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你覺得哪部國產的電影可以在全球電影比賽中拿獎?

玉樹中公教育


我覺得姜文的《鬼子來了》可以全球電影比賽中拿獎!

外國有一家報刊這樣評價《鬼子來了》:沒有一絲一毫相似於迄今為止來自於中國的任何一種創作特點,它是一部迎刃而上的電影。《鬼子來了》確實是一部非常風格化的姜文作品。作為一個門外漢,我沒法用十分專業的眼光來分析這部電影,只是談了談自己的主觀感受。再好的分析電影的文字也比不上一部好電影,希望姜文能拍出更多的佳片。

本片的人物塑造十分出色。主角馬大三是一個典型的中國老百姓形象。他在家是一家之主,對家庭負責,對老婆的安全負責,也深愛著她。但是在面對不可抗拒的力量時,他也膽小害怕,他向熟悉的村民求助,同時略顯狡詐。明明神秘人是叫他看管俘虜,並威脅他個人的生命,而馬大三在村民面前卻說神秘人是要取全村人的性命。這成了村民們幫助馬大三、一起出主意的理由。

在村民出主意的時候,也體現出每個人的不同。“二脖子”立場不堅定,先是想把人交還給日軍,後來又沒有遵守諾言,把事情透露給了母親;“六旺”頭腦簡單,提出讓全村人一起逃命,隨後眾人說什麼他就隨大流;“五舅老爺”是眾人中最德高望重的一個,有點文化的他是眾人的領導者。影片中村民的用語帶著唐山話的口語,極具生活化及市井氣息,深刻體現了戰爭中的小老百姓形象。

劇情後半部,村民們決定抓鬮殺死俘虜,馬大三不幸當選,但他卻下不去手,這裡又體現了一個普通人善良的一面——他終究不是一個說殺人就殺人、說動手就動手的惡魔。但他也很愚蠢,答應了花屋“以人換糧食”的提議,思維過於簡單,利害關係沒有明確,結果也印證了這一點。但是在最後,當馬大三知曉村民們因他而遇害時,爆發出了一個男人的血性,徹底被複仇衝昏了頭腦,此時他再也不是馬大三,他也變成了一個惡魔。

本片的黑白影片的形式也值得思考。姜文導演顯然不是因為預算或者是設備原因而將此片拍成黑白片,反而是和攝影師討論後確定的。黑白的形式讓本片顯得有點像當年的紀錄片,同時,在觀影過程中,人物的臉部、表情得以突出,背景則很容易被忽略,可以說整部片子在影像風格上是“以人為本”,這樣的設置在其他題材上可能不行,但是卻很好地表現了姜文最想表現的東西,那就是“人”。

因為本片就是一部講人的電影,戰爭的主要形式:槍、炮、爆炸、衝鋒等等,都沒有在本片中出現,反而是一群普通的百姓和兩個俘虜在這場荒誕的事件中的種種表現才是本片的重點,因此,黑白片的特殊表現手法成就了本片最大的亮點。而在影片最後,姜文有神來一筆,將馬大三人頭落地的那個瞬間,所看到的世界在影片中重現色彩,這樣的轉變也是本片結局令人震撼的一部分。

對於這樣的色彩轉變,有很多不同的解讀。有人認為,馬大三的視角是真實的世界,所以,在他的眼中,世界就是彩色的;也有的人認為,色彩的轉變,意味著從理想到現實、從虛幻到真實,馬大三的人頭落地,就是對他之前的所作所為的否定;還有人認為,馬大三的視角變為彩色的那一刻,也是他真正看清世界的那一刻,在戰爭中,人都是行走的惡魔。

本片不同於很多抗日題材的國產電影,將戰爭中的戰鬥部分忽略,而突出表現了一群普通人為生存所做的一切。本片沒有什麼主義,什麼大義,什麼革命,老百姓與其說是可憐,不如說是愚蠢,可笑。為此,本片也沒能在中國上映。但是,這部電影卻真正做到了一部戰爭片最應該表現的,那就是“反戰”。

戰爭在本片中所體現的,就是荒誕,一個荒誕的故事,一群荒誕的村民,一個荒誕的結尾。在戰爭中,施暴者是惡魔,而被施暴者也成了惡魔,人的生命被到最底層,彷彿一文不值,整個世界的運轉體系都被戰爭所影響,變得殘酷無情。在這樣的影片面前,我們觀影后才會對戰爭產生厭惡,我們體會到的才是真正的戰爭,才會真正去珍惜和平。

《鬼子來了》的視聽語言分析!

