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抗“疫”!重新爬起來的廣東,刷新人們的印象

在這次的抗疫戰爭中,低調務實的廣東悶聲幹大事。目前,“口罩預約服務”已經成為疫情防控期間,觀測一個城市治理服務水平、營商環境質量、數字時代政務服務能力的窗口。

1月31日,廣州緊急上線“穗康”微信小程序解決市民“一罩難求”難題,成為全國首個上線口罩預約系統的一線城市。在廣州推出“口罩購買預約”功能後,國內其他省市陸續開通相關功能。截至2月26日,全國共有77個城市開通“口罩購買預約”功能,其中,廣東省就有13個,佔全國的17%。

抗“疫”!重新爬起來的廣東,刷新人們的印象

在那麼多省市中,為什麼廣東省可以做到13個城市都能預約口罩?

抗“疫”!重新爬起來的廣東,刷新人們的印象

特殊時期下的“口罩預約”

在疫情嚴峻的情況下,看似簡單的“口罩預約”其實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提交信息”與“點擊發貨”的購物模式,而是一件涉及市場供求、數據治理、政企協同等超複雜的城市治理事件。

1月16日,廣東發現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1月23日晚,廣東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決定,啟動廣東省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在啟動省一級響應後,廣州市政府迅速推出“強化環境整治”等16條防控措施。

隨著疫情形勢越來越嚴峻,人們開始恐慌,紛紛哄搶口罩、酒精、消毒水等物資。為了緩解口罩緊缺狀況,廣東省出臺一系列政策,對相關企業進行“一企一策”精準服務,開設綠色通道,打通口罩等醫療防護緊缺物資生產的任督二脈,鼓勵企業轉產、擴產。

抗“疫”!重新爬起來的廣東,刷新人們的印象

據省工信廳消息,截至1月24日,廣東省新增6家復產口罩企業,合計10家口罩企業恢復生產,產能達到83萬隻/天,企業口罩庫存53萬隻,口罩供應較為充足。2月2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司司長歐曉理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目前全國口罩日產量超過了5400萬隻,比春節假期剛剛結束時提高了近3倍,部分緩解了緊張局面。

與此同時,為了能夠合理調配本地口罩供應給市民,工信局、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等多部門與廣藥集團緊急聯合開發“穗康”微信小程序,讓廣州市民可以在線上購買口罩,緩解市民的恐慌情緒,避免市民因出門買口罩而帶來的潛在風險。

抗“疫”!重新爬起來的廣東,刷新人們的印象

廣州醫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贊銘在接受媒體採訪中表示,來自工信局的需求是讓廣州市民可以在線上購買口罩,合理調配本地口罩供應,而這個系統需要接入到“穗康”小程序中。

“最大的難點是時間不夠用,協調的部門比較多。”黃贊銘說,按照需求分解,系統涉及到群眾、工信部門、口罩調配企業、藥店、小程序技術方騰訊等多個機構。廣藥信息科技公司主要負責數據對接,背後工作的主體是廣藥集團,統籌業務數據的對接以及線下發貨;騰訊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廣州市工信局協調各方,“所以這是一個三方合作的結果,廣藥團隊、騰訊團隊、工信局團隊一起確認市場變化、交換信息,業務小組,技術小組和測試小組共同協調。”

對設計團隊而言,該系統還涉及到模式設計、數據收集和接入、信息排序等,“此前沒有購買系統的開發經驗,也沒有任何可以借鑑的先例。”黃贊銘表示,1月30日晚,各個小組都熬了個通宵,才把31日口罩預約門店的名單公佈到市面上。

“穗康”一經推出就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國的目光,不少用戶叫好的同時也在提議自己的城市開放一樣功能。在廣州的帶頭下,惠州、珠海、深圳等其他地級市也陸續推出“口罩預約”功能。

抗“疫”!重新爬起來的廣東,刷新人們的印象

作為全國首個上線小程序的城市,廣州為全省乃至全國眾多城市提供了防控疫情的應急創新經驗。那麼,為什麼廣東在此次的疫情中可以如此快速反應,除了動員相關物資企業復工之外,還能快速推出“口罩預約”等創新應用?

