,不可能空腹運動。

古代沒有什麼壓縮乾糧,什麼速食食品,有的只是柴米油鹽,吃的時候現開火開灶。

所以糧草在古代打仗的時候,是最重要的後勤保障。

三國時期,曹操和袁紹相遇官渡,展開決戰。袁紹當時是諸位諸侯中實際最強的,坐擁青幽二州,良田千頃,挾數十萬之眾。

曹操能有袁紹一半的兵力就不錯了。為此前期,曹操的戰局很不利。

袁紹手下首席謀臣之一許攸建議袁紹派奇兵突襲許昌,斷其後路。然後包圍曹操,不必費一兵一卒,就能把曹操餓的自動投降。

許攸的建議就是為了斷掉曹操的糧草,讓其軍心大亂,不戰自敗。

結果呢,袁紹剛愎自用,認為我百萬之眾,何需如此費勁,直接幹就完了。許攸氣急,豎子不能與謀,於是連夜轉投曹操旗下。

既然是投靠人家,這投名狀是不能不帶的,於是許攸向曹操供出了袁紹的糧草所在地。

曹操立馬聲東擊西,派重兵把袁紹的糧草燒個精光。並且在半路埋伏,把前來支援的袁軍一舉消滅。為中國歷史留下了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可見,糧草在古代那就是軍隊的命侯,誰捏住了這個穴道,誰就能敗敵致勝。

同樣還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火速攻下魏軍兩座城池後,開始修整,等待魏軍大軍的來襲。

排兵佈陣後,就差最重要的一環,需要細細考量人選,那就是街亭。

街亭是蜀地通往中原的糧道,而且是唯一糧道,堪稱咽喉要道。

諸葛亮正在思索派誰去能守住這個重要關卡呢?這時候,馬謖毛遂自薦,但諸葛亮想起先帝對馬謖的決斷,遲遲下不了決定。

最後拗不過馬謖死皮賴臉的主動請戰,就派給了他,走前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守住,它是我們的糧草保障,是我們的命。

結果我們大家都知道,馬謖大意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同樣在北伐時期,司馬懿打不過諸葛亮,所以就堅守不戰,想要耗盡諸葛亮的糧草,令其頂不住後,自己退兵。

諸葛亮何嘗不愁,司馬懿此舉算是拿住了他,再不出兵決戰,這空耗路費和人力,一點成果也沒有。

諸葛亮苦思冥想,還是得在糧草上做文章。所以用木牛流馬來搬運糧食,故意讓司馬懿看見,引誘司馬懿出來。

司馬懿初期嚐到了甜頭,後來抓到一個蜀軍俘虜,俘虜供出諸葛亮的糧草都安置在五丈原內。

司馬懿心動,趕忙帶著兒子和眾位大將到五丈原燒蜀軍糧草。結果被諸葛亮來了個甕中捉鱉,要不是天公不作美,諸葛亮的幾萬擔糧草燒的就是太值了。

從以上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打仗除了在排兵佈陣、出謀劃策上相互鬥爭外。糧草是所有人都會關注的重點。

私吞軍餉,剋扣糧草,在古代那都是要軍法從事,直接砍頭的。可見,糧草在古代行軍打仗中的重要程度。

民以食為天,軍隊更是。人類發展了幾千年的時間,什麼都可能變化,但是吃飯這件事是亙古不變的話題。


古今中外多少事


古代打仗為何總是缺糧草,難道平時都不吃飯?其實原因是這樣的

大家都是知道的,古代戰爭由於武器和一些路途的原因其實很多戰爭都是會持續很久的,當然一旦時間長了,可能在吃穿用度上就會緊缺,而小編記得在看古裝劇的時候,每次戰爭上報朝廷或者說朝廷所急需解決的就是糧草問題,小編感覺這應該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當然其實大家都是知道的,古代行軍都是依靠徒步的,所以肯定是消耗的很快,所以就會依靠糧食的問題,不像交通工具便捷的如今,但是古代打仗到底有所消耗糧草?還是說古代軍人只是在打仗的時候特別的需要糧草的解決?而且古代打仗為何還總是缺糧草,難道平時都是不吃飯?