姜文是中國電影界的一個奇才。雖然是當演員出身,但他在導演領域似乎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他的作品不多,只有三部,但是每一部都獲得了專家和影迷的一致好評。相較於那些喜歡躲在攝影機後不露聲色地敘事的大師們,姜文的電影更加風格化,極具感官衝擊力。用他本人的話說,拍片就像釀酒,而他的影片確實能讓人沉醉。

《鬼子來了》是姜文的第二部作品,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該片以深刻的思想主題著稱,很多人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自己的註釋,在這裡我不再重複。我只是從影片的視聽語言入手,總結姜文電影的特色,以及分析他是用何種手法來達到這種特色的。

《鬼子來了》是一部黑白電影。按照姜文的說法,它的色彩本身就是內容。為了影片最後砍頭的那抹鮮紅的畫面,值得將整部電影拍成黑白片。除此之外,影片還有很多全局性的鏡頭特點,如特寫鏡頭很多,沒有大範圍的運動鏡頭,手持攝影的鏡頭很多等。這些特點形成了怎樣的表達效果,我將在下文分類說明。

1.對話場面

在現代電影中,對話場面的拍攝手法通常很單一。在好萊塢電影中,兩個人的對話幾乎是千篇一律的過肩正反打鏡頭。如果對話人數超過兩人,也是儘量往過肩鏡頭靠。過肩鏡頭的特點是:把聽話者帶入畫面,增進對話兩者的聯繫,同時又能表現說話者的表情,並把觀眾置於聽話者的位置,這無疑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拍攝手法。但是單一手法並不能產生出多樣性的視聽感受,有些非常規的手法可以產生更多奇妙的效果。例如昆汀這個“話癆”導演,他拍攝的對話有很多新穎的手法。在《低俗小說》中,有一段對話的拍攝角度從頭到尾都是對著一個人的正面和另一個人的後腦。其中一位對話者是黑社會老大,我們始終看不到他的正臉,只能看到他貼著創可貼的錚亮的光頭。這樣一來就增添了這個人物的威嚴和神秘感,產生了更好的表達效果。

在《鬼子來了》裡,對話場面基本上是群戲,最典型的是村民們開會討論的情節。在這裡過肩鏡頭並未出現,而出現最多的是面部特寫。也可以說,《鬼子來了》的對話場面主要是通過切換說話者的特寫和近景來完成的。大量的面部特寫讓我們更專注於演員的表情,於是農民的愚昧和樸素通過演員的面部表情表現了出來,並且被放大。另一方面,面部特寫放大了人物的五官,其結果是醜化了人物,這也符合表現農民形象地需要。當然,對話場面的特點還不只這些,我分別選取了下面兩場戲來進一步說明。

第一場戲是六旺進城請示五隊長後回來彙報,一群人圍在桌邊談話。首先是六旺在陳述,這裡用了兩個慢速的環繞鏡頭。用環繞鏡頭來表現對話並不少見,它常常給人以優雅、輕鬆之感,例如昆汀的《落水狗》的開頭場景。而在本片中,環繞鏡頭拍出來的卻是人物面部特寫,而且是手持拍攝的。隨著鏡頭的環繞,我們看到了傾聽者專注的面部表情。因為鏡頭給的得很近,在繞過背對者時,背對者的肩部擋住了整個鏡頭,而且出現了虛焦。這樣的鏡頭沒有給人精緻的感覺,反而讓人覺得很粗糙。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粗糙感是很符合表現內容的,因為片中人物都是農民,沒什麼文化,講出來的話就很“糙”,常常牛頭不對馬嘴,完全不得要領。鏡頭的粗糙感更增添了表現力度。兩個環繞鏡頭過後是面部特寫的剪切,也有粗糙之感:人物的面部常常有一部分移動出畫面,或者被另一個人擋住。而背景一直是虛焦的,這一方面增加了粗糙感,一方面放大了表演,如上一段中所述。

再看另一個對話場面:村名們發現馬大三沒有殺掉俘虜後,找馬大三理論。與上一個場景中的討論不同,這一次是激烈的爭論,鏡頭語言也顯得更加凌亂。雖然人物變多了,景別依然是以近景和特寫為主,也是手持拍攝。因為人物移動得更為頻繁,鏡頭也搖晃得厲害,人物面部部分出畫的情況也更多了。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用了一種非常特殊的拍攝手法:畫面從一個人物轉到另一個人物的時候,並沒有用分鏡頭剪切,而是直接迅速地把鏡頭移過去。這種拍法非常少見,因為它通常費力不討好,在極短的時間內把攝影機轉到一個精準的角度並調好焦距是很難的事情,而且有拖泥帶水之感。但在本片中,這種做法卻顯得非常巧妙。首先,快速移動鏡頭和調焦的過程本身就帶來了凌亂感,與場景的氛圍契合。其次,直接移動鏡頭有鏡頭被搶過去的感覺,體現答話的迅速,這又表現了爭吵的激烈。可見,姜文的鏡頭語言是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和表現的。

