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农村人在外打工,孩子跟着老人一块生活,对孩子心理方面有没有影响?

顽皮霸王


这是标准的农村留守儿童呀,长期和老人生活,都会对孩子的心里造成一定影响的。

首先,人的成长离不开父爱母爱。刚刚离开父母温暖怀抱的孩子,最想看到的就是父母的身影,最想听到的就是父母深情的呼唤孩子乳名的声音。哪怕别人把他揽在怀里,用好吃的诱惑他,用好玩的吸引他,他也会奋力挣脱你,声声呼喊奔父母,此时不禁感叹,父母之爱,无可替代。上了学的孩子,虽然没有了离不开父母的幼稚举动,但是心里想的还是一样的。

其次,说下老人吧。老人虽然都很疼爱自己的孙子,但这种爱是存在很大代沟的爱,是为了让孙子吃饱穿暖而完成自己任务的片面之爱。孩子心里其实还是会有很多的想法只想向父母倾诉。

孩子长期见不了父母,心里的想法只能深深埋藏,这种情况下,极易形成孤傲的性格。




春风数学课堂


乡村女教师,农村小学上班快二十年,以自己亲身经历回答这个问题,纯粹个人观点,所见所闻所感。

十多年前,很多孩子家长外出打工,那时感觉家里的孩子懂事,要挑起家庭重担。还记得当时上六年级,班上有个女学生,夏天穿着一双草鞋,这种草鞋,我小时候听妈妈和奶奶说她们穿过,我没想到,这种草鞋会穿在我的学生脚上。这女学生天天迟到,一开始以为是起床迟了,后来发现,女生早上四五点就要起床到地里干活,等到了快上课才匆匆赶回来。农具藏在地里,中午吃完饭又马上赶到地里干活,有时候是连饭都没得吃就赶去,因为地里活多,家里父母外出打工,只剩下她、弟弟和奶奶在家。弟弟年幼,奶奶年迈,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只能靠自己扛。

这女学生考试就四五十分,如果加把劲,成绩还是能够上来的,但是她上课爱打瞌睡,没精神。我后来分析,因为她每天就像一个陀螺一样旋转,根本停不下来,上课也算是她最好的休息时间了。女学生虽然很能干,后来也出门打工去了,在别的孩子还在学习时,她没有学习时间,终日奔波忙碌,缺乏提升自己的机会。

最近几年,留守孩子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很多老人,可能是因为自己原来过惯了苦日子,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受罪,总希望把最好的给到孩子,但他们能给到的东西又极其有限,在家里,家务包揽,身上有钱就想到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看不惯孩子受一丁点委屈。爷爷奶奶对孩子比较娇惯。孩子的生活习惯、性格上没有及时得到积极的引导和纠正,也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动手能力差,在外不善于与别人交流等缺点。

当然,其间也有很多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爷爷奶奶教育得很好的例子,只是这种占比较少。如果能够陪在孩子身边,有父母一起陪伴成长,孩子的幸福指数将大大提高。教育孩子存在的代沟也会少一些。但是,很多老人常对我们说的:大人不门打工耽误大人,出门打工耽误孩子,哎!鱼和熊掌难以兼得。


一方乡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农村人在外打工,孩子跟着老人一块生活。造成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更是给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带来沉重的压力。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监护,有的交由亲戚寄养监护,情感上出现溺爱、偏爱、失爱;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加上孩子本性贪玩、 缺乏自我约束力。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畸形心理问题。

一、心理方面影响。

(一)自我控制力差、任性、暴躁、逆反心理强。

具体表现有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说谎、小偷小摸、与老师或监护人顶撞、盲目冲动、打架斗殴。

(二)、厌学、自私、自卑、孤僻。

具体表现有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沉溺于游戏或者某种闲暇活动之中。

(三)以自我为中心、金钱主义。

具体表现有长期看电视,模仿剧中人

物语言、行为、动作;不与他人交往、自言自语、与小动物说话;长期出入网吧、赌博等。

二、心理形成原因分析。

(一)亲情因素。有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离异,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阴影,产生自卑心理, 如果父母再不给予关心爱护, 孩子就会自暴自弃,亦或形成逆反心理,最终破罐子破摔,酿成悲剧。如廖某,幼年时父母离异后随父亲生活,后来父亲再婚,父亲和继母都不关心他的生活,甚至连吃饭都不管他。廖某如同被遗弃的小动物,每天孤零零地东游西逛,今天在亲戚家要一餐饭吃,明天在邻居家讨一碗粥填填肚子,夜晚就在别人家的猪牛圈楼上睡。后来父亲和继母又外出打工,廖某七八岁就开始偷零用钱,再后来就偷邻居家的财物换钱用,根本不到学校读书。十三四岁就到别的村寨偷盗财物,十六七岁开始接触谁会上不务正业的人并沾染毒品。最后因吸毒导致死亡。

