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从这场疫情来看,觉得还是铁饭碗最可靠,大家说呢?

宏常


没有可靠的工作,任何工作都是有风险的,铁饭碗也是如此,不要被它的名字给带歪了,所谓的铁饭碗,不过是过去对相对稳定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统称而已,相对稳定,并不是绝对稳定,铁饭碗工作并不铁。

不管有没有这次疫情,都没有什么工作是一劳永逸的。

在这场疫情里,最先复工的一批就包括所谓的铁饭碗,感染风险极大。

我的前同事们(国有企业)2月3号就已经复工了,其中更有一个六月份就要生宝宝的准妈妈。

据我所知,一些公务员所在的单位,也基本是2月3号、2月10号这两波儿复工的,那时候疫情的形势还没有非常明显的好转,特别是2月3号,离当时说的9号的拐点都还有整整一个星期。

在这种大形势下,提早复工一天,风险都是不可估量的。

所以,看着平时铁饭碗挺舒服挺安逸的,叫你复工你就得复工,从这一点上来说,铁饭碗在这次疫情里,没看出什么可靠的感觉。

即便是所谓的铁饭碗,也有失灵的时候。

我之前在的地方是个国有企业,在当地规模还算大的,历史也久,在过去了几十年间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后来慢慢就不行了。

今年准备改制了,里面有一些事业编制的人员,立刻慌了,改制以后一方面是不会再要这么多人,裁员是肯定的,另一方面更棘手:不知道自己如果离开这里还可以干嘛。

当然这个很多时候看运气,如果在我之前那个国有企业,你早进去几十年,没什么问题,在它最辉煌的时候职工日子肯定跟着好过,不过我们就赶上了它改制。

所以放大了看,铁饭碗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也有失灵的时候,就看是不是遇到了。

这场疫情教给我们的,恰恰是如何在风险里求生存,而不是在铁饭碗里保平安。

通过这次疫情,明白人都看出来了,我们最该得到的教训除了与大自然保持良好的界限外,最应该提升个人和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这才是最有用的,下次再遇到别的什么风险,才知道如何更好地应对。

这种时候想着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面求安稳,反而不是最安全的做法,这样是走不远的,安全的才是危险的。

风险状态才是常态,任何所谓的安全状态、铁饭碗都有其风险性,只不过什么时候体现、如何体现、程度如何而已。


我是@霖小姐慢半拍,关于成长,慢半拍没关系,但别停!关注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霖小姐慢半拍


我作为名国企员工,在这次疫情之前,几乎每天都在为温水煮青蛙一样的工作生活和没有升职希望的岗位而不断焦躁着,辞职创业的念头每天都在敲打着我空虚的内心,但我知道自己是个思想上的积极者,行动上的拖延症患者,说白了还是没有本事,离开了现有单位和工作我可能混的会越来越底层。就这么犹豫踌躇着,疫情就爆发了。初六那天单位领导亲自打电话说考虑疫情的严重性,女同志都有孩子需要照顾,所以轮流值班先不考虑我了,至于具体复工的日子到时候再通知,先安心在家里休息吧。挂了电话我就突然思绪万千,如果我是个创业者或是私企员工可能根本不会有这种待遇,工资照发,福利照有,假期给足。单位每年都会发很多口罩,以前觉得好多余,动不动就当垃圾扔了,现在想想是真蠢。

当然如果直说透过疫情看铁饭碗是真好,还是有些片面,因为有很多成功的金领或精英人士基本不会受到影响,人家的年薪也是我们这种人一辈子企及不到的。但是作为普通人来讲的我,如今这样很好,不愁复工的危险,不愁不开工没有收入,家庭也能照顾的周全。但人还要居安思危,不能只看眼前,疫情过去后各行业复苏了,我们这些温水里的青蛙犹如昙花一现,还是要跳出舒适圈,不断提升自我,迎接未来的挑战的。


