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从心理学的角度,如何能不控制孩子又能帮助他健康成长?

璇子心视界


这是我的经验和理解。

 

首先,孩子健康成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控制不等于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但是被控制着长大的孩子很大程度上会心理不健康。

 

其次,不控制并不代表给孩子绝对的自由而没有规矩。不控制意味着充分了解孩子的独特性,尊重孩子的需求,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把父母的需求强加在孩子身上。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也需要温和而坚定的给孩子制定规矩让他能够适应社会。

 

最后,为什么有的人容易控制孩子呢?当我们想要控制孩子时,往往会觉得只有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做,我们的心情才会变好,我们想让孩子对我们的情绪负责,而真正能为我们情绪负责的只有我们自己。另外,控制我同自我价值有关。只有当我们有非常稳定的自我价值感时,我们才会有了不需要去控制别人的勇气。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自我价值不会因为别人的肯定、褒奖、支持、赞美或者安慰而得到提升,我们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不需要通过控制别人的行为,来得到借来的价值感。


心理咨询师梦旅人


我也是一个孩子的妈妈。从九型人格的角度,我属于八号人格。这一类型的,控制欲也是比较强的。也就是说,我也自己的控制欲是很明显的。接下来,说一说我的做法

我是一个需要控制我周围的人或者事物,这样我才会有安全感。因为他们都在我的可控范围内,我能掌握。我觉得,失去了控制,我自己会感到很焦虑。我清楚的认识到,这个控制是源于我自己,是为了满足我自己,也不是我的控制行为是为了他好,会让他更幸福。控制,本就是我们自己满足自己的感觉的。

父母控制下的孩子,可能会成为在以后形成一个懦弱的性格,胆小,不愿担责任,碌碌无为;也可能会很叛逆,逆反心理很强。这两种性格的任何一种,都是不够健全的人格。我不想我的孩子变成那样,所以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自己想想,这样的行为,他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来应对我。一开始很难,控制的行为是不自觉的。后来慢慢的习惯了,对我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我就是这样,知道控制是满足自己的感觉,并不是为他好的行为。知道控制下的孩子后形成什么样的性格,以后有什么样的影响,才停止了我的控制。

也许,停止了我们的控制,他可能会更好更健康的成长。我们给足我们的爱,让他们的内心力量足够,相信他们会健康成长。


郭靖黄蓉升级版


可能每个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时候,都会说我这样掏心掏肺的对你好,你怎么就感觉不到呢?我原来也经常这样的对我孩子说,后来我在反思为什么孩子感觉不到我们对他的好,是我们的方法不对还是我们的说话语气不对,都不是,如果我还是个孩子,每天有个人在我面前说这说那,还说是为了我好,可能我也会烦,有句话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天天在一起就没什么亲近的感觉,后来我一段时间不理他,你爱干什么干什么,爱怎么写作业就怎么写,爱穿什么衣服你随便,我都不参与意见,他说作业多不想写,我说那就不写,随你的心,老师那说不过去我帮你说,以前可能就是催着他赶紧写,现在他就心里没底了,还是自己默默的写完作业,等他真正遇到什么问题来问我,我才给他说,顺便给他讲道理,他才能听得进去,我们强行给他灌输道理,那是听不进去的!


明时秋野


孩子;保持;心里健康

(一)情感投资——让孩子天天快乐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父母应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兴高采烈的状态。幼儿情绪的发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点,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体验,父母要做到:

1、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2、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要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美国精神病专家坎贝尔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相应的精神投资。深情地注视孩子,和孩子进行温馨的身体接触,一心一意地关心孩子。

(二)尊重孩子--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1、尊重孩子,尽管他们年龄小,也要把他们看成家庭中具有一定独立自主性的成员,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讲话,以减少威严感,使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以及与家人融洽的关系。

2、父母要礼待孩子,对孩子讲文明礼貌,不要打骂孩子。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好事或有什么成绩,父母都要表示祝贺,绝不吝啬赞赏。父母对孩子的正确态度应是爱而不娇,既严格要求又和蔼可亲,在这样民主自由、宽严适度气氛下成长的孩子,必然表现出热情、直率、活泼、开朗、自信、活动能力强、善与人共事、社会适应力等良好等优良品质。

(三)循循善诱--让孩子认识自我

1、孩子是否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估价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发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父母应使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是独特的,有动听的名字、短短的黑发、小小的嘴巴、大大的眼睛;我很能干,能用自己的双手吃饭、穿衣、剪纸、绘画、弹琴,能用自己的双脚行、奔跑、跳跃、攀登,能用自己的鼻子闻出多种不同的味道,能用自己的耳朵听出各种奇妙的声音。我有许多优点,当然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经过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

2、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十分重要。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父母要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培养孩子自控力的时候,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订规章制度,鼓励孩子做家庭的稽查队长,带头遵守家规家法。

3、为使孩子能适应集体生活,从而得到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父母还必须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要使孩子意识到与人合作的价值,可通过游戏来进行。例如,父母和孩子玩扶盲人过马路的游戏,先让孩子扮成盲人,由父母扶其过马路;再由父母扮作盲人,让孩子扶着过马路。孩子成长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战胜失败、消除恐惧的技能,磨练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四)抚养方式要正确——尽可能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

