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宋詞-元曲各三百首》213章 (21-36章)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內容簡介: 《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收錄了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主要包括范仲淹、柳永、楊萬里、馬致遠等人的作品。

《宋詞-元曲各三百首》213章 (21-36章)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目錄:

第21章 張舜民(一首)

第22章 魏夫人(一首)

第23章 蘇軾(三十九首)(1)

第24章 蘇軾(三十九首)(2)

第25章 蘇軾(三十九首)(3)

第26章 蘇軾(三十九首)(4)

第27章 李之儀(一首)

第28章 舒亶(一首)

第29章 蘇轍(一首)

第30章 黃裳(一首)

第31章 黃庭堅(六首)

第32章 時彥(一首)

第33章 孔平仲(二首)

第34章 朱服(一首)

第35章 秦觀(十四首)(1)

第36章 秦觀(十四首)(2)

《宋詞-元曲各三百首》213章 (21-36章)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第21章 張舜民(一首)

張舜民,字芸叟,邠州(今陝西邠縣)人。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士,哲宗時為監察御史(御史臺屬官,掌監察、執法),徽宗朝任吏部侍郎,被指為元祐黨人而貶到商州(今陝西商縣),自號浮休居士,又號矴齋。有《畫墁集》,今傳本從《永樂大典》輯出。

賣花聲題岳陽樓

木葉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斂芳顏。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陽關。醉袖扶危欄。天淡雲閒。何人此路得生還。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

【簡說】

本詞是作者被貶往南方經過岳陽樓時的登臨之作。

岳陽樓歷來極多題詠。因為它是通到西南的必經之地,“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范仲淹《岳陽樓記》)這首詞道出貶謫邊遠的遷客逐臣失意慨恨的心情,頗有代表性。

作者怕聽離歌,卻說自己“不是西去客”,要歌女“休唱《陽關》”。至於“何人此路得生還”,則更道出他被貶往南方途中的悲憤之情。

《宋詞-元曲各三百首》213章 (21-36章)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第22章 魏夫人(一首)

魏夫人,襄陽(今屬湖北)人。文學家魏泰之姊,宰相曾布(曾鞏之弟)之妻。封魯國夫人,時稱魏夫人。朱熹雲:“本朝婦人能文者,唯魏夫人、李易安二人而已。”(《詞林紀事》)詞作語言清麗,音調諧婉。周詠先輯有《魯國婦人詞》,收詞14首。

菩薩蠻

溪山掩映斜陽裡,樓臺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牆紅杏花。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簡說】

這是一首思婦詞,景中含情,情真意切,纏綿感人。“溪山掩映斜陽裡”,“日之夕矣”,正是“雞棲於時”、“羊牛下來”的時候,而“君子于役”,教人“如之何勿思”(《詩·王風·君子于役》),因此觸動了她的心思。“樓臺影動鴛鴦起”,描寫極為細膩,但鴛鴦驚飛未必是因為“樓臺影動”,而適足見思婦之觸景傷情而已,而隔岸出牆的紅杏,更加撩人情思。換頭,寫她“早晚溪邊去”,去溪邊幹什麼呢?結尾“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二句,揭出本意,原來她丈夫已經三年沒回家了,她是到溪邊望郎歸。思婦眷眷的情思,在這兩句中得到充分表現。

據陸游《老學庵筆記》載:“曾子宣(曾布,字子宣)丞相,元豐間,帥慶州,未至,召還,至陝府,復還慶州,往來潼關。夫人魏氏作詩戲丞相雲:‘使君自為君恩厚,不是區區愛華山。’”從中我們可以知道,由於曾布宦遊在外,他們夫妻也常常天各一方,勞燕分飛,詞中的那位思婦,該是有詞人自己的影子吧!

《宋詞-元曲各三百首》213章 (21-36章)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第23章 蘇軾(三十九首)(1)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縣名)人。仁宗嘉祐二年中進士,受到歐陽修的賞識。王安石變法,蘇軾表示反對,隨即出任杭州、密州(今山東諸城縣)、徐州等處地方官,又因寫詩被指為“謗訕”朝政,在湖州被捕入獄,即所謂“烏臺詩案”;接著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縣)。哲宗時召回為翰林學士。紹聖初年,新黨再度執政,蘇軾又被貶到廣東惠州(今廣東惠陽縣),後遠徙到昌化(今海南島昌江縣)。徽宗立,赦還,死於常州。

在宋代文人詞的發展道路上,蘇軾的詞作起著革新的作用。其主要成就是能在內容上突破傳統束縛,“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宛轉綢繆之度。”(胡寅《酒邊詞序》)在擴大題材的過程中,做到“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劉熙載《藝概》)但又能表現出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徵。正因為如此,蘇詞內容的豐富,題材的多樣,遠遠超過以往的詞人。

現存的三百多首蘇詞中,既有憂國憂民,傷時感世的作品,如《江城子》密州出獵、《浣溪沙》(萬頃風濤不記蘇)等;又有詠史懷古、抒發襟懷的篇章,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就是以懷古為題,藉此抒寫他的報國之志、不遇之感,向來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之作。還應特別指出的是,蘇詞中有一些反映農村風光的小詞,如在徐州時寫了五首《浣溪沙》,記敘了他在農村的所見所聞。在他以前的詞人,絕大多數生活圈子狹小,筆觸離不開羅幌綺筵;蘇軾卻能把創作視野擴展到農村方面。南宋辛棄疾在退居上饒時,也曾寫下不少以農村為題材的詞作,在這方面,蘇軾的農村詞起著一定的倡導作用。蘇詞中還有不少是惜別懷人之作,但與一般文人詞不同的是,其中不作纏綿悱惻的綺語,而是通過自然景色,抒寫自身襟抱,或以此念舊思遠。當然蘇詞並不完全摒棄婉麗纖媚的格調,象《蝶戀花》中的“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寫得宛轉而多風致。又如《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則更是纏綿多感,被認為是詠物詞中的最工者。

由於政治上的坎坷不平,宦海中的升降浮沉,蘇軾受莊子及禪宗影響較深,所以在蘇詞豪放爽朗的基調中不時出現虛無曠達,超凡脫俗的成分,至於那些談禪論道的詞,如“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揹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如夢令》)更形象地反映出他世界觀中消極遁世的一面。

蘇軾重視詞作內容,不僅表現在他著意擴大題材、開拓疆宇上,還反映在他作詞時“不喜剪裁以就聲律”,即重視內容,力圖不受聲律束縛,以及通過清新有致的小序,從另一角度解釋內容。

儘管蘇軾通過他的詞作“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雞漫志》)。但在當時的詞壇上,蘇詞仍被不少人目之為“別派”,與“當行本色”的柳永詞不同。如陳師道就認為:“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後山詩話》)事實上,蘇軾是“豪放”詞派的開創者,他那注重內容而又爽朗磊落的詞風,為文人詞開闢了一條廣闊的道路,在當時就出現不少蘇軾的追隨者。王灼指出:“晁無咎、黃魯直皆學東坡,韻製得七八。”(《碧雞漫志》)晁補之、黃庭堅是蘇門學士,此外還有南渡之際的葉夢得、向子、陳與義等。特別是在南宋,通過許多愛國志士、主要是辛棄疾的創作實踐,豪放詞派已成為宋詞發展中的主流,閃耀著愛國主義的光芒。從這方面來講,蘇軾對宋詞的開疆拓宇是起著積極作用的。

蘇軾的詩、文、詞和書法都有名於世。有《東坡詞》,存詞三百多首。

醉落魄離京口作

輕雲微月。二更酒醒船初發。孤城蒼煙合。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巾偏扇墜藤床滑,覺來幽夢無人說。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

【簡說】

本詞作於熙寧七年(1074),這時蘇軾在杭州通判任上。上年冬,他因事到鎮江,至本年六月方回杭州。在這段期間,他經常來鎮江、丹陽與常州一帶,本詞就是他某次離開鎮江時作於長江舟中的。

上片先點明時間、地點,再寫自己酒醒以後的追憶。下片是半夜夢迴,四顧寂然,思鄉念家之情,油然而生,從而對這種經常作客的生涯表示了倦意。

將本詞與柳永《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相比,同樣都是寫江上舟中酒醒夢迴,但前者是對家人的思念,後者系對情人的眷戀,兩詞各自表現出不同的風格特色。

少年遊潤州作

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對酒捲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恰似姮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

【簡說】

作者自從熙寧四年(1071)冬來杭州以後,經常來往於江南各地。熙寧六年冬,他自杭州至鎮江,到次年春尚遲留未歸,有感而寫了本詞。

上片說去年離家是在飛雪似楊花的冬天,到楊花似飛雪的今年春暮還沒有返家的消息。這樣就把眼前的楊花和去年的雪花聯繫起來。

下片寫對酒邀月,月光卻偏偏照著穩棲畫梁的雙燕,藉此襯托出作者久居客地的孤寂淒涼之情。

虞美人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里。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沙河塘裡燈初上。水調誰家唱。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簡說】

據《本事集》說,熙寧七年秋,杭州太守陳襄(述古)將罷任,離杭之前,宴客於有美堂,蘇軾即席賦此詞(這時蘇軾任通判,是陳的屬吏)。

本詞所描繪的東南湖山之美,是從月明水淨的夜景中顯示,而作者自己一無雜慮的澄澈心境也通過明靜的夜景中表現出來。杜甫《陂行》有“波濤萬頃堆琉璃”之句,可見用琉璃形容水面的瑩澈是詩人所習用的。

南鄉子送述古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歸路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

【簡說】

本詞作於熙寧七年七月,這時陳襄將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縣)太守,作者寫詞送行。

以臨平山上的高塔,來象徵別後自己佇立遠望的形象,再以秋雨也有睛時來和自己的別淚不幹和比較,二人友誼的深厚,可以想見。

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簡說】

這是悼亡之作。熙寧八年(1075)寫於密州(今山東諸城縣)。

潘岳《悼亡詩》第一首有“寢息何時忘,沉憂日盈積”之句。“何時忘”與“自難忘”,都是形容死別之苦,憶念之深。

夢中還鄉重逢,無言相對,這是借夢境說明相思之切。最後歸結到月下孤墳,又反映出“無處話淒涼”的苦衷。

江城子獵詞

老大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⑨。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簡說】

