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清朝后期国力这么衰弱如何能叫同治中兴?

木眼


晚清历史虽然是一部屈辱史,但是辩证的来看,也是一部大变革史。它恰逢中国三千年大变局时期,是旧封建制度谢幕淘汰,到向新民主共和理念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治中兴”可以算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同治中兴”顾名思义,就是在晚清同治年间,晚清朝廷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之下,经过统治阶级的不懈努力,终于出现了有利于国家稳定、发展的势头,也可以说是晚清封建制度在中国的回光返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清廷与英法列强休战

在经历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现实打击之后,清政府认识到了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难以战胜,再加上国内太平天国运动此起彼伏,所以统治层从原先捍卫主权顽抗到底的态度渐渐向示弱求和上转变。

在1862年同治皇帝继位后,更是把改善清国和英法列强之间的外交关系摆在首位,意图通过钱财收买英法列强,从而得到政治上的支持和器物上的援助,然后争取时间集中精力解决内部的太平天国运动,所以这一段时期清国和英法列强的外交关系得到改善,英法不仅停止了军事侵略活动,还在某些领域对华施以援助,在同治年间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二,平息了内部太平天国运动

在清政府外交关系改善后,将主要精力从外转移到了内,粉碎了太平军北伐、西征的军事行动,在湘军、淮军和列强的共同绞杀下,太平天国政权于1864年在南京彻底覆灭。

太平天国的覆灭将国内的反叛力量基本肃清,把南方十几个省的控制权重新收归清廷,令晚清摇摇欲坠的江山再度稳固,把这个棘手的内部问题彻底解决了。

第三,开办洋务运动求富自强

内忧得以解决,外患也得以缓解,稳定的国内外环境让清政府开始了学习西方以自强的变革运动,从引入西方军事装备改革武备,再到创建工厂大机器批量生产,对后来的中国经济、军事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西化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这三大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同治年间,同治之前的内忧外患问题大为改善,清政府痛定思痛,降低了民间赋税,大兴科举,倡办洋务,使清廷正式步入了发展的正轨,清朝的整体局势是恢复稳定的,所以就有了“同治中兴”的说法。


纳兰谈史


清朝后期,国家逐渐走上了下坡路,国力渐弱,但在同治帝在位期间(1862~1874年),清朝的统治却出现了一段难得的回升状态。

这段时间,清政府在英法等国的支持下,击溃了太平天国运动,又开启了洋务运动,政治生态为之一新,经济焕发生机,因此称之为“同治中兴”。

以奕訢为代表的满清统治者,认识到了大清王朝面临的内外危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乃至捻军起义的过程中,一大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胡林翼等,脱颖而出,他们认识到了中外之间巨大的差距,于是开始发起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

满清权贵和汉族知识分子结合起来,对垂危的封建统治进行了调整。

一是对内降低赋税,减轻人民负担。鼓励耕作,安抚人民的反抗情绪。

二是大兴科举。增加考试录取名额,以笼络更多人才维护清朝统治,防止类似太平天国运动的出现。

三是举办洋务。在外交方面,与西方列强谋求合作。在经济方面,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先后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包括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煤矿等等,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掀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思潮。

总之,同治帝在位期间,清朝出现了一段难得的平静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称之为同治中兴。








老王古今纵横杂谈历史


晚清时期,中国内忧外患,清政府对内残酷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义和团运动和革命党人的起义,对外屈膝投降,连年的动乱和外国的侵略,导致中华民族积贫积弱。每况愈下。中国国力迅速下降。最终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这是中国社会的悲剧。

在这段时间里,很多的仁人志士,为了中国的命运的转变,想尽各种办法,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当然,这也包括清王朝的一些有识之士。他们为了清王朝能够维持统治,也做出了一些努力。做出一些变革。

比如在同治一朝,就出现了史学家所称的的“同治中兴”。

所谓的中兴,历史上有很多,比如汉朝的昭宣中兴,唐朝的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明朝的弘治中兴等等,这些都是朝代的中后期的有作为的皇帝的励精图治,使得社会的矛盾得到一定的缓解。他们,都得到历史的肯定。那么,同治一朝,做出那些贡献,以致能获得“中兴”之名的呢?

