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为什么听了那么多书和讲座,比如得到、樊登读书等,却感觉没学到什么?怎么办?

不重則不威


多读书是有用的。

我虽然没有大量阅读,但每年也固定在15本的样子,读书给我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知识面的拓展和思维模式的转变,让我富于交流,拥有改变逆境的能力。知识指导我让生活更加充实美好。

你读的多却没学到什么,是因为杂而不精,也没深度思考。读书是要有目的性的,当你开始要读一本书的时候,这本书总是使你感兴趣的,或者是能解决你当下困惑的。不妨从《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阅读整理学》《阅读的力量》此类关于阅读的书重新开始,理解到底为何要阅读,用什么方法阅读,多思多想多写 ,应该能帮助你走出当前的困境。

其实读到最后就会发现所有的阅读和实践只是在验证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揭示了生活中最浅显易懂的道理,但是光阅读哲学是很无趣的,在实践中检验,揭示这些规律才是阅读的最大乐趣,然后你发现这些规律,都早已写在马克思里面了,然后和下图的我一样。

请不要放弃阅读,它绝对是一件能让你受益终生的一件事。



piaochong


看到这个问题的瞬间,我感觉这个问题仿佛是专为我量身定做,从16年开始,我陆续花在各类网络培训的费用超过2万元。



我在生活中其实是一个很节约的人,但我特别舍得在学习方面花钱,大概是潜意识里觉得这种花费不同于一般的消费,算是一种投资,另外一方面,我又是一个感性的人,容易被营销。



比如得到刚推出付费专栏,我一下就订阅了两个,关注的公众号,推送了什么课程,只要是我稍微有点兴趣的,马上就会下单,只要别人说好的培训,我内心就会按耐不住,因为我对现状太不满,太想寻求改变和突破了,一直抱着听几次课,吸收一点新信息,就能获得蜕变的幻想。



我上过一天1000元的线下营销培训课,还买过几千的培训资料,花几千块参加一年的社群,还学过几千块的写作课,但最后想想我得到了什么呢?



说实话,从物质层面来看,没有挣到一分钱,工作还是维持原样,从精神层面来看,我更加空虚和内疚。我最开始的学习完全出于功利目的,我学习的初衷是想获得更好的职位,更高的薪水,我是有所求的,但是结果并不像课程宣传的那样。



我不怪别人,只能怪自己太年轻,把学习想得过于简单。现在我深刻理解到,工作后的学习还是需要联系实际,学跟工作相关的内容,学了马上有用武之地,俗称边干边学,这样的学习叫理论联系实际,才有意义。



19年这一年,我再没有抱培训课程,工作之余的时间都在陪孩子和做家务,内心没有功利,反而平静很多。

我现在认为,像你问题中提到的那种学习,对我们的职业生涯帮助真的不大,还被别人牵着走,浪费很多时间。成年人还是应该有意识的寻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哪怕对工作没有帮助,能让自己身心愉悦,不功利的学习,长期来看对我们也很有利。

我给你的具体建议有以下三点:

1、对那些快餐课程不要抱太高的期望;

不要幻想你学了某个课程,就能成为牛人,大部分时间你都只是参与了一下,属于被收割的韭菜一类。

2、对工作不要太心急,允许成绩慢慢来;

人的心一急,就很难做出客观的判断。我们要把自己当成个普通人,允许自己走得慢一点,把时间拉长看,开始慢的最后大多都走得更高。

3、投入生活中去

一个人除了工作,还应该有生活,不要忘记分一些时间给家庭,陪陪家人,一个人越多参与生活,他越可能成为一个接地气不固执的人,他才不容易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阿川说情


说说我认识的一个朋友的故事吧。

朋友今年29岁,初次相识感觉比较精致、干练,但也仅仅是看起来而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开始读书,什么四大名著,海内外历年畅销书等等。几年下来,家里堆满了各种书,遗憾的是,这些书未曾被翻过几页,崭新依旧……

再后来随着《樊登读书》的兴起,朋友立刻开了会员,并到线下参加读书会。这本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后来发现朋友参加读书会仅仅是为了往朋友圈传几张摆拍的照片。再后来随着对朋友的了解,我才知道,原来她所谓的读书仅仅是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因读书而有“气质”而已……

为此我觉得很好笑,但念与朋友的自尊,又不好直接讲出来。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竟然将朋友“引入歧途”。所以,朋友“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除了家里越来越多的书。

培根说:“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读书,需要思考,需要内化,需要将所读所学真正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阿白读书