本詞是熙寧八年蘇軾在山東密州任上所作。上片先寫大隊人馬出獵的盛況,並以勇擲猛虎的東吳孫權自比,說明自己年富力強,正當有為之時。下片以漢文帝時的馮唐自比,希望朝廷加以錄用,俾能為國效力,建樹功勳。全詞充滿昂揚振奮的情調和強烈的同仇敵愾之心。

在這首小詞中,反映出意義重大的主題,能突破傳統上以詞為“豔科”、只能作為文章餘事的看法,是值得予以重視的。

望江南暮春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濠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簡說】

這是熙寧九年(1076)春在山東密州任上所作。蘇軾在密州修葺了超然臺,經常登臨遊息。他的《超然臺記》,是一篇很好的散文。

超然臺築在城上,因此登臺能眺望到全城。詞中先寫寒食清明時全城一片煙雨迷濛的景象,引人愁思,從而過渡到下片的酒醒諮嗟,反映了自己思鄉的心情。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①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簡說】

這是熙寧九年中秋夜通宵歡飲後所作。上片從問月轉到賞月,由嚮往月宮到月下起舞;有人間天上,此樂相同之感。下片從賞月回到問月,由月難長圓到人難常好;有天上人間、此恨無窮之嘆。最後以樂觀曠達的祝願作結。

本詞即景抒情,借問天問月抒發個人懷抱。以浪漫主義的手法,通過想象設問,展現中秋月宮夐絕塵寰的奇景。再從景物的自然更迭到人事的流轉交遷,以自然境界的澄徹遼闊反映出作者思想境界的開朗廓達。語言洗卻柔靡,脫除陳套,是歷來中秋詞中意境最高、流傳最廣的一首。

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溪綠暗晚藏烏。黃童白叟聚睢盯。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歸家說與採桑姑。

【簡說】

《浣溪沙》五首(包括以下四首),作於元豐元年(1078)。蘇軾在上一年四月調任徐州太守,到秋天黃河決口,情勢十分危急,他能親自率領軍民修築護城長堤,晝夜不懈,保全了一城的生命財物。次年(1079)又值春旱,災情很重,地方官照例要向天求雨,下了雨,又要謝雨。當時求雨和謝雨的地方是在徐州城東二十里的石潭。這五首詞就是作者在謝雨途中所作。

本詞寫途中日暖溪碧的景色。還寫了村中魚鳥猿鹿及扶老攜幼出來觀看熱鬧的場合。

浣溪沙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梢挨踏破蒨羅裙。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簡說】

上片寫鄉村婦女匆忙打扮一下就出來看太守經過此地,她們三五成群,站在棘籬門邊,由於互相擠擠挨挨,爭著要看使君,以至把紅羅裙子也踏破了。

下片寫老翁幼童,都高興地來看迎神賽會,一片歡樂景象。烏鳶盤旋覓食,使節日氣氛更為濃厚。

浣溪沙

麻葉層層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政策水平軟飢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宋詞-元曲各三百首》213章 (21-36章)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簡說】

原野上麻葉葉閃閃發光,一片雨後欣欣向榮的景象。走進村子,聞到煮繭的香味,又看到繅絲蠶娘在籬邊笑語。在這種活躍氣氛的感染下,作者也停住腳步,與捋青充飢的老爺爺談談本年的年成。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浣溪沙

軟草平莎過草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燻。使君元是此中人。

西江月平山堂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飛蛇動。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是夢。

【簡說】

本詞作於神宗元豐二年四月,作者已兩次來過此地,這次從徐州到湖州赴任,經過揚州,三度來到平山堂下。堂是歐陽修所建,壁上他的墨跡猶存,寫得筆勢騰揚,龍飛蛇舞;但翁已逝去,徒然令人低徊憑弔。

蘇軾是歐陽修在仁宗嘉祐二年任主考官時親手識拔的“奇才”,並說“老夫亦須放他出一頭地。”那時蘇軾才二十一歲;時隔二十多年,想起這位革新文壇的主將、自己尊重的前輩,內心仍然充滿著敬佩之情和知遇之感。

浣溪沙

萬頃風濤不記蘇。雪晴江上麥千車。但令人飽我愁無。翠袖倚風縈柳絮。絳唇得酒爛櫻珠。尊前呵手鑷霜須。

【簡說】

本詞作於元豐三年冬,這時蘇軾貶來黃州不到一年,適逢天下大雪,便寫了幾首《浣溪沙》,本詞是其中之一。詞中表示出對“雪兆豐年”的欣喜,“但令人飽我愁無”,是與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同一胸懷。

說明惡劣的處境並沒有使他悲觀絕望。

滿江紅

江漢西來,高樓下、葡萄深碧。猶自帶、岷峨雲浪,錦江春色。君是南山遺愛守,我是劍外思歸客。對此間、風物豈無情,殷勤說。江表傳,君休讀。狂處士,真堪惜。空洲對鸚鵡,葦花蕭瑟。不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願使君、還賦謫仙詩,追黃鶴。

【簡說】

神宗元豐三年(一○八○)春,蘇軾被貶來到黃州,這時他實際上是個被看管的罪人,思想狀態顯得非常複雜,對於自身的不幸遭遇,他表現得安時處順、曠達為懷,但有時仍不免趨向於消極出世。本詞是寫給當時的鄂州(今湖北武漢市)太守朱壽昌的,當是在黃州所作。他另有一首雪中懷念朱壽昌的《江城子》詞,寫於元豐四年十二月。

上片從長江、漢水的雪浪、碧濤,引出自己的萬里鄉思。下片接上片末兩句句意,對狂處士禰衡的被害深表悼惜。接著筆鋒一轉,不獨笑禰衡使氣罵座的無補於事,亦譏刺曹操、黃祖等人只能稱雄一時,最後借李白詩意宣洩自己內心的鬱憤和人生如夢的消極思想。

西江月

公自序雲:春夜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少休。及覺,已曉。亂山蔥蘢,不謂塵世也。書此詞橋柱。

照野淺浪,橫空隱隱層霄 。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簡說】

詞中有小序,始自蘇軾。本詞小序寫得韻致極佳,所敘述的內容又為詞意作了補充。作者夜飲後醉臥溪橋之上,醒後留戀于山光水色,這種澄澈清靜的境界,反映出他貶居黃州以後複雜的思想動態的一個方面,而小序魅短短數語,能幫助我們瞭解詞人的創作思想。

《宋詞-元曲各三百首》213章 (21-36章)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宋詞-元曲各三百首》213章 (21-36章)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第24章 蘇軾(三十九首)(2)

定風波

公舊序雲: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簡說】

雨打竹葉,春風料峭,作者卻吟嘯徐行、坦然處之。這不僅是對待大自然變化、也是對待人生、特別是對待貶謫生涯的態度。所謂“一蓑煙雨任平生”,也即此意。雨後放晴,山頭夕照相迎,“也無風雨也無晴”,又寫出他心頭平靜的境地。

浣溪沙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簡說】

李白《江上吟》詩中說:“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古詩又有:“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之句。漢水,與許多河道一樣一直是向東南流的,人也不能返老還童。說“西北流”、“再少年”,都意味著絕對不可能。作者在這裡意外地發現蘭溪水竟是向西流的,不禁大笑。“誰道”、“尚能”,是用反問、駁斥來勉勵自己,末句反映出作者貶謫期間樂觀奮發的一面。

洞仙歌

公自序雲:僕七歲時見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餘,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訶池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起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簡說】

作者在小序中指出本詞起首兩句傳說是蜀主孟昶所作,從“乃為足之”這句話來看,詞的其他部分都是蘇軾所寫。

從小序來看,本詞是詠後蜀宮中軼事。從內容來看,則已超出詠史範圍,通過自然界季節的變化,流年的暗換,透露出人事無常的思想。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簡說】

本詞作於元豐五年(1082)七月,是蘇詞的代表之作,通過本詞可以瞭解其主要風格特徵。全詞以懷古為題,藉此抒寫自己的胸襟抱負,亦即他的報國之志,不遇之感。一開始就顯得氣勢闊大,從奔騰而逝的江流想到古往今來的英雄人物;再從人到地,點出眼前江邊,也即那傳說中的古戰場赤壁。接著寫山,是崖峭壁;寫水,是衝飆怒潮。山水相激,浪飛濤湧。月光下的千里江山,峰奇波譎,使人聯想起當年赤壁鏖兵時多少龍騰虎躍的豪傑。在此不僅照應了起首的“英雄人物”,又為周瑜出場安下了伏筆。

下片“遙想”兩字,是承上片而來,接著形象地讚頌了這位力主抗敵的東吳將軍。周瑜的卓越識見是與作者向來強調抵禦北方之敵的思想相一致的,周瑜的豐功偉業又是作者心嚮往之而無法企及的。詞意至此,盤旋而下,由古及今,從人到己,道出心中不可抑削的悵恨之情,思想亦由開朗轉入低沉,終於迸發出無可奈何的感喟,散放著人生如夢的消極思想。

本詞藝術上的主要特點是善於使用聯想、襯托、對照等手法進行概括,開頭就藉助壯闊奇偉的江山,使人產生聯想,引出勢崩山川的赤壁之戰以及鏖戰過程中的許多豪傑,用來襯托周瑜的英雄氣概,並以此對照自身的失意淪落。從內容上看,諸如寫景、詠史,到抒情、言志,無不反映出作者創作視野的廣闊,想象力的縱橫馳騁,題材含義的豐富。作者又善於揮灑自如地駕馭藝術語言,以富於個性特徵的筆觸點染山水、抒繪情性,構成雄渾豪放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經過作者自己和後起詞人不斷的創作實踐,終於形成與婉約詞派相抗衡的豪放詞派,並且對宋訶的發展起著深遠的影響。

《宋詞-元曲各三百首》213章 (21-36章)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第25章 蘇軾(三十九首)(3)

