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童心不失,真爱永存——解读电影《城南旧事》

1

  《城南旧事》的电影是很早以前就看过的,可能是当年看的时候年龄太小,故事情节记得不是很清楚,甚至对主题曲《送别》,都没有太深的印象。再次重温这部影片时,是在读过原著之后,几乎是在一天之内,完成了阅读和观影的过程。因此,对于影片与原著之间的差异,也特别留意了些。电影在故事层面上,展现了原著中的四个故事,即《惠安馆传奇》、《我们去看海》、《驴打滚儿》和《父亲的花落了》,而《兰姨娘》的故事却没有涉及。由于《城南旧事》原著本身并非一部长篇小说,而是以第一人称叙述者英子,即小说中的“我”的孩童视角连贯起来的、彼此之间相对独立的几个短篇小说。因此即使被改编成电影后,几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也还是比较松散的。不过,经过电影改编后,原来作为叙述者的英子形象,却鲜明了起来。应该说,这部电影最引人注目的两大亮点,一是主人公英子形象的深入人心;一是对主题曲的恰当运用。

  我们再说影片对原著故事的改编,英子帮助秀珍和妞子母女重逢的故事,几乎占了影片时间的一小半,这使后面关于小偷、宋妈和爸爸的故事,所占比重相对较少。其实这样改编,是因为惠安馆传奇的故事情节相对曲折复杂。在原著中,秀珍的爱人,即她口中的思康,是离开求学的北平回老家之后,再无音讯。而在电影中,是作为进步学生被捕的。从影片中出现被捕学生被押往刑场的镜头暗示,或许是已经牺牲了。由于影片中没有体现原著《兰姨娘》故事中英子爸爸收容进步学生的故事,但又要表现英子爸爸支持进步学生这一点,影片特意出现了学生们在林家客厅和在英子爸爸墓前献花的场景。而这些场景,让在镜头前出现不是很多的英子爸爸形象,从侧面上丰满起来。

  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的《送别》一再出现,很好地烘托了整部影片中怀旧、感伤的气氛。对于原著作者来说,小说具有浓厚的乡愁意味,可是对于大量没有相似背景经验的人来说,是感受不到的。而作品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是英子以童心看待周围世界的视角。影片在这一点上,是忠实于原著的。秀珍、妞子、小偷、宋妈,这些在成人的世界里被遗弃、被欺凌、被憎恶、被忽视的社会底层边缘人,在英子的眼中被重新发现了,这些可怕、可憎、卑微、弱小的人,在她的眼中温柔、厚道、可爱、可敬。

  2

  影片虽然不能表现出原著中的所有方面,但是却紧紧抓住了“离别”这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在前两个故事中,英子失去了朋友;在后两个故事中,英子失去了亲人。朋友的离去,意味着对友情的眷恋无法持久,亲人的离去,意味着对亲情的依赖难以长存。最终,在离别与失去之中,英子的内心不断地成熟和坚强起来。不连贯的几个故事,恰恰代表着英子从童年到少年成长过程中,几个最重要的事件。秀珍母女的相认,让她能够辨明了幻想与真实;小偷的被捕,让她能够分清楚好人与坏人;到了宋妈和父亲的故事里,她明白了宋妈的丈夫不是好人,爸爸对她的严厉是爱。英子在失去和离别之中渐渐成长,她无限地依恋童年中那些美好的人和事,可是这些人和事却不可避免地离她而去。

  客观的说,呈现在英子眼中的,原本是一副悲惨世界的画面。但是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却没有留下可怕的阴影。这是因为,无论经历了多么悲惨和痛苦的事情,她都保有一颗纯真之心。这颗纯真之心,是老子所说的赤子之心,是李贽所说的童心,纯洁不染,晶莹剔透。正是以这样的纯真之心来看世界,在英子的眼中,才没有绝对的对错与善恶,这不是孩童懵懂的是非不分,善恶不明。而是源自初始的本心。即如王阳明所讲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上帝在创世之初,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没有吃分别善恶之树前的那份纯真。因此,在别人眼中可怕的疯子身上,英子看到了她对爱人的一往情深、痴心不改;看到她对孩子的心心念念,舔犊深情。秀珍在别人眼中是疯子、是笑话,在英子的眼中是最忠贞的爱人,最体贴的母亲。不是孩童的眼睛看不到世界的残酷和丑恶,而是孩童的眼睛,发现了残酷中的温情、丑恶中的美丽。因此,悲惨的故事,被罩上了一层温情的色彩。在惠安馆故事的最后,英子发现她送给秀珍的手表和手镯,又回到了眼前。睹物思人,虽然斯人已逝,但她们之间的那份相遇、相知、相守、相助的情义却没有消失。