2.動作場面

說到對動作的表現,不得不提攝影機的運動。現代攝影技術催生了大量的高科技設備,如導軌、搖臂、拖車。很多長鏡頭裡複雜的鏡頭運動,都是依靠這些設備來完成的。《鬼子來了》沒有令人印象深刻長鏡頭,也沒有用到導軌、搖臂等大型機器,它的運動鏡頭非常少,大都是用手持攝影的方式完成的,可以說非常樸實。而姜文正是用樸實的手法拍出了很多富有情緒衝擊力的動作場面。

先說手持攝影,日軍屠殺村民那場戲就是用手持攝影完成的。除了手持攝影本身給人的身臨其境之感,攝影師還用了各種方法來渲染場面的混亂。首先是鏡頭的搖晃,這一段鏡頭的搖晃程度比一般的手持攝影要強烈的多,可以看出是刻意為之。其次是鏡頭的快速移動,它的效果在上文的第二段對話場景中已經闡述過了,伴隨鏡頭的移動也出現了很多虛焦。再次是鏡頭的傾斜,鏡頭的傾斜本應該是攝影很避諱的,但在這裡出現了很多,而且很明顯,用以模擬村名們在慌亂中四處逃竄的視角。

片尾還有另一場屠殺戲:馬大三為了復仇追砍日軍俘虜。這次攝影機是架設的,冷眼旁觀憤怒的馬大三。雖然攝影機沒有移動,姜文仍然靠巧妙地架設機位和場面調度拍出了動作的連貫性。有一個鏡頭值得稱道:攝影機對準一個門洞,這個門洞形成了畫中畫的效果。花屋、馬大三、國軍三撥人追趕著從門洞進入,跑向左側,消失。隨後花屋出現在門洞,跑向另一側,馬大三緊接著出現,被一幫國軍按倒在門洞中央。這樣用一個靜止的鏡頭就簡單明瞭地表現了一次複雜的運動。而且人物的消失與重現很有東方的含蓄之美。

以上這個場面本應該是悲壯的,配樂也採用了一首憂傷的曲子。然而馬大三追著鬼子亂竄的畫面卻顯得很滑稽,與人物憤怒的表情形成強烈的反差,讓人覺得很諷刺。這種以反差來表現諷刺的手法姜文在本片中多次用到。例如花屋回軍營後日軍隊長出場那段,氣氛非常緊張,姜文一邊營造緊張的氛圍,一邊又給了箇中國驢強姦日本馬的滑稽鏡頭,十分諷刺。

姜文的電影是極具動感的,他會把一些並不激烈的動作場面拍得勁道十足。例如劉一刀砍頭那場戲,導演整整用了十七個鏡頭表現劉一刀出手前的醞釀。劉一刀在被砍者面前來回踱步,村民們在走廊的另一頭跟著來回奔跑窺視。鏡頭在劉一刀和村民之間迅速轉換,並追蹤人物快速地平移。再加上雜亂的腳步聲和急促的喘息聲,這一段顯得十分緊張激烈。於是一下子點燃了觀眾的情緒,讓觀眾跟著期待將要發生的事。

3.轉場

轉場是電影中兩個不同場景的轉換,它大致可以分為有畫面特效和無畫面特效(即“跳切”)兩種。早期的電影為了使觀眾看得更明白,採用畫面特效較多,如淡入和淡出,它就像舞臺上的帷幕,讓人清楚一場戲的開始和結束。隨著現代社會節奏的加快,觀眾的欣賞習慣也發生了變化,法國新浪潮電影中第一次出現了無畫面特效的剪輯,它迅速發展成現代影視創作的潮流。由於影片的節奏越來越快,場景越來越多,導演對轉場的處理也越來越多樣和隨意。

在《鬼子來了》裡,大部分轉場方式是“跳切”,即無畫面特效的剪輯。但是姜文使用的轉場並不隨意,它帶有鮮明的特點。我不失一般性地選取了影片開頭連續的幾次轉場如下:

1. 日本軍官騎馬帶隊離開(動態)(軍樂聲)——月亮的特寫(靜態)(喘息聲)。(跳切)

2. 窗戶紙上被戳破的洞的特寫(靜態)(無聲)——馬大三頂住六旺往櫃子上撞(動態)(臺詞、碰撞聲)。(跳切)