一方面,孩子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强烈的心理需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感情饥饿和被遗弃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孩子打容易受到溺爱,加之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观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确的教育。若把孩子交给其他亲戚抚养,由于生怕教育不好孩子不好交待,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巨大的压力感往往使他们产生紧张和焦虑,因而对孩子的言行过分敏感,这些都是不利因素。

(五)环境的影响——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他们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家长还应做个有心人,多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转学、家庭搬迁等,以便使一些不良情绪在开始产生中时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总之,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幼儿的整体心理素质,既要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又要关注人文环境的建设;即要注重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又要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即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少数幼儿;即要幼儿园高度重视,又要家庭社会的关注、参与。只有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心理之家


你好,我是心理领域创作者 很高兴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关于在不控制孩子的基础上帮助ta健康成长,这个话题,我分两点来阐述。

以下是我的观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1.首先,控制孩子≠孩子就能健康成长。这两个观点是没有因为,所以的。而且,越是受控制长大的孩子,可能心理健康还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如何使孩子健康成长。

•给孩子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父母的关系占据很大的比重,父母的关系越不好,带给孩子的影响更大。很糟糕的婚姻环境,还不如双方离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小。

•让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把ta当成小大人来看,多倾听ta的想法,把自己多放在ta的角度看问题。蹲下来和孩子进行交流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引导孩子让ta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任。写作业,学习是ta自己的事情,完成不了,那么ta要承担责任。而不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来替ta承担责任。

•肢体沟通有时比言语沟通更能够事半功倍。经常抱抱孩子,摸摸ta的脑袋,拍拍ta的肩膀。

•经常鼓励孩子。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说正性的话,而不是负性的。而且不要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做对比。就好比,孩子拿我们和别的父母做对比,说:谁谁谁的爸爸妈妈就特别好。

•引导孩子多做一些帮助别人的好事情。带孩子多参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祝你生活愉快。


森旅迷了鹿D


你好!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首先控制不控制孩子,和你能不能帮助孩子成长,都是取决于孩子的。

如果孩子很听话,做的事情也不会犯错,那你需要控制他吗?同样的,如果你看到他正在做一件错事,有可能酿成重大的损失的时候,你会不去管它吗?

至于健康的成长,适用于你的道理未必就适用于他,比如说,大人出了社会以后,需要的是磨平棱角,需要的是减少自己犯错误。而小孩在这个时间段应该正是犯错误的时候,正是勇于探索的时候。

所以我认为大人要做的事情是。

第一保护好他们。

我们身为孩子的监护人,有义务也有责任,在他们不能够辨别是非的时候,去制止他们做一些事情,因为这个世界上不是什么样的事情,都是可以去尝试的,有些说让小孩儿自由发展的这种话,如果说真的是对的话,国家为什么还要设立监护人这样的一个责任和义务,为什么不让他们跟大人一样适应同样的一个法律?所谓的不控制,是给予他们一定的机会,成年人都要生活在法律的控制范围内,更何况是小孩子呢,我觉得这种意识就是有问题的,所以身为大人在这个时间段应该保护好小孩。

第二引而不答

在儒家思想里边,对小孩儿教育,提倡的就是这句引而不答,我把你引上路,但我不告诉你怎么走,怎么做,答案是什么?比如说去问他一些问题,不要告诉他答案,让他自己去找。

小孩子他们在成长和发展中,未必我们的经验,我们的道理就适用于他,而且时代也在每天的日益更替,我们能做的只是为他打开这扇门,我们能做的只是让他在走路的中间不至于跌下去,至于后面的事情,只能靠他们自己。



路遇少商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很高兴能够回答你这个问题,在这里我简单的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希望可以对您所帮助。

首先,孩子健康成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控制不等于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但是被控制着长大的孩子很大程度上会心理不健康。

最后不控制并不代表给孩子绝对的自由而没有规矩。不控制意味着充分了解孩子的独特性,尊重孩子的需求,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把父母的需求强加在孩子身上。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也需要温和而坚定的给孩子制定规矩让他能够适应社会。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汇聚药事


首先

1.把孩子不当成孩子,而是一个人.人都需要被尊重与信任

2.尊重源于了解:了解学习小孩不同年龄段成长规律

3.不断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人生是一场自我不断完善的修行











哲哲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不欲采取控制之法。

应该了解孩子每个年龄段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征,做好关键期的培养;着重解决好成长的两个“反叛期”,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是独立成长,不能惯和宠,科学适当的“棍棒”也是必然。


心灵迪吧


①学习。通过学习,会看到他人的故事,给自己做借鉴,正面反面都有。会提示自己。

②练习。自己生气的时候,告诉孩子,我

有生气了,自己冷静一下。孩子生气了,告诉他,他生气了,暂时一起放一下问题。10分钟后继续沟通。

③交流。日常要趁着孩子高兴乐意交流时,了解孩子发脾气时的想法,他开心自己什么模样,协商共同进步互相提醒。表达,你也需要他的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