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心理學:《安家》前妻出軌,再找2.5個羅晉,才能抵消失去的痛苦

《安家》中,羅晉飾演的徐文昌和妻子張乘乘假離婚,誰曾想,一日他提前回家,卻發現妻子和另一個男上正在床上。

羅晉輕輕關上門,妻子聽到後,對著羅晉痛哭,說自己只是“激情犯錯”,只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而已,只不過她是個女人而已。


心理學:《安家》前妻出軌,再找2.5個羅晉,才能抵消失去的痛苦

她為了挽回丈夫,用了三個方法。

一是道歉,請求原諒。

二是提議讓老公也出軌一次。

三是當老公分手心意已決,她又頻頻出現在羅晉門店,和新租的家中,企圖重新撩撥。

前妻第二次去騷擾羅晉時,同羅晉合租的孫儷救場,穿著男式襯衣,裸露著雙腿,對前妻說,“你壓著我的人了”。

心理學:《安家》前妻出軌,再找2.5個羅晉,才能抵消失去的痛苦


前妻張乘乘看到孫儷衣衫不整的樣子,變得歇斯底里,一副被背叛的受害者模樣,憤然離去。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心理現象。

明明是先出軌(或者是先提分手)的一方,在看到對方開始新感情後,為何自己會感到異常的痛苦,甚至想要拼命挽回?

對於不少人來說,一段感情要經歷三次心理上的分手。

第一次,是兩人分手後的空窗期。

這個階段,哪怕有不捨,可似乎只是一些小小的難過,感覺隨時都有挽回的希望,並且潛意識中,依然覺得對方歸自己所有,甚至期待對方放不下自己。

第二次,是其中一人開始了新的感情。

這個階段,對於尚在原地的一方來說,特別痛苦。彷彿是自己的東西被人奪走,雖然已經分手在先。

劇中羅晉的前妻就屬於這個階段。

第三次,是兩人各自重新開始,這是一段感情真正的結束。

這個階段,要麼達成平衡,各自安好。

如果新對象與前任懸殊過大,較弱的一方會過得不爽,懷念過往。

這實際上是佔有慾的表現,不論感情的存續與否,心理上曾經和對方視為一體,當不得不重新將“自我”從關係中分離出來時,這種失去感所帶來的痛苦,遠遠大於在一起的快樂或者問題。

簡言之,<strong>拼命挽回的一方,在意的未必是愛,而是失去。

01

什麼是損失厭惡和稟賦效應?

人類天生不喜歡失去,哪怕只是想象中擁有過。

心理學:《安家》前妻出軌,再找2.5個羅晉,才能抵消失去的痛苦

相親的時候,對方的條件夠不到自己內心的標準,可又不忍完全放棄,就一直吊著對方胃口,說是多瞭解一些,先當朋友相處,實際是在當備胎,尋求更好的對象。

備胎通常並不自知,可當有一天備胎不再熱情地聊天、陪玩、一起吃飯看電影時,原先掌控局勢的一方會悵然若失。

就好像自己看中的衣服,被別人買走穿在身上,哪怕試穿的時候,自己並不是特別喜歡,當得知自己得不到的那一刻開始,這種失去的痛苦就被放大了。

正如《大話西遊》中的經典臺詞,“曾經有一段真摯的感情擺在我面前,而我沒有珍惜,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感情中,與其說是失去了才懂珍惜,不如說,是失去了,才知道自己內心有多痛苦。

<strong>這種痛苦的感覺,在心理學中,被稱作“損失厭惡”。

就像撿了200塊,心情變得特別好,可是又被偷走了,心情會變得比撿錢之前還要糟糕。


可實際上,這200塊本來就不是你的。理論上一分錢損失都沒有,可是心理上就是認為損失了這“白來的”200塊。

在我們平常的日常生活中,這樣的損失厭惡心理,會變成幸福的阻礙。

有些人,明明在一段感情中,過的並不幸福,可是往往無法鼓起勇氣轉身離開。

以前有個朋友,異地戀,她要面臨畢業後工作仍然異地的可能,而且,男友說話特別傷人,可她就是下不了狠心說分手,因為每一次短暫的相聚,都放大了她的歡喜和悲傷。

這就是敝帚自珍的“稟賦效應”。

<strong>也就是說,因為損失厭惡心理,當你擁有一樣東西之後,你往往會高估這樣東西。

一方面是高出來的“擁有評價體系”,一方面,是放大數倍的“損失痛苦”。而失去的痛苦,總是大於得到的快樂。

兩者一起,導致她優柔寡斷,不能理性看待感情,追求幸福。

她擔心分手後,找不到同樣好的男友(哪怕在旁觀者眼裡,這個男友並沒有太好),因為她一想到失去,就不自覺的放大了相處時的快樂。

所以,本來也許5分的男友,放在可能失去的環境下,這個5分,就變成了七八分。

這也就是,為什麼旁人都覺得不好,自己卻捨不得分手,或者是分手後,仍然對前任念念不忘的原因。

02

多少快樂才能抵消“損失厭惡”的痛苦?

如果像《安家》中羅晉的前妻,因為自己出錯,損失一個原本不想失去的男人後,<strong>她要尋找到一個什麼樣條件的男人,才能使自己不陷入“損失厭惡”的痛苦中?