对于听书,我说一下我的看法。

我用的听书软件是得到和喜马拉雅,喜马拉雅主要是在睡觉的时候或者喝茶聊天的时候,放一些情感故事或者听一些相声、评书之类的。使用最多的还是得到,但是我属于蹭课的,就是那种不缴费,天天蹭免费的课的人。先声明,不缴费不是人品的问题,而是其他层面的问题。

我个人来说是比较喜欢听书的,在我小时候,文化生活是比较匮乏的,甚至于连课外书都没有,家里倒是有一些繁体字的书,但是看不懂。文化获取除了上学,基本上就是村里的广播和后来家里的黑白电视。广播每天在傍晚的时候会播放一段评书,属于连载性质的,大致要听上好几个月才行,早晨家里的黑白电视也是放评书,现在还记得田连元讲的七侠五义。可以说,我有很多历史知识,基本上是靠听评书所获取的。

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听罗振宇讲逻辑思维,后来他成立了得到大学后,我就下载了得到APP,说句实在话,他现在在每天一讲里面,质量明显不比前几年,更多的是介绍课程,不过也讲新的内容。我几乎每天都会听,把当天的听完还会接着听以前的。时间主要是上班的路上和下班的路上,周末跑步也会听,不过效果会差一些,毕竟跑步的时候思考不是很方便,总被气喘吁吁所打断。

我先说说我是怎么听的,基本上都是听“罗胖”老师的观点,对自己感兴趣的观点,自己会主动思考一下,对于自己不喜欢听的,比如经济之类、公司之类的,就做一个大致的了解,但不是不听,尤其是里面说不准有那句话就会和你的实际工作、生活经历相贴合起来,自己以前没感觉,有时候一啄磨,不就是这回事吗。对于所说的一些观点,自己会用手机的记事本先记下来,可以和别人探讨,可以自己查找资料,这个过程就是自己深化认知的过程。

有时候,讲的东西自己并记不住,但是有时候能够大约记得一些观点和做法,我认为这就足够了。要想在做深一步的了解和思考,如果是想钻研这个领域或者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我想可以,但如果不想的话,这就足够了。

从题主的说法来看,觉得没有什么用,其实听书、看书,并不是让你觉得自己有了多大的收获,不能简单的划为能够背了多少收唐诗宋词,记下了多少个英语单词,听书和看书,会让你增长阅历。从我个人来讲,通过听书,有很多的观点正在慢慢的融入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没有感觉到,但是从与别人的交流中就会发现自己的思考正在进步,尤其是在与同事们沟通工作上的事情或者开会座谈的时候,引用一两个观点,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见解,别人都感到非常惊讶。就好比罗胖老师曾经讲到过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不是你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所以,听书、读书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但是过程中一定要自己思考,或许现在没有收获,但是坚持下去,自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思想成熟的人。


傲虎楼主


有些人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有些人学习就是跟风,有些人就是不知道该干嘛,所以天天保持学习上进的形象。看看有些人的朋友圈就知道了,天天早起打卡记单词,可是你要问他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变现途径,他就回答不上来了。



国人现在学英语的热情之高,超乎想象。上次我下班回去的路上,碰到英语机构地推人员发宣传单,非得拉我上去参加试听课。耐不过她的坚持,就上去参观了一下。没想到人气还挺旺,不少附近公司上班的白领,帅哥靓女,还有家庭主妇,还有没事干的老爷爷老奶奶在那里学习,戴耳机听英语的有,一群中国人围到一起坑坑把把说英语的有,看英语电影的有。

当时我就在想:没事干的时候多学习,参加类似的活动,肯定是好的。可是真的有这么多人需要英语吗?除了那些工作中真的有机会用到英语的公司白领,有多少人是真的需要英语的呢?比如那些老头儿老太太,都半截身子埋土里的人了,不想干嘛就干嘛去呗,为什么要凑热闹要干这些,吃力还不一定有结果的事情呢?今天记两个单词,明天忘记八个,越学越倒退,越学越受打击,那你学习英语的意义是什么呢?