  “我们去看海”,这是一个美好的约定。英子为了捡球,最初见到荒草地上的陌生人,也有些害怕。可是看到他老实敦厚的样子,就大起胆子来和他说话,并由此成为了朋友。她心里明明知道包袱里的东西是偷来的。可还是替这个新认识的朋友保守了秘密。她说自己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就像分不清海和天一样。可是却与这个一心供弟弟上学的哥哥,定下了“我们去看海”的约会。周围的看客都认为小偷被抓是罪有应得。可是他们却没有看到,所谓的“小偷”,也是被环境所迫,才沦落到这种地步的。有值得同情、值得尊敬的地方。

  3

  宋妈是在每个故事中,几乎都出现的角色,可是直到影片的最后,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的角色,才清晰地展现出了全貌。或许,在一般人的眼中,宋妈只是千千万万从乡村到城市,离开自己的子女,为别人带孩子的老妈子中的一个,并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她是在社会中身份卑微到足以被忽略的小人物,可是在英子这个“大小姐”的眼中,宋妈却是一位非常可敬的妇女。她的丈夫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打老婆、不照顾子女。宋妈和丈夫之间没有夫妻间的感情,实属正常。宋妈离开家去帮佣赚钱,不仅是因为不堪丈夫的欺凌,更重要的是,在一个男人不能肩负养家的责任时,她不得不肩负起这原本不属于她的重担。宋妈精心哺育、照料别人的子女,可自己的女儿被卖,儿子溺死她却不知道。而当她得知真相时,却并没有痛不欲生的哭喊、歇斯底里的控诉,而是默默地忍受着巨大的苦痛,尽量不影响雇主家的生活秩序。宋妈的负担与隐忍,都被英子看在眼里,她同情她,帮助她,与她一起走街窜巷,寻找被卖的小丫头子。而宋妈在临走之前,也非常惦念英子一家。在英子的眼中,没有成年人心中的高低、贫富、贵贱之分。她以真心对待身边的人,也得到真心的回报。纯真之心富有正义感,在妞子被店里的伙计欺负时,她挺身而出,在卖假当票的人面前,她发出不平之鸣。纯真之心更是怜悯心和同情心,英子同情秀珍、可怜妞子。在她的帮助下,母女相认,她将爸爸的手表和妈妈的手镯慷慨地送给秀珍父母当盘缠。

  英子与爸爸的故事,出现在影片的结尾。相对来说,爸爸的形象在影片中比原著要简单一些。影片中爸爸在病床上与英子的对话的场景,将父女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因此,爸爸的去世,给英子带去的悲伤和痛苦,也就更加的令人感到心碎。影片将宋妈与英子一家的离别放在英子爸爸去世后,英子返回故乡的场景中。这种改编呼应了离别的主题。载着英子一家的马车,渐渐驶离墓地,消失在远方。英子的童年结束了,她离开了自己成长的家园。

  4

  影片中一直贯穿着淡淡的感伤氛围,但并非悲伤。英子从童年到少年经历的几个标志性事件,都伴随着别离。与朋友和亲人的分离、告别是痛苦的事情,可是影片最打动人的,却并不是英子的眼泪,而是英子的微笑。这是纯真之笑,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但孩童不是猛士,而是大人们应该关爱和呵护的对象。英子之所以能以含泪的微笑,坚强地面对成长中的痛苦和悲伤,是因为她能以纯真之心,发现这个充满各种不幸的悲惨世界中,有美丽的、可爱的、可亲的、可敬的人和事物,并以自己不求回报、发自本心的爱去拥抱、理解、帮助、呵护这些美好的人和事物。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生不过是一场走向失去的过程。无论我们如何地想留住美好的时光,但那些我们最喜爱的事物和最亲爱的人,都将一一离我们而去。无论多少的欢乐和泪水,都不能让我们挽回过去的时光,而最终迎来与这个世界的告别。可是,当影片的那首仿佛来自远方的送别之歌响起时,让人想到的却不是别离,而是相聚。

  从头到尾,影片展现的,不是离别的痛苦和失去的悲伤,而是人生相遇和相聚带来的欢欣和快乐。从开头英子与爸爸讨论骆驼的脖子上为什么挂铃铛,到英子与秀珍在院子里染指甲、与妞子在屋子里荡秋千、与供弟弟上学的哥哥在草丛中约定一起去看海,与宋妈一起买驴打滚,与家人其乐融融地说笑,表现的是人生是一场美好的相遇和美丽的邂逅。影片开头,以画外音的方式,说出了英子对往昔的追忆,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的展现,曾经那些远去的人和事,又再次浮现在眼前。或许,真实的过往已无法再重复,但那些留在内心深处的纯真和美好,却是难以磨灭的。城南之于英子,如同斯万家之于马塞尔,大观园之于贾宝玉。那是她心之所系,魂之所牵,是她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栖地。影片再现了英子充满失去与告别,但依旧纯真与美好的童年时光。通过诗意的画面,动人的情节,营造了童心不失,真爱永存的艺术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