這或許要從2003年的非典事件說起。

抗“疫”!重新爬起來的廣東,刷新人們的印象

非典教訓

非典已成塵封往事,但它在廣東快速奔跑的“身體”裡已刻下了一道深深的烙印,讓廣東省在近些年來不斷加大公共衛生體系領域的砝碼。廣東省支援湖北武漢疫情防控醫療隊重症專家組領隊張挪富表示,2003年的非典戰鬥經驗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包括負壓病房的設計、團隊的建設,以及2003年至今醫療技術的進步,都對此次危重病人的搶救提供了幫助。“相較2003年,醫護人員的防護、基礎研究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抗“疫”!重新爬起來的廣東,刷新人們的印象

2002年12月11日,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出現全球首例SARS病人,而後疫情逐漸傳播蔓延。在最早爆發時,廣州市和廣東省政府一直沒有發佈相關訊息,甚至當時的政府禁止媒體報道有關病情,以免引起民眾恐慌。

由於疫情尚未充分展現,中國政府在2003年2月之前並沒有每日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廣東地區的疫情,並且延誤申報疾病的蔓延情況。2月10日中國政府將該病情況通知了世界衛生組織,在最初提供的數據中,只列出廣東省的發病狀況。一支訪問北京的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隊也未能進入廣東進行調查。

同樣是在春節前後,春運的大量人口流動導致了疫情的擴散,全國進入了SARS發病高峰期。由於醫學知識匱乏,整個社會陷入了恐慌,謠言也在蔓延,社會上出現了搶購板藍根、白醋乃至搶米搶鹽的風潮。而作為“發源地”,廣州成為當時的“主戰場”,空氣中無處不在的白醋和板藍根的味道,成為許多廣東人的集體記憶。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梁宗安在接受媒體採訪中曾表示,與其說這是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不如說是各界準備不足而造成的民眾恐慌。“政府、衛生專業人員的準備都不充分。在我們接觸的事例中,有些政府部門認為可以掌控一切,政府的信息不暢通,也是造成老百姓恐慌的重要原因。”

據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8月15日公佈最新統計數字,截至8月7日,全球累計非典病例共8422例,涉及32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內地累計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數919人,病死率近11%。

“非典是中國公共衛生髮展史上一個里程碑事件。”廣東疾控中心首席專家何劍峰曾表示,非典之後,政府高層、專業人員和廣大群眾對公共衛生的認識提升達到了空前高度,“這個高度,說白了是教訓換來的”。

抗“疫”!重新爬起來的廣東,刷新人們的印象

公共衛生大建設

非典後,公共衛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2003年5月,國務院頒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2003年8月,廣東召開當年第二次全省衛生工作會議,總結了廣東公共衛生建設中存在的六方面缺陷和問題,包括應急能力不足、疾控體系不健全、衛生監督不到位、農村衛生基礎薄弱、衛生投入不足、衛生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第二天的《南方日報》,在頭版報道了廣東將投入15億築起“防疫大堤”的重磅消息。廣東的公共衛生大建設由此開端

據統計,非典後的十年間,廣東省各級疾控中心新改擴建項目109個,包括省疾控中心、21個市級和87個縣級疾控中心,總投資30.9億元。據廣東省衛生計生委政務服務中心數據顯示,2008年-2017年,廣東省醫療衛生機構數由42959個增至49926個,醫療機構在崗職工從47.9萬人增至86.7萬人,衛生技術人員從38.4萬人增至71.0萬人;省每千常住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由4.0增至6.4,每千常住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由每千人2.53張增至4.41張。

抗“疫”!重新爬起來的廣東,刷新人們的印象

與此同時,廣東省的醫療健康信息化建設也在逐漸深化,並滲透到鄉村,覆蓋全廣東。

2012年1月,廣東全員人口信息系統正式上線運行,建成了涵蓋全省1.2億多人口的全國個案數量最大的人口數據庫,免費供全省各級人口計劃生育部門及服務機構使用;

2012年,廣州市在全國率先建立廣州市基於居民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聯通了全市11個區、7家省部屬醫院、全部市屬醫院及36家區屬醫院,13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橫向與廣州市工信、公安、人社等部門實現了數據共享,建立了超過1500萬份規範化實名電子健康檔案;