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簡說】

《避暑錄話》記載了本詞的寫作經過和影響,有助於我們對蘇軾貶謫生活和思想活動的瞭解:“子瞻在黃州,與數客飲江上,夜歸,江面際天,風露浩然,有當其意,乃作歌詞……翌日喧傳子瞻夜作此詞,掛冠服江邊,拏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

上片寫醉後歸來。“倚杖聽江聲”,是從大自然的音響(天籟)之中理解到人生的真諦。亦即要求擺脫束縛,獲得自由。

下片要“忘卻營營”,但只能找一條消極的道路,這是作者思想的消極面。傳說最後兩句,曾驚動了朝廷,可見作者曲消極思想,是現實社會對他的壓抑所造成的。

卜算子

黃魯直跋雲:東坡道人在黃州時作,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簡說】

本詞亦是元豐五年秋所作。先寫(幽人)在月夜人靜之際獨自徘徊,猶如翩翩鴻影。接著刻劃孤鴻形象,這也是作者的內心自白,“驚起”兩句,既寫孤鴻神態,又訴述了無人理解自己的苦衷。“揀盡”句表達了不肯隨俗浮沉的高潔品格。詞意含蓄而語氣堅定。

《蓼園詞選》說:“此東坡自寫在黃州乏寂寞耳,初從人說起,言如孤鴻之冷落;下專就鴻說,語語雙關,格奇而語雋。”亦承認是有所寄託之作。

滿庭芳

公舊序雲:元豐七年四月一日,餘將去黃移汝,留別雪

堂鄰里二三君子。會李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遺之。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云何。當此去,人間底事,來往如梭。待閒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簡說】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四年多,這時將要離此去汝州,想到離家萬里,年已半百,又不禁發出“歸去來兮,吾歸何處”的感慨。在黃州,交了不少“山中友”,孩子也都熟悉了這兒的風土語言,真是捨不得離開。接著寫對雪堂前細柳的懷戀,對江南父老的託付,都是表示出自己貶居後的思想情況。詞中曲折地道出他被貶來黃後曾無可奈何地擬作久居之計;幾年來逐漸熟悉了當地的風土人情,轉而在離開時又產生了戀戀之情。他就是懷著這種複雜的思想感情離開黃州的。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宋詞-元曲各三百首》213章 (21-36章)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簡說】

本詞是和作。詠物擬人,纏綿多態。詞中刻劃了一個思婦的形象。縈損柔腸、困酣嬌眼、隨風萬里、尋郎去處,是寫楊花,亦是寫思婦,可說是遺貌而得其神。而楊花飛盡化作“離人淚”,更生動地寫出她候人不歸所產生的幽怨。王國維認為“詠物自以東坡《水龍吟》為最工。”就是由於能以楊花喻人,在對楊花的描繪過程中完成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這比章質夫的閨怨詞要高一層。

浣溪沙春情

道字嬌訛苦未成。未應春閣夢多情。朝來何事綠鬟傾。彩索身輕長趁燕,紅窗睡重不聞鶯。困人天氣近清明。

【簡說】

這首詞寫一個活潑多情的少女,詞風婉麗。《皺水軒詞筌》指出了這一點:“蘇子瞻有銅琶鐵板之譏,然其《浣溪沙》(春情)曰:‘彩索身輊常趁燕,紅窗睡重不聞鶯。’如此風調,令十七八女郎歌之,豈在‘曉風殘月’之下。”就認為蘇軾也有與柳永“曉風殘月”相似的作品,這是指蘇詞以豪放為主,也兼有婉約之處。

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簡說】

本詞是傷春之作。不過,作者還借“無處無芳草(知音)”以自慰自勉。“多情卻被無情惱”,也不僅僅侷限於對“佳人”的相思。王士禎所說的“枝上柳綿,恐屯田緣情綺靡,未必能過。”(《花草蒙拾》)指出本詞與風格婉約的柳永詞不相上下。

賀新郎

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漸困倚,孤眠清熟。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臺曲。又卻是,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穠豔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風驚綠,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

【簡說】

關於這首詞所寫的內容,前人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作者任杭州知州時,官妓秀蘭受召赴宴,因浴後困睡而遲到,受府僚責問;秀蘭手摺一枝溜花請罪,府僚益怒,作者作此詞以解之。另一種說法是:在杭州萬頃寺作,寺有溜花,且是日有歌者晝寢。這些說法無疑都是牽強附會的,和詞中的意旨不盡相符。這首詞實際上要表觀的是一個女子的孤獨、抑鬱的情懷。當作於作者貶官之後。

上片寫美人。“乳燕”三句,寫初夏午後之境,十分幽靜,“晚涼”三句,寫美人浴後之秀麗。“漸困倚”數句,寫美人孤眠,又為風竹驚醒。下片詠石榴,描寫細緻,形象生動,而且詠物和寫人也結合得比較緊密。“蹙”、“束”、“驚”等字選擇得非常準確,恰如其分地表達了雙關的意義。

這首詞“寫情景俱高妙”。結構亦頗具特色。它上片寫佳人,下片別開異境,前五句寫石溜,後五句佳人與石榴合寫,亦花亦人,是二實一,巧妙新穎,花之形與人之神,相得益彰,和諧自然。胡仔評曰:“東坡此詞,冠絕古今,託意高遠,寧為一妓而發耶!”黃蓼園雲:“末四句是花是人,婉曲纏綿,耐人尋味不盡。”

《宋詞-元曲各三百首》213章 (21-36章)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水調歌頭

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溼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敧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簡說】

這是一首登臨之作,作於元豐六年(1083)。詞中描繪了快哉亭附近的山光水色,抒寫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表現了作者對向自然作鬥爭的勞動者的讚賞,也顯示出作者的磊落襟。

上片把寫景和敘事融為一體。登亭臨水,不由得想起當年在平山堂的情景:“長記平山堂上,敧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出沒天際的孤鴻,正是作者政治上失意以後的自況:雖然孤獨,但決不隨波逐流。下片把筆墨集中在描寫江面景象和登臨之感、覽物之情上,又把寫景同議論融為一體。“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兩句,更突出地刻畫了一個不怕風吹浪打、出沒于波濤之間的老船工的形象。作者讚賞老船工而嘲笑宋玉。在他看來,宋玉把風分為雌雄,實際上是貶低了“庶人”。結拍兩句“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如百川歸海,點明題旨:只要胸中有了“浩然”之氣,就能無往而不適、無往而不快,就能真正領略江川之勝,“快哉”之風。這一結,大筆淋漓,把詩人在快哉亭的登臨之感、覽物之情,推向了高潮,表現了詩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磊落的襟懷。

這首詞突出的特色有二:其一是熔寫景、敘事、議論和抒情於一爐,起結自然,跌宕多姿,錯落有致。其二是風格明快,所寫之景物,所抒之懷抱,酣暢淋漓,堪稱“快哉”。

第26章 蘇軾(三十九首)(4)

水調歌頭

餘去歲在東武,作《水調歌頭》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從彭門百餘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餘以其語過悲,乃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為戒,以退而相從之樂為慰雲。

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⑨。一歲雲暮,須早計,要褐裘⑩。故鄉歸去千里,佳處輒遲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一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

【簡說】

這詞為熙寧十年(1077)蘇軾任徐州太守時所作。題旨在於以謝安“雅志困軒冕”為教訓,表達了及早歸隱田舍的志向。

上片寫“以不早退為戒”。開頭寫謝安出仕之遲,“鬢驚秋”的“驚”,加強了感嘆語意。儘管謝安歸隱東海的宿願十分堅定,最終的結局卻是“抱病入西州”。什麼原因呢?“雅志困軒冕”作了回答,且最後只落得“遺恨寄滄洲”。下片寫“以退而相從之樂為慰”。“歲雲暮”三句,以洗練的筆墨寫出歸隱之志。繼而寫了歸隱的打算和想象歸隱後忘掉世間憂愁的歡樂情形。此詞采用了上下片對比的手法。鮮明的對比,有力地突現了“以退而相從之樂為慰”的主旨。

八聲甘州

寄參寥子①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②,幾度斜暉③?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④。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⑤。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⑥。算詩人相得⑦,如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⑧。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⑨。

【簡說】

這首詞作於元祐六年(1091),是蘇軾罷杭州任赴京後,寄給友人參寥子的,表達了作者與參寥子相契的友情及其歸隱之志。

開頭二句以錢塘潮水比喻人的歡聚與離別,激情洋溢,氣勢非凡。這兩句雖只寫了“卷潮來”和“送潮歸”兩個方面,但卻以“來”始,以“歸”終,以“有情”始,以“無情”終,歸根結底是寫其無情。地上的潮水是如此,天上的太陽何嘗不是這樣?況且世事瞬息萬變,何必去憂古傷今呢?既已超脫“忘機”,無意於虛名浮利,友情就顯得尤其可貴。下片先追憶舊事,將舊日漫遊的地點、季節、景色以及二人志趣的投合一一寫出。然後寬慰友人,並以不使羊曇哭於西州門的故事,作為自警,以示堅決歸隱。

元好問說:“自東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這首詞正合此論。近人鄭文焯說:“(此詞)突兀雪山,卷地而來,真似錢塘江上看潮時,添得此老胸中數萬甲兵,是何氣象雄且傑!妙在無一字豪宕,無一句險怪,又出之以閒逸感之情,所謂骨重神寒,不食人間煙火氣者,詞境至此,觀止矣!”又說:“雲錦成章,天衣無縫,是作從至情流出,不假熨貼之工。”

鷓鴣天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①,照水紅蕖細細香②。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③。殷勤昨夜三更雨④,又得浮生一日涼⑤。

【簡說】

這首詞作於元豐三年至六年(1080~1083)間,時蘇軾在黃州。作品描繪了一幅夏日雨後的農村小景。

上片寫景,由遠而近:“林斷山明竹隱牆。”然後鏡頭順次移至茅舍的周圍:“亂蟬、衰草、小池塘”。最後以“翻空白鳥”與“照水紅蕖”相對,展示出一幅醉人的畫面。上片寫景十分突出,遠景、近景、動態、靜態、視覺、聽覺、嗅覺,全都配合得恰到好處,自然而不板滯,沒有絲毫斧鑿的痕跡。下片寫散步。江村小景繪好之後,作者便步入畫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在這幽閒靜謐的環境中,作者沐浴著雨後潮溼、涼爽的空氣,心曠神怡,不禁感謝“殷勤昨夜三更雨”,使人們“又得浮生一日涼”。

這首詞不用典,不雕琢,採用白描的手法;鑄詞造句,鮮明、準確而又生動;音節和諧、優美,讀起來十分順口。此外,作者“以詩為詞”的特點,在本篇也表現得比較明顯。

永遇樂

彭城夜宿燕子樓①,夢盼盼②,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③,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如三鼓④,鏗然一葉⑤,黯黯夢雲驚斷⑥。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⑦。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⑧。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⑨。異時對、黃樓夜景⑩,為餘浩嘆!