我认为,主要是四个方面:

1、镇压叛乱,稳定国内局势。

清朝自乾隆末年开始,农民起义连绵不断。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得清王朝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1851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很快席卷半个中国。1856年,太平天国锋芒直指北京,1858年英法联军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北方的捻军起义也如火如荼。东北的沙俄则加紧侵略。清朝内忧外患。大有亡国之危机。以至于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皇帝逃亡热河。

不过,同治上台之后,局面发生很大的变化。

中俄,中英,中法等条约签订之后,外国的侵略暂时告一段落。清政府腾出手来,对农民军进行大规模围剿。

天京陷落

这个时候,因为内讧和清军的镇压,太平天国大势已去。1864年,清军对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发动大规模的进攻。7月19日天京失守。清军和湘军在天京城内展开大规模的屠杀。之后,随着李秀成、洪仁刊的败亡,太平天国彻底失败。

这个时候,北方的捻军也已经成了强弩之末。1868年8月,西捻军被围困在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结果全军覆没,张宗禹投徒骇河而死。捻军起义以失败告终。

随着太平天国、捻军的先后失败,国内的形势暂时稳定了下来。

2、重视科举。

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缓和阶级矛盾,清朝政府对科举考试相当的重视。增加了科举考试的录取人数。

1862年(同治元年),清政府认识到国子监“专课文艺,无裨实学”,下令“兼课论、策”,“奖励留心时务者”。

1871年(同治十年),下令考取生员的童试加试算学。

丙午,展顺天文乡试于九月举行,恩科武会试于十月,顺天武乡试于十一月。

补行咸丰十年恩科武会试。

同治辛巳,廷臣议上垂帘章程,懿旨依议。诏开恩科。

同治初元,以国学专课文艺,无裨实学,令兼课论、策。用经、史、性理诸书命题,奖励留心时务者。 ——《清史稿》

3、赈济灾民,劝课农商

同治皇帝剧照

在这方面,明清时期的很多帝王都做的不错。同治皇帝也不例外。他多次下令赈济灾民,减免赋税,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戊申,上奉大行皇帝梓宫返京师,免承德及宛平各府县田赋。

是月,免西宁碾伯被扰额赋。

甲戌,免安徽、江苏、浙江被贼来年额赋。

庚子,顺直久旱,饥,赈恤之。

辛丑,以畿内亢旱,拨闽、广、赣釐捐三十万,浙、闽海关洋税三十五万备赈需。

己酉,自三月不雨以来,上频祈雨。至是日雨。是月,免陕西乾州等属灾扰额赋。

——《清史稿》

诸如此类,在史书记载中,还有多处。

4、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大规模开展洋务运动。追求“自强”,“求富”。

内忧外患的局面,迫使清朝的一些有识之士发出变革的呼声,要求学习西方的技术,使得自身强大起来。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慈禧太后于1861年发动“辛酉政变”,也和国内的顽固派有矛盾,需要利用改革派。于是,也偏向于支持变革。

于是,一场清朝政府自上而下的,以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为代表的的洋务运动拉来序幕。

洋务派们纷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

福州船政学堂

这段时间,还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

通过洋务运动,中国引进大批先进的技术,训练和建立新的海军,兴办民用企业,加强人才培养,这对中国的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这也是同治中兴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我们应当看到,虽然,同治中兴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但是,它也有很多的硬伤。

1、局势的平稳是以清政府的卖国求荣为代价的。

“对内励精图治,对外积极进取”才是一个有作为的王朝的正常表现,再次一点,也要“对内稳固统治,对外抵御强敌”。

但是同治时期,对内加强对农民起义的镇压。对外,则屈膝投降。先后和沙俄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条约》,和日本签订《北京专条》,将巴尔喀什湖以东四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割给俄国。还送给日本五十万两白银,换取因侵略台湾被打的抱头鼠窜的日军撤出台湾。大涨日本的侵华野心。实属不该。

这个时期,连小小的浩罕国也敢于率领大军入侵新疆,并占领新疆不少地方。直到后来,光绪年间,左宗棠才率领军队收复新疆。

2、局部的革新并不能挽救中国腐朽落后的局面。

清朝末年,中国面临的局面是腐朽的清政府已经不能够扛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了。清政府要做的,废除帝制,实行立宪,还政于民。彻底的富国强兵。

重视科举,笼络人才,赈济灾民,并没有起多大的效果。因而,虽然太平天国、捻军起义被镇压,但国内的局势仍然只是维持大体的平稳。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仍然时有发生。

大规模的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落后的体制,决定所谓的运动,并不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一败涂地,标志着“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新式学堂的开设,留学士子的派遣,使得西方的先进的思想更进一步深入人心。当然也没有能够挽救清朝日益衰败的命运。