答案是,與劇中羅晉同等條件下,需要2.5個新的羅晉,才能抵消失去這一個的痛苦。

心理學:《安家》前妻出軌,再找2.5個羅晉,才能抵消失去的痛苦

為什麼呢?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理查德·塞勒教授做過一個實驗。

他讓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的任務是賣掉一個咖啡杯,第二組是從第一組處購買杯子,第三組可以自由選擇,擁有一個杯子,或者得到同等價值的一筆錢。

然後讓三組學生分別給咖啡杯標價。

結果是,第二組和第三組分別估價2.87美元,和3.12美元,價格非常接近。

而第一組賣家的估價為7.12美元,高出了一倍。

這就是塞勒教授提出的“擁有什麼,便高估什麼”的稟賦效應。

<strong>在這些經濟學家的很多實驗中,都出現過大約2:1的比例。也就是說,只有當獲得的快樂是失去的2倍時,失去的痛苦才得以抵消。

這也從另一面驗證了那句話,“不是不背叛,是背叛的砝碼不夠”。

同樣的,有些失戀的人,習慣於用一段新的感情,去掩蓋失去的傷痛,這樣真的有用嗎?

其實,用這個實驗也可以解釋。

在微博上,曾看到過一個女人對前任的無法放手。

他們是學生時代的戀人,兩人都來自小城鎮,家境一般,男生比較現實,就像電影《致青春》中趙又廷的角色,每一步都要計算好,去搭建自己人生的高樓,所以,為了更好的前途,男生提出分手。

女生不甘心,也暗暗努力,最後嫁了老外,移居國外。本來雲淡風輕過日子,可是得知前任男友移居到國外大城市,並娶了一個格外優秀的女生時,她心中的歲月靜好全被打翻。

心理的失衡,是因為比較。

比較的背後,是因為她並沒有比前任的日子好太多,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心裡的失落感呼之欲出。正如一個乞丐不會嫉妒百萬富翁,只會嫉妒比他略好一些的乞丐。

對方變得更優秀,日子過得比自己更好,她心中失去的部分變得更大。


在她潛意識中,仍然對對方抱有期待,期待對方沒有放下自己,甚至在心底某個角落,依然認為對方屬於自己。當現實與假想違背,這個落差便攪亂了她的歲月靜好。

只有當新的感情優於她前段感情很多時,她才能說服自己放下。

有時,真的不是放不了手,而是沒遇到更好的。

有時,你以為的挽回,其實是恐懼失去。

03

“損失厭惡”的日常運用

“損失厭惡”這種心理現象常常應用在經濟領域,在面對等量得失的情況下,人們對收益和風險的偏好也不同。

心理學:《安家》前妻出軌,再找2.5個羅晉,才能抵消失去的痛苦

先以感情中的相處為例。

當著眼在男友的優點時(已經確定的收益),和未知的感情(分手重找)時,人們通常願意選擇已經確定的收益(抓得到的現有幸福),表現為害怕失去現男友。

可是,當著眼在男友的缺點,和未知的感情時,人們通常願意搏一把。就像虧損之下,用賭一把翻身的心理。

也就是說,平淡的感情中,想要維持,就多看看對方優點,不要總拿他的缺點去對照別人家老公的優點,否則,這段感情多半會越來越不順眼。

反之,如果想要結束一段感情,就多想想讓你想要離開的缺點,別又捨不得他給的零星半點的好。不要拖泥帶水,別試圖在感情中尋求完美。

同樣的,也適用於感情中的自處。

有個朋友,之前全職主婦,時間久了,老公視其付出理所當然。

她希望老公適當分擔家務,有空陪孩子一起玩,在老公眼裡,都是她在多事。

兩人為此沒少吵架。後來她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運動保持身材,發展副業賺錢,下午接完小孩備好晚飯,把孩子丟給老公,自己化好妝約著小區其他媽媽出去看電影。

等到妻子不再圍著他轉時,這個老公終於在飯桌上主動和老婆開始聊天。往常都是自己在玩手機。

一段感情中,沒有自我毫無保留的付出,往往會不被珍惜,當你把關注點放在自我成長上,有自己的生活時,對方會意識到,他可能在失去,所以會反過來開始珍惜。

第三,客觀看待感情和自我。

對擁有的東西視若無睹,恐怕是人類的共性。

瞭解了“損失厭惡”和“稟賦效應”後,可以時刻提醒自己,珍惜每一段值得珍惜的感情,因為一旦當你失去了,你需要找到比原先好至少兩倍的,才足以抵消失去的痛苦。

而這個過程,並不容易。

因為,自己對自己擁有的特質,容貌、才華或者其它,也存在著稟賦效應上的“高估”,也就是常說的“眼高手低”。

當一個人無法客觀看待自己時,在感情中,容易強勢,因為會對自己的每一分付出,都期待對方有十分的回報。

同樣,這樣的人在相親市場上,未必能夠匹配到自己期望的理想類型,從而造成受挫的心理落差。

結束語:

從古至今,前人留下不少後悔的句子,

有感情上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有親情的“子欲養而親不待”


有成長的“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有誤入歧途的“一失足成千古恨”


有婚姻中的選擇“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無論是哪種情況,失去的痛苦,總是大於擁有的快樂。

再次獲得的難度,遠遠高於珍惜現有的幸福。

損失厭惡和稟賦效應,不僅僅適用於理智看待感情,灑脫放手。

同樣也適用於人生的每個方面失去的時光也格外沉重。

前人無數後悔經驗的累積,和心理學的科學印證,共同給出一劑預防後悔的藥丸。

那就是,珍惜當下時光,珍惜眼前人。

請細品慢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