【簡說】

《永遇樂》是蘇軾於元豐元年知徐州時寫的,是一篇別具意境的佳作。詞中寫的是夢盼盼的事,但審細閱讀似乎別有寄託。

上片寫夜景和尋夢。“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以霜比喻皎潔的月光,以水比喻清涼的風,景色可以說是至清至幽。魚兒跳,露珠滾是動景,卻給人以極靜的感覺。樹葉落地竟鏗然作響,其靜更可想見。夢被“鏗然”的落葉聲驚斷,卻無處尋找失去的夢境。下片寫感。先寫思歸的心情和望眼欲穿的急切。“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晁無咎說:“只三句,便說盡張建封事。”由燕子樓之人去樓空,聯想到人生無常,古今如夢,嘆息無人夢醒。作者把對歷史的詠歎與對現實以至未來的思考,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感慨深沉,含蓄蘊藉。

“貴神情,不貴跡象”,是蘇軾的二個重要美學觀點。雖是懷古,而遺貌取神,偏重於寫景抒情,寫景抒情的技巧,也臻於嫻熟的境地。

念奴嬌

中秋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桂魄飛來①,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②,乘鸞來去③,人在清涼國④。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⑤。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⑥。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⑦。便欲乘風,翻然歸去⑧,何用騎鵬翼⑨!水晶宮裡⑩,一聲吹斷橫笛。

【簡說】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中秋,蘇軾在黃州賞月時寫的。作品通過對幻想中天國世界的生動描繪,抒發了作者貶謫期間擺脫現實苦悶、追求美好理想的願望,表現出開闊通脫的樂觀精神。

上片寫天國景象。“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寫作者“憑高”所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為下面“煙樹歷歷”設下了伏筆。“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不說“明月”而說“桂魄”,增強了作品的神話色彩。“玉宇瓊樓”三句,則是對“桂魄”的具體描寫,著重表現月宮建築的高大華美和仙人的逍遙自由。末尾更總寫月宮之美。下片寫歸天意願。作者通過奇特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自己的影子當作知心朋友,同他一起歡樂,使詞染上了濃厚的浪漫色彩。儘管邀月賞心,用酒澆愁,但悲愁仍在,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以期不辜負這良宵佳夜。“便欲乘風”數句,神思飄逸,更表現出作者對自由生活、美好境界的追求。

賀拉斯的《詩藝》強調指出:“畫家和詩人一向都有大膽創造的權利。”萊辛也曾說:“詩人還要把他想在我們心中喚起的意象寫得就像活的一樣,使我們在這些意象迅速湧現之中,相信自己彷彿親眼看見這些意象所代表的事物。”這首詞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大膽創造,富有浪漫主義的想象,能喚起讀者豐富的聯想,並使讀者獲得醇美的藝術享受。

青玉案

和賀方回韻①,送伯固歸吳中②

三年枕上吳中路③。遣黃犬④,隨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⑤,莫驚鴛鷺,四橋盡是,老子經行處⑥。輞川圖上看春暮⑦。常記高人右丞句⑧。作個歸期天已許⑨。春衫猶是,小蠻針線⑩,曾溼西湖雨。

【簡說】

本詞作於元祐七年(1092),時蘇軾在揚州,題旨為送別。

“三年枕上吳中路”,“三年”,點明瞭蘇伯固跟隨蘇軾的時間,“枕上”表示日夜思念。然後只用“黃犬”等六字帶過,即折入對去地——吳中松江的懷念。“莫驚鴛鷺”,取神於虛處把自己對吳中的思戀和愛惜之情,寫到了極處。從“若到”四句的囑咐中,可以看出作者對友人得以歸家的羨慕。下片首句寫吳中風物之美如輞川,次句稱讚蘇伯固的詩也蕭疏清淡如王維。“作個”數句,奇境別開,因伯固之歸,而嘆己之不得歸。用“曾溼西湖雨”的“小蠻針線”,顯出宦遊天涯之可哀,而己思歸之情,亦倍見殷切。

此詞章法奇橫,饒有情韻。況周頤雲:“‘曾溼西湖雨’,是清語,非豔語。與上三句相連屬,逐成奇豔、絕豔,令人愛不忍釋。”觀況氏所論,可知蘇軾天才吐露,往往馨逸,非後人所可企及。

減字木蘭花

已卯儋耳春詞①

春牛春杖②,無限春風來海上③。便乞春工④,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幡春勝⑤,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⑥。

【註釋】

①已卯:哲宗元符二年(1099)。儋耳:即今海南儋縣。蘇軾於紹聖四年(1097)再貶儋州。

②春牛春杖:古代習俗,府縣官表示勸農,於立春前一日,迎春牛置署前,次日以紅綠絲鞭打牛身,謂之打春。牛古以土製。春杖,即採鞭。

③海上:紹聖四年,蘇軾由惠州南徙瓊州。三年赦歸。此詞作於海南島,故曰“海上”。

④春工:以春天擬人。指生物得春而發育滋長。金元好問《賦瓶中雜花詩》之二:“一樹百枝千萬結,更應薰染費春工。”

⑤春幡:春旗。舊俗於立春日掛春幡,作為春至的象徵。春勝:也是立春節物,剪紙或絹,作吉祥圖案、文字。

⑥“不似”二句:即“不似楊花,捲起天涯似雪花”之倒裝。楊花,即柳絮。

【簡說】

這首詞作於元符二年(1099),時作者在海南貶所。作品寫海南春光,著意歌頌報春的海風。

詞由海南開春民俗寫起。立春節物,春旗採勝,迎春勸農,與中原一般無異,系乎民俗,可資考訂。詞中,作者以“我本儋耳人”,“海南萬古真吾分”的主人身分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歌頌了和煦報春的海風。是它“又綠江南岸”,吹綻桃花紅豔豔,增人朝氣,把萬物喚醒。不像暮春暖風,捲起似雪楊花漫天涯,容易觸引宦途失意的感傷。

這首詞,不但反映的內容是當地諸黎百姓熟悉的開春時節致祭先農、禱祝豐年的事,具有濃郁的海南農村特色和生活氣息;而且詞語通俗生動,富於變化而有力度。全詞精神境界頗為高昂。“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雞漫志》)東坡此詞亦足當之。

《宋詞-元曲各三百首》213章 (21-36章)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宋詞-元曲各三百首》213章 (21-36章)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第27章 李之儀(一首)

李之儀,字端叔,滄州無棣(今山東縣名)人。神宗時進士。哲宗時曾任樞密院編修官。徽宗朝因文章得罪,被貶到太平州(今安徽當塗縣)。他的詞以小令見長,毛晉《姑溪詞跋》說他“小令更長於淡語、景語、情語。”可以看出他的詞風。有《姑溪居士文集》。

卜算子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簡說】

相思不得相見,此恨長於此水,只能祝願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負相思情意。語極平常,而設想卻很別緻,可以說深得民歌風味,正是以情語見長。

《宋詞-元曲各三百首》213章 (21-36章)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第28章 舒亶(一首)

舒亶(dǎn膽)(1041~1103),字信道,號懶堂,明州慈溪(今浙江縣名)人。英宗治平二年進士。神宗時做過知知制誥,御史中丞。徽宗時任龍圖閣待制。有集,不傳。

虞美人寄公度①

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②。背飛雙燕貼雲寒③。獨向小樓東畔、倚欄看。浮生只合尊前老④。雪滿長安道⑤。故人⑥早晚上高臺。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海。

【註釋】

①公度:不是黃公度。此公度生平不詳。

②芙蓉:指荷花。兩句是形容日落以後,水天相連,波上寒霧四起的蒼茫景象。

③寒:言其高遠。這句指雙燕相背向雲邊飛去。

④浮生強合尊前老:句式與韋莊“遊人只合江南老。”(《菩薩蠻》)相同。尊,即酒器。這句是指借酒以消磨光陰。

⑤這句是說目前大雪把來長安的道路都堵住了。

⑥故人:指黃公度。這兩句用陸凱寄范曄詩意。《荊州記》說。“陸凱與範譁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譁。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簡說】

上片寫當年所見的江南景色是花落燕飛、春色無際。下片寫眼前雪滿長安,想見江南春景而不可得,只能期待從故人寄來的梅枝上見到江南春色。

《宋詞-元曲各三百首》213章 (21-36章)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第29章 蘇轍(一首)

蘇轍(1039~1112),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蘇洵之子。嘉祐二年(1057)與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累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後因事懺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再謫雷州,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嶽州,又復太中大夫,再謫許州,致仕。卒諡文定。子由善文詞,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著有《欒城集》、《欒城後集》、《欒城三集》和《欒城應詔集》。

水調歌頭一首

徐州中秋①

離別亦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②,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③,同泛清河古汴④,船上載《涼州》⑤。鼓吹助清賞⑥,鴻雁起汀洲⑦。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⑧,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⑨,相對永登樓。

【註釋】

①徐州中秋:這首詞作於神宗熙寧十年(1077)中秋節,蘇轍與兄蘇軾“相從彭門百餘日,過中秋而去。”(蘇軾《水調歌頭》小序)