奥仁妈妈


光看到铁饭碗可靠,但是谁又看到铁饭碗的付出了,我是单位就是国有企业一个热电联产的电厂,疫情期间我们城市公交停运已经一个月了,小区封闭也大半个月了,我们单位的员工为了保证城市供暖,和电网供电稳定,已经步行上班一个月了,有些员工家离单位10公里左右,我们这里是东北小城市,工作条件也十分艰苦,别的就不说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零下20来度,半夜上夜班,步行10公里,不是说别的行业不辛苦,只是这个时候不要光看别人得到什么


老刘带你看全球


国企稳定是没错,我只是觉得只有在外面打拼过才知道自己想要的,知道如何磨练自己,知道充实并非金钱

1.我曾在国企干过,当时感觉浑身有劲使不出,其实除了抱怨和手头那点事啥不会

2.我出来后,发展自己什么都不会,为了找工作,拼命学习,也不知道自己学习能力这么强

3.为了工作啥诚实呀!学会了会五分说十分,其实企业也不咋地,他们要啥都会还便宜,都是套路

3.工作中努力竞争,有好想法,提出建议,人家不理,可能领导认为没人吧!自己来研究,拿出成果来告诉可行性,换来的是排挤

4.终于混到部门领导,来实现自己的企图,最后其它人水平提高,不给涨薪,纷纷离职,自己由于年龄大不敢离职,你的创新影响其它部门,他们联合整你

5.最后终于被裁掉,回首一看,如果我在国企,我可以认真干自己喜欢的,挣钱不是最重要的,能干一番喜欢的最重要,这话基本无人相信

6.继续专研流行技术,终于弄明白上学的微积分,矩阵怎么用,一阵兴奋,这时听到媳妇嚷嚷,学习有什么用?不还是没工作?

7.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能干出精彩,一定在国企认真做贡献,而且大量富裕时间可以把自己打造成专业人士或专家,那时候可能会有资本或大企业给你真正的机会

珍惜吧!无论国企私企,都没有值得炫耀的,自身充实,无忧的生活最重要


IT大数据职业引路人


我是体制内员工,是的不假,工资应该没有问题,但是你知道吗,从大年初二,到今天,我已经三十多天没有回家了,传说中的每天三百给我们无缘,三倍工资,给我们无缘,我们冒着生命危险在防疫,在农村一线,受着村民的不理解,暗骂,明骂,还有当面羞辱。这还不是最难过的,村口冷风凛冽,一个塑料棚,一茶瓶热水,一包方便面,我们吃了多少天,,,,,如果可以不去防疫,我宁愿俩月工资不要。但是,我们没有退缩,没有逃避,我们迎难而上,顾不了父母妻儿,顾不了偶患重病,只能坚持,别无选择,,,,,看到你发这样的问题,唉,心里有点酸楚。不是每一个体制内的人都那么幸福,不是每一个体制内的人都那么顺畅。


宠辱不惊59


我老婆之前在韩企,现在在中粮集团,听她前同事说,这个月开始减薪了,突然宣布的,奖金都没有了,还裁员了一些人。

我在国企,这个月到手1.2万,比我预期的要好。国企工作工资虽然不太多,还是挺稳定的。那些退休的同事经常出去玩,有退休金挺羡慕他们那个生活的。

说真的我在广州生活,国企的工作在普通人眼里挺差的,有一次我座网约车回家,跟司机聊天,后来他说他在广州科技城的某公司工作,问我说做什么的,我说我在国企工作,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可能跟我没有共同语言[捂脸]。。。也许是我的收入都没有人家谈下一单生意的零头多,所以瞧不起我吧。

在国企久了就没什么追求,工资够用就好,未来也不用担心,撑不者饿不死的状态,也算是一种自我安慰啦……



优秀青年编号动动拐


岂止是可靠,简直就是完美。

我媳妇儿在物业公司上班。年后回来,她一直在做社区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前段时间,部分企业开始复工,他们单位帮业主办理出入登记卡。

她带的口罩是单位发的,同事一直都说是三无产品。一位业主大姐估计也看出来了,问我媳妇儿,你们怎么带这种口罩?

媳妇儿无奈地回道:“药店买不着,单位就只给发了这个。”

大姐听完后,也没说什么就走了。不到5分钟,大姐又回来了,手里拿着一把N95口罩,给媳妇儿和同事1人分了5个。

我媳妇儿非常感激,要给大姐钱。大姐人很好,说什么也不要,还安慰我媳妇儿:“我家里还有不少呢!”