(二)监护人因素。隔代监护或寄养监护的“留守儿童” ,有的由于监护人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根本就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又因为溺爱、偏爱、失爱,任由孩子玩耍、看电视、玩网络游戏,逐渐养成孩子厌学、说谎、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如刘某,自小父母就外出打工,他随爷爷一起生活。爷爷视力不好,更不识字,还照顾四个孙子的生活,无力辅导刘某的学习,刘某学习成绩不好。又因为是隔代监护,对几个孙子特别溺爱,刘某每天放学后就守在电视机前面,或与小朋友玩耍直至天黑,爷爷从不监督其完成作业。久而久之,刘某对学习没有一点儿责任心, 逐渐有了厌学情绪。每次老师要求交作业,刘某都撒谎说忘在家里了,老师也不好怎么追究。时间久了,老师对刘某失去了信心,不再严格管教他。刘某又跟几个同学经常打架、逃学、到学校小卖部偷糖、偷钱、偷玩具。后来发展到街上手机店偷盗手机达十九台,价值三万余元的严重行为。

(三)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场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教育机制对学生的衡量都是以分数为标准的,对教师的评价也是以教学成绩为主要依据的。由于家庭和监护人的因素,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性格也不好,部分老师片面追求分数, 只注重关心成绩好的学生, 而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存在,这无疑在“留守儿童”那流血的伤口上撒下一把盐,使孩子丧失学习的信心,变得自卑、孤僻、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如果有几个这样的“留守儿童”聚在一起,结成一个“小团伙” ,就出现打架、小偷小摸、顶撞老师、逃学,甚至流窜到社会上偷盗的严重行为。如上文中的刘某就是此种情况。







宁梦榄园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孩子跟长期跟老人生活在一起肯定对孩子是有影响的,影响包括生活,思想,学习,安全等几个方面!

一,学习方面

孩子需要我们每天都辅导来完成作业,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我们的文化水平足可以辅导孩子,然而农村老人大多数没什么文化,而且大多是老花眼,他们没有能力来辅导孩子。这样一来,如果父母不在身边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教育问题是对一个孩子最重要的关键问题。农村的孩子只有靠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外出打工的农民朋友们一点要重视起来,要懂得取舍。

二,生活方面

孩子需要我们的陪伴,需要我们陪着他一起长大。需要我们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老人只能保证孩子的温饱,孩子比如说营养搭配等等这些老人都不会考虑。长期营养跟不上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身高体重问题,严重的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家里老人在春天秋天忙的时候,除了照顾孩子还要下地做农活,还要养一些牲畜。忙起来甚至连孩子的温饱都无法保证。孩子就只能自己煮饭或者挨饿。

三,思想方面

最主要的思想方面,如果孩子接触到社会上的一些混混,从此可能就会走上歪路。有的孩子甚至会走向犯罪的道路!孩子的性格是受到环境影响非常大的。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没有父母陪伴,孩子可能会沉默寡言。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老人跟孩子是有代沟的,不能指望老人在这方面帮助孩子。培养孩子的性格积极乐观,阳光向上,我们需要家长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四,心里方面

如果孩子长时间缺少跟父母的沟通和交流,那么对孩子的心里会造成严重的阴影,严重的可能会造成自闭症!形成胆小自卑,沉默寡言的性格。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蒙上了一层阴影。父母在这方面会起到非常大的影响。所以,父母一定要跟孩子多沟通,知道孩子们心里在想什么。如果孩子有什么不健康的心里,及时的帮助他们改正!毕竟没有什么是比孩子快乐更重的东西了。

  • 五,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同样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孩子被欺负了不敢说出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心里就会不健康。农村山河比较多,尤其在寒暑假期间,老人对孩子监管不到位,孩子去河里玩都很危险。孩子会不会接触到过期的食品等等,这些都需要家长们注意!

总结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为了生活如果不能两个人留下来。那么请留下来一个人照顾孩子。毕竟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


vba晓伦


我是一位农村教师,从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农村家长在外打工,孩子跟着老人一块儿生活,这种情况对孩子心理方面,肯定是有影响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农村老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他们还没有科学的育儿理念,更没有感受到科学技术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他们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基本是孩子在学校学多少就是多少。同时,对知识的贫乏,使他们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作业;农活儿的忙碌,也使他们无暇教育孩子;见识的短浅,更使他们不会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有的老人对孩子的教育,还停留在让孩子吃得饱穿得暖的状态。还有的老人干脆把教育孩子责任推给了老师,他们对老师说:孩子就交给你啦!该打打,该骂骂。然后就什么也不管了。在农村小学里,每班都有这样的留守儿童,还有单亲家庭的孩子,老师的任务也很多,一个人很难管得过来。况且,学校教育,永远无法替代家庭教育。所以孩子的学习,就会受到影响,一个在班里学习不出色的孩子,怎能让他在班中自信满满呢?