而且,要说明的是,所谓的“同治中兴”,洋务运动,是在慈禧、奕䜣等人的主持下,以“同治”的名义进行的,并不是同治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主持的。同治皇帝,并没有历史上的中兴之主的才能。

论曰:穆宗冲龄即阼,母后垂帘。国运中兴,十年之间,盗贼划平,中外乂安。非夫宫府一体,将相协和,何以臻兹?泊帝亲裁大政,不自暇逸。遇变修省,至勤也。闻灾蠲恤,至仁也。不言符瑞,至明也。藉使蕲至中寿,日新而光大之,庸讵不与前古媲隆。顾乃奄弃臣民,未竟所施,惜哉!——《清史稿》

同治皇帝既无执政之实,又无执政之才,更无中兴的雄心,所谓的“同治中兴”,乃残花一现而已,《清史稿》中的所谓中兴制论,言过其实了。


填哥讲史


因为这个时期内部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外部和列强议和。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社会慢慢的稳定下来,热火朝天的兴办洋务,使得经济文化有了蓬勃的发展。

同治中兴时期也就是1862到1874年这十几年之间,清政府经过英法联军的入侵,也觉得自己是太落后了,所以议和之后就大力的提倡兴办洋务。政府还组织了好多孩子送到外国去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学成后回国报效社会。还有好多先进的人物投身于洋务运动中。

同治皇帝继位时还是个6岁的小孩,所以同治是真的什么也没有干,朝政几乎被慈禧和慈安太后一起把持朝政。幸运的是那时候很多大臣都有先进的见识和远略元。这些大臣们全力的辅佐同治皇帝,这些大臣都为清政府做了一番大事业,都是晚清的重要名臣,比如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等等。

这几位大臣比如左宗棠收复新疆,创建福州船政局、福建船政学堂等等。为近代化的教育培育了大量的骨干人才曾国藩在安徽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为近代化开启了洋务之风气,前面讲得留学儿童都是曾国藩促进的。还有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支西式的北洋水师,组建的淮军多次与太平军交战,成功守住了上海地区。还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为中国的近代化添砖加瓦。

所以说有了这些晚清大臣的努力和付出才有了清朝晚期的近代化,为清朝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所以才会有同治中兴。


嘉1240嘉


首先,我们看看是什么是同治中兴。“同治中兴”是指清朝后叶,同治帝在位期间(1862-1874年)的一个中兴阶段。适逢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媾和,及太平天国被消灭(1864年),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和谐时期,下开洋务运动。 也有人把清代咸丰至同治时期定为咸同中兴,作为一个中兴的阶段,但现时普遍都认为中兴时期主要在同治统治年间。同治中兴本质来说是封建地主阶级,通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一场技术自救运动。

然后,我们要回到这个问题,要弄明白当时的背景,开始同治中兴之前的清朝,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力。在1862年(同治中兴)之前,由于吏治的腐败,导致海关走私严重,鸦片贸易猖獗,1839年,道光帝为解决鸦片的弊端,派林则徐到贸易中心广州宣布禁烟。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在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朝战败,被迫求和。1842年,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51年,洪秀全于广西金田起义,联和天地会、三合会北伐。两年后攻陷并定都江宁,改称“天京”,并且发动两次西征。1853年5月8日,林凤祥、李开芳等奉命率师两万余人北伐。北伐军虽然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因孤军深入,被清军围困。后来曾国藩、左宗棠与李鸿章纷纷组织湘军与淮军抵抗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发生天京变乱后国力衰退,部分势力转入捻军。太平天国最后于1864年被湘军、淮军以及外国人组成的常胜军、常捷军围攻之下而亡。

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共同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英法联军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可以说此时的清朝,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

弄明白这个逻辑之后,我们在切入正题,中兴的主持大臣主要是奕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胡林翼。这时期(1862-1874年)的清王朝得益于关税收入的增长,财政收入大幅提高。对内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回乱,对外军事上打赢了中法战争收复了新疆,一雪咸丰朝被列强围堵北京的耻辱。还建立了海军。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老百姓算是过了二十年的安稳日子。同治中兴主要做了这几件大事。

一、彻底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使中国形式上再次得到了统一。同治年间,清政府以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为主要依靠力量,先后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从而使得中国避免了一次大分裂。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值得肯定。但其对近代中国的破坏性明显多于建设性,消极意义大于积极意义。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固然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确实是避免了分裂局面的延续。