②東武:縣名,漢置,隋始改為諸城,即今山東諸城。

③彭城:即今江蘇徐州市。

④清河古汴:徐州護城河上接古汴河,下連古泗水,屬於清河的一部分。

⑤涼州:指涼州古曲。

⑥清賞:賞明月。

⑦汀洲:水邊平地。

⑧素娥:姮娥的別稱,代指月亮。

⑨王粲:東漢文學家。因戰亂依劉表,不為所用,登當陽(湖北)城樓,作《登樓賦》抒發離鄉日久,功業難成的感慨。

【簡說】

這首詞作於神宗熙寧十年(1077)中秋節,其時蘇轍同哥哥蘇軾分別七年之後,相聚在彭城,“相從彭門百餘日,過中秋而去”。(蘇軾《水調歌頭·序》)在中秋泛舟賞月時,作者寫下了這首詞,其兄蘇軾也和作一首。蘇軾兄弟兩人,手足情深,自幼相伴讀書,“未嘗一日相舍”。早歲又同登進士科,後因宦海飄泊,天各一方。二人經常互寄詩詞,以訴相思。蘇軾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就是懷念蘇轍之作,其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對蘇轍的衷心祝願。

蘇轍的這首《水調歌頭·徐州中秋》開門見山,敘寫離愁,“離別亦何久,七度過中秋”亟寫分別之久,其中透露出思念之深。“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是回憶去年中秋,其兄蘇軾在密州東武過中秋,曾寫《水調歌頭》詞,表達無盡的離愁。“豈意彭城山下”,五句,是寫今日歡聚賞月的愉悅。“豈意”中隱含著無限的驚喜。儘管兄弟團圓賞月,泛舟引吭,實為一大快事,但從《涼州》古曲中也流露出憂愁和悲涼。詞的下半片則極力渲染一種“醉不成歡慘將別”的哀怨氣氛。“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是寫人惜月而月無情,不為暫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是寫人惜人而人不能留的苦楚。這三句令人聯想起柳永《雨霖鈴》詞“今宵酒醒何處,揚柳岸、曉風殘月,所描繪的淒涼景象。兩者都以情景交融取勝,實為異曲同工。全詞以“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作結,用王粲登當陽城,懷鄉慨世,作《登樓賦》的典故,表述了自己願與其兄蘇軾一起隱退歸鄉,共敘天倫的希望。

這首詞的基調比較低沉,但感情深摯真切,發自肺腑。況周頤《蕙風詞話》雲:“真字是詞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脫稿。”

《宋詞-元曲各三百首》213章 (21-36章)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第30章 黃裳(一首)

黃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市)人。神宗元豐五年(1082),舉進士第一。徽宗政和年間曾任福州知府,官至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有《演山先生集》,其中存詞五十三首。

減字木蘭花

競渡①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②。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③。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④。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⑤。

【註釋】

①競渡:我國南方民間傳統的賽龍舟習俗。

②渚:水中小洲。

③春雷:形容喧闐的鼓聲。破:衝破。以上兩句寫參賽的龍舟從遠處破浪而來。④“歡聲”兩句:寫觀眾的歡呼吶喊,更顯出最前面的船力爭上游的英雄氣概。

⑤錦標:錦旗,用以獎給優勝者。

【簡說】

這首詞寫端午節龍舟競渡場面,風格明朗、簡捷、曉暢。上片泛寫賽龍舟之景,似見其色、似觀其形、似聞其聲。尤以“飛”、“破”二字顯其氣勢。下片專力寫賽龍舟時人們的情緒,觀賽者“歡聲震地”,參賽者大振“戰氣”。擊鼓聲,吶喊聲、歡呼聲中,奪標者的錦旗高高掛起在船頭。著一“驚”字渲染出競渡時緊張、高昂的情緒;著一“銜”字,寫出得勝者的喜悅與得意。

這首詞,寫的是俗題、俗事,卻寫得淡雋、直率、不涉俗。《詞論》有云:“文家遣辭,雅言則違俗,俗言則傷雅。用之廊廟者,不諧於里巷;習於民眾者,不重於士夫。求其通上下之用、兼雅俗之宜,無施而不可者,厥惟填詞。”觀此《減字木蘭花》可見其一斑。既有《風》《雅》之範,又兼歌謠之風。只合出自曾任福州知府體察民風,又兼詩詞文賦之藝的黃裳之手。

《宋詞-元曲各三百首》213章 (21-36章)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第31章 黃庭堅(六首)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年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登第後任葉縣尉。神宗元豐元年他寫信給蘇軾表示敬仰之情,蘇軾復了信,兩人從此締交。在北宋新舊黨爭中,他兩次被貶,最後死於宜州(今廣西宜山)貶所。

黃庭堅的詩與蘇軾齊名,是江西詩派的主要人物。詞與秦現齊名,而詞風卻完全不同。他少年時多作豔詞,晚年時詞風接近蘇軾詞。著有《山谷詞》。

念奴嬌

八月十七日,同諸甥待月。有客孫彥立者,善吹笛,有名酒酌之①。

斷虹霽雨②,淨秋空、山染修眉新綠③。桂影扶疏,誰便道、今夕清輝不足④。萬里青天,姮娥何處,駕此一輪玉⑤。寒光零亂,為誰偏照醽醁⑥。年少從我追遊,晚涼幽徑,繞張園森木⑦。共倒金荷家萬里,難得尊前相屬⑧。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愛臨風曲⑨。孫郎微笑,坐來聲噴霜竹⑩。

【註釋】

①汲古閣本《山谷詞》題作“八月十八日,同諸生步自永安城樓,過張寬夫園,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眾客。客有孫彥立,善吹笛。援筆作樂府長短句,文不加點。”金荷:形狀如荷葉的金酒杯。

②斷虹:虹彩消失。霽雨:雨止。

③這句是說雨後青山象是染過新綠的長眉。

④桂影扶疏:指月亮中的桂樹影子顯得枝葉很茂密。這兩句是指月亮中的桂樹影子如此清晰,誰能說今夜月光不明亮?

⑤姮娥:即嫦娥。這三句問嫦娥是在那一處駕駛起這輪明月緩緩升起。

⑥寒光:指月光。醽(líng靈)醁(lü律):美酒名。

⑦年少:指小序中的“諸甥”。追:追隨。森木:繁茂的樹木。這三句寫涼風微拂的秋夜,諸甥跟著自己,在張園裡樹木森蔚的小路上漫步繞行。

⑧尊前相屬(zhǔ主):舉杯祝酒。這兩句是寫家在萬里之外的座客都將酒倒在荷葉狀的金酒杯中,為良時難得而舉杯祝酒。

⑨老子:作者自稱。這三句是說自己平生浪跡大江南北,最愜意的是臨風聽笛。暗示對宦途風波、貶處僻壤並不介懷。

⑩孫郎:指孫彥立。坐來:登時。霜竹:寒笛。因笛子是用竹子做的。聲噴霜竹:樂聲從笛子中進發出來。這樂聲也即上句所說的“臨風笛。”

【簡說】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指出:“山谷雲……或以為可繼東坡赤壁之歌雲。”可見本詞亦是以豪邁見長。其內容是借秋夜飲酒賞月和聽孫郎吹笛,抒寫出作者從黔州(令四川彭水縣)再貶到戎州(今四川宜賓縣)時的曠達胸襟。

水調歌頭遊覽

瑤草一何碧①,春入武陵溪②。溪上桃花無數,花上有黃鸝。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霓③。只恐花深裡,紅露溼人衣。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④。謫仙⑤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⑥。我為靈芝仙草⑦,不為朱唇丹臉⑧,長嘯亦何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⑨。

【註釋】

①瑤草:仙草。一何:何其,多麼。

②武陵溪:指桃源仙境。見陶淵明《桃花源記》。武陵:在今湖南常德市一帶。

③浩氣:浩然之氣。虹霓:主虹稱“虹”,副虹稱“霓”。這句是說從彩虹中展現出浩然正氣。

④金徽:指琴徽,系琴絃的繩。《漢書·揚雄傳下》:“今夫弦者,高張急徽。”

⑤謫仙:指李白。

⑥白螺杯:用白螺殼製成的酒杯。張籍《流杯渠》詩:“淥酒白螺杯,隨流去復回。”

⑦靈芝:亦稱“木靈芝”或“靈草”。古人認為服食靈芝可以長生。這句作者自比靈芝,是用來說明自己的操守。

⑧朱唇丹臉:指熱中名利的俗子。

⑨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這兩句用李白詩意,表明作者仰慕李白蔑視權貴的品格,並要陶然於酒觴之中。

【簡說】

作者在某些詩詞中善於表露自己的思想境界,如“黃流不解涴明月,碧樹為我生涼秋,”(《汴岸置酒贈黃十七》)反映出他的品格和襟抱。本詞所寫的桃源仙境,也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他仰慕李白,自比芝草,表明決不肯為富貴功名而丟棄本來面目。

清平樂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①。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②。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③。

【註釋】

①這兩句是說,春歸的道路是無跡可循的。

②問取:問。這兩句是說,只有黃鸝可能知通春天的蹤跡。

③因風:隨風。

【簡說】

本詞內容是送春而無傷春氣息,與王觀《卜算子》(別意)的“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有相似之處。兩詞同是寫留春不住而黃詞更多含蓄,最後以黃鸝百囀暗示春光已逝,良時難再。

虞美人

宜州見梅作①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②。夜闌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③。玉臺弄粉花應妒④,飄到眉心住。平生個裡願杯深⑤,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⑥。

【註釋】

①宜州:今廣西宜山縣。

②梅破:梅花含苞待放。

③開遍向南枝;因向著太陽,較溫暖,故南枝先開。

④玉臺:梳妝檯。

⑤個裡:箇中,此中。

⑥去國:離開朝廷,言遭貶。

【簡說】

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作者因寫過《承天院塔記》而遭人誣陷,被貶往宜州(今廣西宜山)。此詞即作於次年冬作者到達貶所後,時作者已是六十歲的老人了。