一方面,人數的問題上,古代一場戰爭的發動其實不僅僅是國家動盪,百姓不安,上位者都是會派遣很多的人馬想要打勝這場戰爭,所以人數肯定是不會特別少了;當然戰爭不只是有將士還有一些戰馬,管理糧草的僕從,隨軍的醫生,還有一些送信的探子,而且浩浩蕩蕩的一群人,雖說運送的糧草也是很多的,可能也會提前先走一些,但是時間是不確定的,所以雖說是按多的運送,但是打仗費事費時,還可能路程不確定的。

另一方面,想要守住一個城池可能就會阻擋這個地方與外界的聯繫,所以面對很危險的境地的時候,時間要是短一些還好,像是碰見在荒漠草原邊境的匈奴或是其他的,人間都是習慣於長時間的作戰,可能自己的將士在長時間的作戰下,會讓這個城池的百姓也陷入危險,所以糧草的問題是更需要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最後,距離的不確定性,一般小編記得電視中的糧草的運輸都是要很長時間的,所以在古代的戰爭的條件下也是如此的,雖說都是大概時間是可以確定的,但是路途的距離不是不變的,還有就是要上報朝廷,等著朝廷的解決,然後一系列的事件。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平時的糧草問題,當然大家都是知道的戰爭是沒有時效性的,所以他們必須是在保證自己能生存的前提下,去向朝廷申報的,而且一去一回的時間也是不少的吧,所以都會提前很多天的。

所以古代打仗總是缺糧草的原因就是戰爭的時候消耗比較大,糧食能穩住兵心,還有就是人數的問題,糧食運送的問題,都是不太方面的,所以卻糧草的原因也是這樣的。還有就是萬一敵人使用計謀有燒糧草這麼一說,所以為了保持糧草的不斷供應,以防止這場戰爭中將士們的穩定,如果沒有糧草一切都是沒有退路了的。


匹諾曹jun


導語

“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晁錯《論貴粟疏》

古代打仗時將士們最害怕的是什麼?是對方武器先進還是對方兵多將廣?確實,這些因素都存在。但是最害怕的還是害怕缺糧草。長平之戰,白起派兵,截斷趙國的水道和糧道,趙國全軍覆沒。官渡之戰,曹操連夜燒燬烏巢軍糧,袁紹幾乎全軍覆沒……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無一不是抓住敵方最核心、最關鍵、最讓敵人害怕的命運保障——糧草。

兵法有言“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糧草主要指軍用的糧食和草料。糧草有多重要,筆者以下從三個方面進行詳細地分析。

一、糧草是稀缺資源

雖然中國古代是傳統的農業社會,但是人們獲取糧食的能力十分有限,糧食的產量與質量也層次不齊,糧食總體上十分緊缺。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古代自然災害頻發,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糧食的產量。另一方面是生產工具、生產技術落後導致勞動生產力的低下。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普通的人的基本生活都難以保障,更不用說是人馬集聚的軍隊了。

二、糧草是人心資源

李自成起義時打著“跟闖王,不納糧”的旗號。於是擁護他的,願意跟他造反的農民不計其數。得人心者得天下,在古代社會得糧食者得人心。

所以古代戰爭的動因大多都與糧食密切相關,無論是為了掠奪包括糧食在內的資源而戰,還是為民族或階級矛盾而戰。戰爭的結果都會破壞土地,使農田荒蕪,人員的大量集聚和生產的全面破壞,戰爭自身就會加劇糧食緊張。在這種情況下,誰掌控了糧草,誰就掌握住了人心。

三、糧草是戰略資源

古代是冷兵器時代,其最大的特徵就是短兵相接。打仗的最主要形式就是近距離的廝殺,戰鬥的成敗也往往取決於士兵與戰馬的戰鬥力。如果沒糧沒草,士兵和戰馬就失去了保障,軍隊就的戰鬥力就會大打折扣。如果沒糧沒草,將士的軍心與士氣也會動搖。

況且,古代的大型戰爭動輒數百萬之多,如此大規模的用兵,有時候還是長途作戰,解決吃飯問題顯然是頭等大事。從這個意義上說,糧草是古代戰爭中最重要的戰略資源。

總結

在古代戰爭中,糧草是稀缺的,擁有了足夠的糧草就擁有了人心,就擁有了戰爭的主動性。所以《管子》中說:“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凡與敵對壘,勝負未決,有糧則勝,是故軍無輜重則亡。”


予知君


小編來回答這個問題哦。大家都知道自古有一句話叫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糧草的重要性。其實這一點也不難解釋。人家都說民以食為天。吃飯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需求。古往今來人人皆是如此。

糧食在任何時候都是決定戰爭勝利的先提條件。如果是在和平時期人民安居樂業,農民正常種植,這樣有了收穫,不僅自己豐收,而且還可以上交給國家。而戰爭時期就不一樣了。古代大都沒有正規軍。而主要靠向民間徵收士兵。成年人一般都會去服兵役。在古代被稱為屯田。而這些壯實的男子基本上都是在田地中勞動的農民。

