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年轻的阿迈德》:达内兄弟作品光谱下的矛盾观影

女孩问男孩,更喜欢模糊的,还是清晰的自己?男孩低头呢喃不知道。女孩说,她更喜欢模糊的自己,因那感觉就像在梦里。女孩说,想借男孩的眼镜看看模糊的他。然后⋯⋯她说:“我想吻你。”

“模糊”是男孩这个人物的内外轮廓,是迷惘的观影历程。但,这或也是在达内兄弟作品中,罕见的青春萌动片刻。

《年轻的阿迈德》:达内兄弟作品光谱下的矛盾观影

《年轻的阿迈德》剧照

八度入选戛纳影展主竞赛,曾凭借《美丽罗塞塔》、《孩子》斩获两座金棕榈,以手持长镜头和强烈纪实风格享誉影坛的比利时导演组合达内兄弟,在2019年首度凭《年轻的阿迈德》拿下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

《年轻的阿迈德》:达内兄弟作品光谱下的矛盾观影

这一具指标性的奖项,旨在表彰导演在风格技法上的纯熟调度。然而值得玩味的是,对达内兄弟实至名归的佐证,或许还来自于一种自我矛盾的观影体验。倘若摒除对达内兄弟前作的熟稔、孑然一身观看《年轻的阿迈德》,其实极易陷入某种难以自我说服的迷茫困境;而在武装了一定影迷储备后,前述观影过程中的质疑却又都可能自动消弭,或翻转,甚或有机会沉浸在进出导演风格的另类趣味中

孑然一身的观影迷途

对《年轻的阿迈德》的识读困境,来自于人物不可捉摸的复杂内里。本片以笃信伊斯兰教的比利时年轻的阿迈德为主角,对《古兰经》教义的激进解读,让他踏上了谋杀导师之途。不同于《乔乔的异想世界》在处理上的轻巧讨喜,《年轻的阿迈德》几乎从伊始就放弃观众对男孩的共情。既未如《乔乔的异想世界》埋设纳粹男孩不忍杀生的瞬间,也未安置亦正亦邪的希特勒幻影,在一来一往诙谐互动中,为男孩的狂热执迷觅的内在因由。

《年轻的阿迈德》:达内兄弟作品光谱下的矛盾观影

《年轻的阿迈德》剧照

比起《乔乔的异想世界》将沉痛的二战阴霾限缩为男孩的成长难关,并从侧面证明孩童拥有辨析洗脑教育的原生能量,在《年轻的阿迈德》中,不仅对少年动机的寻找落于无望,对于煽动教育或领袖崇拜,也始终陷于无力反抗、坚不可摧的状态。对“不洁”的偏执成了男孩的唯一表征。本片并未贸然归因,却也放弃双向辩证。

《年轻的阿迈德》:达内兄弟作品光谱下的矛盾观影

《年轻的阿迈德》剧照

到了本片尾声,那埋伏已久的刺杀悬疑终未演变为料想中的致命一击。观众情绪被勾起复又轻放,可说是达内兄弟虚晃一招的胜利。然而,那最后一刻急转直上的正向圆满,不也反凸显出达内兄弟在人物塑造上的无所适从?因对人物的心境迷茫,故也迷失在叙事中,与人物一同摸索,甚至最终仅能以隐微乍现的一束曙光作结?

决定性的良善时刻

不,倘若是熟悉达内兄弟的观众,可能从一开始,就会对那股悬疑气氛抱持怀疑。早在2002年的电影《他人之子》,达内兄弟就玩过这种暗藏刀锋的人物张力。该片封闭紧缩的世界围绕丧子的木匠父亲和凶手少年展开,极端的矛盾关系一如《年轻的阿迈德》中的穆斯林男孩和被视为“异教徒”的女导师。《他人之子》在数度凝视、试探和压抑后,最终迎来一次性的爆发和揭露。但报复终未发生,反倒在经历一场人性挣扎后,萌生了可能的“和解”契机。

