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志怪小说《宝母》

唐朝安史之乱被平定以后,有一个姓魏的读书人,人称魏生。


时候,因为他家是王族亲戚,本来财产累万,但是由于他交结不轨之徒,因此家境日衰,遭到当地士族的排斥,他不得不到外地避一避。


他带妻子避到江南。几年之后,事情平静了,他才归乡,船走到虔州地界。


一场暴雨下过之后,他离船登岸,观赏当地风光,忽然望见河岸沙滩上有一块地方,热气蒸腾,高达数丈,便走上前细看。


他看到的是,乱石之间有一块状如瓮片手掌那么大的石片,颜色半青半赤。


他觉得这块石头与众不同,就把它捡了回来,扔到书箱里。


回到家乡一看,原先的财产已荡然无存,没有财物用来谋求官职,便只好租借一处房子住下来。


这里的市场店铺之中有许多胡人商客。


旧相识可怜他,都分一些吃穿的东西给他。


他家的转机,是借着一次胡人客商的“宝会”发生的。


志怪小说《宝母》


按照胡饶习俗,每年都有一次与乡人相聚的大会。


会上,每个人都要展示自己的宝物。


宝物多的人就戴着帽子坐在上首。


其余的依次排粒今年的宝会他们邀请魏生参加,其实是让他去参观开眼界。


他忽然间就想到了拾到的那块石片,就把它揣到怀里去参加胡饶宝会。


到会之后,他并不敢他带来宝物了,自觉地坐到了最末席。


酒饭之后,胡人们开始展示宝贝。


坐在最上座的拿出来的是四颗宝珠,每一颗都有径寸之大。


在场的胡人全都站起来,一齐向首席胡人稽首礼拜。


其余依次展示出来的,或者三枚,或者两枚,全是珍宝。


轮到坐末,胡人们全都笑了,和他开玩笑道:“您也有宝贝吗?”


他半真半假地:“有!”


于是就把石片拿出来展示,三十位胡人全都站起来,把他推到首席上去,一齐下拜。他以为自己被捉弄了,很不好意思。


后来才知道,胡人们是诚心诚意的,这才感到惊奇。


那些老一点的胡人见到此石,有的都流下眼泪。


于是众胡人就和魏生商量,要买这件宝贝,让他随便要价。


他也就没客气,要一百万。


众胡人嗔怒道:“为什么要侮辱我们的宝贝呢?”


于是再加价,一直加到一千万才算完。他悄悄问一个胡人这宝贝叫什么名字。


胡人:“这是我们国家的国宝。因为战乱已经丢失了三十多年了。我们的国王下令寻求它,,能找到此宝的人拜为国相。这次我们回去,都能得到重赏,何止几百万!”他又问有什么用。


胡人:“这是宝母啊!每月的十五日,国王亲自来到海岸,把此宝放到一个事先设好的祭坛上祭奠,到了晚上,各种珍珠宝贝就会自动聚拢而来。所以叫做‘宝母’。”


魏生这一次获得的钱财成倍于原先的家产。


【原文】唐安史定后,有魏生者,少以勋戚,历任王友,家财累万。然其交结不轨之徒,由是穷匮,为士旅所摈。因避乱,将妻入岭南。数年,方宁后归。舟行至虔州界,因暴雨息后,登岸肆目。忽于砂碛间,见一地,气直上冲数十丈。从而寻之,石间见石片如手掌大,状如瓮片,又类如石,半青半赤,甚辨焉。试取以归,致之书箧。及至家,故旧荡尽,无财贿以求叙录,假屋以居。市肆多贾客胡热。旧相识者哀之,皆分以财帛。尝因胡客自为宝会。胡客法:每年一度与乡人大会,名阅宝物。宝物多者,戴帽居于坐上,其余以次分粒召生观焉。生忽忆所拾得物,取怀之而去。亦不敢先言之,坐于席末。食讫,诸胡出宝。上坐者出明珠四,其大逾径寸。余胡皆起,稽首礼拜。其次以下所出者,或三或二,悉是宝。至坐末,诸胡咸笑,戏谓生:“君亦有宝否?”生曰:“有之。”遂所出怀以示之,而自笑。三十余胡皆起,扶生于座首,礼拜各足。生初为见谑,不胜惭悚。后知诚意,大惊异。其老胡见此石,亦有泣者。众遂求生,请市此宝,恣其所索。生遂大言,索百万。众皆怒之,“何故辱吾此宝?”加至千万乃已。潜问胡:“此宝名何?”胡云:“此是某本国之宝。因乱遂失之,已经三十余年。我王求募之,云,获者拜国相。此归皆获厚赏,岂止于数百万哉?”问其所用。云:“此宝母也。但每月望,王自出海岸,设坛致祭之,以此置坛上。一夕,明


珠宝贝等皆自聚。故名‘宝母’也。”生得财倍其先资也。(出《原化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