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故鄉的炊煙——北碚天府


故鄉的炊煙——北碚天府
故鄉的炊煙——北碚天府

故鄉的炊煙

文丨曉楨

好久沒摸筆桿,約感陌生。網絡上有網友調侃道“而今眼目下,不管是搞文學創作,還是現在搞文字的人,嚴格意義上來說,不能再稱之筆者了”,哪稱為什麼呢?只能稱之為“健人”?難怪現在筆者少了,“小編”多了。

人是一感情動物,一花一物睹物思情。過往雲煙,如夢如人生。年前收到一封臨近畢業學生的手書,感懷逾今,嘆吾輩慼慼念故舊,感人間仍有真情懷。

春節期間的一場疫情,彷彿就是在演繹一場人生百態,國家大難前,有勇於衝鋒在前的英雄,也有發國難財的奸商,有感天動地的白衣戰士,也有漠然無視自私自利的醜態,一群“好吃”的人害了全民。

七日偶感風寒,屯足於宅,不去為國添麻煩,讀遍先賢文集作孚先生之《精神之改造》一、醉生夢死生活必須改正。二、奮發蓬勃之氣必須養成。三、苟且偷生之習性必須革除。四、自私自利之企圖必須打破。五、分歧錯雜之思想必須糾正。可謂之喻世箴言。吟誦完《古文觀止》。移步凝望窗外,雲山霧罩,霧雲邁邁,那山、那村、山那邊,彷彿升騰起一縷炊煙,任思緒馳騁放逐回過去,翻越那高高的黃杆坡邊……。

後峰巖,碚城一座偏闢的小鎮,鎮上居民多是老天府的礦工和家屬。小鎮座落在山巒起伏的山脈槽谷中。

七十年代有一條發源於牛草坪山溪,順山勢流向山腳,山腳下有一個叫貓兒洞的地方,終年泉水不停,形成一條清澈的小溪,溪中常見魚蝦遊弋,清泉從石縫瀉出,其聲如玉,其色如空,濺起無數細雨,潤溼了碎石子,滋生出綠洲一片,萋萋筆筒草,掩映著泉流。

斗折蛇行的小溪是故鄉的一道風景,她蜿蜒曲折,流過了荷花田、穿過了民居樓,在梧桐樹下,樹影倒立猶如一位身著素服、身材修長的窈窕淑女,側臥在青草地上休憩。

故鄉的炊煙——北碚天府

小鎮溪邊


故鄉的炊煙——北碚天府

殘詩屏風

生在那個年代後峰巖的娃兒,無疑是“幸福的”,儘管窮、沒有大魚大肉,至少空氣是清新的,食的蔬菜是生態的。

兒時撒歡兒玩,常常不知道怎麼一下子跑到西山坡坡腳下的小溪裡戲水遊玩。去溪裡捉魚,還是去桉樹林裡捉鳥,還是去後山戰壕山壕溝裡“打仗”慢慢籠罩下來的黃昏也沒有打消孩子們的忘情和快樂。

“五娃子”吃飯飯了......。只有母親的喚歸聲和炊煙一樣升起,我們才會來不及穿上鞋子,邊跑邊看夕陽西下那一排排青瓦屋頂上的炊煙,才感到肚子已經餓得咕咕作響。

回家來不及洗手,就端起土瓷大碗喝著伴有玉米的粥,老殼上立刻著了一“立擱轉”,勤洗手可能就是那時養成。那用大鐵鍋子煮著紅苕在鍋中巳“孔”出了甜滋滋的糖汁,在哪個年代無疑是最美味的甜品,也能美美地吃上三五個,吃得肚子圓鼓鼓的,然後又到熱鬧的院壩上瘋跑“殺燕”。

每次放學回家,經過黃金堡那油炸餅子的攤攤,芳香的誘惑使人難起步,遠遠地望見西山坡上黑桃院周圍的樹林裡瀰漫的炊煙,才感覺到那份生活的真實。拋卻了那不屬於楨的奢望,多年以後,每當回到後峰巖那種思鄉之情和接近故鄉的感覺仍是那樣迫切,回想起來都是甜蜜的。

曾記得楨孩堤時就讀的天府小學,原來是一座財主大院,錯落有致座落在張家灣的山坡下,院內教室就設在庭院樓角的轉角處,木樑雕琢處有一首殘詩,讀完小學就會背了:

春風花草香,遊賞過池塘。

踏花歸去,馬啼忙。

邀嘉客,醉壺觴;

一曲滿庭芳。

多年後查資料,才知這首殘詩的出處,它完整詩是這樣的:

春風花草香,遊賞過池塘, 踏花歸去馬蹄忙。

邀佳客,醉壺觴, 一曲滿庭芳。

初夏正清和,魚戲動新菏, 西湖十里好煙波。

銀浪裡,擲金梭,人唱採蓮歌。

秋景入郊墟,簡編可卷舒,十年讀盡五車書。

出白屋,步雲衢,潭潭府中居。

冬嶺秀孤松,六出舞迴風,鳥雀爭棲飛上桐。

梅影瘦,月蒙朧,人在廣寒宮。

這是一首出自於《皇帝的佛緣》雍正心中的四季應景詩。

看來在偏闢的故鄉,原來的房主也是一個文雅附風之人。

故鄉的炊煙是冬日裡的一縷溫暖。每當子夜裡雞叫過三遍,一定是母親早起拉亮那盞昏黃的白熾燈和燒柴的聲音,一定是母親為上早班的父親在做一碗麵湯。那可是一家人養家餬口的主心骨呀,擀麵杖響起時,柴灶裡也點燃了爐火,那一道躥出煙囪的炊煙,慢慢氤氳地瀰漫在山坡上樹林上空,升騰起黑桃院裡的第一縷炊煙。

冬日裡最暖活的地方莫過於灶臺前和灶孔腳,後峰巖煤家屋裡的小孩最愛唱的童謠不是街上小孩子愛唱的“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而是“七不隆聳八不隆聳,貓兒鑽灶孔”。

曾經有一首歌唱《故鄉的炊煙》的歌詞是這樣唱的:

肩上揹著那思念

路已走到故鄉邊

揮去異鄉的疲憊

再繞過熟悉的稻田

燕子流連在雲間

蜻蜓徘徊在水面

踏上記憶中的路

彷彿又回到那童年

調皮的孩子放學去山邊......。

故鄉的炊煙——北碚天府

冬日的後峰湖

故鄉的炊煙——北碚天府

出 品 | 劉懿鋒

文 案 | 曉 楨

排 版 | 狙擊哥

策 劃 | 高晨露

講述人文故事 | 寫意生活印象

揭秘城市性格 | 鐫刻時代瞬間

新時代 | 新青年 | 新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