3. 日本軍官騎馬遊行(動態)(軍樂聲)——毛筆在紙上寫字的特寫(靜態)(書寫聲)。(跳切)

我們很容易找到上面幾個轉場的規律:利用特寫、動作轉場,從動態轉入靜態,或從靜態轉入動態。其中動態的畫面伴隨強烈的音效,靜態畫面則伴隨靜謐或者無聲的音效。再考察影片後面的段落,我發現很多轉場都符合上述的規律。而且有刻意製造音響,擴大動與靜的對比程度的痕跡。例如出現了斧頭撞擊桌子的開場,一桶水傾瀉而下的收場,都伴隨著突然而強烈的聲音。

可見姜文追求的轉場效果並不是圓潤自然,而是跳躍與突兀,使劇情緊湊,以牢牢抓住觀眾的眼球。這些轉場很有中國武術一般動靜結合的美感:出招時講求快速與出其不意,招式結尾又都有剛勁有力的停頓。它給人的感覺可以套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的一句臺詞:“有勁!”

當然,《鬼子來了》的轉場方式並不是千篇一律的。在魚兒誤以為馬大山殺了人而避免與他接觸的一段戲中,節奏變得很舒緩,以表現人物失落的情緒。此時,轉場方式也不再是跳切,而變成了淡出和化入等畫面特效。關於轉場,姜文的另一部電影《太陽照常升起》中還有一個經典案例,他用《梭羅河》這首歌巧妙地承接了兩個故事段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剪輯

姜文特別喜歡用剪輯效果來表達。《鬼子來了》開場就是幾個特寫鏡頭的拼接。太陽旗、

軍靴、馬鐙、日本刀,簡單的幾個短鏡頭就把環境交待了。再加上“立正”的命令和激昂軍樂聲,這個開頭力度十足。如果我們再參看姜文的其他電影,就會發現《太陽照常升起》的開頭也是一段蒙太奇配合極具時代特色的蘇聯歌曲。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日軍隊長出來見村民和俘虜的段落。馬大三佈滿汗珠的臉,微微飄蕩的太陽旗,站得筆直的裸體士兵這幾個靜態鏡頭的拼接把氛圍烘托得緊張壓抑。同時,這一段的音效也很出色,微微作響的脖鈴和蒼蠅聲把現場襯托得更加安靜。

姜文還非常注意蒙太奇鏡頭的連貫性。在《鬼子來了》中有一段表現花屋幻想的蒙太奇。他把村民想象成了披著棉被的日本武士。最後,馬大三手持武士刀向鏡頭砍下來,連接的是被打開的木門。雖然是幻想與現實之間的連接,但這兩個鏡頭保持了動作的連貫性,一氣呵成。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還有一個巧妙的連接,幼年馬小軍把書包拋起,接住的卻是青年馬小軍。這樣一個蒙太奇完成了對時間推移的交待,又彷彿是一個連貫的動作,令人拍案叫絕。








小草觀察力


大家好,我個人認為中國電影參加國際電影競賽,是應該不受時間年代的限制的,如果是這樣的話,我相信北京電影製片廠於1983拍攝的彩色故事片《陌生的朋友》,一定可以獲獎。

故事大意是:從北京開往福州的列車上,一位姑娘不吃不喝,一聲不響地坐著,她那憂鬱彷徨的神情,引起了鄰座兩位旅客杜丘和張同生的注意。他們主動買飯讓姑娘吃,然後邀請她打撲克,拐彎抹角地想讓她開口,但是,不管他們如何熱情,姑娘像個啞巴似的一言不發。

夜深了,姑娘還沒有回到車廂,張同生順車廂找去。他發現姑娘靠在車門上抽著煙,暗自哭泣。同生感到姑娘的舉止反常,更加註意她了。

當姑娘看到張同生、杜丘和乘警在一起說話時,頓時變得十分疑慮。她害怕了,乘人們都打盹的時候,悄悄在南京站下了車。

黎明,晨霧籠罩著雄偉的長江大橋,她站在橋頭,凝視著奔騰的江水,彷彿又回到了童年時代,可惜令人留戀的情景一去不復返。十年動亂,母親亡故,父親被審查,她小小年紀,不幸陷進泥坑。現在她想學好,卻得不到人們的理解和信任,反被一些人諷刺、挖苦,甚至陷害,她徹底失望了,喪失了生活的勇氣,離家出走,想舊地重溫美好的童年後,結束自己的一生。

