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藝術家”這個稱號,就要被演藝圈汙名化了

近年來,有不少本來的中性詞甚至褒義詞,已經被汙名化了,比如“專家”、“教授”、“大師”

等等。沒別的,就是使用這些詞彙的一些人有許多不端,不斷引發民眾的厭惡和嘲諷罷了。

現在,“藝術家”這個詞彙,似乎也在積極向此行列靠攏,其推手就是廣義的演藝圈。

想先問大家一下:杜雨露是誰?說他是一位“表演藝術家”,許多人恐怕要尋思一下,這位到底是誰啊?但如果說他是《雍正王朝》中張廷玉的扮演者,不少人大概就能對上號了,“哦,原來是他!”

杜先生演技確實很高超,在其他影視作品中也有上佳表現。他的去世令人惋惜,給予高度評價是應該的。但如果非要冠以“藝術家”的稱號,我寧可認為這不會是他的本意,則有點過於抬高了。

再前幾天,一位我沒有聽說過的評書名家去世,相關報道中也用了“藝術家”這個詞。再之前,連續有幾個說相聲的老先生去世,得益於郭德綱引發的相聲熱,這些人去世的消息也受到了人們關注,他們也多被冠以了“相聲表演藝術家”的稱號。

我心說,這藝術家的門檻也太低了吧。按照這樣的標準,拍過幾部影視作品、會幾段相聲、講過幾部評書,關鍵是熬到了歲數,就“藝術家”了?這藝術家只在演藝圈、曲藝圈不也得一抓一大把?難怪郭德綱老早就說過他都“藝術家”一個禮拜了!

特意搜索了一下,藝術家是指具有較高的審美能力和嫻熟的創造技巧並從事藝術創作勞動而有一定成就的藝術工作者。進行藝術作品的創造活動的人物,通常指在諸如寫作、繪畫、攝影、表演、雕塑、音樂、書法及舞蹈等藝術領域有比較高的成就,從而具備了一定的美學程度的人

“較高的成就”該是多高?“一定的美學程度”該如何界定?這確實不好定量考評。但我覺得“藝術家”一定是一個很高的評價,應該具有很高的標準,絕不能泛泛而論,甚至稍微嚴苛一點都是有助於保持整個行業水準的。

非常認可郭德綱說過的幾句話:解放初期,京劇表演藝術家就兩個,一個是梅蘭芳,一個是周信芳,國家封的,馬連良那麼大的角,只能算著名演員。一個行業,一百年出個大師就了不得了

所以,郭德綱才辛辣諷刺現在大師橫飛,

藝術家狗尿苔一般噴湧出現,並調侃說是國家名片管理制度不嚴,讓給印個總統加神父都能給你印。郭德綱說這般話,既展現了他對老一輩藝術家的敬重尊崇和對更高藝術水平的追求嚮往,也深深表達了對當今藝人們不謀藝爭名利的痛恨鄙棄。藝術家,要麼是國家封的,要麼是人民封的,怎麼個個的就以藝術家自居了?

但恰恰是,藝術家這個詞,近年多用在了一些演藝圈人士身上,其他行業就很少聽說誰誰是藝術家的。大概正因為因為演藝圈的人對名的追求更符合他們的本能吧,當然大家也都願意互相吹捧一下,我叫你老師,你呼我藝術家,我再稱你大師,皆大歡喜。

但歡喜的最終結果一定是,“藝術家”三個字的價值含量會越來越低,慢慢就與“演員”兩個字價值等同了,甚至“藝術家”將成為貶義詞,那就真是我藝術家仨禮拜了,他藝術家半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