二、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纵观古今历史,任何变革的出现,都是需要相应的环境的支撑。正是在同治中兴的环境下,洋务运动才得以顺利开展,一大批新式企业才得以建立,从而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客观的说,同治中兴一定程度上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启提供了某种前提,这一历史意义是必须要予以肯定的。

三、 与西方列强保持了一段相对友好的时期,引进了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为今后的社会变革某种程度上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治中兴期间,清王朝与西方列强并未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形成了所谓的中外和好的局面。也正是在这一期间,西方的科学知识大量传入我国,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最终在此时被付诸了实践。

综上,清朝后期国力这么衰弱如何能叫同治中兴?因为,通知中兴是相对于前一阶段的清朝而言,的确有进步。经过同治中兴的清王朝,似有一种回光返照的迹象。再者,从后世的角度评价,他避免了国家的分裂,直到晚晴灭亡,基本保住了中国的国土,同时,使得中国开启了近现代化的进程。所以说,就其意义而言,虽然国力没有极大的上升,但是依然可以称得上是中兴。


一个男人不容易


同治皇帝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八位皇帝,在清朝后期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治是清穆宗的年号,原名叫做爱新觉罗·载淳,是咸丰帝的儿子。 

  同治是咸丰帝的长子,在咸丰帝的另一个儿子去世之后,同治就成为了清朝最正统的继承人,在同治继位的时候,他才只有6岁。根本没有什么治理国家的能力,所以朝廷里的大小事务都是由八位顾命大臣和慈禧等人一起决定的,然而在同一年的年底,慈禧发动了政变,废除了八个顾命大臣,开始了正式的垂帘听政,将整个大清的最高掌控权都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在同治登位之初八个顾命大臣商议的年号是“祺祥”,但是随着他们的倒台,整个朝政的权势倾斜,慈禧就打起了改年号的主意,有人建议改为“同治”,寓意着太后临朝共治,也是在变相的拍慈禧的马屁,慈禧果然非常开心的改年号为“同治”,从此以后“同治”也就成为了爱新觉罗·载淳的称号。

  同治在位的时期,经历了很多震撼人心的大事,比如说镇压太平天国、苗民起义等等,大大的延缓了清朝的衰亡时间,同时积极的任用洋务派来增强国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使得清王朝在将要灭亡之际焕发了新的生机,被称为是“同治中兴”,不过在这段时间,清朝的实权掌控者不是同治,而是慈禧太后,这样作为“吉祥物”般的生活也让同治帝非常的不满,年纪轻轻的就去世了。

  同治中兴为什么失败

  同治清朝晚期,整个封建社会制度已经走向没落。清朝的腐朽主要表现在外交,政治,经济等方面。外交上同治时期几乎成为了半殖民主义政权,慈禧等清朝掌权者和西方殖民者共同达成协议来换取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治中兴为什么失败,有它必然的历史原因。  

  同治中兴为什么失败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次繁荣恢复社会稳定发展阶段。这里有着官僚大臣们粉饰太平好大喜功的成分。当时清军消灭太平天国后,确实赢得了百姓的支持和认同。但是这些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同治中兴的实质。所谓的兴,其实是用更大的牺牲来换取短暂的统治的清朝苟且偷生。同治中兴多亏了主张发展生产,改进科举制度,减轻人民赋税以及创办学堂这些措施额实行。在军事上确实有所改进,但与此同时腐败的清朝官僚体制注定了清朝的灭亡。在大批购买引进国外军事物资的同时也是这些大臣贪污国库的大好机会。

  同治中兴为什么失败,很大程度源于封建体制长期积累下出现的根本性的弊端没有得到改变。如果清朝能够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就开始励精图治改善体制改进腐朽落后的政府体制,也许还能让清朝通过和平的发展逐步转化到资本主义社会。然而封建统治者是在掠夺农民阶层的基础上进行权力控制的,因此很难将社会利益与自身利益等同起来。

  同治中兴的评价

  同治中兴是清政府发起的从中到下的改革,因为不是从上到下,它始终维护的是统治者的利益,也就是说,改革并没有动摇最根本的固有利益。它在太平天国动乱后肃清了社会环境,使得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大兴科举,笼络人才,希望广纳贤才将清政府挽于危亡。同治中兴的评价不一,它在近代史中呈现一个特殊的地位。 

