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蜜蜂选育种群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者110


1.明确选育目标,多代连续选择 选育前首先要对当地的蜂种特性及形态指标进行了解、鉴定,并根据当地蜂种的特征、特性和生产性能,制定切实可行的选育目标,如分蜂性弱、群势大、蜂王产卵力强、子脾封盖整齐、采集力强、贮蜜性能好、抗逆力强(耐寒或耐高温)、抗中蜂囊状幼虫病、性温驯、易管理等。

不同地区选择的标准不一定一致。 例如,华南中蜂无法选择能维持10~12框以上群势的蜂种。北方中蜂应主要考虑其耐寒性,温热地区(华南、海南、滇南)的中蜂要号察其耐热性。在中囊病的非疫区进行中囊病选育既不必要,也没有条件。

在本品种系统选育时,选择目标不能太多,应根据当地蜂种的特点和生产需要,以一个目标为主,附带其他经济指标。目标一-经确定,就应在选育的过程中贯彻始终,不要轻易改变。例如,在一些中囊病常发的地区, 首先要解决蜂种抗中囊病能力弱的问题,因此应把主要选育目标放在提高抗中囊病的性能上。

一此地区蜂群的分蜂性强,就要把选育目标定在提高蜂群维持大群的性能上。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所杨冠煌研究员从1991年开始,经连续3代闭锁繁育。培育“北1号”蜂种,早春繁殖快,产生王台时群势为2. 5~3.03千克(折合郎氏箱为9~11框),越冬性能好,蜂蜜增产10%左右。从1996年起,又把选育目标定在抗中囊病性能上,通过在蜂群中人为接种中囊病病毒筛选。使“北1号”蜂群的中囊病发病率从5%下降到了2%。该蜂种因此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的鉴定并确认。

2.选择好父群、母群 父群、母群的选择,应根据确定的选育目标,通过一年以上的观察,挑选符合主要选育目标,并具有其他优良性状的蜂群作父群、母群,让这些蜂群既作父群,又作母群。然后分别再在这些蜂群的下代蜂群中,采用母女顶替或择优选育的方法,挑选具有同样优良性状和数量的蜂群来顶替上一代,作为继代蜂王。通过连续多代选择,逐步积累优良性状。

母女顶替是指种群组只由25个基本群组成时,须用母女顶替法来选留继代蜂王,即每个基本种群至少要培育出3只处女王和大量种用雄蜂。子代蜂王产卵后,要对各个基本种群的子代蜂王进行考察,根据考察结果,从各个基本种群的子代蜂王中各选择出表现最好的一只,作为各基本种群的继代蜂王。

择优选留则是当种群组由35个以t基本种群组成时,可在种群组内所有的子代蜂王中择优选出与种群组的基本种群数相等的子代蜂王,作为继代蜂王。每一世代种群组的大小应保持不变。每个基本种群组都要贮备蜂王,当某一个基本种群的蜂王丧失时,可用该种群的贮备蜂王来补充,以保证闭锁繁育种群组的完整性。

一般生产性蜂场没有专门的保种和育种单位那样有条件选择这么多的基本种群,但在选择继代蜂王时,不能只限于1~2群,而应至少挑选3~5群作为种母群。

另外,蜂种遗传性状的好坏,与父、母双方有关。因此,在精心挑选母群的同时,还应严格选择父群。蜂场在精心培育蜂王时,也要注意种用雄蜂的培育。育王季节,非种用雄蜂蛹、雄蜂要- 律清除干净,保留种用蜂群的雄蜂出房,与处女王随机自然交尾。

在隔离条件不是很好的生产性蜂场,为了保证少受其他蜂场雄蜂的干扰,不一定选留专用父群,而只将不符合选育目标蜂群中的雄蜂子和雄蜂淘汰掉,以保持本场雄蜂在数量上占优势,与本场处女王自由竞争交尾。