《年轻的阿迈德》:达内兄弟作品光谱下的矛盾观影

《年轻的阿迈德》剧照

而在《年轻的阿迈德》最后,少年终于态度松动请求原谅,当然又是另一个典型达内兄弟式的结局——数度制造迷途,只为寻找一个决定性的良善时刻,并在压力释放后,将结局收于悬而未决。尤其当男孩手上的“杀人之刃”反成“救命之音”,极其讽刺,却也尤为动人。

这种对良善的归返,甚至可追溯到达内兄弟1992年的《我想你》。失业的钢铁工人在背弃众人出走后,终与妻儿在嘉年华重聚。当然,《我想你》的处理或有些过分圆满甜腻,像极了温情主旋律。但在此后的作品中,达内兄弟在分寸拿捏上却做到惊人的节制,也铸造出一个个直击人心的影史时刻。

《年轻的阿迈德》:达内兄弟作品光谱下的矛盾观影

《我想你》剧照

如《一诺千金》里心怀罪疚的少年对劳工遗孀的自白,又如《孩子》里混混男友在“浪子回头”后与女友的相抚哭泣。电影中的最后一颗镜头往往并未道明人物去向,而是在微微泄出一丝光芒后,于某个转变时刻戛然而止。

处理得最极致的,或许还是《罗尔娜的沉默》的尾声。当女子的内心负疚幻化成一个可虚可实的腹中孩童,她毅然决定逃离同伙,独奔森林废屋,为赎罪和续爱而活。多少有些苦涩,却可见人性炙热。可以确信,达内兄弟应是“人性本善”的信仰者。

《年轻的阿迈德》:达内兄弟作品光谱下的矛盾观影

《罗尔娜的沉默》剧照

而当《年轻的阿迈德》最末男孩重摔在地,其实也直接召唤了达内兄弟2011年的《单车少年》——男孩遭石头恶意击中,从树上落下,却奇迹般自己醒来,甚至可再回溯到更早的《一诺千金》——非法劳工的坠落意外,也是故事最核心的道德挣扎。

《年轻的阿迈德》:达内兄弟作品光谱下的矛盾观影

《单车少年》剧照

《年轻的阿迈德》:达内兄弟作品光谱下的矛盾观影

《一诺千金》剧照

从坠落冤死,到独力爬起,或奋力呼救,小人物对自身命运的掌控权渐长,或也是达内兄弟与年岁共增的温柔。

除了片尾,本片对达内兄弟过往作品的召唤,还包括当社工在车上问阿罕默德是否介意自己放音乐时。这个桥段让人忆起在《两天一夜》的车里,忧郁症初愈、为重返工厂努力抗争的女人要求丈夫别再刻意保护自己,以及此后压抑已久的女人衬着车内摇滚乐,尽情释放自我。也让人想起在《孩子》的车内,年轻新手父母为开关音乐而打闹嬉笑。这一刻,音乐成了溯洄时光的网。

《年轻的阿迈德》:达内兄弟作品光谱下的矛盾观影

《两天一夜》剧照

《年轻的阿迈德》:达内兄弟作品光谱下的矛盾观影

《孩子》剧照

而当阿罕默德跳下车奔向森林时,也让人一度回到《罗尔娜的沉默》,那个罗娜弃下车,义无反顾紧张奔逃的时刻,男孩和罗娜的身影在互文中叠合,又或《他人之子》里男人和少年扭打的树丛。即使对行将发生的一切惴惴不安,却也笃信着,男孩定能从一发不可收拾的执迷命运里脱逃。

一闪即逝的共情瞬间

在叙事元素上,《年轻的阿迈德》也几乎可被视为《单车少年》的变形:年龄相近的两个男孩,父亲缺席是他们的共通课题;《单车少年》的男孩以少年毒贩为认同榜样,也可比阿罕默德将殉道表哥视为人生楷模;男孩与女理发师紧密又紧绷的无血缘母子关系,也与阿罕默德和女导师的若即若离相仿。