  有的人关于同治中兴的评价过于偏激,认为同治中兴打着学习西方的幌子,其实是清朝统治阶级的一次洋洋得意的鼓吹变法,它与明治维新出现于同一时期,但与明治维新所达到的效果大相径庭。虽然政策上也有学习西方的内容,但由于清政府的自我吹捧,实际效果并不大。

  教育上的招贤纳士也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对内经济的调整主要体现在生产关系上的调整,收拾太平天国的烂摊子。总的来说,变法的雷声大,雨点小。

  但是,不得不说洋务运动使一直遭到压抑的中国资本主义得以发展,因此,有些人对同治中兴的评价是正面的。他们认为同治中兴在近代史中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发展,给中国社会潜移默化的播下了近代化的种子。一方面镇压国内的人民运动,给人民安定可发展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学习西方,明白了发展要靠科学技术,船坚炮利才能够抵御外侮。毫不客气的说,中国的近代史由此开端。


月夜luck


嗨,大家好,我是@上谷丁公子,关于清朝后期国力这么衰弱如何能叫同治中兴?这个问题我有不同看法,跟大家互相交流沟通就是我最高兴和最感到幸福的事情,相识有缘,您能看到我的这段回答就是莫大的缘分,很荣幸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同治中兴”是指清朝后叶恢复了国内的和平 经济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我觉得“同治中兴”是指清朝后叶,同治皇帝在位期间(1862-1874年)的一个历史阶段,其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与英法媾和,随后,太平天国和捻军相继被彻底完全的镇压下去,恢复了国内的和平。政治上出现了一个相对清明、和谐的局面,吏治的腐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科举考试在全国范围内恢复起来。与此同时,在恭亲王奕訢、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等重臣的主持和推动下,开始洋务运动,经济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下面我为大家分享,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表面上看起来清朝的统治转危为安 里面看到的只会是苟延残喘的维持而已

我认为表面上看起来清朝的统治转危为安,并且又延续了几十年,好像确实“中兴”了,然而,笔者以为,这些不过是假象,假如我们剥去所谓“中兴”的华丽外衣,里面看到的只会是苟延残喘的维持而已!

首先,与英法的媾和正式终结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但朝廷内部并不是真正的认清了国际形势和此时自身的地位,而是在武力威胁之下的被动接受,顽固保守派依然牢固的掌握着最核心的权力,以开明著称的恭亲王和曾国藩、李鸿章等重臣始终处在少数派的位置。
其次,吏治腐败的短暂性遏制只不过是战乱之后民生凋敝的必然趋势,当清廷的财政出现压力之后,买官卖官、纳捐迅速的常态化,导致政府机构急剧膨胀起来,据统计,稍微大点的县竟然有胥吏几千人,调查一个普通的杀人案,派出的衙役多达两百人。卖官花出去的钱是投资,是要赚回来的;庞大的雇员是要银子来维持来养的;鸦片战争的赔款是要付的。凡此种种,不可避免的全都压在底层老百姓的头上,让他们时时刻刻挣扎在死亡线上,当然,造反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此时的清军既有骑兵、又有西洋火器,可谓武装到了牙齿。
再次,清朝赖以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的武力是湘军和淮军,虽然表面上忠于朝廷,实际上却已经演变成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私人武装,后期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则清楚明白的说明这一点,没有李鸿章的首肯,无论是派到朝鲜的远征军,还是北洋水师,清廷都调不动一兵一卒!

以上的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只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个人认为一个朝廷,对内不能让子民安居乐业,对外不能抵御强敌,终日里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算得上屁的“中兴”?这样的“中兴”要它有何用?大家认为呢?欢迎大家都发表评论!


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上谷丁公子


同治中兴,是清朝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并且度过了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危机之后,人们对政局的一种笼统说法,尤其为当时的统治者津津乐道。但是,同治朝之后不到40年,清朝就灭亡了,所以后来人们对同治中兴有不同的解读,觉得它完全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何来中兴之说,这个问题,对于认识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甚至直至清亡的中国政治格局都有极大的关系。统治危机是否真有缓解,中兴是否存在抑或只是个气泡,大清朝为什么最终灭亡,本文试对此加以分析,以求得深化对于中国近代历史变革的认识。

同治朝建立之初,清政府解决了或者说至少暂时缓解了几个对其生死攸关的问题。

国家重新统一

同治时期,曾胡左李领导的湘淮军集团战胜太平天国、捻军,重新统一国家,至少暂时稳定了统治秩序。这是清王朝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没有这个问题的解决,无所谓“中兴”。