得到啊,樊登读书会啊,还有那么多的书籍和讲座,学习的机会和平台,铺天盖地,到处都是。这些东西都是时代进步的标志,肯定都是好的,可是作为你个人,你的目标一定要明确,你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最近我天天看奇葩说,得到平台的创始人罗振宇也是现场嘉宾,我经常看到有其他主讲嘉宾直接就讽刺他是“贩卖焦虑”的,很多人都跟着笑。当时我就在想:得到平台做那么大,影响人群那么广,而且现在也取得了那么大市场效益,罗振宇的得到平台,被估值十几亿美金。难道就一句“贩卖焦虑”就完全讲明白了吗?还有樊登读书会,被高晓松说成是贩卖成功学,难道就是因为一部分人,尤其是这些人是名人,对这些平台不认同,你就跟着排斥了他们吗?不,你要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保持思想上的独立思考,不能盲从,对事情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别人都说好的,也不一定适合你;别人都说不好的,也不一定就真的对你没有帮助。一切要以自己的感觉为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检验标准。


对于学习,我们不能盲从;对于学到的东西,不能仅限于听明白了。听明白了,没有实际去用,就还是不够明白。一定是从自己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来学习的,而且要不断地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其实得出今天这样一个问题是好事儿。爱学习也是好事,总比那些什么都不做整天在那里抱怨的人要强。


作家杨文华


这个问题我自己也反省了很多年,尤其在连续几年每年看书几十本,还又听公开课,又每年看几十部电影,却觉得好像还不如以前读大学的时候就一学期认真看一本书然后就写一篇书评来得收获多。

归其原因主要有几点:

放进篮子里的菜≠吃到肚子里的营养

听课、阅读、看电影看展,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很好的途径。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上过学。都知道,如果光听一节课,老师讲得再生动,你听得再专注,但如果不记笔记日后回顾,不做作业立刻巩固,不参加测试考试检验疏漏,那过不了多久,这堂课就只会成为一段经历,具体其中的价值和收获都会慢慢淡忘。

这就好比我们去超市买了一大堆菜,但是就放在那里,也不下锅做菜,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我们肚子依旧饿着,菜慢慢烂掉罢了。

所以,最好的方法自然就是模仿以前小时候课堂上的学习过程:

带着问题和系统输入 - 记笔记整理精华 - 用自己的方法输出巩固 - 过一段时间自我检查

就拿我们读一本书来说:

第一步: 预习

阅读前了解整本书的系统结构,找出自己着重需要阅读的部分

第二步:记笔记

阅读中随时记笔记,勾画重点和自己的理解,如果很重要的部分不能理解还可以做一些相关搜索

第三步:做作业

阅读完一本书后整理自己的笔记,如果是文学类作品可以理出情节情感线,如果是论理性作品可以做思维导图,并对自己勾画的亮点和分析进行整理,甚至可以试着输出一些感悟和书评

第四步:考试

可以自己设置每隔一段时间,对这本书中的精华内容进行检测,看看自己是不是还记得当时的理解和学习,可以看看聊天和新的输出过程中是否能正确运用

不是所有买回来的菜,都非要下锅端上桌不可得

做过饭的人都知道,有时候想好要做什么菜,买回来后发现家里少了点什么配料和配菜,只能先搁置,或者换种菜式;

而即使原材料都OK,买回来发现里面夹杂着一些不干净不好的菜,那就得立刻剔除,甚至可能整颗菜都要扔掉。

我之前有段时间想学习一些人际交往接地气一些的实践操作和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就发现正好有两个关注的公众号都推了一本书,就去下了电子书看。

可是看了几页发现内容好像没有什么新鲜,反而连篇累牍地赘述了很多我早就知道的东西,但是总觉得既然已经看了,不看完好像自己之前都“白看了”,还偏偏这本书并不薄,但我又不怎么感兴趣,于是花了我断断续续一个多礼拜才看完,而看完的那一刻又觉得,现在好像才是真的“白看了”。

我们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输入,输入前和输入过程中都要随时进行筛选和甄别,更重要。

发现不合适的内容就立刻略过和快进,发现这本书这堂课原来根本不是我想要学习的方向,那立刻停止,及时止损才是最好的选择,而不是把时间花在没有没有价值的事情上,只为了追求“我今天又读完了一本书”而已。

囫囵吞枣,没被噎死已经算你命大

现在很多app都设置了各种数据打卡的模式,让我们每完成一节课,读完一本书都能点上“已完成”的图标,那一刻特别有成就感。而等到你一个月、一年后来看自己实现了了那么多“已完成”,更是成就感爆棚。

尤其当你打开各种app上都是“我如何一年阅读200本书”这样类似的推送时,虽然这些文章可能分享的是真的有价值的阅读方法,但可能对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这些数字给我们潜移默化传递的焦虑。

于是很多人,包括我,就会沉迷于追求数量绝对值的这种表面成就感之中。

一口气不停吞下那么多东西,没把我们噎死,甚至让我们彻底对学习和阅读失去兴趣,已经算我们幸运了。

很多的焦虑,不是来自于外界的施压,而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其实是对我们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动力,但与其总是告诉自己“我还可以做更多”,还不如告诉自己“慢慢来,我可以做更好。”


蟹肉的职场星球


樊登读书会员,普通本科大学生,不请自来。

不知道樊登老师讲的《认知天性》这本书楼主有没有听过,想要记住的方法,就是要让大脑感觉到不舒服,去运用。里面有一些关于学习的方法。

我会有过这种情况↓:

樊登读书!启动!

