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十堰】癌症患者寫信致謝抗疫醫生


【十堰】癌症患者寫信致謝抗疫醫生

羅鳴主動請戰,堅守抗疫一線。

置身抗疫一線,仍不忘耐心解答原科室大病患者的疑問,指導治療。太和醫院腫瘤科駱志國、段奇文、羅鳴醫生的舉動,讓癌症患者姚先生備受感動。儘管身體虛弱,提筆困難,但這位64歲的老人仍花費兩三天時間,通過一封感謝信向這些白衣使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謝意。

癌症患者在家吃藥犯難,抗疫醫生再忙仍不忘解答

姚先生今年64歲,是一名食管癌晚期全身多發轉移患者,輾轉北京多次治療後,由於身體不便,近兩年在十堰太和醫院腫瘤科接受治療。

春節前,姚先生從太和醫院回到家裡,原打算節後繼續住院,但沒想到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只好一直在家接受藥物治療。

吃藥成了姚先生棘手的事。“一次吃多少?怎麼搭配?會不會有副作用?我都拿捏不準。”姚先生說,他住院後,腫瘤科羅鳴醫生專門把自己的手機和微信留給他。抱著試一試的想法,他用微信向羅鳴諮詢用藥問題。

令姚先生喜出望外的是,羅鳴很快就回復了,不僅告知用藥方法,還關切他的身體狀況,詢問藥量夠不夠、能不能做複檢等問題。有時候,羅鳴回覆較晚。後來姚先生才得知,羅鳴被調到抗疫一線,不能經常看手機,只能利用休息時間回覆,這讓他更加感動。

姚先生說,除了羅鳴,太和醫院腫瘤科主任駱志國、副主任段奇文也常通過微信為他講解用藥知識。他深受感動,專門寫信表達感謝與崇敬之情:“作為一名大病患者,我想借此機會向駱志國、段奇文、羅鳴等腫瘤科專家表達最真摯的感謝!是你們的精心治療,使我幾次從死神手裡掙脫出來,有了今天的生命。羅鳴醫生抽調抗疫一線,仍然對我們原來的大病患者繼續給予關心和指導治療,指導我們調整藥物用法和用量,無論多忙,都有問必答、不厭其煩……”

姚先生的女兒介紹,她父親寫這封信醞釀許久,因手上有置管,且腰部受損不能久坐,書寫很不便,用了兩三天時間才完成。“我讓父親在手機上寫,但父親覺得手寫才能表達足夠的誠意。”

“這封感謝信讓我深受鼓舞”

24日晚,記者聯繫上羅鳴時,他正忙於網絡義診。直到晚上9點30分,他才有時間接受記者的採訪。

羅鳴今年35歲,是太和醫院抗疫應急小組成員。從1月30日開始,他就堅守在太和醫院感染科隔離病房。連續工作3周後,於2月20日開始輪崗隔離。

儘管處在隔離休息期,但羅鳴沒閒下來,忙著開展網絡義診。“由於交通及隔離原因,很多人不能或不願到醫院,但對病情仍有疑問,會有焦慮情緒。”羅鳴說,通過網絡義診這種無接觸方式,可以幫助患者及家屬科普教育,儘自己所能解疑答惑。

24日晚,當記者說出姚先生的名字時,羅鳴立刻記起了他。而當看到姚先生寫的感謝信時,羅鳴直言“感動、感謝”。

“感動的是,姚先生的身體很虛弱,還堅持寫這封信,情深意重,可見一斑!感謝的是,患者身患大病時,都希望醫生能當面問診,這樣心裡更有安全感,也覺得受到醫生重視。然而由於疫情,姚先生不能當面問診,但他對此很理解,也很信任我的解答。這封感謝信讓我深受鼓舞。”羅鳴說。

羅鳴說,他收到姚先生的微信後,都會第一時間回覆,有時在隔離病房不能攜帶手機,回覆會稍微遲一點,但從不遺漏。

羅鳴介紹,從2019年開始,他將自己的電話或微信留給患者,方便隨時聯繫,對患者的疑問進行專業系統的解答,避免患者陷入病情焦慮或治療誤區。

羅鳴說,科普宣教是目前醫療不足但希望努力改善的一環,他希望從患者入手,擴大醫療科普人群。此外,他還計劃疫情結束後,每月定期開展兩場科普宣教活動,幫助患者正確預防、認識、面對腫瘤規律及診療特點。

接到抗疫指令,連夜打車返回城區

早在春節前,太和醫院成立抗疫應急小組時,羅鳴就第一時間報名。1月24日大年三十,羅鳴接到返崗命令後,連夜叫了一輛出租車,從丹江口市家中返回城區。

“快3歲的孩子平時是不怎麼依賴我的,但那一晚走時,卻哭著抱著我的腿,不讓我走,我的眼眶也溼潤了。”羅鳴說,他還是毅然走了,因為他既是應急小組成員,也是一名黨員,此刻醫院及黨組織都需要他。

第二天一早,羅鳴便上了太和醫院急診發熱門診,篩查發熱病人。1月27日,他在腫瘤科值班,隨後進入感染科隔離病房工作。

羅鳴說,隔離病房主要收治新冠肺炎疑似病例,通過醫院專家組的診療及討論後,疑似病例最終會確診轉院或治癒出院。“隔離病房的患者入院轉院頻率很快,專家組很辛苦,每天兩次集中討論,大家必須儘快明確病情給患者治療。”羅鳴說,遇到病重患者,會廢寢忘食救治,直至患者症狀穩定才能休息,最晚時工作到凌晨4點。

羅鳴說,他的妻子也是醫院防保感控處的醫生,同樣持續堅守在抗疫一線。身為醫務工作者,兩個人都愧對孩子,但“她是理解我的,也給予我極大支持”。

羅鳴說,疫情發生以來,他收到了很多患者的諮詢,有疑問有擔心也有感謝,醫患交流不應該只存在於醫院中。這次的感謝信對他來說是極大的鼓勵,激勵他繼續做好院外宣教。

秦楚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