不仅如此,湘军多以儒生为将。嘉庆白莲教造反时,也有乡绅组织堡寨抵抗教军,但像湘军这么多士人为维护清朝血战,有清一代前所未有。所以,曾胡左李镇压太平天国,也意味汉族士大夫对清王朝统治的最终认可,这一认可对清王朝的统治具有重要的意义。须知清朝建立之初,曾有相当多汉族士大夫不愿出仕清朝,也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康雍乾严酷的文字狱,固然是专制政治的必然产物,也是少数族群统治者的过度反应,但还是与有的汉族士大夫不合作乃至反抗意识有关。现在,这种情况最终改观。

与此相应,同样是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由于找到征收厘金这个办法,弥补了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不足。厘金因为病商病民历来受到抨击,但对财政体系仍处传统时代的

清政府确有一定好处。厘金加上海关关税等收入的增加,从太平天国败亡之后到甲午战争,清政府的财政紧张状况有了相当程度的缓解。正是有这一缓解,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才有可能调动资金,创办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建设新式海陆军,并取得了收复新疆的胜利。

所有这些,都意味清朝统治的危机得以缓解。我们观察,从19世纪70年代起,直到20世纪到来时,除了一些沿边省份外,局势是大体平静的,可以作为“中兴”的“佐证”。另外,孙中山、杨衢云领导的兴中会1895年发动反清起义,社会上少有同情者,即民心认可大清朝的统治,鄙弃反抗者。孙中山自己回忆,1900年以前他所到之处,“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也可以作为“佐证”。只是到辛亥革命的前几年,各地民变、抗粮、抗捐、抢米之类的事情才多了起来。

建立新的、稳固的统治核心

同治朝建立了以慈禧太后——恭亲王奕䜣为新权力核心的政治联盟。此后权力格局虽有变化,但慈禧太后一直牢牢掌握最高权力,是统治核心。

众所周知,咸丰帝去世后,清廷内部发生了剧烈的权力争斗,最后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胜出。面临内忧外患的惊涛骇浪,没有权力核心的政权是危险的,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都是在缺少强有力权力核心的情形下灭亡的。另一方面,权力斗争往往会削弱统治者的统治,但有时斗争结果为新的权力核心的胜出反倒可能加强其统治。唐朝李世民击杀兄弟,建立起以他为首的统治核心,而后有贞观之治和大唐延续近300年的统治。就在清初,康熙擒鳌拜,而后有康雍乾盛世。慈禧太后―奕䜣这个新的权力核心,比起咸丰皇帝,更有自信心,他们敢于重用湘淮军集团官员,而不是像咸丰帝那样过于谨慎小心,因为慈禧太后和奕䜣相信自己能够控驭大局。没有对湘淮军官员的重用,就难以消灭太平天国,也就无法恢复统治秩序。对于“外夷”,经过一番曲折和冲突之后,实际上他们也比咸丰帝更为了解外情,更会与“外夷”打交道,当然,这与奕䜣的主持和李鸿章等的协助也是分不开的。

外患暂时缓解

同治朝不仅内忧暂时平息,外患也得到暂时缓解。1860年英法联军打破都门,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逃到热河并且死在那里。同时,清政府不得不同意列强派公使驻北京。如何面对这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课题,也是同治年间解决的。通过主持与英法等国的谈判,恭亲王奕䜣发现这些“夷人”占了北京以后还会撤走,而他们的要求也会以条约为根据,说明这些原以为“性同犬羊”的“夷人”也有讲道理的一面,与以往中原王朝面对的蛮夷戎狄有些不同,可以学着与他们相处,公使驻京了天也不会塌下来(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一直拒绝公使驻京)。

当然,打输了的大清朝也只能暂时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与外人相处,并干脆成立办理对外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样,在今人常称为“条约制度”的框架下,清政府开始了与列强更多更深的交往,对外关系的危机也暂时度过了。尽管“天朝上国”的架子不情愿放下,1873年,清帝(同治)终于第一次不要求行跪拜礼会见了各国公使,标志中国开始尝试与列强正常交往。在对外关系上,从英法联军侵华到甲午战争之前,除了一度互有胜负的中法之战外,有难得的30余年较为“平静”的时期。

所以,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算是“中兴”。如果是在传统的时代、传统的社会,同治时代可能是真的中兴。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仍延续150年,如果没有特别的变故,清王朝也可能如此。