《年轻的阿迈德》:达内兄弟作品光谱下的矛盾观影

《年轻的阿迈德》剧照

《年轻的阿迈德》:达内兄弟作品光谱下的矛盾观影

《单车少年》剧照

当然,若说对“类母子”关系的情感描刻,《单车少年》的处理还是高明得多。在《单车少年》中,男孩在诊所躲避追捕时下意识拥上看病的陌生女理发师,寻求庇护,便是他们的初次相识。比起《年轻的阿迈德》仅单纯交代女导师教阿罕默德克服阅读障碍的过往情谊,以及两人因宗教理念而反目的现在时,《单车少年》的这段“母子”关系,更有种冥冥之中萍水相逢的亲密命定感。

《年轻的阿迈德》:达内兄弟作品光谱下的矛盾观影

《年轻的阿迈德》剧照

《年轻的阿迈德》:达内兄弟作品光谱下的矛盾观影

《单车少年》剧照

其实这也关乎到前述提及的共情问题。尽管在达内兄弟的电影中,闲散无动机的人物行为并不鲜见,但往往依然会为主角安置一个可令观众认同的进入前提,比如《单车少年》中依恋父亲的男孩遭父弃养的酸涩现实,又比如《我想你》里相当公式的男人救猫咪。

《年轻的阿迈德》确实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对少年的认同建立——虽然依旧微略提及男孩的缺席父亲和酗酒母亲,而阿罕默德在片中仅有的可爱瞬间,或许正是在农场女孩对他说“我想吻你”后,他情不自禁的赧然一笑。女孩脱口而出的飘忽呓语,金句程度或可比《两天一夜》里,绝望的女人说她希望那只在唱歌的鸟就是自己,又或《我想你》里,那个关于钢铁工人升上天后,就会帮助上天让天空轰隆作响的传说。

《年轻的阿迈德》:达内兄弟作品光谱下的矛盾观影

《年轻的阿迈德》剧照

而此处还有一点有趣的是,在达内兄弟的作品中男人经常展现出如野兽般的鲁莽,尤其是在性事上。罕见的例外是在《罗尔娜的沉默》里,坚持不打女人的毒瘾者克劳迪与罗娜有一场异常纯粹缠绵的赤裸性爱。而到了《年轻的阿迈德》,男孩则是以一名“无性者”的姿态笨拙地避开了女孩。

风格稳固的作品体系

在梳理达内兄弟的过往作品后再观《年轻的阿迈德》,将获得截然不同的观影体验。这个现象似也意味着,达内兄弟带有鲜明作者印记的作品,已织构出一个庞大且稳固的风格体系,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形成一个封闭自足的小世界。

事实上,早在戛纳短片集《浮光掠影-每个人心中的电影院》中,他们就已用三分钟道尽自我:男孩匍匐在影厅座位间意图行窃,女人却在观影情动时握起他的手拭泪。手持跟拍、在人物间来回梭巡的镜头、对人物心理的捕捉、对良善时刻的归返,以及戛然而止的收尾,一应俱全。

《年轻的阿迈德》:达内兄弟作品光谱下的矛盾观影

在主题上,达内兄弟的故事从来都在移民、劳工、罪咎、青少年、女人等元素间反覆摆荡,即使是形式感最强的处女作异类《法尔什家族》,也是以沉重的二战集中营记忆为题。

当然,即使在主题上富有鲜明社会性,依旧值得质疑的是,当达内兄弟惯常将目光投注在对人物心理的描摹呈现,并执迷于捕捉人物彼此之间的关系角力,却缺乏对社会结构的犀利剥解和探讨辩证时,是否真有助于刺激观者对现实议题的关切?而随着他们的作品渐渐趋向内在一致性,在阅听过程中更频繁闪现的“意料之中”,又会不会在往后更加抹煞了观影期待本身?

这些疑问,或许都将是在日后抛掷给达内兄弟的问题。但至少在这回,以既有作品体系为基石,他们对宗教狂热少年的风格依旧奏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