第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孩子遇到问题时,得不到家长及时、正确的引导。爷爷奶奶有的对孩子的问题,要么不闻不问,横加掩饰,盲目溺爱。要么不分青红皂白,吵吵嚷嚷,责骂训斥。这样做的后果,就造成了有的孩子,在班级里不守纪律,调皮捣乱;有的孩子在班级里,自卑胆小,做事十分怯懦。

第三、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和父母长期缺乏爱的交流,父母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称呼。长期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他们的生活习惯基本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所以,当父母发现孩子有问题,想教育孩子时,孩子就会拿父母和自己的爷爷奶奶比,这样就不愿意听父母的话,亲子关系不和,造成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是一个家庭未来的希望,所以,家长在外出打工时,一定要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挣钱重要,教育孩子更重要。家长一旦错过了对孩子的教育时机,那么就错过了自已和孩子,改变一生命运的机会。



家长的助手


农村人在外打工,孩子跟着老人生活,对孩子的心理有影响,这是肯定的!

现在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老人带孩子已经成了普遍现象,年轻人都忙于工作,不得已很多人把孩子都全权交给了老人。

城市里虽说父母都在跟前,也是每天起早贪黑的忙于工作,陪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都是双方老人在帮衬。

农村更甚,因为在农村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很多人不得已远离家乡出去打工,好几个月甚至一年到头都回不了家的人很多。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更加没有。

老人带孩子的那些事

1.老人跟孩子隔代亲,那是怎么看怎么亲,舍不得打舍不得骂的,该严厉的时候严厉不起来,一味地宠溺。

现在的孩子不像我们小时候皮实,现在的孩子都很金贵,怕碰着、怕磕着、怕冷着、怕饿着……尤其是老人带孩子的时候,只要孩子提要求,尽管满足,只要能让孩子开心,只要能让孩子听话,不哭不闹。做什么都可以,要什么都给买。

2.现在的生活条件很好了,不缺吃少穿。

所以现在更多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身体建康,不是说只要健康成长不生病就可以了,更多的需要去关注孩子的性格方面的培养。更要教导孩子怎么样养成懂礼貌、讲文明、识大体的好习惯。

3.这些情况在农村可能并不好,农村的老人大多没有太高的文化知识,我们这边村里就有这种情况,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开一些过分的玩笑话,说一些随口而出的脏话,孩子没有辨别能力,又学的很快。

面对孩子的一些错误的时候只会骂骂咧咧,也不会很好的去教导孩子,更有不会管、不敢管、管不了的情况,更不要说一些好的生活习惯。

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农村的孩子被滞留在农村,跟城里的不一样,是长期的不能见到自己的父母,所有事情都是爷爷奶奶。

孩子长期的亲情缺失跟父母教育的缺失,孩子有心事时没有一个倾诉的对象,不良情绪得不到有效的疏通,老人也不能正确的对孩子进行引导。

容易让孩子行程纪律散漫、自私任性、霸道蛮横的性格。长期下来也会有焦虑紧张、不自信、缺乏安全感、沉默寡言一些情况的出现。

尤其孩子到了青春期容易性格自卑、悲观、孤僻,交往能力差。

很多务工人员将孩子放在了身边,虽然艰难,但是我相信他们的选择没有错。

还有一些人孩子留在了农村,我也相信是逼不得已,毕竟城里生活多一口人就要多出很多开销,孩子上学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但是真的孩子还是需要很多关爱跟关怀。

我是麦子,一个爱生活的女子,希望我们都能及时关怀自己的孩子!他(她)是我们的希望!