湘淮军崛起,满汉共同治理国家

前面说过,湘淮军集团的崛起和镇压太平天国,意味着汉族士大夫最终对清朝统治的认同。尽管湘军崛起过程中遭受过种种歧视以及朝廷的不信任,但总的来说,在曾胡左李的眼里,清朝与以往的汉唐宋明并没有多少不同,所以湘军将领多为儒生。但是湘淮军崛起的结果,形成了新的统治框架,也就是汉族精英和满族权贵共同领导国家,满族权贵握有中央政权,汉族精英服从满族权贵的领导,但要拥有一定的地方权力、一定的实力,或者说在政权中给予汉族精英一定的权力,实质的权力。从而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或权力格局。这种平衡和格局轻易不能打破,一旦破坏,社会心理就会发生变化,就可能引起严重的不可预见的后果。

同治朝以后,湘系官员长期担任两江总督,李鸿章长期担任直隶总督,他们实际起着号召汉族官员特别是地方官员服从清廷中央命令的作用,或换个角度说湘淮系出身的官员的身居要职、位高权重是汉族权贵与满族权贵合作的象征。曾国藩死后有李鸿章,李鸿章死后还有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在宣统年间,当袁世凯被免职、张之洞去世后,无人再能成为拥护清廷统治的汉族官员的领袖,也无人能承担满汉权贵合作的象征。当时虽有徐世昌任军机大臣(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时任协理大臣),陈夔龙任直隶总督,张人骏任两江总督,盛宣怀出任皇族内阁邮传大臣,但他们的威望、影响与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根本无法相比。

随着袁世凯的被免职,以他为首的北洋系集团成为政府中的离心势力。其他的汉族地方官员则因为清廷企图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督抚权力,再加上对少壮亲贵的失望,而离心离德。就是说,宣统年间,汉族地方官员与清中央朝廷之间有了难以弥合的裂痕。所以在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地方督抚大员对治下的起义或不闻不问,或一走了之,我们看不到多少地方官员出死力维护清政府;更有甚者,有些官员如江苏巡抚程德全还干脆加入革命阵营,这些都与太平天国造反时众多的地方官员为清廷战死(或自戕)形成鲜明对照。可以说,武昌起义以后清政府迅速垮台与此有极大关系。

在宣统朝,不仅地方督抚为骨干的汉族官员与满族权贵关系近于破裂,更严重的是立宪派绅士们与清廷的关系。立宪派曾发动多次声势浩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信任那些颟顸不通世界大势的清廷权贵能够带领国家走出危机,尤其不信任少壮亲贵。他们希望马上召集国会,成立真正的责任内阁,由国会和一定程度上由国会控制的责任内阁领导国家,挽救危亡并走向富强。退一步,也起码要有新的社会精英进入政府。然而不仅被视为汉族权贵代表性人物的袁世凯被罢免,张之洞去世,1911年5月清廷又成立了“皇族内阁”。“皇族内阁”标志着同治朝以来汉族精英或权贵与满族权贵合作的统治框架的解体,也令立宪派人士大部分断绝了与清廷合作的最后希望。武昌起义以后,湖北立宪派人士当即表示支持,而后其他省立宪派人士大多直接加入革命阵营,大大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同治朝面临着千古变局——列强东来

同治时期,比以往朝代的所谓中兴,多了一个因素,一个重要的绝对不能忽略的因素,就是西方列强的东来,也就是李鸿章反复强调的“变局”。

前面说了,慈禧太后执政以后,中外矛盾暂时缓解,但只是缓解,而且是暂时。如果应对不好这个“变局”,也就是不能真正迅速自强,外患就会愈益严重,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清王朝自身的命运。所以,同治中兴的真正破灭,清王朝的覆亡,主要都是因为因应“变局”的失误。如何因应“变局”,以史学家“事后诸葛亮”式的观察,只有改变自己,学习西方,从传统王朝体制成功转型为现代国家,才能避免被动挨打的局面,从而使清政府避免覆亡。但是实际的政治运行不是这样,统治者的决策一再失误,“老大帝国”的转型极其艰难。