她突然發現,張同生竟然出現在她的身後。張勸她繼續乘車去福州,可她不聽。姑娘獨自在南京街頭彷徨,兩個流氓藉故尋釁,對她糾纏不休。正巧張同生又來找姑娘,他不顧個人安危,狠狠地教訓了流氓,解救了姑娘。由此,姑娘才改變對張同生的看法,吐露了真情,並聽從他的勸告,兩人一起乘車到了福州,見到了在車站等候的杜丘和姑娘廠裡的人保幹部。人保幹部負疚地告訴姑娘,案件已經查清,是一夥流氓嫁禍於她,過去對她無端的懷疑是錯誤的。他們向姑娘道歉,並專程接她回去。姑娘激動地踏上返京的列車,她的目光充滿了對生活的信心。

火車啟動了,姑娘要同生留下地址,杜丘遞上一本雜誌。姑娘看到雜誌上登著張同生的照片和介紹他的文章《從失足青年到新長征突擊手》,她激動地捧著書,淚水湧出了眼眶。

這部電影好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故事真實感人,製作人選取了現實生活中常發生的事情,真實的反應了當時社會從不安定的情況逐步走向正常期間那些遺留的現在看起來不好理解但當時極其普遍的現象。從小人物的命運和生活看到了當時社會的陣痛以及未來向好,向善的力量和歷史潮流。

2)影片拍攝地點和方法都很有特點,主要景點是:北京火車站,火車上,南京火車站,南京長江大橋,南京玄武湖和福州火車站。這些地方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地方,大家很熟悉,自然多了親切感真實感,使影片平添了幾分魅力和吸引力。

3)在上述這些地方進行拍攝實際上真實記錄下來了當時社會的現狀,比如在火車上,綠皮火車車廂記錄了那時簡陋但是親切的旅行環境,人們的服裝穿戴,消費水平,攜帶物品,甚至那時的不帶農藥殘留的蘋果,梨子,桔子都是令人懷念的。李羚飾演的姑娘在南京長江大橋邊上轉悠,讓我們看到了那時清澈的江水,透明的天空,乾淨的長江大橋橋下溼草和好聽的鴿子飛起來的聲音。張潮飾演的張同生為了幫助姑娘,和持刀的流氓搏鬥,玄武湖及附近公園的景色盡收眼底。張同生和姑娘在公園邊走邊談,張的信任和關懷使姑娘備受感動。 踏上第二天再去福州的火車,二人在火車連接處的交談,既讓我們感受到了兩個年輕人,曾經的“問題青年”樸素的心,也讓我們看到了車窗外壯闊,美麗,天然的風景,鏡頭中出現的列車吐出白煙飛奔向前的畫面,讓人感覺到了生活正在改變,社會正在進步,挫折過後未來還在,希望還在。

4)中國人民的淳樸善良在影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比如杜丘,那是一個非常好非常大氣的青年男人,助人為樂熱情似火,這給予這個本來比較冷的環境添加了溫暖的色彩,這樣的人這樣的品質難能可貴,所有的姑娘都會喜愛這樣的人。張同生更是,一路上都在默默關心著姑娘,悄悄給她買飯,看她不在座位馬上就去找她,勸她陪她回到火車完成自己的旅行。張本也是“問題青年”,火熱的生活使他改變了自己、感染幫助著別人,那正是社會需要的正能量。

5)李羚飾演的姑娘非常可愛,單純善良,被壞人帶走了少許歪路,但是內心深處是非常美好的。電影中沒有交代他們兩人是否有好感,但是姑娘後來要地址已經告訴了我們他們很可能在未來走到一起去,我們希望如此。

6)這部作品的音樂非常好聽,是特別值得提醒的。

這部電影非常奇妙的傳達了一個簡單又深刻的道理,世界需要愛,人間需要關懷,愛和關懷能使一切變的美好起來。陌生的人們也需要、也可以相互扶持和關愛的。這個電影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簡單透著優雅,給人以溫暖和感動,還有力量。

近40年過去了,我們現在很少能看到這樣的電影了,所以,如果去參加國際角逐,我強烈建議帶著這部片子去!

