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什麼我突然不喜歡中國古典文學,開始喜歡外國文學了?你如何看待中外文學?

曾傳新


愛閱讀是個好習慣,正所謂開卷有益。不知道你為什麼突然不喜歡中國古典文學而開喜歡外國文學,但在這裡,我也來說說自己的閱讀之路。

記得看過這樣一種說法。說一個從童年到老年的最好的閱讀順序是:童年讀童話;少年讀詩歌;青年讀散文;中年讀小說;晚年讀哲學……先國學,再到外國經典名著……對照起來,我的閱讀順序好像一點也不符合。你倒反符合了一點。回起起來,我的閱讀之路真的很隨心,隨性,也許這一點還是要感謝我的老爸。我老爸也是一個愛書之人,但他對我們家三個小孩的教育方式屬於放養模式,對我們的閱讀喜好從不干涉,譬如,小學五、六年級那會,姐姐像是迷上看瓊瑤一類的言情小說,但老爸卻一點也不擔心姐姐會早戀,姐姐看言情看得很是光明正大,而我小的時候呢,也不背多多的唐詩,我的童年當然也讀唐詩但更多時候我接觸的都是外國文學。我喜歡《安徒生童話》,喜歡《簡愛》、《呼嘯山莊》、《飄》、《巴黎聖母院》……喜歡雨果,最喜歡屠格涅夫。屠格涅夫是俄羅斯作家,初中時期我看完了他的《中短篇小說集》以及他的長篇小說《父與子》、《貴族之家》、《前夜》、《羅亭》……現在想來,許多故事情節,我可能已經不那麼清楚地記得了,但唯獨小說中那對旖旎大自然描寫深深印在了我的記憶之中,如果讓我打一個比喻,那麼看過的那些外國文學作品就像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油畫,濃墨重彩,淋漓盡致,豪邁奔放,氣勢磅礴……真是這樣的感覺。初、高中時期,我一直浮浮沉沉在外國文學著作裡,似乎也感染了這份豪放與灑脫。但高中時候,我同樣也愛上了中國的詩詞歌賦,也喜歡上了《老子》、《莊子》……也喜歡上了當代散文,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集,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嘆》、《借我一生》也是學生時代看的……

我的閱讀算是亂七八糟,毫無規劃隨心、隨意、隨性、隨緣的……所以,幾乎沒有什麼倦怠期,只要是書,我都可以一卷在握,隨時安靜。當然,閱讀有時也講緣份,有些書實在提不起興趣,我也不會強逼自己,不過,一些對自己有提升幫助的專業書籍,我也會有計劃地強制自己學習。不過,更多時候,我讀的都是些別人眼裡的無用之書吧。開卷有益,隨便翻翻一直是我的讀書態度,當然,深度閱讀也是我的一種態度。總之,隨時,隨地,隨處……讀書在我總是現在進行時……學無止境,讀無止境……











千葉書院祝秀老師


我的經歷和你有點類似。

剛開始我一點也不喜歡外國文學,可能是翻譯的原因,文字晦澀難懂,句子讀起來一點美感也沒有。就一直沒涉獵。

後來想想,自己自詡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這樣怎麼行,那些中外大家都是博採眾長啊。就硬逼著自己看外國名著。

一發不可收拾。最近六七年斷斷續續看了三四十本。《百年孤獨》《戰爭與和平》《霍亂時期的愛情》《荊棘鳥》《殺死一隻知更鳥》《月亮和六便士》《面紗》《烏合之眾》《呼嘯山莊》《麥田的守望者》《紅與黑》《巴黎聖母院》《了不起的蓋茨比》《道德情操論》《綠山牆的安妮》《高老頭》等等,最近又在看《資本論》《雙城記》,忽然覺得外國文學也是那麼招人喜歡。

但是我沒有因為喜歡外國的,就覺得中國的不好了,反而我覺得這倆可以互補,中國的學語言、學美句,外國的學事理、學思想,當然這倆不是對立的,都有可取之長處,也都有互補之美,就像太極圖一樣,陰陽相補。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好像勸導小學生似的,但就是這個道理。不管中國文學,還是外國文學,都是勸人向上向善,不可顧此失彼呦。


說三道四的


其實關於如何看待問題我可能是被馬克思,恩格斯洗腦了,但是他們說的的確很有道理。

外國文學要辯證的去看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你所謂的突然不喜歡我理解為審美有些疲勞,你可能是之前看了太多中國古典文學的書籍,導致審美有些疲勞。而這時候外國文學悄然進入你的世界,你忽然發現外國文學特別對你的胃口,其實這只是人的新鮮感而已,等再過一段時間,你再回去翻一翻古典文學的書籍,你會發現你依然熱愛它。

外國文學我相對來說較為喜歡日本文學,歐美文學大都不對我胃口,這是屬於我的個人原因。當然這在文化差異上也有不同。總之文學這種東西,你首先要保持你個人的獨立性,去汲取你所認為有價值的東西。


鐺鐺Duang


完全可以呀!

一段時間以後,又說:我突然不喜歡外國文學了!

轉了一圈又回來了!

然後又轉了一圈!一直轉下去!


茶煙咖


中國古典文學,讀起來比較費勁。生僻字多,背景遙遠,充滿東方智慧。

外國文學,經過翻譯,再加工,通俗易懂。更多從人性的角度出發。

外國文學是中國人瞭解異域文明的一扇窗口。


雪國1125


文學作品離不開創作背景,你對外國的歷史,傳統,社會形態變遷了解多少?外國文學你能真正看懂嗎?


裝在套子裡的80後


各有長處,外國文學更直接表達哲理


林野清風1


說明你眼界開闊了,在另一種文明文化的寶庫裡看到了那道坦率而真誠的光芒,它不像中華古典文庫裡那種幽幽的若隱若現的光,讓你只有敬畏過去的陳規,看不到前進的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