平常心麦子


有,肯定有,而且严重的有。因为孩子跟老人在一起生活,失去了对父母的依靠,依赖和情感的关怀与温暖,对孩子的成长成熟会严重的造成心理上和思想上的阴影,容易产生负面的消极的情绪。

其次,在教育教育孩子成长阶段,对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为老人所能做到的只是解决孩子的吃饭问题,穿衣问题,让孩子吃饱穿暖,至于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所遇到的问题,老人根本是无能为力的,而且有时还抱着偏爱,溺爱的心理,可能会助长和滋生孩子不良习惯的产生。

综上所述,隔代教育孩子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十分不利。因为留守儿童也需要父母的关爱,更需要父母的呵护,也需要父母在人生方面的激励,引导和帮助。

“风吹草低见牛羊,打工奔波在异乡。”父母岀门打工也是含着心酸的泪水,在无奈和痛苦中,远离孩子,告别孩子,其实可望不可及的牵挂,是锥心的疼痛。是人世间最悲凉的告白。因此,我在这里也强烈的呼吁和建议,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能够对留守儿童多一份关爱,建立一种常规的机制,来资助,帮助和教育留守儿童,以解决出门打工父母的后顾之忧,也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金牌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进城打工。现在农村剩下的90%是老人和儿童,孩子跟着老人在农村一起生活,即所谓的“留守儿童”。

长远来看,肯定对儿童的生理和心里都有影响。

一、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都处于身体成长和发育的重要时期,但是他们在生活中缺少父母正确的思想引导,价值观和道德观严重缺失。留守儿童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留守儿童的年龄基本在14岁以下,这部分孩子心智不成熟,在孩子的启蒙阶段,孩子跟老人生活在一起而缺失父母的爱,容易造成孩子心里上性格孤僻,沉默寡言,脾气暴躁的毛病。

由于老人疏于管教,很多孩子会沉迷于网络游戏,各种逃课,甚至偷买游戏装备,久而久之,没钱了的孩子就会开始学着小偷小摸的毛病。这些恶习老人很难发现,即使有一天真的发现了,可能已经晚了。

三、老人和孩子在一起存在隔辈代沟,很多老人只会一味的溺爱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在能力范围内一般都会满足,会造成孩子严重的攀比心和虚荣心。

孩子犯错,老人也找不到正确教育方法。而疏于管教,孩子会觉得自己做的永远是对的,容易造成自满和骄傲的心里。

四、孩子的作业老人基本上也辅导不了,从而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久而久之会造成孩子厌学的情绪。

总之,留守儿童的心里教育问题不能大意,最好不要离父母时间过长。


堂小皇


有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普遍性问题。

但是,“搬砖就不能抱你,抱你就不能搬砖”,不是迫于生计,谁想离乡背井?

马斯洛把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

如果父母在家,收入窘迫到连温饱这样的生理需求都不能保证,那就更无力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了。

在韩剧《请回答1988》中,娃娃鱼因为生日这天妈妈没有按照承诺给他做海带汤,气得离家出走。宝拉教育他说:“你这个年纪重要的不是父母慈祥,而是父母有钱。”

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是没有安全感,和父母不亲密。

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肯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在外时,和孩子保持紧密联系,“我不在你身边,但你在我心里。”

经常和孩子视频,分享自己的生活:“爸爸今天可厉害了,完成了XX任务。”“妈妈今天看到一件衣服,觉得你穿了肯定漂亮,等妈妈再攒点钱,就给你去买!”——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爸妈在外面很努力。

还可以问问孩子和老人的情况:“你今天帮爷爷干活儿了?真棒!儿子长大了,能帮爸爸照顾爷爷了!”“外婆的扣子掉了是你钉的?好闺女!家里有你,妈真放心!”——让孩子有自豪感:这个家,我也是有力的一份子。

回家时,专注和孩子相处,不玩手机。只要和孩子在一起,这段时间就完完全全是属于孩子的。

离家前,把家里的事情尽量安排妥当。父母虽然人不在家,但是家庭责任,一分也不少扛。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只要父母勤劳踏实,不管在不在孩子身边,孩子都会受到父母感染,不骄横不自卑。

总有一天,留在家乡的老人会离世,孩子会长大。“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那时候,孩子会懂。

但是,如果父母没有耐心没有责任感,有点空闲时间只想玩手机,那不管在不在孩子身边,孩子的心理都不会健全。




修远近


昨天带着孩子在小区里玩,看到一个爷爷带着孙子出来,爷爷搬着一个小马扎,坐在树荫底下,孙子也有样学样,把自己的小水壶放在爷爷的水杯旁边,自己也坐在板凳上玩,旁边一位阿姨就笑他爷俩,说真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小孙子这么小就开始享受生活了。话虽然是开玩笑的,可是却让我心里一惊,本该活泼好动的孩子,怎么能够如此“沉稳”?他跟周围跑来跑去的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老人带孩子有利有弊,父母才是掌舵人,不要认为孩子不哭不闹就是好事,很多习惯和性格的养成都是潜移默化的,不要等发现问题才补救和后悔,老人的生活习惯和教育方式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落后现象,希望父母真的引起重视,抽空多带带孩子,少玩手机,您说对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