媳妇儿工作的小区算是比较高端的,小区业主里有很多体制内的人。这位好心的大姐,就是其中之一。

我听媳妇说完这件事,当时就很无语。要知道,我为了买口罩,骑单车跑了20来家药店,最终还是没买到。最后只能在一个便利店,买了几个防尘的凑合用着。


大学毕业后,家里让我考公务员,我当时还瞧不上,死活都不去。后来随着阅历的增加,我才发现自己对体制内工作存在很多的误解。

第一,关于收入。

很多人觉得公务员工资不高,实际上他们收入一点儿都不低。在任何地区,当地公务员的收入都属于中上水平。

我有个同学,对外宣称月工资4000。而实际上,如果算上绩效,年终奖、补贴津贴、各种福利,年入10万以上。如果在私企打工,这个收入至少要在效益不错的企业,混到中层以上才能有可能拿的到。

第二,关于斗争。

这个不多说。肯定是有的。但什么样的单位,没有明争暗斗呢?

在体制内工作,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不管怎么斗,都不用担心丢了工作。而在私企呢?哪怕你能力再强,只要站错了队伍,都要被扫地出门。

第三,关于能力。

很早以前我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一流的人才在军界,二流的人才在政界,三流的人才在商界。”当时我很不以为然,现在却越来越认同这句话。

我有一个表姐夫,30多岁就坐上了某部门副局长的位置。我跟他打过几次交道,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舒服”。他思维缜密,情商极高,说话做事滴水不漏。

在体制内混到一定高度的人,能力都不差,甚至可以说很强。其实想想也知道,在几百人竞争同一个岗位的情况下,能够脱颖而出,能力又能差到哪呢?

第四,关于稳定。

在我以前的认知里,我一直把“稳定”和“不思进取”划等号。真是大错特错。

稳定,就是稳定,和不思进取无关,而走不走出舒适圈也无关。稳定,意味着抗风险能力强,意味着旱涝保收,意味着有人给你兜底。


总而言之,体制内工作,对于很多人来说,几乎就是完美的工作。无论你有没有背景,无论你有没有抱负。


最后,再多说两句。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疫情还没得到完全控制,有那么多人就着急复工。还说什么“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这么说吧,如果我一个月拿万儿八千的退休金,或者不管去不去工作,工资都照发,不担心被裁员,不用怕被降薪,我也不着急。

如果一直不复工,有些给人打工的底层劳动人民,因为房贷、车贷愁得睡不着觉,只能坐以待毙;而体制内工作的人,就算天天在家睡大觉,工资一分都不会少,坐以待“币”即可。

一字之差,天差地别。


剑心职场


大姑家有两个女儿都上班了,表姐在前几年考上公务员,在县里的财政局上班,工资收入虽然不算很高,但是稳定,嫁给了我们当地公安局的一个刑侦警察,两人工作稳定,大姑对他们放心满意。

只是小女儿让大姑有点操心,去年家人都劝她也和姐姐一样考公务员或者考个教师资格证回来当个老师,但是表妹不安于去回到自己县城,而是直接去了大城市上海。

春节以后,表姐所在的财政单位很快复工了,并且因为疫情的突然爆发,需要协助卫生局做好防疫人员补贴工作。而在上海上班的表妹因为企业迟迟不能复工,没有到岗上班,公司就当放假,没有收入。宅家将近20天,在这段时间,大姑又是逼婚又总是拿她和姐姐作比较。

“你看当初让你和姐一样,当公务员或老师多好呀,这毕竟还是铁饭碗呀!偏偏要跑去上海折腾”,大姑觉得,无论发生什么事,只要能在政府部门上班,都有一口饭吃,而且说出去都有体面,左邻右舍常常夸大女儿工作如何的好。

表姐反而不这么认为,她觉得虽然自己是公务员,其实工作并不轻松,尤其疫情当下,每天都要加班,不然事情根本做不完。

表妹感觉自己在家都快被逼疯了,准备和大姑撒谎,公司已经要提前复工,过两天就要去上班……

所以,作为一名公务员是铁饭碗,很可靠没错,但也有很多难处外界所看不到的。简单分析下这个“铁饭碗”的利弊:

