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教之道,贵以专”到底作何解释?

列夫


教之道,贵以专, 这是《三字经》中的一句,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导孩子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引语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清·梁启超《论幼学》人生百年,建树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这里指出抓年轻时的教育对于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

人材之成,自儿童起。

清·陈宏谋《序》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清·魏源《默觚·治篇》教人育才,就是成就对方的长处,去掉对方的短处。

诠释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

这段话告诉我们,教育孩子只是在物质生活上环境给他们创造条件,在做人做事文明素养,人格培养方面没花大力气进行教育,作为父母长辈是有过失的。同样作为老师也要把好的内容教给孩子,这个教不单指知识,这里包括德、智、体、美、劳,要把德字放在第一位,对于孩子的德行教育要抓的非常严格。

但现在的社会发展优越到让人专不起来,为什么?好玩的太多,诱惑力太大,就一个手机足以耗去学生每天8小时,他还有多少时间专心呢?没有时间深入思考,所学的知识怎么生根发芽呢?这个时代在培养大量的不会思考的人,我不知道是概率问题还是社会问题,总之专不起来的人。

现在一般来说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因孩子要考试等原因,侧重知识的教育,因为考试是实打实的。而日常德行教育缺少考核的标准,就变成教育者自己把握的事情,这方面就没有严格的在孩子或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和升学考试一样严格的要求,或是说严肃认真的来对待,因为,有德有才,德才兼备,这是我们要培养出一个理想的接班人也好,讲社会主义接班人也好,培养出一个年轻的人才也好,是所必备的条件。

认识很多望子成龙、成凤的家长,他们也有条件给孩子创造很好的条件。然而,这当中有不少家长流露出这样的想法,最好能花钱找个地方、找个人代劳,花大钱无所谓……每每遇到这样的家长,我都默然无语,他人代劳的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吗?

其实只要在孩子成长的最关键的那几年,家长用心关注陪伴,悉心引导,几年后,你就会收获孩子成长带来的欣喜、安心,如果错过了,你的孩子就有可能给你未来的生活带来无尽的烦恼。

人生在世,最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承担与责任。关于这一点的塑造,实际上从孩子一出生就已经开始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榜样,因此,要想自己的孩子有承担、有责任,自己首先要敢于承担,要对事情负责。

我的观点

近来,我实实在在感觉到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道理,很多事情,不是他不想去做,是他约束不了自己,不是不想做好,而是欠账太多,没有能力赶上,他需要的是具体的帮助。

1、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说的是各个方面;孩子做不到有时候不是态度,是能力。

没有谁因为孩子身高比不上别人,天天打孩子;没有谁因为孩子跑不过刘翔,天天骂孩子,因为外表的差异看得见,我们承认,升学率也没与这些,学校不因为这个而歧视,但偏偏因为学习你咽不下这口气,你不肯放过你的孩子,你又何苦呢?

看不见的差异也是存在的,要不我们怎么没成了爱因斯坦呢?为孩子的未来努力是应该的,别为孩子的未来太担心,大树可以参天,小草也能成绿。

为什么会丢三落四?为什么这样磨蹭?为什么就是记不住?说了千万遍,打了好几场,他还是他,怎么就是不听呢?

家长朋友们,很可能不是因为态度,就像学不会、长不高、跑不快一样他做不到,我们只有帮助他进行时间管理,和他一起进行学习生活规划,用表格、用小结帮他,而没有办法怪他。

2、问题不要定性,解决事情;道理不要多讲,孩子需要具体帮助;不用空谈方法,一切技巧都在于做一个个具体的事情,做具体的题目的过程和积累中。

其实大家都知道孩子已经知道太多,并不是他不认可这些道理,只是他做不到,道理已经没有震撼和说服,只能转化为反感。其实他们需要具体的帮助,就像我前边做的那样。

我特别想说一句,孩子们报的辅导班,有没有效,是不是要想想?我是觉得如果他在学校听不进去,他能在外边听进去么?而且,一周一次,间隔太长,内容自成体系,跟学校老师的内容不一致,得不到巩固,不如把每天的作业处理好,这跟老师的教学同步,而且互为巩固。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方法适应所有的孩子,我的方法也是一样,况且,我也离成功远着呢!

3、教育立竿见影是神话,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当父亲越久,当老师越久,越觉得教育我几乎没有入门,这根本就不是谦虚,真是这样。要不你说说哪一种教育是成功的,要不为什么经常有那种教育方式忽然大热,我们还没有学会,它就销声匿迹了呢?

尽管我准备好了坚持,但我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见效,也许我努力的时候见不到效,也许某一时刻我没有准备的时候孩子忽然成长,既是他成长了,我也不能贪天之功,感觉是自己的成功,影响生命的因素有多少,谁能说得清?

但,我要相信。就像人的身高一样发育有早晚,说不定智商、情商也如此,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最好的教育是家长用心,学生专心,家校共育

莫言曾说过:“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确实,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离不开父母的奋力托举。但是,孩子的每一步成长,背后也离不开老师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他们自身的努力奋斗。这世上从来没有毫无理由的横空出世,所有的教育都需要彼此共同出力。

因此,家长、老师、孩子要一起努力:

家长用心教育:
教育不能盲目从流,适合孩子才好;
爱孩子但不是溺爱,学会放手才行;
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及时发现问题;
尊重并且信任老师,支持老师教育;
狠下心来管教孩子,不纵容不偷懒。老师严格管教:
高度关注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和家长商量对策;
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听懂学会;
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更加专注;
融洽师生关系,关心爱护学生,适当地批评管教;
构建家校共育,共促孩子成长,和家长携手前行。孩子专心学习:
做好学生本分,牢记职责使命,不忘学习初心;

不抱怨学习苦,学会坚持努力,做到脚踏实地;
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认真对待作业;
积极主动思考,多动笔多阅读,学会真正学习;
尊重信任老师,寻求老师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一个孩子的成功,离不开父母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自身的奋斗。只有父母像父母,老师像老师,学生像学生,教育才越成功。

话外题,留守儿童教育,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关爱!

尤其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拼死拼活挣钱,大多就是为了孩子,多为孩子挣些家产。但留守儿童出现问题多多,值得我们深思。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双双外出打工,长年不在身边,这些完全留守儿童所依靠的多数是自己年迈体弱、文化程度偏低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少数由亲戚照料。隔代的祖辈照看与亲戚照料,主要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这类较低的物质生活层面,至于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学习、人际交往等的了解、沟通、教育与引导等精神关怀则往往处于“空白”。亲情的长久缺失与留守监护人的隔膜,让一些留守儿童只能如“野草般地生长”。性格孤僻内向、自卑偏执,逆反怨恨,自我放任,沾染恶习,甚至违反犯罪等问题表现突出,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群体的健康成长。

1.学习状况一般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3.道德行为差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只能作为有效补充的外部因素,真正发挥关爱功能,促使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的是亲情,是父母朝夕相处的教育与引导。

这里呼吁家长朋友们,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关心关爱他们的成长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用爱和责任陪伴孩子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结语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对孩子,如果我们轻言放弃,那么万一将来孩子的人生不如意,我们会内疚和后悔,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我们没有帮助他,不遗憾?我们应该播下希望和习惯。

教之道,贵以专。既做了人家的父母,既然作为师者,只有执着的对孩子,别无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