2014年起,廣東省衛計委利用住院病人病案首頁數據,對全省縣域內住院率和患者流向進行分析,精準統計各市、縣的區域內住院率,摸清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家底”。根據大數據分析結果,廣東重新佈局了三級醫院對口支援縣級醫院工作,確定了珠三角6市對口支援粵東西北8市,41家城市三級醫院對口支援58家縣人民醫院,實施一縣一策、精準幫扶;

2018年4月,廣東省推出全國第一家智慧醫院——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刷臉就醫、AI智能醫生問診等成為患者習以為常的場景;

抗“疫”!重新爬起來的廣東,刷新人們的印象

2018年5月,廣東省政府發佈小程序“粵省事”,通過“實名+實人”的身份核驗,綁定社保卡後只要點擊“醫保支付”按鈕,就可以通過彈出的條形碼和二維碼,輕輕一掃完成醫療繳費;

2018年6月14日,廣東省印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明確表示要加快“互聯網+”醫療服務流程優化再造,到2020年,遠程醫療服務基本覆蓋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並加強醫療機構與公共衛生機構的信息共享、業務協同,充分利用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等數據對各種傳染病、慢性病等疾病的智能監測和精準預測;

.......

十多年來,廣東醫療衛生事業與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同步飛躍,醫療服務水平顯著提升,醫保體系日臻成熟,居民健康主要指標位居全國前列。而隨著全省更多“互聯網+”醫療服務和醫藥保障方式的落地,廣東率先在全國完成互聯網層面實現三醫聯動,形成一個完整而健康的“互聯網+醫療健康”生態圈。

此次的疫情,在檢測著廣東城市應急能力的同時,也檢測了廣東的醫療衛生水平。從廣東的表現來看,這十多年來的醫療衛生事業與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效果顯著有效。

抗“疫”!重新爬起來的廣東,刷新人們的印象

科技擔當

如果說市政府的城市治理服務能力是廣東省發展的軟實力,那麼科技就是廣東省發展的技術擔當。作為科技大省,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均是全國第一,省內高新技術企業超4.5萬家,入庫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超2.8萬家。

在此次的疫情中,華為、騰訊、華大基因等科技互聯網企業充當了有利助手,而這也是廣東省能夠快速反應並及時進行全面、細緻、安全防控的重要手段。

2003年的非典,政府隱瞞、疫情消息不順暢、謠言滿天飛引發人們的恐慌,這一次,在疫情剛開始時,騰訊第一時間採取行動,在微信“看一看”實時滾動播報疫情狀態,讓民眾能夠第一時間知道疫情實情並做好準備;而騰訊的較真闢謠頻道一出,謠言“見光死”。此外,能夠知道病人“活動軌跡”的“疫況”小程序;自主登記上報健康情況、出行用健康二維碼的小程序等通通上線。

而疫情大規模擴散前,經歷了非典的華大基因迅速進入了“備戰狀態”。據報道,1月13日,在病毒還沒有人傳人的證據的時候,華大基因就緊急組織了科研人員研發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1月14日,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就被研發出來並出產,幫助快速確診肺炎患者,為患者敲響救命警鐘的同時也為醫護人員降低工作難度。

1月24日,武漢封城的第二天,華為就敲響了湖北大門,把一批醫院應急配件發往武漢。送完物資後,華為又跑到火神山裝“5G”基站,網絡規劃、勘察、設計施工,到光纖鋪設、架設基站、開通調測等,華為3天搞定,這才有了“雲監工”。

此外,在5G的加持,不少一線醫護都能快速進行遠程指揮、遠程會診,為患者爭取時間,與病毒爭搶時間。而消毒機器人、煲仔飯機器人等亦在5G的加持下幫助醫護解決後顧之憂。

抗“疫”!重新爬起來的廣東,刷新人們的印象

許知遠曾經說過,一個城市的勇氣不僅僅是表現在當他摔倒時,立刻爬起來拍著胸脯說——我沒事,我很堅強。而是他會思考,為何我會摔倒,如何能夠避免下一次,不因為同樣的問題再摔倒?

經歷了2003年非典的廣東,在此次的疫情中展現出了一個新樣貌,從政府快速協調管理到科技企業硬核出擊,從醫護全面防控到百姓自覺有序防護,有經驗,有實力,有底氣,讓人們,重新認識了廣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