他們一走那種田養家的活自然就落到了老弱婦孺的身上。而他們自然是沒有做過這麼重的活。所以田地的收成自然不會太好。而收成不好,自然上交給國家交給軍隊的。自然就很少,所以徵兵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糧食收成。雖然農民的糧食有一些上交給國家,但是對軍隊來講,這些根本就遠遠不夠。所以軍隊的做法是就地取材。這裡小編就要舉一個闖王李自成的故事。闖王李自成為了得到農民的愛戴,承諾說闖王到的地方不用交糧食。他這樣的做法自然受到了很多人民的愛戴。但是他允許士兵到地主家去搶糧。搶劫地土紳的糧食來補充軍隊。而且糧食的運輸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當時主要靠的是馬拉人力。而當時又沒有汽車火車之類的。不像我們現在飛機只要幾個小時就能到達很遠的地方。嗷,我們當時是要靠牛馬驢來拉,這自然就影響了軍隊的糧食供應。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啦,希望大家多多評論,點贊關注,謝謝大家。


最強大的我們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中原民族打仗的必備條件,幾萬大軍甚至幾十萬大軍要是到了前線人與馬每天消耗的糧草是不可預估的,並且運送糧草需要人力,幾百裡甚至幾千里路在路上消耗的糧食更是天文數字,要是糧草被毀或者糧草不能按時到達,這一定會影響軍心,有很多戰役都是因為糧草短缺才最終導致敗仗的,所以糧草是重中之重。

明朝明英宗朱祁鎮當初一時興起想要攻打也先,急急忙忙湊了二十萬大軍三天之後就出發了,其實明英宗一心想要做出一番事業證明自己這倒是真的,但是二十萬大軍就這麼一點不做準備的冒冒失失出動,後來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明英宗在土木堡被被也先俘虜看似意料之外實則就在情理之中,永遠不要打無準備之仗,這是古人用血的教訓為後世積攢的經驗。

再說說這個少數民族與中原民族打仗,為什麼中原民族大多數時候會失敗呢?首先說少數民族都是馬背上的民族,可以不誇張的說十萬男兒十萬健兒,而中原民族卻是農耕文明,十萬男兒一萬健兒,在體質上不如少數民族,再者中原民族打仗需要準備大量的糧草,可是少數民族喜歡偷襲不喜歡持久戰,作戰根本沒有什麼糧草先行的限制,這才是少數民族經常重創中原民族的原因所在,這才有成吉思汗橫掃亞非歐的歷史壯舉。





婉兮歷史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說明了糧草的重要性。在古代戰爭中有太多的案例了,糧草都是戰爭過程中打擊的核心對象,一旦把對方糧草給毀滅了,基本就可以說戰爭已經贏了,而對方再多的軍隊都將不戰自潰。

糧草,就是糧和草。糧是給士兵吃的,古代出行打仗,因為交通不發達,出行打仗一般都是按月算,而糧就是支撐士兵出行打仗的一種信念,糧充足就意味著士兵不會餓著肚子打仗,糧充足就意味著可以堅持更多的時間。冷兵器時代,士兵的數量也是戰爭取勝的重要因素,士兵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糧食,所以行軍、作戰,一旦缺乏糧食,那麼士兵一定是無心打仗的,那樣就不戰而自敗。

糧草中的草,也是非常重要的核心戰略物資,古代作戰一般分為步兵和騎兵。騎兵不但要吃糧食,那戰馬也要吃糧食。草,就是戰馬的物資,試想戰馬奔走一天,如果沒有草料的話,它能支撐多久?更不要說載著騎兵衝鋒陷陣了。不給馬兒吃草,又想讓馬兒跑,這是不可能的事。無論是人還是馬,一天不吃都餓得慌,在行軍途中更是容易飢餓。

所以一旦缺少糧草,那將是兵不動,馬不走。所以在古代的戰爭中,糧草是作戰的核心因素,一旦缺乏糧草,是非常害怕的一件事。





梁一


古人有云,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問題,只有儲備多的糧食以及戰馬的草料保障,才能解決戰爭的後顧之憂。糧食是生存的基本,草料是戰馬的根本,有糧才能保障基礎的生存,將士的士氣才會空前高漲。

例如戰國著名的長平之戰,就是秦國戰神白起帶領的60多萬秦軍對戰趙括帶領的50萬趙軍,60多萬秦軍裡面包含近15萬的民夫,也就是保障糧草的運輸,趙括最終失敗的原因也是對敵人的誤判以及對趙國輕裝偷襲的信任,只帶四到五天的軍糧對秦軍發動偷襲,最終秦軍將趙軍一分為二截殺,整整將趙軍圍困64天,經過長時間的圍困,已經將趙軍的士氣磨滅殆盡,趙軍內部甚至出現食傷兵的慘劇,最終走投無路的趙軍近45萬頭像,也最終被坑殺,也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因為戰術的問題死了幾十萬士兵,其基礎也是軍糧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