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楷书大家褚遂良曾是颜真卿的老师,为何不能位列楷书四大家?

惊龙轩


人世间的事,不是都能搞得请、论得明,令人信服的。历史上,褚遂良、虞世南等多位书法先贤,可以说,他们是中华汉字书法的开山鼻袓。后来的书法名人、泰山北斗...,哪一位不是学人家,或摸着人家的脉搏,沿着人家开辟的艺术之路走出来的!他们都留下宝贵的书艺财富,可是,名声显赫的并不是他们,而知其名者,除书法艺术的专业者,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和业绩?褚遂良的书法,绝对是泰斗级。他的《大字隂符经》、《雁塔圣教序》等碑帖,精如梦笔生花。《隂符经》堪称楷中《兰亭》。可是作教本的并不是它。颜真卿的书法,有评:“楷不如行,行不如草,草不如稿。”其他除欧阳询,柳赵如何?这就是说不请的事。当今没有吗?


江天雨秀


楷书大家褚遂良是颜真卿的老师?褚遂良是初唐人,颜真卿是中唐人,这些在书法史上没有记载啊?另外,位列楷书四大家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頫的楷书,与褚遂良的楷书相比,其风格只是各有千秋罢了!可以肯定的说,褚遂良的楷书达到的书法艺术境界,根本不亚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頫的楷书。

上图为褚遂良的楷书作品(局部)

根据书法艺术成就来说,钟繇、卫夫人和王羲之、王献之的楷书更是高于楷书四大家的,而他们也没列入楷书四大家。所以说,不能把位列楷书四大家的楷书说的神乎其神,晋人的楷书和唐人、元人的楷书,只是风格不同罢了。另外,话还有历史的原因。这些历史原因,不必去深究它,我们只要记住没位列楷书四大家的人(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虞世南,等等)的楷书都是传世的精品,足矣!

上图为褚遂良的楷书作品(局部)

我认为,做为一个学书之人,无须把精力用在讨论这些问题上,而应该把精力用在临帖练字上,毕竟我们不是研究书法理论的,这些问题应该交由研究书法的专家学者们去研究,去讨论!人,还是现实点好!

褚遂良的楷书虽然没能位列楷书四大家,但他的楷书仍是有学习价值的!我的观点是,如果能把褚遂良的楷书学好学出名堂,完全可以成为一名书法家的!

褚遂良的楷书风格是独特的,艺术境界是极高的,如果有人认为褚遂良没位列楷书四大家,就贬损褚遂良的楷书而不去学习的,将会留下遗憾的!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客观地说,褚遂良的楷书成就应该与颜、柳、欧、赵在伯仲之间,不能因为没有位列“楷书四大家”就否定其在书法史的地位。且不说这“楷书四大家”的评选是如何完成的,争议却一直存在。诸如褚遂良、虞世南、智永等人的楷书都各有千秋,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估计是评选者的审美习惯或者名额有限,这个结果有一定代表性,却并非唯一的正确答案。

颜真卿的确曾师从褚遂良,另一位书法大家薛稷也是褚遂良的弟子,但是不能因此就认定褚遂良的书法水准在颜真卿和薛稷之上。大家都知道,褚遂良师从虞世南和欧阳询,也不能因此就说褚遂良的书法成就比他们逊色。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道理很简单。


对于褚遂良不能入选“楷书四大家”,没必要太过较真,如果评个楷书八大家,不是褚遂良、虞世南、薛稷等人都可以位列其中了嘛。既然只有四位,凭借颜、柳、欧、赵的楷书水准和书坛地位,当选也不会有太多异议。

出身名门的褚遂良,不仅是书法大家,也是唐太宗的托孤重臣,身份地位一度相当显赫。可是,因为反对李治立武则天为后,被贬放多地,最后客死在今天的越南清化,令人唏嘘感慨。
在书法史上,自视甚高的米芾尽人皆知,他对唐代的书法家都有微词,唯独对褚遂良赞不绝口,说他“如熟驭战马,举动从人,而别有一种骄色。”米芾的儿子米友仁说得更绝:“褚书在唐贤诸名世士书中最为秀颖,得羲之法最多者。真字有隶法,自成一家,非诸人可以比肩。”

当然这,父子二人偏爱褚遂良书法或者跟他们的审美习惯有关。排名宋四家之首的苏轼精辟的用四个字总结出褚遂良的书法境界:清远萧散。应该说这种评价是相当公允的,也证明了褚遂良在权威书家眼中的艺术高度。