此為詠物詞。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城數千裡,說是“天涯”並非誇張。到貶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見的梅花,令作者既詫異,又喜出望外。因為梅花的綻開,預示著春天的到來,從而使作者精神為之一振,接下來,作者仔細觀賞梅花,聯想到壽陽公主額頭落梅的典故,一時忘卻了自己的遭際,完全被嬌美的梅花給迷住了。但對景生情,想起往日賞梅,若遇上這樣的良辰美景,當會一醉方休。但如今卻是今非昔比了,十年的貶謫生涯,歲月流逝,心力衰竭,再也沒有那少年時的心志了。

全詞通過梅花,把天涯與江南,垂老與少年,去國十年與平生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從而表現出作者對政治迫害的不滿。該詞語言樸素生動,描寫細膩逼真,含情於景,借景抒情,是一首託物言情的佳作。

定風波

次高左藏使君韻①

萬里黔中一漏天②,屋居終日似乘船。及至重陽天也霽③,催醉,鬼門關外蜀江前④。莫笑老翁猶氣岸⑤,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⑥?戲馬臺南追兩謝⑦,馳射,風流猶拍古人肩。

【註釋】

①高左藏:作者的友人,生平不詳。使君:古時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②黔中:郡名,唐置,後改黔州,宋升為紹慶府。治所在今四川彭水。

③霽:雨過天晴。

④鬼門關:即石門關,在四川奉節縣東,西山相夾如門,故名。蜀江:指四川省境內流經彭水縣的烏江。

⑤氣岸:氣概高傲。

⑥華顛:白頭。

⑦戲馬臺:臺名,項羽所築,在今江蘇銅山縣南。兩謝:指謝瞻和謝靈運。

【簡說】

此詞為作者在黔州貶所時所作。紹聖二年(1096)黃庭堅以修《神宗實錄》不實的罪名,貶為涪州(今四川涪陵)別駕,黔州安置,開始了他生平最艱難困苦的一段生活。上片,描寫視困苦若等閒,醉酒重陽的情景。首二句寫黔中秋日之氣候,陰雨連綿,多日不斷,有如天漏;困居室中,猶如乘船,不能外出。後半部分寫重陽佳節,雨歇天晴,作者苦中作樂,醉飲狂歡。下片,抒發作者自己窮且彌堅,積極進取,老當益壯的豪邁情懷。詞人先以李白自比,寫出一種“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李白《流夜郎贈辛判官》)的不伏老的氣概。接著,又引戲馬臺騎馬馳射之典,表明自己的才華堪追兩謝,風流亦及古人,英雄氣概,卓絕一世。這首詞通篇劃抒懷言志,卻寫得生動形象,灑脫豪放。全詞結構亦很有特點,一抑三揚(催醉、簪菊、馳射),層層推進,彼此呼應,一氣呵成。用典自然貼切,造句新警生動,至今讀來猶凜然有生氣。

訴衷情

在戎州登臨勝景,未嘗不歌漁父家風①,以謝江山。門生請問:“先生家風如何?”為擬金華道人作此章②。

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鉤絲③。金鱗正在深處,千尺也須垂。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

【註釋】

①漁父家風:指繼承賡續張志和《漁歌子》(又稱《漁父》詞)的風格進行創作。

②金華道人:即唐代詞人張志和,東陽金華人。原名龜齡,擢明經,肅宗特見賞重,後坐事被貶,不復出仕,隱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著有《玄真子》,且以自號。其事蹟詳見顏真卿《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所寫五首《漁父》詞頗見重於世。

③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鉤絲:源自唐代船子和尚德誠禪師的《撥棹歌》,其中第三十九首雲:“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全詞即增益其《撥棹歌》而成。

【簡說】

這是一首充滿禪意機鋒的詞。禪宗自唐代以降,日趨文人化,受到士大夫階層的歡迎。這是由於中國士大夫多奉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出處窮通、行藏用舍的處世原則,追求心有靈犀的內悟、清淨淡泊的情趣和自我精神超脫,恰恰與禪宗相投合,二者合流,使士大夫的禪悅之風日熾。士大夫與釋子詩僧酬唱交接,和佛門緇流談禪說法成為一時風尚,宋代尤甚。黃庭堅的這首《訴衷情》即其一。

這首詞是黃庭堅晚年移置戎州貶所時所作。據詞前小序可知,這是他陶寫寄託、遣懷抒志之作,全詞系增益唐代秀州華亭船子和尚德誠禪師《撥棹歌》的四句偈子而成。黃庭堅以禪僧偈語拈來入詞,稍加改易,隱括詩意,即成別調。全詞創造出一派空靈淡遠、虛融清靜的意境,令人徹悟言外:在萬頃澄澈的碧波之下,水紋粼粼,月明星稀,只有一葉扁舟,上面有一位蓑衣漁翁正在臨淵設餌。沽釣金鱗。釣絲一動萬隨,引動陣陣漣漪。全詞動中出靜,靜中寓動,有人卻襯托出無人之境。而游魚沉淪水底,疑情不斷,拒不食釣,遲遲不肯入彀。而漁翁志在得魚又不在魚,值此兩相執迷之際,忽見朗月灑照清江,一片青山在目,萬籟俱寂,令人心隨境杳,超然物外。一時間,如葉剪花明,雲淨月出,魚脫釣絲而倏逝,漁翁陶然忘機也船載明月而遠颺,兩相度脫,各自隨緣而化,使人聯想起柳宗元《漁翁》“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的詩意。詞中的漁翁正是作者的自況,反映了他不營物務、超然世外的精神境界。在寫法上,情因景造,樂情自遣的情致隱然可見,深契禪理,墨希而韻長。清劉熙載《藝概》中稱:“唐詩以情韻氣格勝,宋蘇、黃以意勝。”此詞即可一見。

《宋詞-元曲各三百首》213章 (21-36章)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第32章 時彥(一首)

時彥(?~1107),字邦彥,開封(今河南開封市)人。神宗元豐二年(1079)進士第一。累官至吏部尚書。曾任開封尹。

青門飲寄寵人①

胡馬嘶風②,漢旗③翻雪,彤雲又吐④,一竿殘照⑤。古木連空,亂山無數,行盡暮沙衰草⑥。星斗橫幽館⑦,夜無眠、燈花空老⑧。霧濃香鴨⑨,冰凝淚燭,霜天難曉。長記小妝才了,一杯未盡,離懷多少⑩。醉裡秋波,夢中朝雨,都是醒時煩惱。料有牽情處,忍思量、耳邊曾道。甚時躍馬歸來,認得迎門輕笑。

【註釋】

①寵人:指愛妾。

②嘶風:迎風嘶叫。

③漢旗:指北宋王朝的旗幟。

④彤雲:紅霞。這句寫傍晚日落時西天湧上紅霞。

⑤竿:竹竿。這句是指夕陽距離地面僅一竿之遠,即將沉落於地平線之下。

⑥古木:古樹。這三句是寫旅途景象。

⑦幽館:幽靜的客舍。這句是寫在客舍中抬頭只見星斗橫空。

⑧這句是說夜間失眠,只見燈花結了又結,懶得去剪掉它。

⑨香鴨:鴨形的薰香爐子。這句是寫香爐中升起濃濃的煙霧。

⑩小妝:隨意梳妝。這三句回憶兩人飲酒道別,愁懷難遣。

秋波:美女的眼睛。

牽情:戀戀不捨。忍思量(liáng良):忍不住想念。

甚時:何時。這二句是說,臨行前她低聲道:當他躍馬歸來之日,她將欣然迎接。

【簡說】

先展開一幅朔漠風光,這是作者所處的實境。再記起醉夢中的情景,這是作者想象的幻境。

本詞寫景細緻,抒情細膩,用別後的客裡愁懷襯托別前的難捨難分,寫得活潑而又多變化。

《宋詞-元曲各三百首》213章 (21-36章)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第33章 孔平仲(二首)

孔平仲,字毅甫,清江(今江西清江)人。曾任衡陽太守等職。與秦觀是好朋友。有《清江集》,今僅存詞一首。

千秋歲

次韻少遊見贈①

春風湖外,紅杏花初退。孤館靜。愁腸碎。淚餘痕在枕,別久香銷帶。新睡起,小園戲蝶飛成對。惆悵人誰會。隨處聊傾蓋②。情暫遺,心何在。錦書消息斷,玉漏花陰改。遲日暮,仙山杳杳空雲海。

【註釋】

①次韻少遊見贈:秦觀被貶時賦有《千秋歲》一首,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蘇軾、黃庭堅、孔平仲等均有次韻之作。

②傾蓋:停下車子。

【簡說】

孔平仲這首和詞,依原韻字。仍寫春日謫居愁。上片寫春景、春愁:湖面上春風陣陣來,紅杏花兒已開敗。旅舍冷清,愁腸寸斷。枕上留淚痕,衣帶香氣已銷。無聊晝眠醒來,卻羨慕那成對雙飛的蝴蝶。這裡的春景,是撩人、殘敗的春景;這裡的春愁,是久別、孤獨的惆悵。因景生情,以情觀景,諸多感慨與追憶湧上心頭。下片進一步寫謫人之愁:“惆悵人誰會?”是心靈的呼喚;“隨處聊傾蓋”是感情的驅遣。只是愁情慾遣不能遣,心緒欲安不能安。“消息斷”、“花陰改”,更令人心焦。眼前只剩下一片空濛的雲海。語終接混茫,更以迷離稱雋。

後蘇軾由惠州再貶到儋耳,收到秦觀《千秋歲》與孔仲平和詞,深為所感。聯想到自己和秦觀一樣的遭遇,也曾和過一首詞。

附蘇軾和詞:

千秋歲

次韻少遊

島邊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淚濺,丹衷碎。聲搖蒼玉佩,色重黃金帶。一萬里,斜陽正與長安對。道遠誰雲會,罪大天能蓋。君命重,臣節在。新恩猶可覬,舊學終難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於海。

《宋詞-元曲各三百首》213章 (21-36章)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第34章 朱服(一首)

朱服(1048~?),字行中,烏程(今浙江吳興)人。約宋哲宗元祐初前後在世。熙寧六年(1073)進士,累官禮部侍郎,知廣州。因與蘇軾交往,被貶海州(今江蘇灌雲縣)團練副使。能詞。被貶後作《漁家傲》以寄意。