3.隔离交尾 由于蜜蜂空中交尾的习性,为保证选育的效果,防止本场处女王与其他蜂场的雄蜂交尾,在蜂王交尾期应与其他蜂场保持4 (山区) ~5 千米(平原地区)以上的距离(杨冠煌,2007)。 对保种场和良种繁育场要求应更加严格,根据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蜂场山区的隔离距离,其隔离半径应在12千米以上。平原地区应在16千米以上。

不同类型中蜂的保种场最好设置在有该型中蜂分布的自然保护区内。自然保护区有明确规定,不能引进外来物种(包括蜂种在内),因此可以避免受到外引中蜂杂交的影响,有利于本型中蜂基因的保存。

4.保持足够数量的基础蜂群 无论是保种、提纯复壮,还是蜂种选育。为防止种外基因渗入,最大限度地碰免基因丢失,一股都会在良好的隔离条件下采取闭锁繁育的方法进行。闭锁育种的方法要尽可能减少基因的丢失:减少基因纯合导致产生二倍体雄蜂死亡,蜜蜂成活率降低,就必须尽可能地增大种蜂群的数量。计算机模拟计算表明,种蜂群内幼虫平均成活率降为85%时所需要的闭锁育种世代为:种蜂群组由25群蜂组成,需要10代以后;种蜂群35群时,需20代以后;种蜂群50群,需40代以后。因此,良种场、原种繁殖场的基础蜂群最好能达到50群以上,最低不能少于25群。国家级资源保种场的规模必须在60群以上,并须有两个以上的保种场(点),在这此蜂场中进行闭锁繁育时,种蜂群的基因库要丰富,性等位基因要多(5个以上异质性等位基因),所以在建场时应尽可能从不同地区、不同蜂场、同一蜂种的蜂群中挑选性状优良的蜂群组成种蜂群。

5.定期引种,实行品种内杂交,防止生活力下降 进行提纯复壮的蜂场,在实行闭锁繁育后,由于近亲繁殖,会导致蜂群遗传多样性和生活力降低,因此可以采用品种内杂交的方式,通过基因交流进行复壮。品种内杂交就是蜂场每隔3年左右,应从种蜂场或相距较远的其他蜂场引进血缘关系较远、同一蜂种、性状优良的部分蜂群(数群)或蜂王(数只)作母群,与本场饲养的蜂群杂交,使血液更新。这样既能提高蜂群的生活力、生产力、抗病力,又保持了该品种的优良特性。




四正优选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1、抗病能力强的蜂王

中蜂中囊病流行导致中蜂养殖失败的例子很多,部分野生中华蜜蜂种群在感染疾病后可以生存下来(中华蜜蜂物种的进化),经过几代繁殖,该中蜂种群对中囊病就会具有抵抗能力。作为中蜂蜂王育种繁殖中重要的一个选种标准,就是选育抗病能力强的中华蜜蜂蜂王种群进行培育繁殖。

2、适应养殖环境的能力

国内地域辽阔,南方湿润温暖,北方干旱严寒,各地蜜源植物情况也区别很大,陕县甘山中蜂养殖合作社在实际的中蜂蜂王繁殖中发现有些地区的蜜源植物差别很大,南北大幅度跨越调运中蜂种群会出现中蜂种群在气候和蜜源的适应期,这也是导致中蜂养殖失败的重要原因。

3、蜂群的稳定性

中蜂好分蜂,性格也大不同,稳定性好的蜂群蜂王容易饲养,不易闹分蜂,容易起大群,采蜜产量也高,性格不好的蜂王繁殖3脾也会闹分蜂,性格爆,容易争斗和蜇人。

中蜂蜂王起强群的能力南北差别很大,华南地区的中蜂养殖大部分6脾左右就会自然分蜂,华北8脾左右才能称为强群,这应该是蜜蜂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生存特性,不易改变!

在中蜂育种的工作中,选取稳定 不易闹分蜂的蜂群会对后期的饲养工作减少大量的工作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