這部電影的其它信息如下:

導演:許雷

編劇:李保元、許雷、徐天俠

主演:李羚,張潮

出品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

中文名:陌生的朋友(彩色)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類型:劇情

片長:80分鐘

上映時間:1983年

謝謝!下面幾張劇照供欣賞(第二張是李羚的生活照)

渥太華的一支小熊

2020/02/25











渥太華的一支小熊


賈樟柯我可以這個詞,不知道說了幾次。

德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稱他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是影評人和國際電影節的“寵兒”,得獎提名數不勝數,風評極好。

《天註定》《三峽好人》《江湖兒女》《山河故人》,在每個影迷心中,這些片必定有姓名。

而這次的新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是國內很少見的文學紀錄片。

數十位作家參與,描述作家與70年中國的往事。

主演,賈平凹 、餘華 、梁鴻 、蘇童 、莫言。

你品品,你細品。

5次國家級文學獎,代表作有《廢都》 《秦腔》的賈平凹。

《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的作者餘華。

被張藝謀策劃改編成《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妻妾成群》作者蘇童。

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

這配置。

說到賈樟柯,還有一部《不浪漫》得提一下。

導演《羅曼蒂克消亡史》的程耳。

主演,賈樟柯。

對的主演。

上映日期2020年5月份。



我可是小腦虎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國內還是有不少好作品都在國際上拿過大獎。例如1993點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就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獎;王家衛執導的《春光乍洩》獲得70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梁朝偉和和葛優分別憑藉《光樣年華》和《活著》獲得戛納影帝稱呼。而2014年廖凡憑藉《白日焰火》斬獲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男演員獎。從這些作品可以看出中國還是有非常多的優秀的作品等待我們去挖掘的。現在迴歸樓主的問題,我覺得有一部作品在國際電影中應該有一席之地。《hello,樹先生》這部電影,當初本來打算當喜劇看的,看了才發現它其實就是魯迅筆下的血淋淋的“藥饅頭”。這部電影不像《小武》太直白,也不像《讓子彈飛》般太隱晦,在藝術處理上比以上兩部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其中主要通過三個方面提現:

一、現實主義

影片中展示出了很多現實的問題,比如原生家庭的問題,底層人民生活的問題,人世間的世態炎涼。其中做為樹的同齡人,從小和他一起的發小,卻從來沒有真正尊重過他,劇中在村中喝酒席那段,樹藉著酒勁和二豬爭論起他佔地的事情,可是二豬不僅沒有認錯,反而在屋裡逼著樹下跪。而身邊的那些發小朋友竟沒有一個上前幫忙的,樹跪下說“剛才外面人多”。這時有一行淚從樹的眼角流下,樹在這裡不僅丟了面子,也丟了裡子,此時的他活的及卑微有悲涼。所以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樹的情感很壓抑,他被生活壓的喘不過氣的感覺,能夠穿透屏幕,直達人心。

二、藝術表現手法

《hello,樹先生》的後半段是通過樹的夢境或者說幻想來展現的。這使得整部電影帶有濃重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而魔幻現實主義當中最重要的不是魔幻,而是現實。在電影中,導演利用樹的現實與幻想的交叉鏡頭,亦真亦假,讓觀眾感受到樹的內心奢望的同時,也體會到了樹生活的心酸。這種鏡頭的安排不僅體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性,也能夠給觀眾帶來更多的思考與感悟。並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現實的東西,看到了樹的悲哀與無奈。而最後的紅色幕布,更是一種藝術的昇華,一種冥冥之中的宿命感轟然襲來。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

對於處於一個正常和瘋癲的邊緣狀態的人物形象,如何能夠將那種似瘋非瘋的狀態很好的詮釋出來,是非常考驗一個演員的演技的。不得不說的是,王寶強確實將樹先生這一角色塑造的非常生動形象,活靈活現,沒有任何的表演痕跡。而人們對於《hello,樹先生》的高度評價,很大程度上就是基於王寶強的精湛演技。

對於《hello,樹先生》這部影片,我們可以從樹先生身上看到自己的身影,因為樹先生體現出了這個社會當中底層人的無奈,而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平凡人,樹先生是,我們也是,所以我們相同,以至於多年後我們才看懂這部電影。而《hello,樹先生》也正好佐證了“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沉澱下來的作品,才是好作品這句話”。

如此好的作品我還是覺得應該推薦出去,讓更多的人能夠鑑賞。







寶娃愛電影


在全球範圍來說,關於電影的獎項真的是非常多,用數不勝數來形容,好像也不為過。但是,說起影響力最大的一個電影獎項,肯定是好萊塢奧斯卡獎。你可以說他不是含金量最高的,因為,這個獎項,也會受到很多外在因素影響。但是在電影界,肯定是影響力最大的。

那麼我國的國產電影,也曾無數次接近過奧斯卡獎,但是好像只有《臥虎藏龍》曾拿到過那個小金人。剩下的,最多也只是提名,難以再進一步。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曾經最接近奧斯卡獎的5部電影。

《金陵十三釵》

很多人都說,奧斯卡一直是張藝謀心中的一個執念,也是因為這個執念,導致張藝謀後期的一些電影,好像還不如以前的電影水準更高。這部《金陵十三釵》算是張藝謀電影水準較高的一部了,拿到了美國金球獎等獎項,但是沒能拿到奧斯卡獎。