1.公务员稳定,这个没得说。公务员很稳定,通过这次疫情,应该看得更明显了。疫情期间,很多企业都不能正常复工,企业受制于成本压力, 只能给员工降薪甚至无薪,被裁员的可能性还非常大。而在政府上班的公务员,根本不会遇到类似情况。另外,公务员不仅福利好,而且越老越吃香。很多人年入几十万,抵不过公务员到了50多岁还有份稳定的工作。

2.公务员虽然稳定,但一点也不清闲。我们大部分对公务员的工作印象,就是上班喝茶看报纸。先不说现在报纸没地方看了,喝茶也要看时间。即使碰到一些比较清闲的部门比较清闲的岗位,那升职表现的机会也没有。而现在大部分公务员也需要经常写各种报告心得,上班要提前下班要延后,天天忙得跟狗一样。遇到一些岗位,比如执法工作,那真是天天上山下河的……

3.发展受限,一眼望到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一辈子都是科员,真正能混到处级以上的非常难,所以非常少,多数人是以科员身份退休,职业发展受限,所以从一开始,基本是一眼望到头。

总之,疫情当下,有个铁饭碗固然不错,但是是否真的想要这份工作,还要根据每个人的个人特点和家庭情况来参考的。如果不喜欢一份安稳工作,喜欢去外面闯闲不住的人,那公务员对他来说就如坐针毡,而家庭关系如果不能提供一些便利,那基本是一眼为望到头。


大海里的方舟


确实,我是私企,培训学校类型的。我们从一月十七号就开始放寒假了,一直放到正月十六。但是由于本次疫情,假期延长了,居家办公,社保公积金照常,工资只发百分之五十,但是工作时间调整为每天四小时。每天早上九点,部门开会,总结前一天的工作,下午五点,集团大群汇报当日工作。


春花秋月何时了hsl


疫情期间对于实体行业的打击是几乎致命的,实体行业无法复工,收入来源丧失,而老板还要付员工工资,水电、房租等各种成本,现金流吃紧,生存压力可想而知。


我的朋友老张是从事居委街道工作,疫情期间从初一开始一直上班到前几天才休息,街道工作其实也是算铁饭碗,稳稳定定,每个月工作量稳定,只要没有突发事情,平时很少加班的,工资也还过得去,不算高也不算低,大概有4000多元,之前老张经常给我们抱怨说:体制内的工作想升职很难,要加薪也很难,所有的标准都有框架去约束,没到那个资历就算有关系也不能升职。


老张之前还羡慕我们这些在事业单位之外工作的人,说我们人工高福利好,每年都有固定加薪水,不过这段时间新闻都在报道,很多企业主疫情期间生存压力加大,导致老板们都在降薪裁员,结果,他又庆幸自己在体制内工作,不受波及。


从这场疫情来看,觉得还是铁饭碗最可靠,大家说呢?


1、铁饭碗是可靠的


我个人觉得,在此次的疫情事件中,铁饭碗的确是有一定的优势,起码不会裁员、减薪,哪怕是暂时不复工的大型国企单位,他们在家中休息也会正常发薪水,这个是很令人羡慕的。相反,有部分企业主因为疫情的影响导致减薪、裁员甚至倒闭,他们也无能为力。


疫情期间会加速企业的生命周期,有些企业本来就岌岌可危,待疫情到来时抗风险能力自然更低,那就更容易被市场淘汰掉。


2、企业其实也并不是不可靠


这个不可靠是相对的,国企有国企的好处,私企也有私企的好处,因为国企也有下岗员工,国企经营的不好也会合并、淘汰、倒闭,这个是自然的市场规律,只是有些时候国企抗风险的能力更胜一筹,我们可以看看阿里、华为等等一些优秀的企业,他们的薪水收入比国企要高好几倍,福利也比国企好,所以这样对比其实不公平,因为大家各有优势。


关注@令狐开讲了,专注职场领域,致力于让更多的人活的更明白、更清楚、更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