有趣的是,褚遂良因为对唯美书法的要求甚高,对纸、笔和墨的要求都相当苛刻。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褚遂良如果没有满意的笔墨纸,是绝对不会随意书写的。虽然大多数书法家对笔墨纸砚都有要求,但褚遂良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有人猜测,这或许也是褚遂良未能入选楷书四大家的原因之一。
书法史上流传着褚遂良和虞世南的一段对话,大致是这样描述的。褚遂良问虞世南:“我的书法比得上智永禅师吗?”虞世南说:“我听说他一个字值5万两黄金,你做得到吗?”褚遂良又问:“那和欧阳询相比如何?”虞世南说:“欧阳询写字不择纸笔,什么样的纸笔都能写得好,你难道能这样?”褚遂良有些气馁,说:“那我的书法究竟怎样呢?”虞世南说:“如果手顺而笔墨调畅,也能写得很精彩。”

这段对话是否真有其事已经无从考究了,但是它至少从侧面证明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也就是说褚遂良的书法对工具的要求过于苛刻,欧阳询却能不择纸笔写出好作品,高下立判。

当然,这也只是惊龙轩一家之言,欢迎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惊龙轩


感觉褚公并没有刻意风格化,而是更加注重追求万种风情,猜想是给后人留下几部技法上的百科全书吧。为什么这么说呢,先看一个横画的起笔,有右上凌空取势左下切下逆弹后中锋运笔,裹起来起笔,尖锋直入,二次换面起笔,立面起笔等等等等,不只是起笔,勾法的内旋,外旋,顺出,钝出,画圈弹出等变化太多,行笔中的曲,直,弧等毫无规律,但细看又觉合理,虽然外形最初不能接受,但单看笔法,点画的质感,韧性等,真的服,想归纳一下笔法特点又不大好格式化。欧颜柳赵四大家虽然也变化万千,但临习时还是有规律感,比如欧的捺画是可以总结出几个基本型的,褚公却是各具姿态。这正是褚遂良能当老师,更加了不起的地方。我觉得不是褚公不是不能分出个武当派,少林派,只是想留给后人一套技法上的百科全书。另外,在后人的推崇上,好像有人接受不了他的结构,后人临或创时,技法上很多丢三落四,灵动性不足,受众面和影响力在某些时期没有欧颜柳赵大吧。但褚公的书法绝对上乘,虽然没进四大家的座次,绝不是水平不够的意思。以上所言,很多是个人片面猜想,如有不妥望褚公海谅和书友们指正。


冯凯8709


褚遂良(595——659),曾是太宗托孤大臣与长孙无忌辅佐太子李治登基。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受到报复客死他乡。颜真卿(709——784)受奸相卢杞陷害,赴叛臣李希烈老巢说服易帜归顺,被縊杀。两个人都是铁骨铮铮,忠君报国的知识分子典型。

如果说颜真卿学习褚遂良书法,那是必然的。因为褚遂良自称一体,卓然一大山头,我们名之褚体,也无可厚非!

题主问题是:为什么书法史有欧颜柳赵,而无褚欧颜柳赵文(徵明……)之说。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是时代原因或书法发展史问题。褚遂良虞世南包括唐太宗等与欧阳询都属于北朝与隋朝向唐过渡阶段——从北朝魏体向唐楷过渡阶段。无疑他们都转化成功。他们书法都是唐楷!

而在他们当中,欧阳询客观地成为唐楷的佼佼者,成为代表。1.欧楷在结构上已经达到至真至妙的最高阶段。几乎每一个字,一个字的笔画,都固定下来。按照欧阳询运笔法,每个字都只能是他的这个写法。显然褚遂良虞世南和唐太宗都没做到。2.他们几个人显然在书法上没有欧阳询倾注心血多!他们将更多精力用在了政治上。3.褚体,虞世南体,就他们自己书体而言,舒朗,但不谨严,每个字还有深化改进的极大空间。运笔上,虚笔过多而纤细无力。总之,他们字,还有很大的摇摆度。没有发展到极致。因此初唐欧阳询作为代表,毫无疑义!

二、正如上述第二条任何书体,都是在基本的字体结构和运笔先后程序固定以后,运笔写字达到这种书写的最高极致!欧颜柳赵都达到这一点。唐代书法家徐浩,李邕,裴休,段成式,等等,字都很好看,耐看,但有变化空间,自由度较大,随意度较大。书体结构+书体运笔特征+书体审美=该书体独一无二般的成品字,无论行书楷书。最美的是一个字!决不能说一个字写成两个姿态,都好看,没有这种可能。

会有人说兰亭序有若干个“之”,但我要说最好看的作为法贴的,只能有一个!

