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雷神山三姐妹:戰“疫”勝利後,帶孩子們去看櫻花

“我要去救人!”大年初三的晚上,在瀋陽,關曉宣如是說。

“給大家報告個好消息,我們分管的區域明天將有七八名患者出院。”2月25日,在武漢雷神山醫院,關曉宣如是說。

2月9日,瀋陽市紅十字會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關曉宣和該院的兩名護士于娜、陳佳一同隨遼寧醫療隊出征武漢,進駐剛剛建成的武漢雷神山醫院。半個多月來,三名瘦瘦小小的女醫生、女護士,用專業、責任和大愛,成為雷神山病區裡最有力量的天使。

雷神山三姐妹:战“疫”胜利后,带孩子们去看樱花

戰勝病毒 帶一雙兒女去武漢看櫻花

39歲的關曉宣是瀋陽市紅十字會醫院呼吸內科醫生,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在丈夫的眼中,她是一個感性的人。武漢發生疫情的時候,作為呼吸科醫生的她對丈夫說:“如果組建醫療隊開赴武漢,我一定去!”

不久,這句話就成了現實。大年初三的晚上9點多,市紅十字會醫院的微信群裡發佈信息:新一批的遼寧醫療隊組建,鼓勵醫護人員報名。“曉宣下這個決定也就不到20秒的時間。我問她:你怎麼想的啊?她說:我要去救人!三五秒後,曉宣告訴我,其實已經報名了。”關曉宣的丈夫對記者說,“我也想到了她會去。她是呼吸科醫生,那幾天我們常常會談論疾病,也談到了醫護人員的感染,但是她始終很堅定,想要到一線救人。”

臨行前,女兒稚嫩的小手搭上了關曉宣的雙肩:"媽媽,你不和我好了嗎?”轉過頭,關曉宣正撞上自己心尖上的一雙兒女汪汪的淚眼,她硬了硬心思,卻抵不住身為一位母親的愛憐,忙不迭地回答問話的女兒:"媽媽當然和你們好呀。"然而年幼的孩子並不瞭解媽媽此行的深意,只是格外害怕媽媽離開,便含著哭腔問:"那你為什麼要和他們組團去武漢?"關曉宣倏忽間想到,在她即將踏上的那片荊楚大地上,想到那條在武漢大學最令人心神往的開滿櫻花的長坡道,想到那一應季便被無盡浪漫和柔美氣息所填滿的珞珈山,便轉頭衝女兒笑著說:"因為那裡需要媽媽,只有戰勝了病毒,春暖花開時,媽媽才能帶你和弟弟去武大看櫻花!"

雷神山三姐妹:战“疫”胜利后,带孩子们去看樱花

收治患者也是雷神山速度

關曉宣和市紅十字會醫院的于娜、陳佳兩名護士抵達武漢後並沒有立即投入一線工作,而是先進行了培訓。陳佳笑著說:“醫院為我們帶了16箱子物資,還陸續郵寄了物資,成為我們最大的後盾。在培訓期間,我和兩名姐姐還是著急去一線救治。”

關曉宣對記者說:“僅僅用了48個小時,我們負責的雷神山醫院A11區就從空空的病房,同時收治了34名患者。這時候,醫生、護士們需要採集所有患者的信息,錄入系統後,轉給外區的醫護人員,再辦理住院。6個小時,我們將這些患者全部收治,信息整理完畢,我們都不敢相信會有這麼神速。幸福來得太突然。”

在雷神山醫院,于娜、陳佳和遼寧隊裡的護士們每天24小時分成四組輪值,雖然每個班次6個小時,但是算上準備工作和路程,幾乎每個班次都要耗費10個小時的時間。而對於關曉宣而言,每個班次都是12個小時。“早上7點我就出發了,下班到駐地就已經晚上10點多了。”關曉宣說。

雷神山三姐妹:战“疫”胜利后,带孩子们去看樱花

把老年患者當成家人

A11區的34名患者大部分是重症患者,一部分普通型患者,還有個別的危重症患者逐漸轉入了ICU病房。這個病區有七八名患者是從老年福利院來的,這些老人不僅需要治療,還需要餵飯、換尿布、翻身、扣背等日常照顧。每天怎樣讓這些老人吃上軟乎的飯菜,多喝一點牛奶,多吃一點麵包,這甚至成了于娜和陳佳最頭疼的事情。“哪怕多吃一點點,我們都會樂呵半天。”

在這裡,有些脾氣特殊的老人成了于娜和陳佳重點照顧的對象。“碰到過不喜歡治療的,經常玩‘失蹤’的,害怕輸液的……我們就想想家中的老人,傾盡全力去幫助他們。”于娜說。

如今,A11病區將有七八名患者出院。關曉宣說:“這讓我們感到幸福和自豪,也增加了繼續治療其他患者的信心。”

為了讓妻子安心工作,關曉宣的丈夫給9歲的女兒和5歲的兒子開了個“會”,嚴肅“家庭紀律”:不許在媽媽面前提想媽媽了, 不許讓媽媽分心。為了不讓自己掉眼淚,五歲的兒子跟媽媽視頻時,看到媽媽就往後跑。“孩子怕控制不住哭出聲,從來沒和媽媽分開這麼長時間,他怕媽媽得病……”說道此處,關曉宣的丈夫忍不住哽咽,眼淚大滴大滴地落在口罩上。

為了讓三姐妹安心在雷神山醫院工作,瀋陽市紅十字會醫院班子為醫療隊員家裡承擔起了買菜的任務,並派專人每天向三名隊員家裡有什麼需要,幫助她們減輕家裡的負擔。

武漢的冬天樹木長青,這讓關曉宣和于娜、陳佳感受到了有別於北國的風情。但武漢的人民也有著北方人的豪邁,得知她們是遼寧醫療隊隊員的市民常常對他們豎起大拇指:“遼寧醫療隊,謝謝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