如果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就立即改革,走上强国之路,清王朝完全可以避免以后列强的一再打击,将它的统治延续下去。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进行全方位改革,清王朝延续的概率应该还有50%。洋务(自强)运动没能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在现代化的竞争中落后于日本,于是有甲午战败。甲午败后全面改革,清王朝还有生存的机会,可是不但戊戌变法改革夭折,清廷还贸然试图将所有列强驱逐,回到闭关锁国时代。1900年的惨败,不但造成了更为深重的民族灾难,也使清王朝延续的机会非常渺茫了。之后清政府虽努力进行新政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已是回天乏力。

1900年的庚子事变,也加剧了清政府内部的分裂。这年北京的朝廷在慈禧太后操纵下贸然与所有列强开战,而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为首的大部分督抚却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协议,维持和平。中国大部分地方加入“东南互保”,用今天的语言,刘坤一、张之洞等于是另立中央。虽以后清廷承认“东南互保”的合法,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却在加深,并进一步动摇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正是清廷因应列强的失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清政府造成了沉重打击,尤其是1900八国联军侵华,对清政府的打击是致命的,正是这种打击,使同治中兴变成了回光返照。

每次打击,既削弱了大清朝的统治,又一再动摇士大夫及民众对清政府的信心――在这样一个颟顸又无能的政府的统治下,中国还有希望吗,如果中国就此一直沉沦下去,清政府或能苟延残喘。如果中国内部有一种力量,不仅要避免亡国危机,还要国家强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没有能力领导中国走出危机的清政府必然垮台。于是,它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大黄扯点历史


“同治中兴”这个词可不是后人给的评语,而是在同治朝(1862--1874),满清朝臣和慈禧太后就开始自称“中兴”。

清朝“中兴”的标准,其实非常低。他不管百姓死活,只要自己有钱花,洋人不打他,就行。

1,在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阻断了南方各省和北方朝廷的联系。南方各省的税收不是被太平军抢了,就是截留在各省督抚手中。等灭了太平军以后,北京朝廷开始重新从江南等地获得税收,财政收入较之前十几年增加了不少。

太平军动乱18省,仅苏、浙、皖、赣、闽五省,人口过量死亡就多达7330万人!以上五省可是清廷的财税大省,这么大的损伤,怎么可能在战后(1864年才结束)就出现“中兴”。当然,清朝不用管百姓的死活,只要朝廷有钱收就行了。只要朝廷的收入增加了就行了。

2,大清国和洋人在1860年达成最终和解,割地赔款求和。通过一系列条约,清廷在赔款通商的同时,丢失150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不过,在清廷看来,丢土地没有什么关系,反正离北京很远。赔点钱也没事,反正从老百姓身上压榨的。

而且,让清廷高兴的事来了,此后洋人开始“扶持”清廷。因为,沙俄在西面答应了第十次俄土战争,英法需要在东方扶持一个国家,出来硬抗俄国。于是,在英法美等国支持下,清廷开始洋务运动。

由上而起的洋务运动,并没有给下层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但是,清军开始洋枪洋炮和洋船以后,与洋人的十年的相安无事,让清廷开始飘飘然了。垂帘听政的西太后被吹嘘为“圣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湘淮军将帅也成了“中兴名臣”。

可惜,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内的农民运动一直没有停息。捻军动乱全国八省十余年,兵力最高达20万人。一度打到保定,到1868年才被平定。陕甘回乱,一直到1874年,同治皇帝死的前一年才刚被平定。

“中兴”的意思,指的是满清朝廷收入增加,洋人姥爷不打他。“中兴”跟老百姓的生活没关系。这就能理解,为什么后来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老百姓给洋人推独轮车运物资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中兴”的是指某一王朝经过一段衰微或动荡的时期,突然出现复兴的局面,社会较安定,政治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繁荣的时期。

在这段时期里,清朝统治者降低赋税,鼓励农民恢复生产,休养生息,又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启动了洋务运动,国家实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到8000万两白银,几乎是康乾盛世的两倍。

“同治中兴”是指清朝统治后期,1862到1874,同治皇帝在位期间一段中兴时期。

其一:彻底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使中国形式上再次得到了统一。同治年间,清政府以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为主要依靠力量,先后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从而使得中国避免了一次大分裂。

其二: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纵观古今历史,任何变革的出现,都是需要相应的环境的支撑。正是在同治中兴的环境下,洋务运动才得以顺利开展,一大批新式企业才得以建立,从而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其三: 与西方列强保持了一段相对友好的时期,引进了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为今后的社会变革某种程度上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治中兴期间,清王朝与西方列强并未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形成了所谓的中外和好的局面。

同治中兴只是一段短暂的中兴,是清朝统治的回光返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