其實,在電影上來說,這部電影即使給外國人看,也不是很難懂。而且,關於二戰的電影,一直也是奧斯卡頒獎晚會上的熱門獎項。不管怎麼說,電影是個好電影,尤其是在這部電影之前,老謀子的幾部電影,真的是有點失了水準了。

《活著》

好吧,又是張藝謀執導的電影。其實,在拍攝《活著》這部電影的時候,那時候的張藝謀無論是對待電影,還是對待藝術,都是比較純粹的。只不過,後來隨著資本對電影市場的衝擊,張藝謀好像也有點心浮氣躁了。

而且,後來的張藝謀,一直在追求拍一些想要全球都認可的電影。其實這個真的很難做到,而且還有一句話叫做,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與其去拍全世界觀眾的馬屁,倒不如自己安心的做電影。

《無間道》

這部電影是小編最喜歡國產的電影,沒有之一。也是在這部電影之後,只要是後來由莊文強、麥兆輝、劉偉強這三個名字出現的電影,小編是必看的。但是,很遺憾,這三位始終沒有拍出來超越《無間道》的作品。

《無間道》的劇本,當年被好萊塢買走了,拍了《無間風雲》,電影雖然不錯,但是相對於《無間道》,真的沒法比。當年,這部電影也是無限接近奧斯卡。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向全世界展示了,香港電影還活著。現在看來,有點回光返照的意思。近幾年,香港電影真的挑不出幾部能和那些老港片相媲美的電影了。

《霸王別姬》

每次看到《霸王別姬》這四個字的時候,小編總有點想笑,也或者叫做苦笑,為了陳凱歌苦笑。出道即巔峰,被陳凱歌演繹的淋漓盡致,這部電影之後的陳凱歌,始終沒能在拿出一部能夠讓大家點讚的電影,一直到《妖貓傳》,才算是找到了點當年的感覺。

這個也是沒辦法的事,其實如果前面沒有《霸王別姬》,後來的電影,也不至於被罵的那麼慘。只因為《霸王別姬》這個起點實在是太高了,一直到現在,這部電影都是華語電影史上難以超越的經典之作。

《英雄》

看到這兩個字,肯定很多人都已經猜到了,當然,也會有很多人不服。其實,不服也沒辦法,即使這部電影在當年被罵的不成樣子,但是現在看起來,其實好像也沒有那麼差勁。而且,這部電影對中國電影界的影響,真的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說,開啟了中國電影的新紀元。

另外,就是這部電影在當年也被奧斯卡提名,只是沒能拿獎。還有一點,一定要說一下,這部電影是迄今為止,華語電影在國外獲得票房最高的一部電影,沒有之一。在這部電影之後,張藝謀和奧斯卡,也漸行漸遠了。

以上就是個人認為華語電影距離奧斯卡最近的5部電影。當然,對於這個話題,每個人的觀點,肯定是不同的,這也算是拋磚引玉。大家覺得,你心目中離奧斯卡最近的電影,是哪部呢?











娛樂8那些事兒


1、《霸王別姬》是湯臣電影有限公司出品的文藝片,該片改編自李碧華的同名小說,由陳凱歌執導,李碧華、蘆葦編劇;張國榮、鞏俐、張豐毅領銜主演。

影片圍繞兩位京劇伶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展現了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1993年該片在中國內地以及中國香港上映,此後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公映,並且打破中國內地文藝片在美國的票房紀錄 。1993年該片榮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成為首部獲此殊榮的中國影片。

2、《大紅燈籠高高掛》是由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張藝謀執導,鞏俐、何賽飛、曹翠芬、金淑媛等主演。

該片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影片圍繞封建禮教展開話題,講述了民國年間一個大戶人家的幾房姨太太爭風吃醋,並引發一系列悲劇的故事。1992年3月13日,該片在北美上映,以260萬美元的票房創下當時華語電影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紀錄。1991年,該片獲得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1992年,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3、《一個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劇情片,根據施祥生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改編,由導演張藝謀拍攝。該片使用一班非專業演員製作一出像紀錄片的電影,故事主題是關於農村、貧窮及文盲的問題,在該片中張藝謀保留了演員本身的名字。本片獲得十項國際電影獎項,包括金雞獎、聖保羅國際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

4、1987年,在加拿大第11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上,《大閱兵》獲評委獎。

5、《紅高粱》是由西安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文藝片,由張藝謀執導,姜文、鞏俐、滕汝駿等主演,於1987年在中國上映。影片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曆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夥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的故事。1988年,該片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亞洲電影。