漁家傲

小雨纖纖風細細,萬家楊柳青煙裡,戀樹溼花飛不起。愁無際,和春付與東流水。九十光陰能有幾①,金龜解盡留無計②,寄語東陽沽酒市③:拼一醉。而今樂事他年淚。

【註釋】

①九十光陰:指春天,春季為九十天。②金龜:古人所佩帶的飾物。典出李白《對酒憶賀監詩序》:“太子賓客賀公,於長安紫極宮一見餘,呼餘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③東陽:郡名,在今浙江金華。作者被貶後在東陽郡齋所作此詞。

【簡說】

這首詞為朱服借春寫愁、感慨人生之作。上片描繪出一幅小雨霏霏,春風微微,柳影如煙、柳絮難飛的陰鬱、躁動、朦朧、纏綿的春日圖畫。節序風物,感人至深。詩人各有所得、各有所感,於是各有設境、各有措辭。在這裡著一“愁”字,由景入情,願自己的愁情與春景一起都和東流水一起流走。下片寫作者轉而又感到春光畢竟短暫,何不及時行樂?一個折轉之後,便激動起來,乾脆把身上值錢的飾物全解下來,去換酒買醉。這裡著一“拼”字寫出了內心的矛盾、痛苦、掙扎、焦躁。但內心同時又是清醒的,尚未“拼一醉”,已經預見到今天的苦中作樂,他年憶起來必定倍感傷心。這樣的結尾,令人震撼。《填詞雜說》論:“填詞結句,或以動盪見奇,或以迷離稱雋。”這首詞結句“而今樂事他年淚”於全篇至關重要,不僅道出真情,而且令人警醒。古人說“好發揮筆力處,極要用工,不可輕易放過。”這正是作者匠心安排處,但是並不讓讀者看出斧鑿的痕跡。可謂能手矣!

《宋詞-元曲各三百首》213章 (21-36章)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第35章 秦觀(十四首)(1)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後改字少遊。江蘇高郵(今江蘇縣名)人。神宗元豐八年進士。哲宗元祐初年經由蘇軾推薦任秘書省正字、國史院編修官,紹聖初年,因與蘇軾等交往獲罪,先後被貶到郴州(今湖南郴縣)、雷州(今廣東海康縣)等地。元符三年受命放還,走到藤州(今廣西藤縣)去世。有《淮海居士長短句》三卷。

秦觀的詩,王安石一見就以為清新似鮑(照)謝(朓),其中有的還能反映出人民的疾苦、官吏的兇殘,如《田居四首》。他還擅長寫賦,蘇軾看到他的《黃樓賦》後,認為他有屈(原)、宋(玉)之才。

秦觀的詞,遠紹南唐,近受柳永影響;以長調抒寫柔情,“語工而入律”(《避暑錄話》)。女詞人李清照曾指出:“詞別是一家,知之者少,後晏叔原、賀方回、秦少游、黃魯直出,始能知之。”(《詞論》)可見秦觀、賀鑄,是被認為屬於“當行”的詞人。

由於身遭貶逐、飄零異鄉,秦觀詞自傷身世的氣氛很濃,如“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江城子》)“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千秋歲》)都突出了一個“愁”字。他的詞亦頗受民間樂曲影響,如十首《調笑令》,每首詠一古代美女故事,每首之前又都有一首詩,這便是宋代歌舞相兼的“傳踏體”。這種體裁和這類故事都是當時民間甚為流行的。另外,他的詞中也有一些留戀歡場的作品,如贈陶心兒的《南歌子》,這類詞反映出當時文人庸俗的一面。

望海潮

梅英疏淡①,冰澌②溶洩,東風暗換年華③。金谷④俊遊,銅駝巷陌⑤,新晴細履平沙⑥。長記誤隨車⑦。正絮翻蝶舞,芳思⑧交加。柳下桃蹊⑨,亂分春色到人家。西園夜飲鳴笳⑩。有華燈礙月,飛蓋妨花。蘭苑未空,行人漸老,重來是事堪嗟。煙暝酒旗斜。但倚樓極目,時見棲鴉。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

【簡說】

這首詞是借洛陽對重遊汴京西園的追憶。其中細緻地描繪了在桃李芬芳、絮翻蝶舞的春日裡、自己郊遊時的一次豔遇。還記敘了在勝地西園的一次繁華的夜宴。對於自己目前的處境,只用“東風暗換年華”、“重來是事堪嗟”的虛筆點出自身鬱郁不得志、欲歸又不可得的苦悶心情。

上片先點出這是初春時節重來舊地,追懷往事。“金谷”三句,實寫當年漫遊汴京名勝。“長記”二字,展開回憶,從飛絮濛濛、落紅片片那種迷離的春色中敘說“誤隨車”的過程,“亂分春色到人家”,不僅寫景,也是寫作者發現“誤隨車”後的心情。這是春日郊遊。

下片寫春夜遊園,“西園”三句記述了一次豪華的夜宴。“礙”字“妨”字,是化靜為動。“蘭苑”三句,承上轉下,且與上片“暗換”遙相呼應。“煙暝”兩句,寫重遊此地,但見一片蕭條,不禁百感交集,這是上面“堪嗟”兩字的具體說明。末句是無可奈何之語,寫思鄉之念,油然而生,但亦只能寄情於流水,又可見他悵惘之深。

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剗盡還生①。念柳外青驄②別後,水邊紅袂③分時,愴然④暗驚。無端天與娉婷⑤,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⑥。怎奈向⑦、歡娛漸隨流水,素絃聲斷,翠綃香減⑧,那堪片片飛花弄晚,濛濛殘雨籠晴。正銷凝⑨。黃鸝又啼數聲。

【簡說】

張炎對本詞評價很高,指出:“離情當如此作,全在情景交煉,得言外意。”(《詞源》卷下)作者先以連綿不斷的春草來比喻不可抑止的離愁,從而使人體會“愴然暗驚”的含意。接著又以“夜月”、“幽夢”、“春風”、“柔情”來比擬所戀念的佳人。然而往事如流水,佳人難再逢,正當飛花殘雨撩人情思之際,又傳來黃鸝的鳴聲,這又暗示出相思之意的無法斷絕。

滿庭芳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①,畫角聲斷譙門②。暫停徵棹③,聊共引離尊④。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⑤。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⑥,羅帶輕分⑦。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⑧。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⑨。

【簡說】

本詞抒寫別情,並以此寄託自身不遇之感。

上片先寫看見“微雲飄過山頭,衰草粘住遠天。”接著又是聽見嘹喨的號角聲。由此引出離別的場面,這時詞人的無限思緒正如暮靄中似隱若現的江山,可說是往事如煙,徒勞空想。“斜陽外”三句,一向為人傳誦。這是說極目遠望,但見寒鴉孤村,加深了別時的淒涼況味。

下片“消魂”兩句,暗示離別。接著以物贈別,不勝依依。“謾贏得”兩句,用杜牧詩意,點明瞭對方的身分。“此去何時見也”,是設問而得不到答覆,只有空添淚痕。最後三句,寫別後遠望高城,只見燈火黃昏,不見所思之人,這是以景總結題意。

這首詞在當時極為風行,蘇軾亦愛賞它,稱秦觀為“山抹微雲君”,並指出此詞受柳永影響,“不意別後,公卻學柳七作詞。”(《花菴詞選》)但本詞感傷氣息較濃,從音樂上說是從容不迫、氣度安詳;不是急管繁弦般的快速,也並非哀絲豪竹般的高亢。寫來不著力,不使氣,語言工整而又平易自然,頗能代表秦觀詞的風格。

江城子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①。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韶華③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簡說】

從弄春柔、系歸舟的楊柳,聯繫到兩人在綠野的橋上相會的“當日事”,產生目前“人不見”的離恨。再從年華老去而產生無窮愁恨,“便做”三句,是反用李後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詞意,藉以顯出自己離愁的深長。鵲橋仙①

纖雲弄巧②,飛星傳恨③,銀漢迢迢暗度④。金風玉露一相逢⑤,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註釋】

①這首詞寫七夕牛郎織女相會之事。宗懍《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世謂織女牽牛聚會之日,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②這句說纖薄的雲彩,變化多端,做弄出許多細巧的花樣。

③飛星:指牽牛、織女兩星。這句說牽牛、織女兩星悵恨終年不得相會。

④銀漢:銀河。迢迢(tiáo條):遙遠貌。這句說他們渡過迢迢的銀河相會。

⑤金風:秋風,秋天在五行中屬金。玉露:秋露。李密《淮陽感秋》:“金風颺初節,玉露凋晚林。”這句是說他們七夕相會。

⑥忍顧:怎麼忍心回顧。鵲橋:傳說喜鵲在天河上搭成長橋。這句說相逢匆匆,即將分別,不忍從鵲橋回去。

【簡說】

本詞上片是七夕所見所思,從星漢迢迢聯繫到天長地久,寫得活潑靈動,情高意深。下片想象牛郎織女七夕相會,難捨難分。末兩句點題,認為兩情久長與否並不在於朝暮相會。含義較一般歌頌愛情的作品要深刻得多。

踏莎行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①。桃源望斷無尋處③。可堪③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驛寄梅花④,魚傳尺素⑤。砌成此恨無重數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⑦。

【簡說】

這是作者四十九歲即被貶到郴州(今湖南郴縣)次年所作。他兩年前所寫《千秋歲》的末句“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道出他貶逐後苦悶的心情。如今處境愈趨艱危,他的心情也日趨沉重。本詞傳達了他悽楚難言的隱衷。

月下迷霧,桃源不見,是寫夜景,也是暗示“避世仙境”之不可得。其中寓有作者身世之感。“孤館”兩句點出自己的客旅愁思,是景中見情。

寄梅花,傳尺素,是想訴述自身的不幸和相思的情意。下面不說此情難寄,卻道此恨無重數;不說山川阻擋歸路,偏說郴江本自繞郴山;末句以問作結,其實郴江流向瀟湘,是自然趨勢,遷客沿江而下,是走上歸途,都是令人易於理解的事;而用“為誰”設問,則又暗示出前途的黯淡,赦歸的不可能。