还有一个现象,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勝字,几乎都受到九成宫里行书化勝字的影响。

1.欧阳询

2—5褚

6、7、8颜

9.虞世南(558—638)











文物梁子


褚遂良曾是颜真卿的老师? 这个说法从何而来啊? 两人出生年份都兜不上:褚遂良(596年—658年或659年);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


另外,楷书四大家的说法既不是出自董其昌等大家的书法理论上,也非出自其他专门的书法史著述或评论,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现在普遍认为是源自明代科举考试制度下的流传。


我们知道,古代读书人读书基本上是为了考科举。而科举考试到了明朝,应制式的内容越来越多了,而且笔也越做越精细,所以士子答卷的内容越来越多,字越写越小,这时候对于小楷书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明代科举考试催生了馆阁体的诞生,这种字体实用性要求是高于艺术要求的,而所谓馆阁体实际上并不是固定单一的某体书法,它实际上就是一种相对工整、美观、明亮、简洁的楷书要求,在馆阁体形成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对小楷练习过程的一个观念,其中欧、颜、柳、赵四体被认为是比较便于这种小楷练习的途径,于是楷书四大家的说法就这样渐渐成型了。


而褚遂良的字虽然也被拿来作为练习途径,但褚体主要以大楷见长,影响没这四位这么大。

当然,论艺术成就和书法史地位,这四大家也都十分的高。


一点个人愚见,抛砖引玉~


曲江家学


褚遂良是颜真卿书法老师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面授课,据有关史料记载,颜真卿初学褚遂良,35随后得益于张旭笔法真传又(颜真卿书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后结合当时魏碑的许多笔法而独创颜楷,雄厚大气,端阔厚重,许多东西可从有关史料思考,比如CCTV《书法千年》《中国书法五千年》这两部纪录片把中国书法的精髓完整的呈现出来了。


悟德198


在中国书法历史上,初唐时有一位书法大家,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但没有位列中国“楷书四大家”。很多人会有些疑问,他曾是“楷书四大家”颜真卿的老师,书学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还融合了虞、欧笔法之长,自成一格。当时与欧、虞齐名,学者甚多。为何未能入列“楷书四大家”呢?

褚遂良为何没能入“楷书四大家”之列,大概为主要原因是“褚体”在风格上,吸取了虞世南楷书的宽绰典雅的结体特点和欧阳询楷书锋利刚劲的运笔特点,保持了欧、虞的书体特色。虽然他和虞、欧齐名,但“褚体”和四楷之一的“欧体”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是有些“欧体”的影子,再加上他晚年面临武则天的打压,被贬放边疆,客死他乡,声名渐消。

褚遂良(596-658年)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出身名门望族,他的父亲褚亮在隋朝官至散骑常侍,与虞世南、欧阳询等人为好友。早年褚遂良和父亲褚亮跟随隋末群雄之一的薛举,薛举突然病亡,褚遂良就归顺了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对褚遂良比较有好感,先让他做铠曹参军。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部分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击败王世充、窦建德联军,立下军功,被封为天策上将。唐高祖恩赏李世民掌握东部平原文武两方面的大权,允许他在洛阳开府,谓天策府。同年,李世民成立了自己的文学馆,其中有18名学士在做他的国事顾问,褚遂良的父亲褚亮即是其中一员,主管文学。褚遂良在父亲的熏陶下,学识与日俱进。书法在欧阳询与舅父虞世南的指导下,更是出类拔萃,政治地位与社会名望一度超越两位前辈。贞观十二年(638年),他的舅父虞世南逝世,魏徵将褚遂良推荐给了李世民,太宗任命他为“侍书”。

唐代宗李世民极致推崇王羲之书法,广为收集他的遗作,褚遂良成了他鉴定真伪的法宝,逐渐被李世民重用,封为黄门侍郎。后被提升为中书令,成为继魏徵之后,与刘洎、岑文本、马周、长孙无忌一样在唐代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大臣。

褚遂良的命运前半生是一帆风顺,但晚年比较凄凉。因他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得罪了武则天,被贬到遥远的南疆爱州(今越南清化),带着绝望与遗憾,客死他乡,享年63岁。死后,武则天还不放过他,除了削官罢爵,还把他的家人一并流放到边疆爱州,可谓凄惨。

晚年政治上的失意也是褚遂良没有被列入楷书四大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求世事洞明书练达文章


唐楷是把魏晋,汉隶笔法,以楷书表现出极致,赵书是楷书行写的一个创新。


心随镜移


褚体和颜柳欧赵的区别不在于艺术水准的高低,而在于影响力的大小。虞世南的成就也是极高的,同样也没有列入四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