東方劇好看


2020年奧斯卡沒有中國電影名單,韓國一部電影入圍。

2019年可以說中國的小電影年,好多口碑很好的電影扎堆,從年初至今上映的國產電影超過10億元的總票房的國產就有15部,分別是《哪吒之魔童降世》49.34億元,《流浪地球》46.18億元。《我和我的祖國》29.7億元。《中國機長》28.47億元《瘋狂的外星人》21.83億元《飛馳人生》17.03億元《烈火英雄》16.76億元。《少年的你》15.32億元《掃毒2天地對決》12.85億元《攀登者》10.73億元,總計高達約24,800,000,000人民幣,這是往年沒有過的成績。

但是這些優秀的國產電影放到國際上會如何呢?今年國場電影報名參加2020年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獎三部電影均未入圍。




楠楠帶你看影視


您好,我是小高聊電影,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要在全球電影比賽中拿獎,那就不僅僅看的是票房,還要看它的藝術價值以及深淵影響。所以我認為能拿獎的應該是《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由郭帆執導,吳京特別出演,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領銜主演。

該片講述了在不久的未來太陽即將毀滅,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的新家園的故事。

2019年9月4日,教育部辦公廳、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廳印發《第39批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優秀影片片目》。該片推薦為中小學生觀看的影片。2019年11月23日,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暨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閉幕式在福建廈門舉辦,《流浪地球》獲最佳故事片獎,王丹戎、祝巖峰、劉旭憑藉《流浪地球》獲金雞獎最佳錄音獎。

之所以能拿獎,理由有如下兩點:

  1. 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對於中國電影在科幻這個板塊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它拾起了國人對於拍科幻電影的影響,認為科幻不再是美國大片的專利。它具有很高的現實作用。

  2. 《流浪地球》不同於外國的個人英雄主義精神,它體現了中國的集體主義精神,是一種“一個都不能少”的精神,是一種“容納百川”的精神,是一種團結的精神。這部電影有助於外國人更好地理解中國人特有的精神內涵。建立了外國人更好理解中國的橋樑。



小高聊電影


我想題主這個排名應該不是讓我們給出國際電影節的排名,畢竟有好多國際電影節,排名太多,題主應該是想要一些能在國際電影節上出名的中國好電影吧?以下為大家介紹一些出現在國際電影節上的中國電影。

首先是張藝謀導演的電影。1991年,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銀獅獎。一年後,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獲得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女主角鞏俐獲得最佳女演員獎。鞏俐成為中國大陸第一位國際電影節影后。

1999年,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再次獲得金獅大獎,威尼斯可謂張藝謀的“福地”,兩尊金獅,一尊銀獅,鞏俐最佳女演員……張藝謀成為威尼斯電影節上獲獎最多的導演之一。

此外在國際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上,還有許多大家熟悉的電影。比如《陽光燦爛的日子》。雖然影片本身沒有獲獎,卻造就了華人影壇第一位威尼斯影帝——夏雨。當時夏雨還不滿21週歲。

此外還有戛納電影節。最著名的中國電影應該就是霸王別姬了。

1993年,第46屆戛納電影節上,陳凱歌的《霸王別姬》驚豔世界,一舉奪得金棕櫚大獎。那屆戛納電影節上,臺灣導演侯孝賢的《戲夢人生》還獲得了評委會獎。

《霸王別姬》在戛納,還流傳著一個說法:當年張國榮僅以一票之差落選最佳男演員,因為一位意大利評委給他投了“最佳女演員”一票。


曉飛講電影


金棕櫚獎

可以這麼理解:一個導演要是能拿到金棕櫚,那他的職業生涯就圓滿了。

由此你可以看到,能拿到那根棕櫚枝的電影,基本個個都是全球現象級的佳片大腕兒,每一部拎出來都是相當能打的。

不過遺憾的是和所有世界頂尖電影獎項一樣的是,在戛納,你幾乎看不到亞洲人,更別說是中國人的影子了,幾乎清一色的“白皮膚”。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戛納有一部國產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成功入圍。《南方車站的聚會》是由刁亦男執導,胡歌、桂綸鎂、廖凡、萬茜等主演的犯罪題材電影,於2019年5月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首映。

影片講述一位面對誣陷及通緝的逃犯,將求生的逃亡變成求死的折返跑,並自我救贖的故事。

近年來國產電影的確佳作不斷,《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等叫好又叫座的電影逐漸登上熒幕,如今有了入圍戛納電影節的國產電影,著實令人感到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