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我们的“战疫”》——疫情还在,暂停的中国,最应该给孩子什么?


《我们的“战疫”》——疫情还在,暂停的中国,最应该给孩子什么?

疫情还在,暂停的中国,最应该给孩子什么?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度过了一个不平凡的寒假,本该开学上课的时间,我们,是的,我们全国人民,只有医护战士,民警、社区、国家公务人员必须要出门的人们冲在一线在坚守岗位。此时的街道出奇安静,仿佛按动了暂停键。

“停课不停学”让广大教师一下子成了主播,我知道,那是这场“众志成城”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教师唯一能表达的方式,“抗击疫情”,我们没有缺席。然而随着大量网课的开设,不要说水平参差不齐,就是连日多小时在网上的直播学习,老师、学生家长都在大呼眼睛废了——老师一天泡在网上,上课、批改作业、填写各种关于抗疫情的相关工作的表格,家长在努力做好孩子电子设备的技术保障;孩子上课作业,晨读、背诵、上传作业……

中央几道指示精神,不断调整疫情期间学生停课不停学的指导意见,从开放网上资源到推出教育软件,其中特别提出生命教育。我非常赞同。近日,我有幸观看了风帆学校袁老师的《疫情下的逆行者》一课,深切感受到了这样的课是多么及时和必要。它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使命感的确立,责任的担当都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

袁亚欣老师连日来,一直在人民日报、官网中搜集疫情期间感人的事迹,感动着他们的感动,直播课开始,袁老师从钟南山院士讲起,从他逆行而上武汉调研,到他优秀的父亲传承的医者仁心,敢说敢言,到普通人的感人瞬间,期间袁老师多次哽咽,45岁秦师傅40公里电动三轮车送来24箱新鲜蔬菜,从土耳其人肉背回来一大箱口罩的男子送给南京公安检查站的民警,当民警询问姓名,他回:“免贵,中国人就行。”店主小姐姐每天做近1000份盒饭供给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人员,“我看到医护人员的朋友圈,我 受不了,我想做这个事。”还有九零后郝进价值两万元的口罩是他工作的口罩厂抵的一年的工资,本可以轻轻松松换了钱,谁不知道买房,娶妻、养老都要钱,他却一下子捐了1.8万个,村支书要给他钱,他说:一分钱都不要,我不能发国难财。”……

袁老师,几度哽咽,面对屏幕,她不停地用纸巾擦拭双眼,那一端我隐隐听到家长孩子的低低的抽泣,我也泪眼朦胧,赶紧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幕……后来得知,袁老师是花了几个晚上,不停从人民日报,官网等官方媒体中一点点搜集来的,配上图,整理中就几次感动得落泪。交流中我们激动的说,现在全国人民面临的情况,应该让孩子看到,听到,从钟南山、李兰娟这样的院士,到九零后的打工者都在用自己的力量谱写生命的意义,大疫面前没有旁观者,责任担当从风雪中坚守岗位的老大爷党员中看到。

我常想: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一篇课文,一道数学题,不是什么样的技能,不是像保护强播种的婴儿那样只有呵护,更需要给他们的是精神食粮,是情怀,我更关注情怀,但凡有所建树,不是单单靠的技术,一定是种大爱在支撑,一种共情,能了解他人的疾苦感同身受。而这些东西,不是口号,不是说教,是感同身受,是带着感情的讲解,是拉近镜头的感受,是家风中最纯的那部分。

这次疫情,让孩子看到的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看似我们无所不能,实际上我们只是大自然的一个小小的分子,人类的自私和野蛮正接受大自然的惩罚,我们有责任、由义务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爱他们才是真正的爱自己。从而发自内心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对大自然的敬畏。

在后方抗疫的我们,一定要不遗余力地用自己的力量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孩子。因为,孩子代表着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以及一个国家的希望。有希望,才会生生不息。

我想,像袁老师这样带着体温,带着感情对孩子终身发展的使命和担当去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培养目标不是追求个人的财富或者某个领域的佼佼者,而是希望培养出一代对社会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人。由此看来,袁老师无疑是我们的榜样,一切问题都会在爱与希望中化解。

《我们的“战疫”》——疫情还在,暂停的中国,最应该给孩子什么?

供稿:崔金瑄



《我们的“战疫”》——疫情还在,暂停的中国,最应该给孩子什么?

版权所有,如使用图片及报道,请注明出处

策划:马文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