发呆😳+犯困

樊登读书!关闭!

这样肯定是学不到东西。

对我个人来说,加入樊登读书我的收获还是挺大的。

我是半年前偶尔下载樊登读书的,那时候遇到一个好看的女孩,想到了《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这本书。

(之前下载过,三年前,第一次听的就是这本书,那时候因为觉得太贵果断卸载)

忍痛开了会员😭,之后就觉得三百多块花了,肉疼啊,然后给自己规定最少每天听一本书,从人文开始到各个专栏,听到第20几本书时我就彻底爱上了。

然后上课不听课,有时候从早上起来开始就开始听,一听听一天,现在是听了240本,还剩下作者光临的几本实在是舍不得听了。

接着买了《高效阅读必修课》和《论语.上》

前几天因为有战疫限时免费活动,《可复制的沟通力》刚听完,现在《可复制的领导力》听了一半,像什么《世界的孩子》这些免费的栏目都听了。

当当当当!!

我用的都是听,而不是学,因为我觉得我这都不算学,只是听了一遍,发心有一部分是因为好奇,有一部分是为了刷进度。

最近打算把所有能听的听完,然后进行系统性的二刷。

听完我觉得我最大的改变是,觉得之前的我真的是太浅薄了,之前的 完全是陷在达克效应中的,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现在虽然还不是很精通,不过你要中国文化,孔子,老子,竹林七贤,唐诗宋词我懂一点。

西方哲学,伊壁鸠鲁,柏拉图,苏格拉底,犬儒主义,斯多葛学派也不是一无所知。

世界观:当今世界是如何形成的,成吉思汗,造纸术,玻璃等影响人类进步的几大发明,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穆斯林什么的也都略知一二。

当然还有

如何更好的沟通,培养领导力,什么锚定效应,销售是怎么回事,如何写好的故事广告文案,如何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如何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如何处理原生家庭的关系等等等等

可以说

如果不是樊登读书,我不可能半年之内了解这么多东西,我不可能找到我的人生的方向,不可能想到原来世界这么大!有这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情!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要改变世界!我们的目标是探索宇宙,是星辰大海!

如果没有樊登读书,我想都不敢想,我可能还会像其他大部分二十岁的年轻人一样,为了毕业找什么工作发愁,每天焦虑痛苦,

现在我知道了,“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谋食”

现在最重要的我觉得我是一个立体的人,我有着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我是谁由我自己决定,而不是像高中毕业,用十二年换了一纸分数,然后被人说我是上大学混日子的恶臭大学生。

我可以看到我的未来,

虽然我还一无所有,但是我心里不会惧怕,因为现在的我有一颗好奇心,我有着终身成长的心态。

这是我加入樊登读书最大的收获,而且樊登读书不要只把他当成是一个听书的软件,他还是一个挑好书的软件,

像是《论语》《道德经》《达芬奇传》《人生海海》《穷查理宝典》这样老师在每一期都会反复提到的书,我是会买来自己在读一遍的。

具体提问的人是为什么没学到知识,由于对您了解的少不能给您一些具体的建议,希望我的经历对您能有参考。

因为就学习来说,我们不能强求说让任何一种学习软件或者辅导机构做到完美。他们毕竟只是辅助工具。

学习终究是我们自己的事。


熊一头


说句让大家不愉快的话,我觉得樊登和当年我读书时间风靡一时的于丹没有区别,

都是非常成功的商人,能够准确抓住时代的躁动和当代年轻人的痛点,然后你发现于丹的受众和樊登的受众,在心态上,重合度很高。甚至有一大批人就是同一批人。

于丹和樊登都是一样,讲出一大推非常正确正能量的废话。对大部分人生活而言,并没有任何改善改变,听完根本不记得他说了什么,只是记得樊登的人或者他的团队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听书本来就是无聊的消遣,效率都比不上教学视频,用网易公开课和中国大学MOOC看视频学的东西都比听书好。

听书,我用的喜马拉雅fm,开车无聊的时候听听就可以了,听下自己喜欢的小说,或者类似矮大紧的奇闻异事,蛮有趣的,学知识涨文化还是自己啃书吧。


会兰子


你为什么没学到东西?