本詞寫得層次分明,上下兩片開頭都是平敘,第三句一頓。前後的末兩句是最著力之處。在組織結構上是與慢詞的作法相似。

第36章 秦觀(十四首)(2)

浣溪沙

漠漠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②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閒掛小銀鉤。

【註釋】

①漠漠:密密佈滿。

②無賴:猶無奈,無可如何。

【簡說】

上片以屏風上所畫的淡煙流水襯托出清晨輕寒似秋。下片“自在”兩句,細緻地勾勒眼前幽景。用“夢”和“愁”形容飛花、絲雨,顯得空靈無比。末句體現出作者閒適的心情。

如夢令

遙夜沉沉如水①。風緊驛亭②深閉。夢破鼠窺燈③,霜送曉寒侵被④。無寐。無寐⑤。門外馬嘶人起。

【簡說】

秦觀自四十六歲被貶到病逝途中,這六年多的時間是在各地流徙,貶所也愈來愈遠。本詞該是流徙途中所作。內容寫驛舍夜宿的情景。“鼠窺燈”,寫醒後所見。“寒侵被”,寫醒後的感覺。而“馬嘶人起”,則意味著一天的旅途奔波又將開始。

阮郎歸

湘天風雨破寒初①。深沉庭院虛。麗譙吹罷小單于②。迢迢清夜徂③。鄉夢斷,旅魂孤。崢嶸歲又除④。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⑤。

【簡說】

秦觀貶在郴州共一年多。本詞是他在郴州歲暮時所作。

除夕寒夜聞曲,加深客地寂寞之感。久貶在外,音書都無,連做夢也會不到親人,自身的孤獨況味,可以想見。在衡陽還見得到雁兒(傳說雁能傳書),而郴州卻連雁兒也沒有一隻,又託那個傳遞消息呢?這裡暗示自己離鄉日益遙遠,處境也更加危苦,並且照應到起首的聽風聽雨,表明愁懷的難以排遣。

馮煦《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說:“淮海(秦觀)、小山(晏幾道),真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求之兩宋詞人,實罕其匹。”試看“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兩句不說自己貶謫遠地以來音問斷絕、度日如年,而只從南來的雁兒、從這裡連雁兒也不來的情況,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他內心難以言傳的苦痛,語雖淺淡,而含蘊很深,可說是餘味不盡,餘韻無窮。

滿庭芳①

曉色雲開,春隨人意,驟雨才過還晴②。古臺芳榭③,飛燕蹴紅英。舞困榆錢自落④,鞦韆外、綠水橋平。東風裡,朱門映柳,低按小秦箏。多情。行樂處,珠鈿翠蓋,玉轡紅纓⑤。漸酒空金榼⑥,花困蓬瀛⑦。豆蔻梢頭舊恨,十年夢、屈指堪驚⑧。憑欄久,疏煙淡日,寂寞下蕪城⑨。

【註釋】

①宋本《淮海集詞》注:“此詞正少遊所作,人傳王觀撰,非也。”

②這三句寫清晨驟雨才過,陽光衝破雲層,春色極其宜人。

③榭:臨水的樓閣。

④舞困:形容串串榆錢隨風搖落。

⑤珠鈿翠蓋:指用珠寶裝飾車身、翠羽做車篷的車子。玉轡紅纓:指配備著華美的韁繩和綵帶的馬匹。這是指兩人遊樂時乘坐的車子。

⑥金榼(kē科):金制盛酒器。

⑦蓬瀛:本指仙境蓬萊和瀛洲。這裡借指歌伎住處。這句是借花喻人,指歌伎遭遇不幸。

⑥屈指:扳指頭計算。三句隱括杜牧詩意:“娉娉嫋嫋十三餘,荳蔻梢頭二月初;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贈別》)寫舊日戀情,如同一夢,而光陰迅速,物是人非,令人觸目驚心。

⑨蕪城:即今江蘇揚州市。南朝宋竟陵王作亂後,城邑荒蕪,鮑照作《蕪城賦》憑弔。

【簡說】

本詞寫戀情,是從景色的轉換來襯托感情的變化。描繪物態尤為細緻,如寫飛燕靈活,用紅英陪襯;不說東風吹下榆錢,偏道榆錢舞困自落;綠水橋平,朱門映柳,是打鞦韆、按秦箏的背景。這樣,一個輕盈的少女形象就自然地顯現了。“多情。行樂處”,反映出兩人春日遊樂時的情意,也是與“春隨人意”相對照呼應。“酒空”、“花團”,表示環境轉換,人事全非。由舊恨春夢引出憑闌悵望。並以疏煙淡日反映作者寂寞孤寂的心情。

好事近

夢中作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飛雲當面舞龍蛇①,夭矯轉空碧②。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③。

【註釋】

①舞,一作“化”。

②夭矯:屈伸貌。喻龍蛇盤曲伸展之態。空碧:即碧空。

③了不知:全不知。

【簡說】

此詞系寫夢境,帶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情調。少遊於哲宗紹聖元年(1094)貶監處州酒稅,三年徙郴州,詞當作於二年之春。

詞的上片寫夢中之景。起首二句,僅用十一個字,便寫出了春路、春雨、春花、春山、春色,給人以滿眼春光的鮮明、新奇之感。而緊接而來的三、四兩句,更是曲徑通幽,迎著明媚的春光,沿著蜿蜓、清澈的小溪,當你走到它的深處時,忽然,四周的靜謐被驚起的無數只黃鸝的喧叫所打破,一時,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真是如入仙境。詞人徜徉在這樣一個優美的境界中,心中該是多麼的歡快、舒暢。然後,這只是一個夢。

下片二句,詞人的視線由地面移向了天空。在碧藍的天空上飛舞著朵朵的白雲,它們盤曲伸展,變幻萬千,就像那一條條的龍在碧空中飛舞一樣,景象頗為壯觀。象徵著詞人在夢境中獲得了精神上的解脫。一但美夢完結,詞人便只好躲進醉鄉了。於是結尾二句便寫詞人置一切於不顧,只管酣然入睡。反映出詞人逃避現實,消極出世的思想。

這首詞的最大特點便是造境新奇,富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因此對當時和後世產生過一定的影響。蘇東坡有題跋雲:“供奉官莫君沔官湖南,喜從遷客遊……誦少遊事甚詳,為予道此詞至流涕。”黃庭堅跋此詞雲:“少遊醉臥古藤下,誰與愁眉唱一杯?解作江南斷腸句,只今唯有賀方回。”明人劉菊莊題雲:“名並蘇黃學更優,一詞遺墨至今留。無人喚醒藤夢,淮水淮山總是愁。”(見郎瑛《七修類稿》卷三十)可見此詞所具有的藝術魅力,其影響是多麼的久遠。

虞美人

碧桃天上栽和露①,不是凡花數②。亂山深處水縈迴,可惜一枝如畫、為誰開。輕寒細雨情何限,不道春難管③。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時候、斷人腸。

【註釋】

①碧桃:神話中的仙桃。露:露水,露珠。

②凡花:人世間一般的花草。

③管:管束,支配。

【簡說】

這是一首託物詠懷,自傷身世的小詞。詞中所詠的桃花,亦即美人,實際上正是詩人高潔品格與不幸遭際的一種象徵。

上片寫佳人似花,但獨居深處,無人知曉。這佳人就像那天上的仙桃花,是和玉露栽成的,遠非塵世間的鮮花所能比擬,藉以表現佳人的天生麗質,不同凡響。接著寫一枝如畫的鮮花,開在這亂山深入,人跡罕至之地,當然也就無人欣賞了。藉以表現佳人縱有天姿國色,但淪落在這荒郊野水,不為人識的惆悵和怨恨。下片寫佳人感傷於青春易逝,離別難聚。“輕寒細雨情何限”是說綿綿細雨牽動了佳人的無限情思,只可惜春天將逝,青春難再。縱使為了報答知遇之君,自己拼卻一醉,可只怕在那酒醒之後,離別之苦將會令自己肝腸寸斷。在這裡,我們從女主人公的身上,不難發現詞人自己的影子。“只怕酒醒時候斷人腸”,即是人的痛苦心聲,也是作者自己的辛酸自白,既蘊藏著佳人的淪落之感,也寄寓著作者的身世之恨。含蓄委婉,物我交融,意在言外是該詞的主要特點。

千秋歲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①。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憶昔西池會②,鵷鷺同飛蓋③。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註釋】

①城郭:城牆內外。②西池:即金明池,在汴京城西。鵷鷺:兩種鳥,喻品級相近的同僚。飛蓋:疾行的車輛。

【簡說】

宋哲宗紹聖二年(1095)春,秦少游在處州貶所時作。

該詞是借寫離情來抒發政治失意之感。從字面上看雖然寫得是春日謫居時的憂愁,但內容已不侷限於個人的身世之慟,而是曲折地反映了北宋中後期朝廷內部的複雜的政治鬥爭。上片借春景寫離情。先從眼前春光寫起,既寫城外春寒漸退,複用“花影亂”兩句點明城內春意正濃。面對這樣的大好春光,詞人卻無心把酒賞春。原來,此時作者正在貶謫途中,流落它鄉,遠離親朋,情懷落寞。因日夜思念而憔悴不堪,那有心思賞春呢。“人不見”兩句,寫作者思友不得,空對長天,悵然若失。下片追昔念今。開頭緊承上片結尾,追憶當年諸友攜手同遊西池時的盛景。可惜好夢難再。如今流離它鄉,歲月蹉跎,紅顏白髮,不堪其苦。雖然對朝廷,作者還抱有一定的幻想,但還朝無期,眼見得春光將逝,面對那紛紛的落紅,更覺愁苦萬千。

這首詞寫得委婉悽惻,悲憤感人。作者寫春深是為了襯春去,寫往昔是為了嘆如今,突出的是政治理想的破滅,最終落在的是一個無邊無際的愁字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