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激励孩子自我意识,激发他的“内驱力”


激励孩子自我意识,激发他的“内驱力”


小时候非常听话的孩子,有一天突然发现他们会讲条件了。“想要我好好吃一顿,就得给我看电视了!如果我通过钢琴考试,你就得给我买玩具!在我做作业之前,让我玩会儿iPad吧!当然,一个孩子学会讨价还价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这表明他自我意识的建立和思辨能力的成熟。但是硬币的另一面可能是我们用错了或者用了太多物质奖励。

过多的物质奖励让孩子“唯利是图”

心理学家Rapper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挑选了一些喜欢画画的孩子,把他们分成两组。

他对A组的孩子说:“如果你画得好,你会得到奖励。”然后他对B组的孩子说:“我真的很想看你的画。”

三周后,A组大多数儿童不愿主动要求画画,兴趣明显下降。B组的孩子和以前一样活跃。


激励孩子自我意识,激发他的“内驱力”


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物质奖励可以强化某些行为,直接激励孩子去做一些事情,但同时也让人们不由自主地思考任务。这使得最初的“自主感”变成了“受控”的约束。

这种克制感会让大脑完全集中于奖励的诱惑,而不能集中注意力到要完成的认知任务。

物质奖励无法让孩子开动大脑

24名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被要求完成两项任务:

一个是纯粹的机械按键任务,它不断地来回推键盘上的两个字母键v和n。

另一个是认知加法任务,他们在12个数的矩阵中找到2个数和为10。共有20个题。


激励孩子自我意识,激发他的“内驱力”


为了研究物质奖励对不同任务的激励效果,学生将完成两项高奖励任务。

结果表明,在高奖金的激励下,学生很好地完成了按键任务。

在高奖金的驱动下,学生的附加任务完成得很差。

换句话说,高物质奖励只对机械体力劳动有效,但它抑制了认知的脑力劳动。

这就像是说,如果我们用金钱鼓励孩子做家务,我们可以得到预期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用金钱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可能不会有太明显得效果。

真正能够激励孩子的只有他的自我意识


我们给孩子物质上的奖励,希望他们能努力学习。这与雇主支付的更多酬劳或者奖金相同,雇主希望员工努力工作是一样的。

但现实情况是,奖金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

心理学家Herzberg曾在双因素理论中说过,物质奖励只是一个基本因素,它只能确保员工不会抱怨,并将工作动机保持在基准水平。但这并不能使员工满意,也不能使他们热情地投入工作。


激励孩子自我意识,激发他的“内驱力”


如果你想从本质上提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你必须从核心激励因素开始,比如“成就感、认可度和工作的吸引力”。也就是说,我们经常谈论的“内驱力”

孩子们也是如此。

物质奖励可以促进孩子们做家务、做作业、练钢琴,但不能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去完成一件事情。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真正真正、发自内心的做某件事,你必须从激发他的“内驱力”开始,从“要我做”变为“我想做”。

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做:

为儿童设定中等难度的目标


对一个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帮助他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在学生管理课程中,经常提到“先进可达性”的概念。

激励孩子自我意识,激发他的“内驱力”


这一目标既不容易实现,也不遥远,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实现。

强烈建议家长使用这一原则为孩子设定中等难度的目标。

因为这样做不仅能使孩子养成勇敢的态度,接受挑战,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也不会因为目标太难挫败他的热情。

让孩子们得到成长的认可


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在他的TED演讲中说:“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学会明智地表扬我们的孩子。”

不再总是赞扬他的才华和智商,不给孩子贴上标签,而是赞扬他积极参与的过程。

这种以成长为导向的鼓励可以让孩子感到完全胜任,激发他的潜能,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做的更好。

多阅读传递积极向上信息的书

我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研究:

激励孩子自我意识,激发他的“内驱力”


十七世纪初,英国儿童读物中包含的成就激励信号增加,国民产值在一段时间后也出现了增加;到了十八世纪初,成就激励信号下降,国民产值也随之下降。

梳理其中因果关系,我们会发现:

儿童读物中包含积极向上、鼓励孩子追求成功的内容越多,未来几年儿童成长为有强烈成就需要的成年人的数量就越多,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又回到了我的观点:”读什么样的书,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想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就多给他读些励志的传记故事,使他始终充满热情和奋斗精神。

激励孩子自我意识,激发他的“内驱力”


我的偶像,20世纪最伟大的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

中等奖赏促进最佳表现

杜克和卡梅伦大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激励是有临界点的,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最终的表现。

激励孩子自我意识,激发他的“内驱力”


这实际上是雅克斯-多德森心理学定律。

奖励水平与任务结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适度的奖励水平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就拿做家务来说,全然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孩子的积极性处于零点;当提供中等奖励时,孩子的动机最高,做家务的效果也最佳;当奖励过高时,孩子做家务的动机和效果反而会下降。

因此,即使在某些情况下适合物质奖励,尺度也必须是适当的。

如果奖励标准太高,只能是“好心做坏事”,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最后,我敲黑板,给你画出要点。

1、物质奖励只对机械体力劳动有效,对认知的脑力劳动无效。

2、物质奖励并不是越高越好,达到一定阈值后,奖励越高只会产生负面影响;

3、物质奖励只是一种外在的力量,我们仍然需要从根本上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说了这么多,我想告诉你,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敢于利用和用好物质奖励,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这里,给大家讲讲罗杰·罗尔斯的故事吧。

罗杰·罗尔斯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

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的孩子成年后很少有人获得较体面的职业,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在他就任州长的记者招待会上,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不提,他提起了一个大家非常陌生的名字——皮尔·保罗。

皮尔·保罗是罗尔斯的小学老师,他在1961年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当时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皮尔·保罗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

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对他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罗尔斯大吃一惊,长这么大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5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他记住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

从那天起,“成为纽约州的州长”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面旗帜。

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成了班主席。在以后的40多年里,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罗尔斯真的成了州长。

对于以上,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参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