哪怕知道线上的大部分知识付费是快餐,但我依然觉得一定程度上是有用的,不可能学不到东西!


知识有两种常见形式:体系、观点。

樊登输出的是观点,得到专栏输出的是低配版体系,我们看书——特别是一本好书输出的是全面的体系。

你说没学到?什么时候面对观点无法学到东西?无知或者知道

无知是不仅仅是指对所听的不知道,更多的是基础太差,完全对观点没有感觉,就像不懂酒的肯定喝不出拉菲和长城干红的差别。

知道是以为知道和真的知道,很多时候是以为知道封闭了探索思考的好奇之心。还有就是你真的知道,那这些东西对你就太浅了。

是无知、以为知道还是真的知道?


知识付费有什么作用?

学习一定是以正统学习为主,知识付费为辅。

什么意思?

1.正统学习就像房子的主体,必须以此为主,才能扎扎实实。

比如认真读一本书,学习一门课程。

2.知识付费指导一头一尾一阔的作用。

一头:知识探索的作用,比如了解某个领域的观点,是不是适合自己,自己敢不敢兴趣。也就是让我们更容易去选择学什么。

一尾:当我们建好主体框架之后,知识付费就像房子的装修,能够让我们的理解升华,表达的时候更准确

一阔:当我们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大范围的抓取知识付费的观点和低配体系,可以快速的扩充我们的知识面,实现知识的迁移。


那我们面对知识付费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1.带脑子学习,不停的思考,不管是学什么。这需要一颗好奇之心,也需要掌握思考的方法。

所以从你学了马上能用的知识开始——用的驱动力一定大于兴趣。

思考的方法,我推荐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术》

2.正统学习不能丢。比如好好读一本书,哪怕一年一本。

3.知识付费,每听完一门写一份读后感(不论字数,哪怕是140字的微头条——特别是你想学习的东西,而不是像听歌或者相声一样听完就算。

4.知识付费找到感兴趣的,一定要找到对应的书来认真读一读。

5.读完一本书也找一些网上的观点来听一听。


祝每个学习的人都在2020充实自己的灵魂。


正午青铜


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一下费曼学习法。

什么是费曼学习法呢?费曼是一个加拿大的物理学家,而这个学习法就是费曼发明的,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学习法!

在讲方法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个农民让自己的孩子每天去学校上课回来讲一下自己学过的内容,这样可以一份学费学两次,就这么一个单纯的想法,他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最终考上了清华。

不论上面的报道是否属实,但它正是费曼学习法的典型体现。费曼学习法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通过向别人清楚的解说某一件事,来确认自己是否真正弄懂了这件事

而费曼学习法的核心就是:

1、选择目标

这个选择目标很简单,就是在学习之前你要认定你要学习的东西。比如一项技能,一门语言,一个文学领悟,就如现在的题目一样,学习一本书。

2、教学

这个就是费曼的核心所在,当你选择一个目标并且学习以后,去创造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讲授给 “别人”。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不清楚,讲不明白,自己也模棱两可等,显而易见,问题也就出来了,在你描述不清楚的时候,也就证明你没有对这个知识点有很好的理解。

有朋友可能说,没有人可教授怎么办?其实,这里的教学是统称,具体可因地制宜的创造出许多场景。如果能真实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教授那再好不过了。如果没办这样,可以通过写作、录制教学视频、对着手机录音、实践等方式来进行演变。

3、纠错学习

在第二步中遇到了问题,那么就需要进入第三步 —— 纠错学习。无论是在教授的过程中说错的、说不清楚的、模棱两可的都需要在这一步中进行强化。反复查询资料、学习、强化记忆,然后再重复第二步进行验证,直到可以顺利的教授相应的知识。

4、简化

这一步是对上面学习的内容进行提炼、简化,去掉非必要的,多余的信息,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通俗易懂的表达出来,而不是照本宣科。

其实这一步骤还有一个重点,就是简化到可以通过类比,让一个非专业人士(夸张点说就是小孩儿)都能听懂。此时,你就真正掌握了这门学习方法。

了解以上学习法之后,你就知道为什么听一本书感觉就像没有学过一样了。

学习重点就在于教学,以教促学,也可以理解为“输出倒逼输入”。

恰恰相反,在听书的同时,听完以后,你不仅没有学到知识,反而是讲授给你听的人有了更好的学习!

所以那些演讲人和书评人越讲懂得越多,思路也越清晰,知识也越丰富,所以人家在讲台,而你一直都是观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